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成济弑君是贾充自做主张,还是司马昭指使,为何连皇帝也敢杀

成济弑君是贾充自做主张,还是司马昭指使,为何连皇帝也敢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北上城南 访问量:2604 更新时间:2023/12/12 18:45:55

公元260年6月发生了曹魏政权最为著名的政治事件-甘露之变,曹魏皇帝曹髦不甘心受司马昭摆布,而是选择率领宫中太监随从出宫准备攻杀司马昭,这无异是一种自杀行为,曹髦在宫外遇到了司马昭的心腹之臣军贾充,贾充当时担任中护军一职,负责统率宫中宿卫,当时担任太子舍人的成济问贾充如何处理?

贾充只说了一句:司马公平日养你们干什么的?这还用问吗?于是成济就上前用戈刺杀了曹髦,文武双全年仅20岁的魏帝曹髦就这样被杀,曹魏最后一位热血宗室曹髦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司马昭的亲信所刺杀,这一事件引发的影响直接让司马昭的篡位进程终止。

魏帝曹髦被钟会评价为: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是曹髦的文学才能与当年的曹植一样,而军事才能与当年的曹操一样,这是一句很高的评价,事实上曹髦的确称得上是文武双全的皇帝,其能力不亚于曹睿与曹丕,但其冲动的结局让人怀疑曹髦此举根本就不是什么诛杀司马昭,就算没有人告密,曹髦的实力都不足以杀司马昭,而更像一种主动的自杀行为,明知这一去可能无法再活,曹髦仍然去了,这就是曹髦以自己的死来阻止司马昭代魏的进程。

从三国时期的权力更替来说,从司马昭的角度来看,他只需要不断地扩大影响力,不断地准备一步一步的篡位进程,只要时间合适,司马昭就可以学曹丕逼汉献帝禅位那样,逼迫曹髦禅让皇帝位给自己,就能以晋朝代替魏朝,这也是成本最低的篡位方式。

所以,从司马昭的角度看,他并不希望曹髦死,如果曹髦一旦被杀,司马昭就得背上弑君的恶名,因为人人都明白曹髦是怎么死的,况且曹髦还说出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话。司马昭越是不想背负弑君恶名,曹髦越是想用自己的生命让司马昭背上,所以就引发了甘露之变和曹髦之死,其实这就是曹髦心甘情愿的自杀。

事实上,曹髦已经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如果不进行这次自杀式的反击,曹髦很明显就是下一个汉献帝,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曹髦都不想做汉献帝,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的曹髦选择了自杀,这是他选择唯一且壮烈的方式。

由于曹髦这事事出紧急,司马昭临时指派了贾充率军阻挡魏帝曹髦,贾充在与曹髦对峙时并没有明确告知成济等人如何处理,按照成济的个人理解来说,他认为贾充是叫他杀魏帝曹髦,所以作为司马昭的手下,成济唯一的办法就是执行命令,因为贾充这个并不清楚的命令。

贾充所说的“司马公平日养你们干什么的?这还用问吗?”这是一句非常含糊的命令,因为面对的是皇帝,皇帝名义上是天下共主,是天子,是神指派到人间做最高统治者的,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只有秦二世皇帝被赵高弑杀,还没有其他君主被弑杀的,弑君算得上当时所有法律中最严酷的恶法,超过了所有人的法律和道德底线,皇帝本应该是不死之身的,结果司马昭却开弑君的恶例,这直接让司马昭篡位的进程中止,反而遭到天下的反对,就连平时支持司马昭的陈泰,也对司马昭指使成济弑君的行为感到愤怒,要求司马昭严惩凶手。

现在的问题是司马昭有没有下命令杀曹髦?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司马昭没有必要杀曹髦,只需要按照篡位进程学曹丕就行了,根本没有必要杀曹髦,还要背负天下人的骂名,司马昭也不蠢,最多也只是给贾充一个见机行事的命令,所以在现场的贾充下给成济的也是一个含糊不清的命令。

成济是最终杀死曹髦的人,他当时的职务只是太子舍人,相当于太子府的秘书,太子也就是曹髦的儿子,成济只能按照自己理解贾充的意思来办,而不可能问得更清楚,成济总不能问:是不是要杀死皇帝?显然成济经过一番短暂的思考,选择了杀曹髦,成济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成济想升官晋爵,当时整个天下都是司马昭在掌权,这个成济不是不知道,况且贾充都明说了,司马昭养你样是要办事的,成济错误地理解为只要杀了皇帝,司马昭就能即位,那他就是大晋朝的开国功臣了,成济没有想到的是,杀皇帝是大罪,就算是司马昭也不希望皇帝被杀,司马昭最多就是给曹髦一点经验教训,而不会考虑杀曹髦,所以成济杀曹髦完全是错误地理解了贾充的命令。

当然,也有可能是贾充根据现场情况做的杀曹髦的决定,所谓的见机行事就是给予现场的假节权,毕竟任何命令也比不上现场的变化快,从成济事后逃到房顶大骂司马昭的情况来看,他们自认是为司马昭卖命,却成为司马昭的脱罪包袱,不仅被司马昭下令诛杀,甚至成济的三族也被司马昭诛杀,这就是典型的丢车保帅之举,如果司马昭能预见到这次后果,他会让贾充指使成济杀曹髦吗?当然不会。

另外,贾充在此事中,没有受到任何牵连,反而在此事后被司马昭重用,这也说明司马昭对贾充是有感激之心的,毕竟贾充忠心,地位较高,与司马昭又是政治联姻,况且贾充与成济完全不同,贾充只下了一个含糊的命令,又没叫成济杀皇帝,司马昭和贾充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到成济身上,这只能说明成济头脑简单了,但司马昭的这种丢卒保帅的处理方式让很多人不满,包括陈群的儿子陈泰,不过司马昭掌握大权,即使不满,也不能说什么,司马昭只是损失了最为关键的篡位进程,从而让司马昭无缘皇帝之位,只能传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

标签: 贾充皇帝成济曹髦曹丕晋朝三国司马昭

更多文章

  • 曹髦被杀后,司马昭为何只是处死成济,却放过贾充呢?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曹髦,贾充,成济,晋朝,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懿,史说三国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见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于是,他率领宫中的护卫寻找司马昭。途中,曹髦遭遇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及其部众,曹髦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都吓得逃走了。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贾充之军将败,成济问

  • 贾充:害死1个魏帝,赶走1个魏帝,司马炎给了他这个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纯良的大叔标签:贾充,司马炎,司马昭,魏帝,司马懿

    其父贾逵,是有名的曹魏忠臣,位列“魏晋八君子”。先后在拥立曹丕、搭救曹休等事件中立下汗马功劳。《晋书》记载:司马懿去世前梦见王凌、贾逵“作祟”,竟致噩梦而死。足见忠义浩荡,亡而不朽。但随着司马氏逐渐掌握大权,事态出现了转变。在死节曹魏和投靠司马2个选项中,忠良之后的贾充选择了后者。还凭借家传的法学,

  • 身为魏国大臣,却杀死魏帝曹髦帮司马氏篡位,贾充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香茗史馆标签:曹髦,贾充,司马氏,司马昭,司马炎,司马师

    正如南宋学者王应麟的评价,“晋之篡魏以贾充,其亡亦以充”。出身河东(平阳)贾氏的贾充,身为曹魏大臣,却弑杀魏帝曹髦,为司马氏篡位立下功劳;作为西晋开国功臣,女儿贾南风却又成为了祸乱朝纲、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再加上平日里谄谀陋质,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因此贾充在历史上的评价极低。那么,贾充的一生到底经历

  • 率土之滨:新武将贾充多离谱?场均奶量上万,内政三天出满级宝物

    历史解密编辑:萌小凌儿标签:贾充,刘备,荀彧,魏延,武将,内政,晋朝,三国,率土之滨

    率土趣事千千万,听我凌儿慢慢盘!大家都知道刘备是率土中的超级奶爸,奶个一两万不成问题,但是经常会出现敌方单体伤害太高以至于刘备的奶量相比于这样的伤害就有点逊色了,所以,今天凌儿给大家介绍刘备的好队友,晋国的武将贾充。首先看贾充拆解的阐发望风而降,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如果是高士气打低士气会好许多,不过法

  • 贾南风嫁入司马家源于贾充的一次逃避兵役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贾充,贾南风,司马炎,吴国

    西晋初年,此时吴国还存在,而西晋此时面临的外敌,还远远不是吴国——毕竟吴国在当时还没有图谋西晋的能力(野心总是有的,不过也只是局限于空想而已)。此时西晋最大的威胁,来自北部的鲜卑——鲜卑攻占了西晋不少地盘,而前往讨伐的西晋将领,大多无功而返甚至损兵折将。而此时西晋朝内,大臣贾充权势很大,而贾充的权势

  • 西晋王朝的掘墓人——贾充父女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贾充,曹彰,晋朝,贾南风,司马炎,司马昭,司马玮,司马衷,西晋王朝,史说三国

    贾充的父亲贾逵,是曹魏时期的名将,也是曹魏政权的铁杆拥护者。当年曹操病死,曹彰争功,贾逵义无反顾单人独骑让曹彰退兵,保全了曹丕的脸面。但是贾充就不行了,看到曹魏政权走下坡路,这小子就走了司马氏的门子,心甘情愿成了司马家族的一条走狗。曹髦有感于司马昭大权独揽,想做掉司马昭,自提人马来到司马府上叫嚣,被

  • 司马昭和司马炎为什么一直容忍和重用名声和操守都很差的贾充?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贾充,曹髦,晋朝,司马昭,司马炎,司马师,史说三国

    贾充是西晋的开国功臣,他的女儿贾南风则是晋惠帝的第一任皇后。然而与其他朝代的开国功臣不同的是,贾充的名声和操守都非常差,杀害高贵乡公曹髦更是让贾充遗臭万年了。在贾充活着的时候,曹魏和西晋的很多大臣就不断批评或者弹劾他,不少贤能之臣都讨厌他。除了名声和操守都很差之外,贾充在有些重大政治问题上还犯了错,

  • 贾充的女儿是如何嫁给司马衷的?-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贾充,曹丕,曹操,晋朝,司马衷,司马炎,司马昭,晋惠帝,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史说三国

    谈到魏晋的历史,就绕不开魏晋的权臣贾充,而西晋的灭亡,历史上很多人又将罪魁祸首归因于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司马炎为什么要让太子司马衷迎取贾充的女儿为太子妃呢?贾充在西晋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地位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贾充嫁女的这段历史。01—《资治通鉴》原文02—译文03—收获与反思提到司

  • 胡咧两晋(二九)刘惔反对桓温任荆州刺史,为何司马昱拒绝其建议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司马昱,桓温,荆州,王导,王敦,庾亮

    毫无疑问,桓温是东晋史上最重要的权臣之一,他对东晋历史的影响不在王谢两家之下。可以说从他出任荆州刺史开始,直到东晋灭国,桓温与其家族子弟对东晋朝廷的政治走向都有着很强的主导力。他是继琅琊王氏和颍川庾氏之后,第三个以家族门阀势力主导东晋朝廷的权臣,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典型代表人物。在桓温的崛起

  • 桓温灭成汉之战:兵力不够,长途奔袭,却奇迹般消灭成汉

    历史解密编辑:三分钟的温度呀标签:桓温,成汉,石虎,李广,李势

    桓温灭成汉之战:兵力不够,长途奔袭,却奇迹般消灭成汉调侃历史2022-06-2810:46黑龙江活力创作者,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关注早在咸康四年(338)四月,当石虎第一次讨伐慕容燕国之时,成汉帝国汉王、梁州刺史李寿将其侄儿、第三任皇帝李期诛杀,夺取了政权。其年,李寿39岁。李寿一共在位五年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