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桓温:北伐英雄还是盗国奸贼?

桓温:北伐英雄还是盗国奸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 访问量:788 更新时间:2024/1/19 4:29:34

373年8月18日,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去世。

东晋是典型的门阀士族社会。这时皇权旁落,掌握军政大权的是门阀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这些士族轮番掌权把控朝政,有的甚至擅自废立皇帝,图谋造反。

桓温就是东晋废帝的第一人。他身居要职三次北伐,目的却不是收复关中,而是打算像当年的司马氏以战功立威名逼迫曹氏禅位一样。只是被谢安拖得病死,最后才功亏一篑。

这位桓温是何许人也,我们来认识一下。

第一,他是枕戈泣血为父复仇的烈男子。

桓温出身名门,祖上是东汉大儒桓荣,高平陵之变中被司马懿处死的大司农桓范是他的高祖辈。到了西晋时,桓家已经没落。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桓温的父亲桓彝积极结交名士,混到了“江左八达”之列。

因为参与过平定“王敦之乱”,桓彝得到朝廷的器重。后来发生了“苏峻之乱”,桓彝固守城池,被造反的将领杀害,壮烈殉国。桓温听说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谋划,于是发誓要为父报仇,当时他才15岁,白天勤练武艺,晚上枕着兵器睡觉,悲愤之下流出的眼泪都带着血丝。

桓温(游戏形象)

18岁时,桓温决定开始复仇行动。可惜仇人江播当时已经去世,家人正在办丧事,江播的三个儿子听说桓温要复仇,都备好武器以防不测。桓温以吊丧为名混入江家,凭一人之力,杀死了江氏三兄弟,为父亲报了仇。

朝廷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处罚桓温,还大加赞扬了他的孝烈,让他继承父亲的爵位,晋明帝司马绍还把女儿南康长公主嫁给了他。

桓温性格豪爽,仪表堂堂,很有英雄气概,名士刘惔说过,“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把他比作孙权、司马懿一样的人物。但是桓温的偶像却是和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刘琨,他觉得刘琨不仅文武双全,而且相貌也很出众。

桓温一次北伐回来,带回一个老婢女。这个老婢曾是刘琨的家伎。老婢一见桓温,就潸然泪下地说:“您长得真像刘司空(刘琨)。”桓温大喜,赶紧整理下衣冠问哪里像?老婢回答:“眼睛像,就是小了点;脸像,就是薄了点;胡须像,就是红了点;身材像,就是矮了点;声音像,就是女人了点。”

刘琨不仅相貌出众,而且文武双全。永嘉之乱后,刘琨担任并州刺史,独守孤城晋阳(今太原)9年。据说有一天夜里,匈奴军来犯,刘琨登上晋阳城头,吹奏起胡笳来。匈奴大军听到熟悉的音乐后感动不已,怀念起家乡来,于是连夜撤围

第二,他是战功累累的晋朝驸马。

桓温出身士族,又是烈士之后,如今当上了驸马,仕途自然一路畅通。权臣庾冀去世后,他接管荆州。荆州是长江上游的军事重镇,西边是成汉政权,北边是后赵政权。若荆州失守,则敌兵可以效法灭吴之战的路线,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建康。

但是桓温想要的可不只是固守荆州。当时成汉政权和后赵政权都已衰败,桓温选择了主动出击,在朝廷还没批准的情况下,就擅自发兵灭掉了成汉,朝廷见事已至此也不好追责,只好以升职来奖励桓温,这是桓温一生立下的第一个大功。

桓温北伐

桓温最出名的功绩是他的北伐。他曾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原本非常成功,他一路打进关中,驻军灞上,此时距当年长安失陷已经有38年,关中百姓牵牛担酒沿路迎接,许多老人情难自抑,失声痛哭,哽咽着说:“没想过今天还能再次见到官军!”但是,因为心里的犹豫和粮草供应问题,桓温还是选择了携三千多户关中百姓撤退,结果被前秦军追击,伤亡惨重。

桓温的第二次北伐比较成功,攻下了洛阳,收复大片失地。

桓温的第三次北伐比较失败,被前燕名将慕容垂锤晕了头,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声望严重受损。不过对他个人来说却捞到了实惠,徐州、兖州刺史从此由他兼任,豫州刺史不久也被他儿子桓熙占据,京口兵被他收入麾下。使他的实力发展到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威望,为篡位铺路。

桓温三次北伐示意图

第三,他是有心谋反无心统一的权臣。

桓温坚持北伐的目的并不是替司马家收复关中,还都长安。他是想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最后取而代之。前两次北伐使桓温的名望达到极盛,当时他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王谢这样的顶级士族都要派人来给桓温做幕僚,大名鼎鼎的谢安就是其中一例。

桓温的野心就是伴随着权力生长出来的。《晋书》中对他的野心描述得绘声绘色:有一次,他对僚属说过这样的话:“作此寂寞,将为文景所笑。”“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文景是指司马昭司马师,桓温觉得自己即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像司马氏那样夺得皇位,尽管这样会遗臭万年。

桓温想效法当年的司马家族,逐渐达成篡位的目标

还有一次他经过王敦的墓,嘴里不停地说着“可儿(真是能干的人),可儿”,表达了他对造反的权臣王敦的钦佩。《晋书》把他和王敦的传编在了一起,也暗指他和王敦是一类人。

桓温的谋反之心还表现在“加九锡”这件事上。“九锡”原本是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代表最高的礼遇。但是后来逐渐变了味儿,成为权臣接受“禅让”的一个关键步骤,我们看下之前被加过九锡的人就明白了,有王莽曹操、司马昭……

桓温掌握大权久矣,他想被加九锡,想要皇帝能够主动禅让,但是他的事被谢安、王彪之等人搅黄了,谢安假称赏赐的锡文写得不好,然后反复修改,最后把桓温拖到病死也没加上九锡。不过他和曹操、司马昭一样,自己没当上皇帝,儿子却成了皇帝。

桓温废立皇帝的举措,开了东晋到南北朝时期的废立之风,这印证了一个规律:权大欺主。

历代评价:

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

——何充

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

——刘裕

桓温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

——范文澜

编辑说明

文字 / 蓑笠寒江雪

排版 / 乐多

封面 / 乐多

标签: 桓温刘琨谢安司马昭曹操司马懿

更多文章

  • 桓温: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阴山标签:桓温,谢安,刘琨,王导,丞相,刘裕,王敦,晋朝,司马氏,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关于桓温的逸事佳话,实为《晋书》和《世说新语》最具活力的篇章之一。字里行间,一个鲜活的英雄跃然纸上,带着浓烈的欲望,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自信而睥睨当世,骄傲而指点山河;活过爱过拼搏过辉煌过也失败过,只为全身心去展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青史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存在。这就是兼

  • 司马伦谋主醉酒后,到皇家牢狱找废后贾南风,所谓何事?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东宫,宫女,牢狱,孙秀,贾南风,司马伦

    金墉城。黑黝黝的房间。贾南风一直没有睡觉。十年了,做了皇后之后,有许多个早晨,她可以随意躺在显阳殿的大床上,尽着性子,做一切想做的事情。那些多如树叶的日子,没有自己的吩咐,谁都不敢打搅她皇后的懒散和清梦……一切都成为过去了。躺在金墉城皇家牢狱湿乎乎的地面上,即使是初夏时分,从地底散出来阴凉的潮气,让

  • 西晋作死能人:公元300年司马伦称帝不作死就不会死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司马伦,贾后,贾南风,晋惠帝,石崇,贾充

    前因司马伦凭借一石二鸟之计,借贾南风之手杀掉了太子司马遹。公元300年4月,赵王司马伦杀死皇后贾南风,逼迫晋惠帝退位,擅自称帝。可以说,“诏书"真是个杀人的“利器”。之前贾后依靠密诏和矫诏杀掉了司马亮和司马玮,此时的司马伦,也拿出了自己编写的假诏书:“中宫贾后和贾谧等人杀害太子,因此命令车骑将军兼领

  • 为什么说司马懿之子司马伦是“八王之乱”失控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汉朝,三国,司马懿,司马伦,晋惠帝,贾南风,司马炎,八王之乱,军事制度

    众所周知,“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和“五胡乱华”。但鲜为人知的是,“八王之乱”是一场逐步升级到最后失控的动乱。后世很多人认为:“八王之乱”升级到失控的罪魁祸首是司马懿的第九子、西晋赵王司马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一家之言。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其子司马衷

  • 司马伦的篡逆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司马伦,贾后,贾南风,司马昭,司马懿,司马衷

    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柏夫人。司马伦被晋武帝封为诸侯王,本来与皇帝的位置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但是乱世中司马伦想分一杯羹,居然就弄成了。司马伦这个人没多大的本领,人很胆小,也没有带兵的能力。既没有父亲的韬略,也没有母亲的机智。也算是时代造英雄吧,不知道怎么把这个混蛋给推了上去。先说人品

  • 赵王司马伦与“狗尾续貂”

    历史解密编辑:聊聊身边的法律标签:司马伦,赵王,贾南风,司马衷,司马炎,司马懿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题记。俗话说,教人交心,浇树浇根。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友谊是坦诚相待,也就是交心,就如同本文第一段里的“以利相交”、“以势相交”、“以权相交”都不会天长日久,最终结局都是吹灯拔蜡,分道扬镳。这

  • 故事:羊祜山下牧羊女,天落惊雷贪心人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羊祜,羊儿,惊雷,牧羊女

    襄阳城南五里之外有座山,因建有烈士陵园,老百姓通俗地称为“烈士塔”。每逢节假日,人们都会来这里登山锻炼,人流拥挤,热闹非凡。烈士塔是俗称,这座山正式的名称是羊祜山,纪念的是西晋时期镇守襄阳的荆州都督羊祜。然而在民间,这座山还有一个称谓,“羊姑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一段传奇故事。离着羊姑山不远就是真武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徐安卿,衡州老人,羊祜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羊祜,徐安卿,衡州,道士,枯骨

    徐安卿有个叫徐安卿的人,年轻时当兵,四十岁后退伍做了医生,游走在泉漳一带给人看病。某天路过洪塘的时候下起雨来。他到某世家借宿,因为住不下,主人把他安排到园林的亭子里。这家园林里经常闹妖,主人并没告诉他。到了夜间,云开雨散,月上柳梢。仆人送来酒菜,还有一盘肉。徐安卿在石桌上吃喝,忽然一阵风刮过,吹动树

  • 羊祜《诫子书》:闻人之过,得己之过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羊祜,马援,闻人,得己,晋朝,诫子书,杨万里

    对待他人之过,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三国至两晋时期的羊祜在《诫子书》中谈道:“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羊祜坚持守正不曲,他希望儿子不传不可靠的说法,不听诽谤之言,听到别人的过失,耳可听嘴却不可说,仔细思考后再行动。在面

  • 打败仗的名将:金兀术、刘光世、张柔、羊祜、李陵、赵括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刘光世,张柔,李陵,赵括,羊祜

    经常打败仗,还可以被称为名将的,都有哪些人呢?完颜兀术、刘光世、张柔、羊祜、李陵、赵括这6人就是。其中,刘光世很有故事,打败仗不说,还喜欢逃跑,却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也是“七王”之首,着实有意思。完颜兀术,或金兀术,金国初年“五大名将”之首,却经常打败仗,号称是南宋名将的“培养者”,着实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