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八王之乱使得国家分裂,最终五胡乱华的发生,国家也因此走向灭亡。在这过程中有位王爷,他在史书上不是乱国的八王之一,被认为是拥护晋惠帝司马衷的忠勇王爷,却死于争夺皇权的混战之中,受到很多历史学者的褒扬。这位王爷便是司马衷的弟弟,被封为淮南王的司马允。主流历史观上将司马允之死认为是非常遗憾和可惜的事情,他们认为如果司马允不死,司马伦将无法称帝,八王之乱也不会进一步祸及全国。实际上从史书上分析,这种说法非常想当然,而司马允起兵也并非为拥护晋惠帝司马衷,而是有着巨大的野心。
司马允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九子,晋惠帝司马衷的弟弟,晋怀帝司马炽的哥哥。他被封为淮南王,封地在江州和扬州一带,并授予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假节的大权。可以说在参与了八王之乱的司马诸王中,司马允的势力是出类拔萃的。在皇后贾南风废黜和谋害太子司马遹之后,他随同赵王司马伦起兵攻入了皇宫,是平定贾氏之乱的重要功臣之一。因此在司马伦掌权后给予了司马允很高的权限,让其担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都督之职,并兼任中护军,成为司马诸王中仅次于司马伦的存在。
史书上说,司马伦铲除贾氏后积极谋取皇权,想要逼晋惠帝退位,所以导致了司马允的不满。司马允便暗自谋划诛杀司马伦,称病不去上朝,而是在家秘密豢养死士。司马伦也猜忌司马允,于是派人夺了司马允统领禁军的权力。然后司马允被逼带领自己的七百亲兵起事,出兵攻打司马伦,一度将其围困在自己的相府之中。后来司马伦的儿子司马虔勾结禁军中的司马督护伏胤,矫诏到司马允军中传令,趁着司马允下车接诏时将其杀死。司马允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相继被杀,围困司马伦的军队被遣散,诛杀司马伦的计划便以失败而告终。
由于司马允是谋求诛杀司马伦失败而死,而司马伦后来又逼迫晋惠帝退位,自己篡夺皇位,所以司马允被认为是维护晋惠帝的忠臣,西晋朝廷对其评价很高。司马伦被诛杀后,晋惠帝复辟,齐王司马冏上书为司马允申辩,称其为"忠孝笃诚,忧国忘身,讨乱奋发,几于克捷。"
于是朝廷下令改葬司马允,赐予他特殊的礼遇,追赠司徒。所以史书上便以此给予了司马允较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八王之乱中少有的忠于朝廷的王爷。实际上从史书来看,司马允当不起这种评价,他也是具有野心勃勃的。他起兵并非为了维护晋惠帝和朝廷,而是为了与司马伦争权,目标也是西晋皇帝。
如果说司马伦篡夺皇位的野心是摆在面上的,那司马允的野心就是隐藏在刀光剑影之中。因为他是反对司马允而死,就把他认为是忠于晋惠帝和朝廷,这完全是滑天下之大稽。实际上在与司马伦正式爆发冲突之前,他没少参与挖朝廷墙角,坑晋惠帝和太子司马遹的事情。除此之外,他还在自己的封地大量的组建私人军队,为夺去天下大权做准备,可谓是野心勃勃。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凭借七百的精兵把司马伦上万卫队堵在相府之内,几乎将司马伦逼上绝路。可以说从本质上看,司马允与司马伦毫无区别,都是死于内部争权夺利。
在贾南风谋害太子司马遹的案子上,司马允也是站在贾南风阵营的司马诸王之一。他们明知司马遹是被冤枉的,贾南风的证据是伪造的,但他们仍旧积极谋求废太子,甚至向当场就杀掉太子,为的就是创造夺取皇权的机会。在贾南风让晋惠帝下诏令废太子时,带兵前往东宫抓捕司马遹的有不少司马诸王,司马允便是其中之一。《晋书》上是如此描写这段的,"于是使尚书和郁持节,解结为副,及大将军梁王肜、镇东将军淮南王允、前将军东武公澹、赵王伦、太保何劭诣东宫,废太子为庶人。"
如果司马允真的是忠于朝廷,为何明知司马遹被人冤枉却不站出来说话。就算迫于门阀和司马诸王的势力不好反对,但领头带兵抓捕算怎么回事?很显然,司马允也是藏着趁火打劫的主意,除掉司马遹的同时,还能把锅甩给贾南风,给自己篡夺皇位制造机会。而东宫旧属以司马遹的信件向司马诸王求救时,司马允听从司马伦的安排,对营救采取拖字诀,放任司马伦用离间计逼贾南风杀死司马遹。他的这些行为哪点像是忠于朝廷和晋惠帝?这是典型的祸乱朝纲,唯恐天下不乱的操作,也暴露出他的勃勃野心。
实际上从跟着司马伦铲除贾南风的势力开始,司马允就打定了争夺皇权的主意。司马伦铲除贾南风后上位,成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朝廷大权在握。而司马允凭借功能掌控了禁军,成为司马诸王中仅次于司马伦的存在。他在禁军中秘密结党,拉拢了不少禁军将士,其目的便是为争夺皇权做准备。《晋书》中说他"允性沈毅,宿卫将士皆敬服之。"这句话说得好听就是禁军中威望很高,说得不好听就是结党谋反。试想一个在禁军中没呆上几天的王爷,哪里来什么威望?还不就是金钱开路,拉拢结党罢了。
从史料上看,司马允干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而且是轻车熟路的。他在江州和扬州的封地上就搞过这种事情,而且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势力。他在洛阳的禁军中搞这套,也就是复制自己封地的操作,只是动静太大惊动了司马伦。这才使得司马伦派人夺取禁军兵权,逼得他不得不起兵造反。
按照史书记载,司马允封淮南,他的同母弟封吴国,两个儿子封秦王和汉王,他们一起形成了极大的地方势力。这些封国非常富饶,司马允靠着封国的收益就养了一只强大的私兵叫做"淮南奇才剑客"。这支私兵的人数不详,但仅用七百人就把司马伦上万人的卫队堵在相府,可见其战斗力的强悍。
在淮南封国期间,他曾与弟弟吴王司马晏秘密来往,利用其王国可自由任用国吏的便利,招揽吴国三郡尤其吴郡的旧东吴政权人士。这种与亡国的遗老遗少秘密来往的行为,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跟谋反扯上关系的。如果司马允不是野心勃勃,他能如此招揽东吴旧将的各大门阀家族,能把他们安排到封国做官?很明显他的目的不只是封国那点土地,而是有着很大的目标。从他积极配合司马伦进入洛阳,然后铲除贾南风,掌控禁军的手段看,他的每一步都是精心策划的,目标直指晋惠帝的皇帝宝座。
当司马伦野心暴露后,司马允就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自己起兵反司马伦,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只要和禁军配合干掉司马伦,自己就能顺利的再进一步。实际上他的计划几乎成功了,若不是司马伦的手下王舆率兵封锁了皇宫大门,他就可以一战攻陷皇宫。然后他转头带兵攻打司马伦的相府,也是在兵力劣势下占尽上风,把司马伦的卫队压得抬不起头来。而且当时皇宫中禁军的太子左率的首领陈徽也带兵呼应,还派人请求晋惠帝下令禁军配合司马允作战。可以说司马允当时距离胜利就一步之遥,可惜他遇到了司马虔。
司马虔见自己的父亲危急,便买通了禁军的司马督护伏胤。他们以助战的名义接近司马允的军队,然后用矫诏将其引出,最后用偷袭的手段杀死。至此,司马允和司马伦之间的混战才逐渐收场,而洛阳城再也没有人能阻止司马伦登基称帝。于是司马伦顺利篡位上台,晋惠帝司马衷被关押到了金墉城。
综上所述,司马允和司马伦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为司马允申辩的司马冏也是一丘之貉。他们进行争斗根本不是为了晋惠帝司马衷和朝廷,而是各自对皇权的野心。司马冏诛杀司马伦后为司马允正名,不过是给自己贴金罢了。这也是显露功绩,让他逐步登上皇位的必要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