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咧两晋(二九)刘惔反对桓温任荆州刺史,为何司马昱拒绝其建议

胡咧两晋(二九)刘惔反对桓温任荆州刺史,为何司马昱拒绝其建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4413 更新时间:2023/12/28 11:43:16

毫无疑问,桓温是东晋史上最重要的权臣之一,他对东晋历史的影响不在王谢两家之下。可以说从他出任荆州刺史开始,直到东晋灭国,桓温与其家族子弟对东晋朝廷的政治走向都有着很强的主导力。他是继琅琊王氏和颍川庾氏之后,第三个以家族门阀势力主导东晋朝廷的权臣,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典型代表人物。在桓温的崛起过程中有很多人就对其抱有戒心,其中丹阳尹刘惔便反对他出任荆州刺史,认为他野心勃勃,会威胁到东晋朝廷。然而掌握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并未听从这个建议,于是让桓温顺利的在荆州崛起。

由于桓温在荆州崛起后对东晋朝廷形成了很大的压迫,成为了东晋半割据的势力,并且对朝廷的命令是听封不听调,与司马昱分庭抗礼,所以很多人认为司马昱让桓温顺利掌控荆州是政治上最大的失误。可是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分析,司马昱的选择并不能称其为错误,而是为了掌握朝权做出的政治妥协和交还。实际上从这个过程来看,司马昱也是桓温出任荆州刺史的受益者,他能主导东晋朝政也是源于此。而丹阳尹刘惔反对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对其野心保持警惕的做法并没有错,但对当时的东晋朝廷来说却不合时宜。

桓温是谯国桓氏的子弟,宣城内史桓彝的长子,晋明帝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的驸马,晋成帝的姐夫。他后来成为东晋史上最强的权臣之一,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皇帝,距篡位只有一步之遥。他从小就非常受人关注,因父亲桓彝的关系受到很多名士的推崇。当时西晋灭国门阀士族南渡,桓彝作为谯国桓氏的代表成为南渡名士的"江左八达"之一。这使得本来并非上等门阀士族的桓氏颇受人关注,桓彝也因此结交了不少朝中权贵。桓彝结交的人中就有东晋名臣温峤,而温峤非常看好桓温,使其以"温"为名。

由于桓彝辅助晋明帝平定了王敦之乱,桓氏的家族地位得以提升,也成为朝中颇有影响力的门阀世家。后来发生苏峻之乱,桓彝在任上被叛将韩晃和泾县县令江播所杀,成为朝廷推崇的忠臣典范。当时只有十五岁的桓温矢志报仇,两年后在江播的葬礼上刺杀其子,于是名声大振。桓温成年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成为东晋官场的一颗新星。在出任荆州刺史之前,桓温当过琅琊内史、徐州刺史、辅国将军等职务,也辅佐前任荆州刺史庾翼北伐,在朝廷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声望。

庾翼去世后,推荐自己的儿子庾爰之接替荆州刺史的职务,受到朝中很多大臣的支持,而作为辅政大臣之一的何充却表示反对。何充认为庾爰之是白面书生,没有能力掌控荆州要地,便推荐了桓温出任荆州刺史,于是在朝中引发争议。当时的丹阳尹刘惔反对桓温出任荆州刺史,认为他野心太大,怕桓温掌权后威胁东晋朝廷。于是刘惔向主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提出建议,希望司马昱出任荆州刺史,自己担任军师,司马昱不听。刘惔又提出自己出任荆州刺史的建议,仍旧被司马昱拒绝。最后桓温在何充的支持下顺利出任荆州刺史,拜安西将军。

从史书来看,司马昱否定刘惔的建议,支持何充的推荐,同意桓温出任荆州刺史是为了自己掌控东晋朝政大权的需要。可以说这是司马昱和何充做的政治交换,两人各取所需。东晋在王导庾亮相继去世后,朝廷大权逐渐落入颍川庾氏之手,由庾亮的弟弟庾冰和庾翼掌控朝权。晋成帝司马衍去世后,庾冰和庾翼以司马衍之子年幼为由,拥立了司马衍的弟弟司马岳,这就是晋康帝。晋康帝上位后,庾冰、庾翼、何充、司马昱等人都是朝廷的辅政大臣,但朝权却一直掌控在庾氏兄弟手中。

在王导和庾亮时代掌控荆州大权的是名将陶侃,陶侃去世后庾翼接替了这个职位,成为东晋军队中的一把手。于是庾氏兄弟一内一外,一文一武,仿照着当初王导和王敦的配置,把东晋朝政大权紧紧握在手中。由于荆州特殊的军事和政治地位,所以这个地方是朝廷大权一直争夺的焦点。在这里领军既可以顺长江而下威胁东晋首都建康,又能够统帅南方各州郡,所以王敦和庾翼都在此建军遥控朝廷。庾翼临终前推荐自己的儿子庾爰之接替荆州刺史的职务,本质上是为了庾氏家族能继续掌握朝政大权的需要。

然而庾氏兄弟去世后,朝廷大权被司马昱和何充掌握,两人也不希望继续被庾氏家族遥控,所以才在荆州刺史问题上保持一致。实际上当时司马昱和何充能掌控的只是建康的朝政权力,而军权仍旧在庾氏家族手里。何充反对庾爰之接替荆州刺史,推荐桓温出任,其目的就是为了剥夺庾氏手中的兵权。朝中大臣支持庾爰之,其中大部分是庾氏的子弟,或者是门生故吏。双方在争夺荆州刺史的职位,本质上是争夺东晋的兵权,所以各有利益倾向。就连刘惔建议司马昱出任荆州刺史,或者他自己出任,都是为了这个重要的国家权力。

司马昱拒绝了刘惔的建议,他自己不出任荆州刺史,也不同意刘惔出任荆州刺史,是有着多方面的考虑。首先,他作为掌握朝廷大权的主政大臣不能轻易离开建康。虽然庾氏兄弟去世,但他们庾氏家族在朝中还有很大的权力。而辅政的何充也是顾命大臣之一,同样有可能全面掌控朝政。一旦司马昱离开建康前往荆州,那朝政大权多半会落入何充之手。而且庾翼在荆州领兵多年,家族势力根深蒂固,司马昱也不认为他和刘惔有能力削去庾氏的兵权。如果强行硬来,很可能产生王敦和苏峻那样的乱局,这就直接威胁到东晋的存亡了。

其次,在夺取庾氏兵权的积极性上何充比司马昱想的更多,推荐桓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司马昱入朝之前,庾氏兄弟和何充就在朝权上多次争夺,双方都提前有所布置。何充推荐桓温接任荆州刺史,正是考虑到桓温特殊的地位。在庾翼北伐之时,桓温是庾翼的副手,两人约定北伐统一天下。当时桓温出任北伐大军的前军都督、假节,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所以在军队中威望很高。而且桓温与庾翼相交莫逆,在辈分上是庾爰之的长辈,这使得庾氏无法毫无顾忌的起兵反叛。而以桓温在军队的威望,庾氏即便起兵也能够分化瓦解。

第3、 何充和司马昱的谋划是有着很多门阀士族支持的,可以说罢免庾氏的兵权是众望所归。司马昱不仅仅是司马睿的小儿子,皇族的王爷,也与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有着姻亲关系。而何充本身就是出身于庐陵何氏,又是王导的内甥,是王氏退出朝政一线后的代言人。桓温除了本身家族的势力外,也得到了皇族和温氏、荀氏等门阀的支持。可以说在削夺庾氏兵权这个议题上,朝廷上下几乎达成了共识,也是首要任务。而桓温的野心与此相比,简直就是可以忽略的话题,所以司马昱首先考虑的是削夺庾氏兵权。

桓温有野心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从小的出了名的志气大,否则温峤也不会如此看得起他。可是相对于桓温而言,庾氏对建康的威胁是最直接的。而且庾氏掌控朝政和兵权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继续掌控,其威胁在当时的桓温之上。可以说司马昱和何充的选择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时他们也认为相对于庾氏的势力,桓温比较容易制约,毕竟桓氏不是庾氏这样的世家大族。实际上桓温占据荆州后,还是被司马昱压制了很长一段时间。即便他有平定蜀地成汉的大功,也无法主导东汉朝廷的政治。

而刘惔对桓温野心的猜忌,反对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其实是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如果引发了庾氏带兵攻打建康的乱局,那对东晋来说又是一场极其危险的国家大乱。东晋的很多门阀家族都是从王敦和苏峻的叛乱中走过来的,很多人都死于这两次叛乱中,其中就有桓温的父亲桓彝。所以处理好庾氏的兵权是确保东晋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头等任务,而桓温的野心还不足以威胁到建康。实际上当时的世家贵族谁又没点野心呢,谁又不想成为王导和庾亮呢?如果只是因为猜忌野心就排斥打压,那东晋早就在内讧中亡国了。

标签: 司马昱桓温荆州王导王敦庾亮

更多文章

  • 桓温灭成汉之战:兵力不够,长途奔袭,却奇迹般消灭成汉

    历史解密编辑:三分钟的温度呀标签:桓温,成汉,石虎,李广,李势

    桓温灭成汉之战:兵力不够,长途奔袭,却奇迹般消灭成汉调侃历史2022-06-2810:46黑龙江活力创作者,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关注早在咸康四年(338)四月,当石虎第一次讨伐慕容燕国之时,成汉帝国汉王、梁州刺史李寿将其侄儿、第三任皇帝李期诛杀,夺取了政权。其年,李寿39岁。李寿一共在位五年零

  • 桓温伐秦:犹犹豫豫无功而返,自己却声望倍增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桓温,苻健,太守,丞相,苻雄,桓冲

    从永和五年石虎去世、桓温驻屯安陆,一直到永和十年,在这将近五年中,桓温一直养精蓄锐,以静制动,消耗朝廷的势力,使得褚哀死去、谢尚大败、殷浩被废,最终让自己成为东晋政坛中最有实力的人物。不过,由于桓温目前并没有实际掌握徐州和豫州的部队,因此,他左右中枢的作用也并非无与伦比。这些年来,桓温一直无意于北伐

  • 诸葛亮八阵图可挡十万精兵?千年来只被桓温看透,但他却不敢破阵

    历史解密编辑:有马讲体育标签:桓温,陆逊,姜维,曹魏,窦宪,三国,诸葛亮,八阵图,天文学家,五胡十六国

    三国时,绝顶聪明的诸葛亮发明了一种打仗的阵法,叫八阵图。八阵这个兵法招数,传说是轩辕皇帝手下的大将风后所创,《后汉书》中记载,汉朝时就有八阵图了,东汉时期,窦宪将军抗击匈奴就用过八阵。但似乎八阵图是诸葛亮给炒火的,《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推演兵法,做八阵图,咸得其要云”玄之又玄的军事阵法诸葛亮的八阵

  • 东晋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名人是谁?桓温,冉闵,首推应该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桓温,祖逖,刘琨,刘裕,武艺,晋书,东晋,冉闵,晋朝,冉永曾,五胡十六国

    东晋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名人是谁?桓温,冉闵,首推应该是他!都说东晋是我国历史上最悲壮的王朝,这个时期山河破碎,异族入侵,战乱不止,内讧不断,特别是汉民族遭到空前浩劫,东晋与南宋,南明都是汉民族划江而治占据半壁江山的王朝,相对于南明无明君、无名仕、无名将来说,东晋的名人要多得多,在文学艺术界王羲之、谢灵

  • 东晋时期名将桓温北伐:浅析桓温的三次北伐失败的三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说故事标签:桓温,祖逖,刘琨,北伐,将领,晋朝,东晋时期,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公元354年,东晋大臣桓温率军北上,开启了永嘉起义以来规模最大的北伐战争。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遥远的关中长安。由于战前形态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看要恢复西北重地。然而随着北伐的深入,大量不可抗拒的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最终迫使南边朝廷选择撤退。并以失败结束,为什么不能在,看似有利的时间、有利的地点和有利

  • 胡咧两晋(三十)桓温北伐失败并非军事原因,而是东晋门阀扯后腿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桓温,祖逖,陶侃,司马睿,平定,门阀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睿在江南建康建立了东晋政权,保住了晋朝的半壁江山。在此过程中有不少东晋将相提出过北伐复国的建议,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大英雄豫州刺史祖逖。可是因为司马睿和执政的琅琊王氏都将注意力放在平定江南的战争中,所以这次北伐最终未能成行。祖逖也只靠着一己之力收复黄河以南的领土,与后赵石勒隔河对峙。

  • 桓温与此人本关系亲密,可后来桓温见到此人就跑,桓温老婆很开心

    历史解密编辑:阔儿看世界标签:桓温,太守,亲密,谢奕,刺史

    桓温在徐州做刺史的时候,谢奕是晋陵太守。徐州和晋陵相隔不远,但这二位名人却没什么特殊的交情,不过是年节来往、公文交接之类的事情。等到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准备西行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却好了起来,桓温时不时地跑去和谢奕聊天喝酒话家常,谢奕也会很客气地招待。谈笑间,时间过得很快,连谢奕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两

  • 为父报仇的英雄少年郎,桓温三次北伐,为何一步步成为了祸国权臣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桓温,平定,皇帝,北伐,前燕,成汉,少年郎,晋朝,五胡十六国

    上篇文章谈到了东晋那些英年早逝的犹如“过家家”般的皇帝,庾亮一手操作导致苏峻叛乱,最后也算认识到错误,将功补过。走了舅舅,来了女婿关于桓温,凡是谈及东晋的历史总归是少不了他的。据考证桓温的祖上是桓范,就是之前讲到的劝曹爽挟皇帝曹芳以号令天下的那位,骂曹爽兄弟像猪像牛的那位,被司马懿杀掉的那位。其父桓

  •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历史解密编辑:勇敢他标签:桓温,关中,慕容垂,豫州,晋军,北伐,晋朝,五胡十六国

    引言在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后,中原地区便一直掌握在北方少数民族手里,而拥有中华传统帝祚的东晋政府只能偏居江左。由于在魏晋时期中国南方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北方,所以当时东晋在南北方的力量对比中处于劣势,一直以战略防守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但是到了东晋中后期,随着北方局势的逐渐混乱以及东晋地区的经济发展,东晋终

  • 东晋桓温——千古功过任人评说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桓温,桓玄,司马懿,司马绍,太守,权臣

    转载东晋桓温——千古功过任人评说播报文章遗木行人2023-01-0616:38海南已关注桓温“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这是一句相当有名的话,中国人基本上都知道,里面赤裸裸地充满了对功名事业的渴望。然而对于说这句话的人——桓温,知道的恐怕不多,确实在东晋十六国那个乱世超越一般人的豪杰实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