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陆机《平复帖》

陆机《平复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画谈 访问量:2483 更新时间:2023/12/7 23:48:58

倡导理性阅读

提升人文素养

【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

《平复帖》卷,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厘米,横20.6厘米 。

草隶书9行86字。

释文:

“彥先羸瘵 ,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释文据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平复帖》的笔墨形态与艺术叙事

——王琪森(上海)

时代背景与创作成因

两晋,是中国书法史公认的巅峰期。《平复帖》是章草向今草演变的标杆。《兰亭序》是“隶变”后新书体的典范。中国书法史就是以两晋为分水岭。商代至两晋,是书法本体与书体演变的双向同构期。两晋至清代,是书法本体与书体风格的二律组合期。为此,孙过庭颇有历史意识地在《书谱》中指出:“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现上海松江)人,与其弟陆云并称“云间二陆”。陆机出身于钟鸣鼎食的书香门第,祖父陆逊是三国时的一代名将,以智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而建功卓著;父亲陆抗亦能文能武,拜奋威大将军、大司马,因勤于职守而死在大司马任上。陆机自幼秉承庭训、青箱家学,精于诗文,工于书法,擅长武术,相貌伟岸。《晋书·陆机传》中载:“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优膺儒术,非礼不动。”陆机14岁时父亲卒,袭职为牙门将。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率兵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沙场,陆机、陆云被俘后流放安徽寿县。第二年,颇爱才的晋武帝念二陆乃名门之后,系青年才俊,遂释放了二陆,并开恩让他们扶着两位哥哥的灵柩回到松江小昆山。二陆当时分别为年仅18、17岁的青春男儿。他们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简单修复了位于小昆山北山脚下的陆氏故宅,并在小昆山的东北坡上修筑了一个简陋的读书台。二陆从此远离红尘的喧嚣,耐得寂寞,挥毫驰墨,赋诗作文。十年生聚,十年奋发。诚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言:“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托四海于一瞬。”十年的读书生涯,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升华,笔墨得到了修炼,诗文得到了精进,从而为陆机创作出《文赋》与《平复帖》夯实了基础,奠定了实力。晋太康十年(289年),二陆应召入当时的皇都洛阳,尽管这是具有悲剧性的抉择,或是具有宿命性的险途。但如果不是这样,一部中国书法艺术史将改写,被尊为“墨皇”的《平复帖》也将不会出现。从陆机的家族遗传、世家禀赋、人生经历与性格基因来看,他不会选择在松江小昆山读书而白首遁世,他必将在乱世中进行人生的搏弈和仕途的苦旅,让生命迸发出光彩,用热血来书写华章。这就是西晋之所以诞生陆机《平复帖》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

历史地看,陆机入洛在庙堂官场上是不得志而失意的,但他在文坛艺苑上却是颇受青睐。其时皇都的文坛领袖、艺苑泰斗张华称二陆为“龙跃云津”、“凤鸣朝阳”,并赞叹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人之为文恨才少,而机患其多。”从而使二陆在京城文坛声名大振,民间遂有“二陆入洛,三张(当时著名文学家张载及弟张协、张亢)减价”的评判。也正是这种文坛与官场的强烈反差,凸显了陆机的文化地位及艺术影响。由此也折射出陆机那种敏感、率性的个性,这亦是魏晋风度的时代底色。

陆机所书《平复帖》,是问候顾贺循(字彦先)病情的一份信札,陆与顾是好友,情志相投,交往深契,平时常有诗文唱和。彦先在301年因“赵王伧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而至303年,更大的战乱又起,在平叛大战即将打响之际,领军受命的陆机想到了既是文朋又是战友的彦先,挥毫写下了此封问候邀请的信札。从更深层的原因上讲:正是陆机的文人禀性和诗友之交,直接催生了《平复帖》的出现,这也就是《平复帖》诞生的创作成因和人文内涵。一边是金戈铁马,血火交融;一边却是挥毫濡墨,笔走龙蛇。《平复帖》就是可遇而不可求地出现在这样一个非常的年代,非常的时期。

《平复帖》的笔墨形态

如果说汉代确立了书法的大格局,特别是“隶变”为以后多种书体的演绎及变通作了重要的媒介,那么两晋正是在这个历史平台与开放领域展示了书体的谱系与笔墨的辉煌。

两晋书法是三国的延续,西晋陆机所写的《平复帖》,从书体上界定是属于章草,然而从更严格的范式上解读应是章草向今草过渡时的典型书体。《平复帖》历史地完成了从魏吴向西晋两大时间和空间的承载和跨越。三国时代的书法以魏吴为突出。魏有书法家钟繇、索靖,东吴作为南派书风,其书家有皇象、陆机。

从魏的钟繇、索靖到吴的皇象、陆机,他们的组合共同构成了魏晋间的书法精英大师群体,其中除了钟以正楷见长外,索、皇、陆均以章草驰骋书坛。陆机的书法贡献和历史意义,就是他章草的笔墨形态已带有相当鲜明的创新特征与变法要素,即与时俱进地彰显了独特的时代精神,反馈了强烈的书体信息及展示了高迈的魏晋风度。也就是说《平复帖》真正达到了上承章草古法,下开今草新意的终极目标。

从书法本体范畴及书学史意义上看,索靖、皇象的章草,无疑是该书体的经典,是章草高度成熟的范本。索靖、皇象的章草在运笔上有典型的波磔横挑,燕尾捺笔。结构上则是紧密严谨、扁方横展。章法上则是字字基本独立成型,无明显的上呼下应,牵引纵连之势。而《平复帖》的笔墨形态却格古韵新,传承而开拓,完成了革命性的变法和创新性的展示。

《平复帖》的笔法虽然保持了章草中锋特行的篆籀之意,并达到了奇谲古奥的境界,这正凸显了陆机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造诣。但其运笔却洒脱跌宕中见劲捷苍涩,信笔纷披而婉约使转,因而观其线条疾涩互用而扭绞交替,笔调生动而摇曳多姿,从而去掉了传统章草波磔横挑和燕尾捺笔。其结构则朗逸潇散而疏密自如,变化协律而顾盼自如。特别是颠覆了传统章草平正端庄,字心平稳的结体特点,欹侧对应而斜倾互依,险中求稳而动中见静,从而具有一种动感张力和视觉变幻。其章法则蓄势内敛而笔意纵横,气韵相连而意畅神合。尤其是将传统章草字字独立、横向收笔,改为了上下呼应,牵连纵引,从而笔断意连、呵成一气,产生了空间贯通性、线条承继性与节奏畅达性。其墨色则凝重沉郁而枯涩交替,华润雍容而燥妍相映,诚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循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充分展示了章草向今草转折期的书体信息与笔墨契机。在陆机之前的钟繇、索靖、皇象等人都是拓本,均无墨迹本传世。《平复帖》作为千古第一文人墨迹之作,在墨法上具有物化范式的“墨皇”价值和质感效果的“祖帖”意义,第一次在中国书法史上以笔法、结构、章法、墨象等,演绎了:“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平复帖》的艺术叙事

原先不过是陆机问讯好友的一封信札,但一经出现,却进入了历史,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历代记载评述不断,文献考据纷繁复杂,形成了其漫长而又复杂的艺术叙事。

陆机博学多才,文武全能,被钟嵘称为:“才高词赡,举体华美。”并感叹“陆才如海。”(《诗品》)西晋时的著名文学家潘尼在赠陆机的诗中云:“昆山何有,有瑶有珉。”瑶、珉均是美玉,以比作陆氏兄弟。唯其如此,不说陆机如此超高显赫的文声遮蔽了他的书法,至少是影响了他的书名。因此,南朝的书法家王僧虔仅在他的《论书》中提到陆机是吴士书,其他未作评论。魏后的南朝书法评论家、文学家在庾肩吾《书品》中,把陆机与王导、庾亮等十八人列为“中之下”,但他坦率地认为“陆机以宏才掩迹。”而南朝热衷于书法评论的梁武帝,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了钟繇、王羲之、张芝、索靖等,唯独陆机缺席。

《平复帖》的命运在唐代出现了转机。尽管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与张怀瓘的《书断》都未提到陆机。而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把陆机与谢朓、李夫人、萧伦等列为“下上品”,仅是说:“陆平原,李夫人犹带古风。”但贵为天子的唐太宗李世民对陆机相当推崇尊重,亲撰《陆机传论》,评陆机谓:“风鉴澄爽,神情俊迈。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故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诚然,李世民主要是褒扬其文学成就,尊其为“百代文宗,一人而已。”但“文宗”称谓的首肯,其《平复帖》的影响力自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唐代李家王朝也成了最早将《平复帖》收入皇府的藏家。据史料记载,《平复帖》至唐代被收入《晋贤十四帖》,原与谢安的《慰问帖》同在一轴,被驸马都尉李玮所收。

《平复帖》名扬天下,真正得到书法本体的确认及艺术地位的确立是始于宋代。北宋宣和年间,《平复帖》进入皇家内府,宋徽宗赵佶于宣和二年(1113年)在宫中亲自用泥金题写瘦金书“晋陆机平复帖”,并钤盖上“宣和”、“政和”两皇家收藏印,成为庙堂钦定的名人墨迹。在宋代重要的一部书学专著《宣和书谱·卷十四·草书二》一章中,陆机的排名上升为第一,其后才是索靖、郗鉴、王廙、王珣等人,并第一次对陆机的生平、经历及书法作了综合性的评述。

综观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史过程中的艺术叙事,像陆机《平复帖》那样得享殊荣、尽获尊贵,能得到两位帝王的青睐推崇,一为作传,一为题鉴的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宣和书谱》才对陆机作了全面的肯定和至尊的评价。至此,陆机书法地位得到了回归和升华。特别是《宣和书谱》还披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皇家御府所藏不仅有章草《平复帖》,亦有行书《望想帖》。也就是说,在章草向今草的过渡阶段中,陆机已能书写带有新体意味的行书。以“宝晋斋”为其书斋名的米芾,他在其所著《书史》中,把《平复帖》归为“西晋晋贤十四帖”之一,可见这位“米颠”对陆机的尊重。

《平复帖》至明代又得到了庙堂重臣、艺界泰斗董其昌的推崇,最终确立了其在书法史上“祖帖”的地位与“墨皇”的尊贵。由宋经元入明后,《平复帖》在万历初年由韩世能、韩逢禧收藏,二韩父子作为明代大收藏家对此帖十分珍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董其昌为《平复帖》题签,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董其昌又再次为《平复帖》题跋,此跋至今还留在帖后:“右平原真迹,有徽宗缥字及宣政小玺。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之宝。余所题签在辛卯春,时为庶吉士,韩宗伯方为馆师,故时时得观名迹,品第甲乙,以此为最。惜世无善摹者,予刻《戏鸿堂帖》,不复能收之耳。申辰嘉平月朔,董其昌题。”董其昌不仅从整个书法发展史上评定了《平复帖》的地位,而且在得观古代名迹的基础上,对《平复帖》的艺术价值作了首肯。至此,终于奠定了《平复帖》为“晋初开山第一祖。”应当承认董其昌是以高瞻的历史眼光,高蹈的文化抉择,不仅最后评定了陆机《平复帖》的“祖帖”尊位,而且弘扬了晋书的美学精神。

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鉴藏家张丑从韩世能之子韩逢禧手中收得《平复帖》,“丑近购得陆机《平复帖》,王羲之《此事帖》……”并高兴地将自己书斋取名为“真晋斋”:“乃因《平复帖》颜其斋曰真晋,诚重之也,诚慎之也。”而晚明另一重要的鉴藏家詹景凤也在《东图玄览编》中谓:“陆士衡平复帖,以秃笔作稿草,笔精而法古雅,真迹也。”至此,《平复帖》的艺术叙事在明代已达到了高潮。特别是在“两帝一臣”及数代重要的书法家、鉴藏家的推崇评述下,《平复帖》已完成了其艺术、历史、学术及鉴藏的系统建构。

《平复帖》在清代的艺术叙事,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续,如吴其贞在《书画记》、安岐在《墨缘汇观》中均有叙录。而顾复在《平生壮观》中,从艺术创作及笔法渊源上认为怀素、杨凝式等皆从《平复帖》中得笔:“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杨守敬则评《平复帖》谓:“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平复帖》入清后先经葛君常、冯铨、梁清标后,据王世襄在《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中讲“从安岐家中散出,入清内府,连成亲王瑆都说‘其年月不可考’(见《诒晋斋记》)。但大致的年代是可以推得出的,应该是在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或稍后。”成亲王永瑆获得后,取斋名为《诒晋斋》。光绪年间又为奕所得,入恭王府。后由其孙溥伟、溥濡继承。1937年溥濡因为母治丧而将《平复帖》以四万大洋售给大收藏家张伯驹。1956年1月,张伯驹将《平复帖》等无偿捐给国家。学者、书法家启功诗曰:“十年校遍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并极有历史意识地指出:“在近代,汉晋战国的简牍大量出土以前,数百年的时间,人们所见到的最古的,并非摹本的墨迹,只有这九行字。”2009年在陆机的家乡上海松江,举办了《〈平复帖〉杯国际书法大赛》、《〈平复帖〉暨二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平复帖》的艺术叙事在经历了漫长的1700多年后,终于在当代又一次风云聚会,并走向国际。

董其昌跋

张伯驹识

末代恭亲王溥伟跋

傅增湘跋

张伯驹(字丛碧)再识

倡导理性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版权声明:图文摘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仅供学术研究和交流。

投稿信箱:✉ i@shuhuatan.com

标签: 平复帖陆机章草董其昌钟繇

更多文章

  • 【振兴新突破 巾帼勇争先】2021---2022年度丹东市三八红旗手——陆云姝

    历史解密编辑:元宝区寻找最美家庭标签:妇幼,陆云姝,丹东市,三八红旗手,万千星辉颁奖典礼2022

    本公众号留言功能已经开放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彰显新时代女性“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的精神风貌,大辽姐姐开设专栏,对我区2021-2022年度涌现出的优秀女性和女性群体的典型事迹进行系列展播。下面,就跟随大辽姐姐一起看看她们的故事吧。陆云姝,中共党

  • 历经七朝皇帝,皇后却是貌黑丑女,郭璞说将来振兴晋朝的一定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郭璞,皇帝,晋朝,黑丑女,武帝,皇后,桓温,科学家,艺术家

    都说中国历史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中国的朝代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并不是一直固定不改变的。而每一次皇帝替换都会替换掉前朝皇帝重用的臣子,任命自己的亲信和重臣来替换这些人。这就是前朝的皇帝不能斩今朝的人。皇帝改变了,规矩和法令也得改变。而在中国历史之中就有这样一位皇帝,已经过去了一千六百多年,可是他历

  • 最早的风水师是谁?知道风水祖师郭璞吗?

    历史解密编辑:梁子的平凡生活标签:郭璞,风水,黄帝,葬经,祖师,风水学

    最早的风水师是谁?风水学说产生得早,风水大师也自然很早就有了。现在传说中的最早的风水大师叫青乌子,他的专长是相墓,帮助人们勘察墓地和住宅的风水吉凶。有的人说青乌子是黄帝时期的人,也有人说是商周、秦朝人,据传他留下了一部有关相墓的书籍《青乌经》,但是没有任何记载可查。而《四库全书》里面有一部《青乌先生

  • 晋朝将军赵固最爱的马死了,郭璞说能死马当活马医,结果太神奇了

    历史解密编辑:潇洒故事哥标签:郭璞,赵固,晋朝,史书,晋怀帝,晋惠帝

    晋朝将军赵固最喜欢的马死了,赵固非常痛惜。恰巧好友郭璞来访,郭璞说你给我二三十壮汉,每人手持长杆在城东30里的土地庙上拍打,能捉一物,定能使死马复活。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是当时著名的一个方士。郭璞精通易学,未卜先知

  • 南京鸡鸣寺樱花爆火全网,隔壁风水鼻祖郭璞与大诗人韦庄隔湖遥望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韦庄,郭璞,台城,樱花,江南,唐朝,晋朝,鸡鸣寺,玄武湖,明城墙,古典乐

    最近有一句火爆全网的热门词: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主要是描写当下江南的景色,优美宜人,引得无数人前去游玩,广泛地来说,这是对整个长江以南的美景形容。而在这么多江南城市里,最受欢迎,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南京了。今年的南京,实在太火了!南京是江苏的省会,曾经民国政府所在地,还曾是东吴、东晋、宋、齐

  • 郦道元:《水经注》的诞生,郭璞的遗憾由我来弥补

    历史解密编辑:人文史旅途标签:郭璞,白帝,李白,古塔,晋朝,水经注,郦道元,南北朝,历史学家

    小郦呀,我为《水经》作注时,正赶上天下大乱,北方河流没法详细记录,十分遗憾。如果你能弥补我这个遗憾,老朽怕是能从棺材里笑醒来!郦道元猛地惊醒,他非常尊敬的前辈郭璞已然不见,但他的话却已牢记于心,从此开始撰写《水经注》,殚精竭虑,不敢有丝毫懈怠,历经九年而完成。公元515年,郦道元做了一个梦,梦中郭璞

  • 无情最是台城柳!风水学鼻祖郭璞与大诗人韦庄隔湖遥望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郭璞,韦庄,台城,王敦,李煜,诗人,晋朝,唐朝,风水学

    东晋大文学家郭璞衣冠冢,中国风水学的鼻祖游完梁洲,再回到芳桥,路过米芾拜石处,一路向南就能够看到大名鼎鼎的郭璞仙墩。郭璞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这地方就是他的衣冠冢。他的死是悲惨且可惜的。当时东晋动乱,大将军王敦想要谋反,就找到郭璞问能不能成功,耿直的郭璞回答说成不了。王敦恼羞成怒,直接将他杀害,埋葬时

  • 古代神仙故事——郭璞兵解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郭璞,王敦,神仙传,晋书,王导

    郭璞郭璞字景纯,是晋代著名的卜筮家。他喜爱道术,学问渊博,特别对各类占验方术极为精通。他占筮神验的故事在社会上久有流传。当时的大将军王敦想拥兵谋权,正需要郭璞这样的人才,所以将他召来在身边。那年晋明帝才十五岁,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付方策,问太史说:“王敦果然能得天下吗?”史臣们说:“王敦可以招致天子,

  • 风水学鼻祖郭璞:将母亲安葬河边,众人皆骂不孝,多年后啧啧称奇

    历史解密编辑:宠到家了标签:郭璞,风水学,王敦,风水

    古往今来,“一命二运三风水”这句俗语常常被华夏儿女挂在嘴边。风水学(堪舆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体系完备的“相地玄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独特地位,甚至享誉全球。提到风水人文,我们不能绕开一个人,他就是风水学鼻祖郭璞。郭璞,字景纯,东晋著名学者,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精通文学、训诂学,其造诣不仅在风

  • 最早提出“风水”概念的《葬书》,作者是郭璞吗?读完再无疑义

    历史解密编辑:通玄文化张同全标签:葬书,郭璞,葬经,邵雍,朱熹,晋书,风水,晋朝,诗人,科学家

    葬书原文缘·起2023年3月11至16日线下沙龙结束后,有鉴于风水经典著作《葬书》的文字和段落,前后错乱、文理不通,我想对其重新整理一下,整理工作很容易,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整理工作完成后,关于葬书的一些问题,我一直想写一写,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行动,故而趁此机会写一写。首先,讨论一下《葬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