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本文不纠结他改换姓氏,一律称其为冉闵)在后赵政权的地位,可不是凭空来的,那是冉闵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而冉闵最后取代石氏政权,也是个人钻营加机缘巧合罢了。
我们上文说到,石虎将几个最有威胁的儿子杀掉,立年仅十二岁的石世当太子。结果石虎第二年就死了,幼小的石世哪有什么实力来保护自己的政权。
石世的母亲刘氏想要利用张豺来充当保护伞,但她不想想:张豺一个汉人指挥胡族为主的军队去攻打石虎的其他儿子,军队会听谁的?
当石虎的儿子石遵起兵讨伐张豺、石世,张豺手下的羯族士兵便纷纷逃向石遵。张豺能怎么办?只能投降,妄图能活一命。石遵想要当皇帝,自然需要扫清身前的障碍,石世、刘氏、张豺都是阻碍,自然不能活命。
冉闵也就是经过讨伐张豺一战中,在石遵的朝堂上获得了权力。若冉闵真的是后赵的忠臣,他应该尊崇石世,毕竟石世才是石虎指定的继承人。但冉闵没有。
石遵任命“闵为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辅政”,这个身份可以说是石遵之下第一人了。
冉闵能获得这么大的权力,除了自身的武功外,便得益于一个人——李农。冉闵的父亲是乞活军出身,而李农同样是乞活军出身。两个汉人在胡人朝廷为官,冉闵与李农的关系天生就亲近。
当初张豺想要除掉李农,李农直接跑到了自己的老巢广宗,并以此据守,让张豺无可奈何。《晋书》记载的是“(李农)率乞活数万家保于上白”。
在后赵的腹地,随便就扯出了一支数万的人马,李农的力量小不了。
若说还能体现李农对河北的影响力,那就是张豺派兵征伐李农的时候,“邺中群盗大起,迭相劫掠”。若一国的首都都是“群盗”,这个政权也活不长了?这些群盗还不是乞活军假扮的。
李农的力量石遵清楚,于是他仍重用李农。
冉闵知道李农的力量,于是他接近拉拢李农。
到了石遵与冉闵这种地步,无所谓的信任与不信任了。
石遵是皇帝,却不能限制冉闵,自然不高兴。这是皇权掌控者集权的本能。
冉闵手掌大权,但身家性命却握在石遵手里,心里自然不痛快。这是权臣普遍的境况:我比你强,却得听你的话?
他们俩之间的矛盾迟早爆发,只看谁先出手了:石遵因忌惮而诛冉闵,还是冉闵为自保更进一步。
石遵与冉闵之间的冲突被石鉴利用,或者说石鉴给冉闵一个造反的理由:石遵要杀冉闵。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冉闵是不敢去赌一把的。拿命去赌的除了赌徒,便是傻子。
冉闵自然不傻,于是他决定自己先动手。
冉闵发动政变,仍需要借用李农的势力,于是强行拉他上车。史书称“闵遂劫李农及右卫王基, 密谋废遵”。
一个劫字充分体现了李农的无奈以及冉闵“谋反”的主动性。但实际上李农用劫吗?石遵除掉了冉闵,还会留着李农?若李农威胁小,当初张豺也就不会急于除掉他了。
李农为了自保也得加入冉闵的行列。冉闵与李农的关系绝对是合作而非强迫。
冉闵、李农、石鉴除掉了石遵。石遵临死前说:“我尚如是,汝等立鉴,复能几时!”石鉴不清楚自己上台后,将要面临的境况吗?
他当然知道,但是他拒绝不了权力的诱惑啊。当然石鉴的心里更多的是盲目自信:我比石遵强,我不会重蹈覆辙。
历史上的蠢人大多数都有着这样的“蜜汁自信”。
石鉴的结局当然与石遵一样,被冉闵干掉。毕竟扯皇帝下台是会上瘾的。冉闵本来是向下扯,结果扯着扯着就把自己给扯到皇位上了。
也正是这段时期,冉闵颁布了著名的“杀胡令”,当然史书上是没这个名字的,都是后来人“总结”出来的(尤其是近代人)。
当时的情况是羯胡中有人阴谋反叛冉闵,但冉闵没法分辨这些人中谁是亲冉闵的,谁是亲石氏的。
于是冉闵假意试探,发布命令:愿意跟我干的,留在城中;不愿意的,愿意去哪就去哪。这一试探不要紧,胡、羯等族都往城外跑,把城门都堵住了。
冉闵这一看实在是“伤心”了:我冉闵有那么差劲吗,你们都不愿意跟我干?
冉闵能放他们走掉吗?这时候的冉闵才仅仅控制了邺城,临近的襄城、稍远的冀州城都盘踞着石氏的势力。让这些人跑去充实敌人实力?
于是后世著名的“杀胡令”出现了:“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
你也不要小看这个诛胡令,冉闵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在里面:你杀了胡人,还能投降对方吗?对方来打我冉闵,你还不拼命作战?毕竟若我冉闵败亡了,你们这些杀胡的人还活的了?
这就是所谓的投名状。冉闵简单一句话,既消灭了潜在的威胁,又收拢了一部分死忠。
你们还推崇所谓的“杀胡令”吗?
冉闵真的是为了汉人吗?
当冉闵建立冉魏,当上皇帝后,首先就是诛灭威胁最大的李农父子,为自己的冉魏政权扫除隐患。
然后便开始团结胡人。他让太子冉胤担任大单于,就是为了处理胡人的事情,毕竟冉闵也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保卫他的政权啊。
说他是为了权力也好,为了自保也罢,冉闵的英雄称号却是算不上的。
真英雄是明知不可为,我偏上。岳飞伐金、文天祥拒绝投降而死,这才是英雄具有的样子。
至于冉魏政权的命运。地处四战之地,南方有晋,西方羌、氐等的前秦即将崛起,北方的慕容燕正处于巅峰。反观冉魏,冉闵内部都完全消化,败亡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冉闵不过又是一个权力游戏的败亡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