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追剧《唐朝诡事录》,有一幕觉得很有意思:苏无名和卢凌风侦破“鼍神案”后,公主(按剧中背景推测应是太平公主)调苏无名入东都洛阳任洛州长史,但却是个斜封官。所谓的斜封官,是指没有经过朝廷的中书、门下省正式任命的官职,而是由皇帝(或公主、太子)私人任命的官员。这对狄仁杰的高徒,颇受恩师教诲的苏无名来说是一种轻侮,因此十分生气,不想上任。洛州司法参军邢颖拜访苏无名,送来一份礼物,一味叫远志的中药,借以讽刺苏无名这个洛州长史只不过是个斜封官。苏无名却以东晋谢安的故事为自己明志,邢颖听罢对其肃然起敬。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竟能让自视甚高的苏无名妥协呢?
谢安生活的年代,清谈之风盛行。说好听点是名士风流,说难听点就是一帮士大夫夸夸其谈不务正业。时局如此,谢安也不能免俗,少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的宰相王导和名士王濛十分欣赏其才华。但谢安却不愿意当官,就跑到会稽郡的东山隐居,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人来往。
谢安虽不愿意出山,却在东山蓄养歌舞女妓,且其家族之人各个身居要职。要说其不动心,估计是不可能的。简文帝司马昱就曾说:“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谢安之弟谢万奉命北伐前燕,但志大才疏,兵败逃回。不久,被贬为庶人,谢氏家族大权旁落,谢安果然坐不住了,接受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邀请,出任帐下司马。
一日,谢安去拜访桓温,正巧有人来送草药,其中有一味远志。桓温见物起意,就问谢安:“此草药,名远志,又名小草,何一物有二称?”谢安未能回答,这时旁边的参军郝隆应声答道:“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桓温听罢笑曰:“郝参军之话极有意趣。”谢安知道郝隆在讥讽自己高卧东山,素有远志,但出山后却只当一个小小的司马,不由脸上露出惭愧之色。
这味中药,“处”在地下的根为远志,冒“出“地面的嫩苗则叫小草。苏无名其实是告诉邢颖,当务之急是侦破”人面花案“,自己受点委屈出任这个斜封官是出头的小草,但我本心依然充满远大志向。
谢安的本意也是如此,或者说“根“是代表其内心的波澜雄心,”叶”则喻其表面的淡定平常。虽然人们对他“嘴上说要隐居,行动上又出来做官“的名士做法不以为然,但不得不承认谢安是东晋王朝的救星,谢氏家族对东晋王朝的统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谢安“东山再起“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临危不乱,领导东晋北府军取得肥水之战的胜利。肥水之战,是一场决定东晋王朝命运之战。淝水之战的结果稳定了东晋王朝的统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件大事就是临危不惧,挫败桓温企图篡位的阴谋。东晋偏安一隅,百年之中,司马氏始终不振,内外军政大权始终操控在世家大族手里。起家于荆州的权臣桓温,实力迅速膨胀,萌生了打破皇权,自己称帝的企图。为了给自己积累人气和威望,就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北伐。但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已经六十的桓温只好加快篡位的步伐。谢安一面许诺桓温只要安分守己,朝廷就会加其九锡,享受至高无上的荣誉;一面他以加赐九锡的策文不合格为由,让起草者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到桓温一命呜呼也没修改好。谢安总算熬死了这个人,算是为东晋除去了一大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