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桓温是东晋史上最重要的权臣之一,他对东晋历史的影响不在王谢两家之下。可以说从他出任荆州刺史开始,直到东晋灭国,桓温与其家族子弟对东晋朝廷的政治走向都有着很强的主导力。他是继琅琊王氏和颍川庾氏之后,第三个以家族门阀势力主导东晋朝廷的权臣,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典型代表人物。在桓温的崛起过程中有很多人就对其抱有戒心,其中丹阳尹刘惔便反对他出任荆州刺史,认为他野心勃勃,会威胁到东晋朝廷。然而掌握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并未听从这个建议,于是让桓温顺利的在荆州崛起。
由于桓温在荆州崛起后对东晋朝廷形成了很大的压迫,成为了东晋半割据的势力,并且对朝廷的命令是听封不听调,与司马昱分庭抗礼,所以很多人认为司马昱让桓温顺利掌控荆州是政治上最大的失误。可是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分析,司马昱的选择并不能称其为错误,而是为了掌握朝权做出的政治妥协和交还。实际上从这个过程来看,司马昱也是桓温出任荆州刺史的受益者,他能主导东晋朝政也是源于此。而丹阳尹刘惔反对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对其野心保持警惕的做法并没有错,但对当时的东晋朝廷来说却不合时宜。
桓温是谯国桓氏的子弟,宣城内史桓彝的长子,晋明帝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的驸马,晋成帝的姐夫。他后来成为东晋史上最强的权臣之一,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皇帝,距篡位只有一步之遥。他从小就非常受人关注,因父亲桓彝的关系受到很多名士的推崇。当时西晋灭国门阀士族南渡,桓彝作为谯国桓氏的代表成为南渡名士的"江左八达"之一。这使得本来并非上等门阀士族的桓氏颇受人关注,桓彝也因此结交了不少朝中权贵。桓彝结交的人中就有东晋名臣温峤,而温峤非常看好桓温,使其以"温"为名。
由于桓彝辅助晋明帝平定了王敦之乱,桓氏的家族地位得以提升,也成为朝中颇有影响力的门阀世家。后来发生苏峻之乱,桓彝在任上被叛将韩晃和泾县县令江播所杀,成为朝廷推崇的忠臣典范。当时只有十五岁的桓温矢志报仇,两年后在江播的葬礼上刺杀其子,于是名声大振。桓温成年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成为东晋官场的一颗新星。在出任荆州刺史之前,桓温当过琅琊内史、徐州刺史、辅国将军等职务,也辅佐前任荆州刺史庾翼北伐,在朝廷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声望。
庾翼去世后,推荐自己的儿子庾爰之接替荆州刺史的职务,受到朝中很多大臣的支持,而作为辅政大臣之一的何充却表示反对。何充认为庾爰之是白面书生,没有能力掌控荆州要地,便推荐了桓温出任荆州刺史,于是在朝中引发争议。当时的丹阳尹刘惔反对桓温出任荆州刺史,认为他野心太大,怕桓温掌权后威胁东晋朝廷。于是刘惔向主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提出建议,希望司马昱出任荆州刺史,自己担任军师,司马昱不听。刘惔又提出自己出任荆州刺史的建议,仍旧被司马昱拒绝。最后桓温在何充的支持下顺利出任荆州刺史,拜安西将军。
从史书来看,司马昱否定刘惔的建议,支持何充的推荐,同意桓温出任荆州刺史是为了自己掌控东晋朝政大权的需要。可以说这是司马昱和何充做的政治交换,两人各取所需。东晋在王导和庾亮相继去世后,朝廷大权逐渐落入颍川庾氏之手,由庾亮的弟弟庾冰和庾翼掌控朝权。晋成帝司马衍去世后,庾冰和庾翼以司马衍之子年幼为由,拥立了司马衍的弟弟司马岳,这就是晋康帝。晋康帝上位后,庾冰、庾翼、何充、司马昱等人都是朝廷的辅政大臣,但朝权却一直掌控在庾氏兄弟手中。
在王导和庾亮时代掌控荆州大权的是名将陶侃,陶侃去世后庾翼接替了这个职位,成为东晋军队中的一把手。于是庾氏兄弟一内一外,一文一武,仿照着当初王导和王敦的配置,把东晋朝政大权紧紧握在手中。由于荆州特殊的军事和政治地位,所以这个地方是朝廷大权一直争夺的焦点。在这里领军既可以顺长江而下威胁东晋首都建康,又能够统帅南方各州郡,所以王敦和庾翼都在此建军遥控朝廷。庾翼临终前推荐自己的儿子庾爰之接替荆州刺史的职务,本质上是为了庾氏家族能继续掌握朝政大权的需要。
然而庾氏兄弟去世后,朝廷大权被司马昱和何充掌握,两人也不希望继续被庾氏家族遥控,所以才在荆州刺史问题上保持一致。实际上当时司马昱和何充能掌控的只是建康的朝政权力,而军权仍旧在庾氏家族手里。何充反对庾爰之接替荆州刺史,推荐桓温出任,其目的就是为了剥夺庾氏手中的兵权。朝中大臣支持庾爰之,其中大部分是庾氏的子弟,或者是门生故吏。双方在争夺荆州刺史的职位,本质上是争夺东晋的兵权,所以各有利益倾向。就连刘惔建议司马昱出任荆州刺史,或者他自己出任,都是为了这个重要的国家权力。
司马昱拒绝了刘惔的建议,他自己不出任荆州刺史,也不同意刘惔出任荆州刺史,是有着多方面的考虑。首先,他作为掌握朝廷大权的主政大臣不能轻易离开建康。虽然庾氏兄弟去世,但他们庾氏家族在朝中还有很大的权力。而辅政的何充也是顾命大臣之一,同样有可能全面掌控朝政。一旦司马昱离开建康前往荆州,那朝政大权多半会落入何充之手。而且庾翼在荆州领兵多年,家族势力根深蒂固,司马昱也不认为他和刘惔有能力削去庾氏的兵权。如果强行硬来,很可能产生王敦和苏峻那样的乱局,这就直接威胁到东晋的存亡了。
其次,在夺取庾氏兵权的积极性上何充比司马昱想的更多,推荐桓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司马昱入朝之前,庾氏兄弟和何充就在朝权上多次争夺,双方都提前有所布置。何充推荐桓温接任荆州刺史,正是考虑到桓温特殊的地位。在庾翼北伐之时,桓温是庾翼的副手,两人约定北伐统一天下。当时桓温出任北伐大军的前军都督、假节,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所以在军队中威望很高。而且桓温与庾翼相交莫逆,在辈分上是庾爰之的长辈,这使得庾氏无法毫无顾忌的起兵反叛。而以桓温在军队的威望,庾氏即便起兵也能够分化瓦解。
第3、 何充和司马昱的谋划是有着很多门阀士族支持的,可以说罢免庾氏的兵权是众望所归。司马昱不仅仅是司马睿的小儿子,皇族的王爷,也与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有着姻亲关系。而何充本身就是出身于庐陵何氏,又是王导的内甥,是王氏退出朝政一线后的代言人。桓温除了本身家族的势力外,也得到了皇族和温氏、荀氏等门阀的支持。可以说在削夺庾氏兵权这个议题上,朝廷上下几乎达成了共识,也是首要任务。而桓温的野心与此相比,简直就是可以忽略的话题,所以司马昱首先考虑的是削夺庾氏兵权。
桓温有野心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从小的出了名的志气大,否则温峤也不会如此看得起他。可是相对于桓温而言,庾氏对建康的威胁是最直接的。而且庾氏掌控朝政和兵权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继续掌控,其威胁在当时的桓温之上。可以说司马昱和何充的选择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时他们也认为相对于庾氏的势力,桓温比较容易制约,毕竟桓氏不是庾氏这样的世家大族。实际上桓温占据荆州后,还是被司马昱压制了很长一段时间。即便他有平定蜀地成汉的大功,也无法主导东汉朝廷的政治。
而刘惔对桓温野心的猜忌,反对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其实是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如果引发了庾氏带兵攻打建康的乱局,那对东晋来说又是一场极其危险的国家大乱。东晋的很多门阀家族都是从王敦和苏峻的叛乱中走过来的,很多人都死于这两次叛乱中,其中就有桓温的父亲桓彝。所以处理好庾氏的兵权是确保东晋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头等任务,而桓温的野心还不足以威胁到建康。实际上当时的世家贵族谁又没点野心呢,谁又不想成为王导和庾亮呢?如果只是因为猜忌野心就排斥打压,那东晋早就在内讧中亡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