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传染病与脚气病,才是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最大敌人?

传染病与脚气病,才是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最大敌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434 更新时间:2023/12/5 6:22:21

甲午之战影响近代中国及东亚历史走甚巨。但在日本历史学者藤村道生看来,如果只看陆军战场,甲午之战的军事规模,是可以用“微小”来形容的。

藤村如此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日军的弹药消耗非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所消耗的弹药为:步枪子弹一百二十四万一千八百发,炮弹三万四千零九十发。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一百发。看看十年后日俄战争中的南山战役,它以三个师团为骨干的第二军,在两天的时间内,就消耗了大约同等数量的弹药。如果仅限于同清国陆军作战,就可知日清战争的军事规模,是微小的。”①

消耗步枪子弹者,主要是日本陆军士兵。他们在与清廷陆军的作战中,“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即取得了胜利,战争的规模确实不能说大。

图:日军表现甲午陆战获胜的版画

第二个理由,是日军的伤亡虽大,但绝大部分非战争直接导致,而是来自疾病。藤村说:

“日本士兵的真正敌人是瘟疫。因为没有建立预防体制,卫生设备很差,所以许多人病死了。在出征期间,入院治疗的达17万人。其中因重病而被送回国内的,约占派往海外士兵人数的三分之一,达六万七千六百人。在十七万入院患者中间,因战争而负伤的不过四千五百十九人。则是或患赤痢、疟疾、霍乱等传染病,或患脚气病。忽视卫生带来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人命牺牲。”②

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调动的总兵力,包括士兵24万余人、随军伕役15万余人,向海外派遣的军队总数约是17万余人(不包括伕役)。也就是说,在这场战争中,过半数士兵与随军伕役因病入院,超过三分之一的海外派遣士兵因重病不得不被送回日本,日军的医疗与后勤,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图:军表现甲午海战获胜版画

藤村此说并非虚言。比如,进攻澎湖岛时,日军的战斗伤亡甚少,但“我患瘟疫而死者达九百八十人,埋骨于马公城东南阳明门外,病者更不计其数。”③再如,进攻台湾的日军合计3.7万余人,直接死于战事者为164人,间接死于疾病者却高达4642人。

下表是依据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一书提供的统计资料,制作的“甲午战争日军伤亡统计表”。由该表可知,战争直接导致的日军伤亡,主要发生在马关和谈(1895年3月19-4月17日)之前;瘟疫与疾病简介导致的日军伤亡,主要发生在马关和谈(1895年3月19-4月17日)之后。整个战争中,日军战伤而死者共计1417人,因疾病而死者共计11894人;后者是前者的8倍有余。

伤病员回国,自然也会把传染病带回日本国内。有统计称,开战初期,日本国内已出现霍乱,导致3.9万余人死亡。战争中期,日本国内又爆发了痢疾,共有15万余人患病,3.8万余人死亡。1895年进攻澎湖的军队染上霍乱,传回国内又造成4万余人死亡。政府与军方吸取教训,开始在战地、港口与火车站设立检疫所。④

战争胜负已定后,为避免日军士兵集体归国造成更大规模的疫情,日本政府又决定对所有归国士兵进行检疫。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正遭受政治挫折的后藤新平被任命为“临时陆军检疫部事务官长”。后藤用两个月完成了检疫所的建设,用两个月完成了687艘舰船、23.2万余人的检疫工作。据说在这期间,后藤有43天没有上床休息。事后,后藤将自己的工作总结报告译成英,分送英美各国,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名声,继而也实现了政治上的翻身。⑤

图:后藤新平

除了各种传染病,因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脚气病,也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种疾病的症状是腿脚麻木无力,慢慢严重至感官衰退、全身虚脱,最后死于心脏机能不全,尤其常见于以精米为主要食物的地区。但以上关于脚气病的成因,是1901年之后才慢慢发现的,1894年的日本医学界对此尚一无所知,尽管日本天皇早在1878年,就资助成立了有陆军和东京大学医学部参与的专门机构,来研究脚气病天皇的资助是有原因的,1878年日本海军有1485人患有脚气病,占到了全员的33%。不解决脚气病问题,日本海军很难有稳定的战斗力。

大略同期,海军军医高木兼宽,通过查阅资料文献,从日本军舰的航海日志中有了一些发现:一艘名叫“龙骧号”的军舰,停泊于美国时,没有关于脚气病的报告。高木推测,这些士兵没有患病,有可能是吃了“洋食”的缘故。他艰难说服了海军方面在1882年做了一次实验,让一艘军舰远航数月,将舰上士兵的饮食由米饭变更为面包与肉类,实验结果是船上仅有数名船员患病。1894年,高木在日本海军推行新的食谱,变精米为米麦同食。不过,高木没有作出正确的解读,他推测是白米中可能含有某种毒素,需要摄入更多的蛋白质才能将其中和。⑥

图:高木兼宽

陆军部的军医总监森鸥外不能认同高木的结论。他认为脚气病的源头是感染了某种细菌,这种意见得到了东京大学医学部的支持。森鸥外还写过一篇《日本兵食论大意》,主张大米的营养超过面粉,反对高木的“面包肉食论”。因为森鸥外的坚持,日本陆军没有效仿海军,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

这种饮食上的差异,带来了非常直观的结果。甲午战争中,参战的3000余名日本海军士兵,只有30余人患了脚气病;而在约17万陆军当中,患脚气病者多达3.4万余人,约4000人死亡。⑦


注释

①藤村道生/著、米庆余/译:《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65页。

②同上。

③香风外史:《征台颠末》,第166-l67页。转引自: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第408页。

宗泽亚,《清日战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211页。

碧川,《后藤新平传》。

⑥廖育群,《记载与诠释:日本脚气病史的再检讨》,《新史学》2001年第4期。

⑦刘柠,《日俄战争中的一场著名论战》。

标签:

更多文章

  • 如果溥仪没有被逐出紫禁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逐出,如果,驱,没,、,一,紫禁城,溥仪,有被

    一、驱逐出宫1924年11月4日,冯玉祥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了紫禁城。对于驱逐溥仪一事,冯本人颇为得意,自称“吾今日作一最痛快的事,已将宣统逐出宫外”。但也有人反对此事,认为冯玉祥“不识大体”。①由冯玉祥派人迎入京城,取代曹锟建立执政府的段祺瑞,是反对

  • 惊人的猜想:说说关羽败亡的的史前幕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说说,关羽

    看过很多有关吴蜀荆襄战役的评论,作者大多采取直观的态度去看待这场战役,往往认为错不在关羽的刚傲自负就是孔明的疏忽大意。但如果忽略掉理应考虑在内的战略构想、军事运作、以及政治目标的话,换一种主观的思路,可能会产生千万种认为的理由。演义把魏晋一统天下、乃至蜀汉的任何一场大败都说成是“天不乍汉

  • 街亭败仗:马谡为何要主动请战并立下军令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马谡,军令状

    马谡原本是可以不请那街亭之命的。司马懿数万精兵直取那街亭,想那形式的险恶,要不怎么会连诸葛丞相也深感“大惊”!面对如此险役,自由熟读兵书的参军马谡绝对不会不知“干系甚重”,掂不出那先锋印的分量。然而,当丞相问道“谁愿去守街亭”时

  • 刮骨疗毒:浅析关羽中毒箭未亡的几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羽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这样的叙述,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此后就上演了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的千古绝唱。陈寿的《三国志》里面也提到刮骨疗毒,只不过动手的是关羽军中的医生。乌头,属于多年生草本药物植物,含有剧毒乌头碱,只要零点几毫克就可以要人性命

  • 三国中两位极其神秘的男人:徐庶、关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徐庶,三国,神秘,关索

    读了几遍三国。突然发现其中有2个男人好神秘。一个是徐庶。先说他吧,堪称熟悉的陌生人。当刘备走投无路的时候,凭空出现在刘备面前。打了2个胜仗,就被曹操骗了过去。把自己老娘也害死了。发誓终生不为操献一计,但,为什么后来不学关羽返刘?他是有机会的啊?难道是曹操扣着他老娘的尸首不还,以至徐庶不敢动作么?他最

  • 曹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在她身上究竟捞到了哪些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匈奴,曹操,蔡文姬

    远在曹魏时代,著名才女蔡文姬,堪称一位婚姻极度不幸的“流浪女人”。她一生三嫁,却离不开曹操和匈奴的“左贤王”。最终,曹操卖力气,把蔡文姬赎回中原,的确很令人感慨,后人很想知道,曹操在蔡文姬身上究竟捞到了哪些好处呢。毫无疑问,蔡文姬是个中原“

  • 中国古代皇帝,为何戒不掉长生毒药“仙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古代,皇帝

    很难想象,富有天下、权倾一时的皇帝陛下,竟然迷恋上了最昂贵、最难得的毒药。比如,播放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的时候,很多名满天下的中国皇帝,居然跟夺人心魄的毒药紧紧地绑在一起。赶到紧关节要的时候,往往会有大臣绝望地喝下皇帝赏赐的“毒酒”。无论是谁,无论地位怎么尊贵,只要吧&ldqu

  • 神秘的八阵图:仅仅是诸葛亮创造的一种“模拟训练”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神秘,训练,诸葛亮,八阵图

    在《三国演义》中,八阵图被描绘得十分神奇奥妙。早在亭之战时,当诸葛亮在西川看了马良绘制的蜀军七百里扎营的地图之后,便料定蜀军必败无疑。他对马良说道:刘备若败,可速往白帝城中躲避,我已“伏下十万兵在鱼腹浦矣。”马良听后大惊,他曾数次往来鱼腹浦”未尝见一卒,怎么突然来

  • 三国中最爱哭的男人其实不是刘备,而是枭雄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三国,曹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哭鼻子应该算是女孩子的专利。曹雪芹老先生早就说了,“女人是水做的”,像林黛玉那样整日泪眼婆娑的,也许才是良家闺秀的典型代表吧。至于成天在泥巴堆里摸爬滚打的男人,似乎总被看做是眼泪的绝缘体。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文化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从&ldq

  • 揭秘中国古代如何鼓励人口生产:创造一切条件让你生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揭秘,中国,古代

    ​现在教科书上形容中国,大概是“地大物博”。但在古代很长时间里,恐怕得换个词,叫“地广人稀”。道理其实也简单,古时候多以农耕为主,生产力有限,时不时还发动一两场战争。人口少,是必然的。人少,自然得鼓励生育。当然,这种风气从人类社会形成伊始,早已存在。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