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高宗:时刻不忘把自己塑造成光武帝,最终却活成了晋元帝

宋高宗:时刻不忘把自己塑造成光武帝,最终却活成了晋元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脑袋大历史 访问量:2596 更新时间:2024/1/19 3:20:41

从宋高宗赵构继位开始,这位因为父兄被俘而意外得到皇位的皇帝便一心打造自己“中兴”君主的形象.

而纵观之前的历史,最显著的“中兴”莫过于“光武中兴”,所以宋高宗无时无刻不以光武帝为偶像,做事施政引用光武故事,对自己进行政治宣传和形象塑造,把自己打扮成如汉光武帝刘秀那般中兴的人物。

宋高宗赵构

然而他穷尽一生努力以汉光武帝刘秀为偶像,最终他却活成了晋元帝——连他自己都极为厌弃的东晋偏安东南的君主。

赵构以汉光武帝刘秀为偶像,对自己进行形象塑造,算是上是他的一项“形象工程”了,他是如何打造这项形象工程的呢?

一、“宜光武之中兴”,确定赵构继位资格

历代皇帝的继位都是极为讲究的,定要进行舆论宣传,塑造自己在臣民心中的形象。

汉朝自刘邦至汉成帝,传了十世,而后因王莽篡位而中辍,而刘秀建立东汉重振汉室,是为“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称帝及其中兴汉室的故事,自然成为宋高宗利用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最好的资源。

在赵构继位之时,光武故事便成为他着力发掘的资源。

在赵宋皇室成员被俘一空的情势下,除了康王赵构等个别幸存的皇子身份特殊之外,还有一个女子的身份极为重要,这女子便是元祐太后。

元祐太后是宋哲宗的孟皇后,因罪被贬出宫,这也使她免遭被俘北去的命运。二帝被俘,国中无主,元祐太后便成为可以左右帝位合法传承的最高级人物。

建炎元年(1127)四月,元祐太后手诏告天下,正式宣告康王赵构为新帝,继承大统。

手诏如下:

缅维艺祖之开基,实自高穹之眷命。历年二百,人不知兵;传序九君,世无失德。虽举族有北辕之衅,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贤王,越居近服。已徇群臣之请,俾膺神器之归。繇康邸之旧藩,嗣宋朝之大统。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兹为天意,夫岂人谋?尚期中外之协心,同定安危之至计。

手诏中的“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是最有分量的一句,当时的人认为此句“诏令所被,无不凄愤激发,天下传诵……足以感动人心”,“以一言而收天下之心”。

无数面对山河破碎的宋人,希望宋高宗能像光武中兴汉室一样,让大宋崛起振兴。而宋高宗也藉光武中兴故事的引用,重新竖起大宋的旗帜,唤起宋人对赵构的拥戴。

就这样,康王赵构成为了大宋中兴的唯一希望,顺理成章地确立了继位资格。

二、筑“中兴受命坛”,正式继位

宋高宗对光武故事的借鉴,在继位仪式上几乎达到了“高仿”的程度。

“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鄗,为坛营于鄗之阳,祭告天地。”这是《后汉书》关于刘秀登坛继位的记录。

受此发,宋高宗也是筑坛登基。他命人在南京(商丘)筑“中兴受命坛”,“命有司筑坛府门之左”,“五月庚寅朔,帝登坛受命”。

此举完完全是仿照汉光武的旧例,一则表示受命于天,二则显示中兴。

宋高宗君臣完全将光武帝视为榜样,将高宗塑造成中兴的光武帝模样,按光武帝称帝继位的那一套礼仪安排宋高宗的登基,不可不谓用心良苦。可以说寄托了大宋臣民对他的期望,期待大宋振兴。

宋高宗在仪式上对光武帝的“高仿”还体现在继位之后的郊祀上。

光武帝刘秀的第一次郊祀是在登基的第二年,“(建武)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洛阳城南七里,依鄗……为圆坛八陛……”。

宋高宗也于继位的第二年进行第一次郊祀,仪式仍是仿照光武帝时期的旧礼。

“是岁,始据光武旧礼,以建武二载创立郊祀……就维扬江都筑坛行事。”

这时候的宋高宗已经放弃中原,南逃扬州,丝毫没有了即位之初的“中兴”时的意气,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已以“中兴”为己任。

这次郊祀是不是也是筑圆坛八陛不得而知,但是在仪式上是音乐舞蹈和法器并不完备,因为这些东西在东京被金人劫掠时就毁了大半,此时南逃也顾不上,郊祀显得虎头蛇尾。

三、“法东汉中兴建元之号”,确定年号

继位之后,年号便是一个问题。如何确定年号,高宗君臣反复讨论,最终决定还是要效仿光武帝。

众所周知,光武帝继位后,确定年号为“建武”。高宗君臣决定把这个“建”字留着,以显示“宜用光武故事纪元”。当然大宋开基之祖赵匡胤的第一个年号叫“建隆”,留这个“建”字也体现继承之意。

此外,按五德终始说,宋为火德,至此山河破碎之际重申火德,是显示德运延绵不绝,于是取一“炎”字。

就这样,宋高宗的第一个年号定为“建炎”:“靖康二年,今上即位,法东汉中兴建元之号,改曰建炎。”

在年号的确定上,君臣都情不自禁地利用光武帝中兴这个宝贵的资源。

后来宋高宗改元“绍兴”,同样也是发掘光武故事的正能量。

改元赦书中说:“……其建炎五年可改为绍兴元年。于戏!《小雅》尽废,宣王嗣复于宗周;炎正中微,光武系隆于有汉。”

在“改元”事件中,他再次提及光武故事,向天下表明他谋求“中兴”的志向,而“绍兴”本身也就含有“中兴”之意。

四、光武、中兴等词成为特定的政治语言

自高宗君臣选择以光武帝为政治偶像后,光武时期的东西便为了南宋朝廷时刻效仿的对象。如宋高宗效法光武帝兴建太学、开经筵讲读,科举考试出题等都常引用光武帝故事。

与光武帝中兴有关的字眼成为了那时朝廷公文中的热门词汇,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政治语言,或者可以叫“官场套话”。

光武帝塑像

宋高宗时期的诏令、制敕、奏言、策论、谢表、贺表以及经筵讲读等无不充斥着光武中兴等言辞,称得上漫天飞舞。

“光武所以保功臣之终……朕方监此以御下。”

“朕于光武,远有惭德。”

“投戈讲艺,独追光武之遗风。”

“肇光武兴王之业。”

“乘光武中兴之运。”

“上皇拨乱中兴,受命同乎光武。”

“功高光武,当二百年而中兴。”

完全一副君臣自嗨的模样,“光武中兴”成了高宗朝廷的精神胜利法。

诏令、制书、奏章、谢表、贺表中层出不穷的与光武有关的套话,一方面是奉颂谄媚之言,另一方面是特定时代政治上主流话语的真实缩影。

宋高宗初期,大臣在选择汉光武帝为中兴偶像时是经过一番筛选、讨论、对比的。

中国历史一朝国祚中断而又复传延续的例子有不少。如上古夏代的少康、汉光武帝、晋元帝等。

晋元帝偏安东南,终究不能兴复中原,是保守的象征,不可效法。夏代少康可学但年代久远可鉴的资料太少,唯有光武中兴,既可以“复传国祚”体现中兴之意,又含克复中原而非偏安之意。

高宗初期,大臣的心愿是美好的,君臣处处以光武故事自我激励,然而自从宋高宗建炎南渡,他就不是光武帝了,而是活成了晋元帝。

他虽然处处效法光武帝,但打脸之事也经常出现。

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宗泽以光武“命驾南征,盗贼悉降,遂建东汉中兴之业”为例,建议宋高宗效法光武帝,北还亲征,无果而终。

后来岳飞也建议高宗“用汉光武故事,亲勒六军”,也是毫无结果。

宗泽岳飞引述光武亲征故事,本意是激励高宗积极进取,这才是学习光武故事的本质,但只有高宗自己最清楚,光武故事只是他安慰自己的药剂。

绍兴三年(1133),平民李汉英上书:“国家之弊,在用柔太过,故虏得逞”,直指宋廷对金保守软弱。宋高宗却称:“光武治天下以柔,汉室复兴”,利用光武故事偷换“柔”的概念。

等到宋金议和,南宋彻底成为偏安的朝廷,虽然朝堂上下不乏阿谀之徒仍旧将高宗与光武共比,但对于他已成晋元帝的现实很多人是心知肚明的。

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

宋高宗逊位后值八十大寿,宋孝宗命杨万里为奉册礼官,不料大怒:“杨某尚在这里,如何不去?”

孝宗“不晓圣意”,太上皇恼道:“杨某殿册内比朕作晋元帝,甚道理?”

原来杨万里曾将他比作晋元帝,让他念念不忘一直记着这个人,他更气的是宋孝宗一直没有把他革职罢官。

终南宋一朝,宋高宗的形象都是光武帝般的。元修《宋史》时也把他与夏少康、周宣王、汉光武、晋元帝、唐肃宗并称为“中兴君主”,不过也讽刺他“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清朝皇帝更是直接嘲笑道:“少康光武始堪称,何事建炎号中兴?”

如果说初期,臣民将宋高宗视为光武帝,是希望他能振兴大宋,是时局需要,那么后来南渡偏安局面已成仍将他视为光武帝,纯粹是善察帝意者的做官之道了。

宋高宗君臣把宋高宗塑造成光武帝中兴汉室的有为形象,现在看来更多地像一个“形象工程”,他把自己塑造成光武帝,说的冠冕堂皇,做的却是马马虎虎,说的甚至比光武帝还厉害,做的却是差了万分。

现实是一面镜子,宋高宗始终以为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是光武帝,却不敢承认镜子之外的真身与晋元帝更相似。

终其一生,宋高宗做成了晋元帝司马睿,却把自己打扮成光武帝刘秀。

标签: 赵构晋元帝光武帝刘秀

更多文章

  • 深蓝智库年度峰会 | 德勤中国谢安:ESG更多的是人力和管理方面的投入

    历史解密编辑:北京商报标签:谢安,人力,晋朝,esg,深蓝智库,年度峰会,德勤中国

    北京商报讯(记者 马换换)正值第七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北京商报社主办的"2023深蓝媒体智库年度峰会暨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创新大会"5月11日在京召开。本次峰会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指导,《中外企业文化》杂志联合主办,深蓝智库与北商研究院共同承办。在当日的《构建和共创 中国式ESG道路展

  • 赞千古风流名相一一谢安公

    历史解密编辑:南国圈标签:华夏,危亡,隐世,贤人,谢安公,千古风流

    赞千古风流名相一一谢安公重庆开州谢震环自强不息,满腹经纶。家国情怀,世之绝尘。隐世游山水,广交天下贤人。讴心沥血育后代,为国培养了栋梁名将和贤臣。国家危亡时,舍去安逸出东山,踏上新征程。入仕展大智,扶政爱百姓大显能和仁。举贤不避亲,运筹帷幄以一当十大战淝水胜。力挽狂澜,华夏文明续传承。激流勇退地下

  • 蒋凡随笔——谢安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黑桃A标签:谢安,蒋凡,宣昭皇帝,晋书,随笔,谢玄

    2000年11月13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凡在《文史知识》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随笔文章《淝水之战说谢安》,谢安是东晋名相,曾经以八万精兵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国八十万大军,名声大振,为风雨飘摇的东晋王朝又延续了三四十年的寿命。蒋凡教授在文章开篇介绍到,谢安在担任宰相期间,因为知道自己侄子谢玄擅长练兵,于

  • 深蓝智库年度峰会 | 德勤中国谢安:ESG的投入和产出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

    历史解密编辑:北京商报标签:谢安,晋朝,esg,深蓝智库,德勤中国,中外企业文化

    北京商报讯(记者 马换换)正值第七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北京商报社主办的"2023深蓝媒体智库年度峰会暨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创新大会"5月11日在京召开。本次峰会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指导,《中外企业文化》杂志联合主办,深蓝智库与北商研究院共同承办。在当日的《构建和共创 中国式ESG道路展

  • 谢安书法:不繇不羲,自发淡古

    历史解密编辑:谢云逸标签:桓温,宰相,苏轼,不繇,晋朝,王羲之,王献之,谢道韫,谢安书法,千古名句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谢安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

  • 高清经典 | 谢安《中郎帖》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谢安,皇帝,赵构,高宗,晋朝,中郎帖,八月五日帖

    谢安《中郎帖》纸本 册页 墨书 23.3x25.7cm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八月五日告渊、朗、廓、攸、靖、玄、允等,何图酷祸暴集,中郎奄至逝没。哀痛崩恸,五情破裂,不自堪忍,痛当奈何!当复奈何!汝等哀慕断绝,号咷深至,岂可为心。奈何!奈何!安疏。《中郎帖》是传为东晋人谢安书写的一封报丧书信,信中告知中郎

  • 西燕慕容冲攻入长安,苻坚自食恶果,被姚苌勒杀,东晋谢安病逝

    历史解密编辑:诗情画音标签:谢安,姚苌,苻丕,长安,苻坚,东晋,西燕,慕容冲,慕容垂,宣昭皇帝

    太元九年(384年)九月,西燕慕容冲的部队直逼长安城下。苻坚坐不住了,他登上城楼,看到西燕的部队来得太多了,说:啊!这些部队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啊?他的原话是:“此虏何从出哉,其强若斯。”这时,他看到慕容冲正很帅很酷地骑在马上,便大声叫喊:“尔辈群奴正可牧牛羊,何为送死!”意思是,你们这些奴才,为什么

  • 东晋谢安:是真名士,还是假正经?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谢安,桓温,王导,宰相,东晋,晋朝,司马氏

    闲暇追剧《唐朝诡事录》,有一幕觉得很有意思:苏无名和卢凌风侦破“鼍神案”后,公主(按剧中背景推测应是太平公主)调苏无名入东都洛阳任洛州长史,但却是个斜封官。所谓的斜封官,是指没有经过朝廷的中书、门下省正式任命的官职,而是由皇帝(或公主、太子)私人任命的官员。这对狄仁杰的高徒,颇受恩师教诲的苏无名来说

  • 谢安:完美的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谢安,宣昭皇帝,宰相,王猛,淝水之战,谢玄

    作者:不贰过第一次知道谢安,是因为他是诗人李白的偶像。可是当了解谢安,会发现,这样的男人,是历史上明亮的星。在魏晋那个乱世,出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谢安。谢安出身门阀家族谢家,所以出身极好。而且在当时的东晋朝廷,也是三分天下。一分在皇帝司马家手中,一分在门阀王家手中,还有一分在门阀谢家手中。谢安

  • 处处以大局为重的谢安

    历史解密编辑:天天rasion标签:谢安,淝水之战,丞相,宣昭皇帝,褚蒜子,太后

    谢万兵败,被贬为庶人,陈郡谢氏再无人在朝,谢安便东山再起,做桓温幕府司马谢万去世后,谢安辞职,被丞相司马昱举荐为吴兴太守桓温废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诛殷氏,庾氏两家三支士族谢安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的王坦之、王彪之联合,阻止了司马昱将政权拱让给桓温。桓温发怒,欲“诛王谢,移晋鼎”太后褚蒜子命谢安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