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句火爆全网的热门词: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主要是描写当下江南的景色,优美宜人,引得无数人前去游玩,广泛地来说,这是对整个长江以南的美景形容。
而在这么多江南城市里,最受欢迎,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南京了。
今年的南京,实在太火了!
南京是江苏的省会,曾经民国政府所在地,还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故都,加上后来的南唐、大明、南明、太平天国等都曾定都于此,所以又有十朝都会之称,可谓从古至今都未曾没落过。
历史上的足迹和热闹,延续了千百年,是绝佳的旅游胜地。
南京的景点十分多且各有特色,几乎每年都会有景点,在赏春游玩的季节,脱颖而出,将南京拉到热搜榜上。
而今年,把南京带火的,又是古鸡鸣寺和樱花。
但很多外地游客却只是盲目地到鸡鸣寺拍几张樱花打卡,没有任何路线规划,便匆匆离开了,错过太多的景点和背后的人文历史故事。
鸡鸣寺和玄武湖是相邻相通的,这两处有着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遥相对望,共同勾绘出南京长达千年的古老身影。
游玄武湖必要去鸡鸣寺,望鸡鸣寺必要去玄武湖。
如果说南京是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文章,那么玄武湖和鸡鸣寺则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和最佳注脚。
因为从这两个地方,你便能够洞窥出半部金陵史。
今天,我就带大家“寻柳赏樱”,深度游玩鸡鸣寺和玄武湖,一天的时间,感受探寻这两处的景色之美和历史人文的风采。
游玩路线:南京市政府大院→樱花大道→古鸡鸣寺→解放门→玄武湖→菱洲→樱洲、环洲→喇嘛庙→米芾拜石→长城抗战纪念碑旧址→湖神庙遗址、黄册库遗址→闻鸡亭→览胜楼、萧统像→郭璞仙墩→玄武门→台城烟柳
01、历经“演变”的市政府大院
乘坐地铁3号线或者4号线从鸡鸣寺站5号口出,没多远就能看到有着民国建筑风格的南京市政府大院。
于现在而言,这是南京权力机构最重要的中枢地,几百万人的民生都出自这个静谧的院落里。
于过去而言,这座院落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就更广泛了。国民政府时期,这里是“国家考试院”。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掌理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以及官员的任用、考察等,决定着当时国民政府时期下的每一个考公人和官员的命运。
把时间线再往前提,明朝的时候,这里则是为关羽修建的武庙。当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令在鸡鸣山南面建造十座庙宇(开国功臣庙、帝王庙、卞壸庙、刘越王庙、曹武惠王庙、福寿庙、城隍庙、真武庙、蒋王庙和武圣关羽庙),武庙就是其中一座。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武庙遭到损毁,到了民国成为政府考试院。
再往前可以上溯到六朝时的华林苑,迄今有1700多年历史。
现在的南京市政府大院,是民国五大政府建筑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很值得去打个卡。
在游客和市民的眼中,政府机关大院总是充满神秘,令人生畏的。
但南京政府很大胆地主动将这份神秘揭开,每年的1月1日、5月1日、10月1日,机关大院就会向普通市民开放,可以随意进行参观。
02、最美樱花大道,触动每一位游客的心
市政府西面就是火遍全网的樱花大道了,每年三月的南京,樱花四处绽放,最知名最耀眼和壮观的,莫过于通往鸡鸣寺的这条赏樱大道了。
漫步在这条道路上,就像是畅游在一片樱花海之中,每一棵樱花、每一瓣樱花都在热烈地翻涌,拍打着每一个赏樱游客的内心。
南京的春天,没有樱花是不完整的,甚至旁边的鸡鸣寺也因此跟着沾光,衬托着这座古老的寺院,显得格外有韵味。
樱花的花期很短,但它的生命起源却格外悠长。
很多人都对樱花有误解,认为樱花是日本的。被误导是正常的,毕竟它是日本的“国花”。
但我要强调的是,历史的多次论证已经告诉我们,樱花起源于中国,最早生长在喜马拉雅山附近。
日本本国有一本关于樱花的著作《樱大鉴》,里面就详细记载了樱花的发源地为中国,所以是不必争辩的。
中国对樱花美的发掘,比日本足足早了一千多年,早在秦汉时期,樱花就已经在中国的宫苑里面进行栽培种植。
到了隋朝,在当时东京洛阳的天街上,两边就种满了樱花,是世界上最早的樱花大道。
也就是这时,日本一位使臣叫做小野妹子的来到了中国,被樱花之美所震撼,将其带回了日本,慢慢才培育出了后来的日本樱花。
虽然樱花起源于中国,但鸡鸣寺旁的这条樱花大道,却和日本樱花有着很深的渊源。
民国时期,这条樱花大道只是通往明城墙的一条大坡路,没有樱花的踪影。
到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给周恩来总理赠送了1000株樱花。
周总理将800多株留在了北京,剩余的100多株种在了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南京梅园新村。
后来,又将其中50株转赠给了周恩来曾经住过的武汉大学。
鸡鸣寺外的樱花,则是日本名古屋政府赠送的。
南京的樱花,可以说是中日建交的一次美好见证。
樱花所绽放的美感,已经在这个春天,折服了无数游客的内心。
03、南朝第一寺,鸡鸣寺的前世今生
从游玩的角度来说,是樱花大道带火了鸡鸣寺,增添了这个寺院的名气,但放在历史角度上,鸡鸣寺的璀璨地位要远远胜于樱花大道。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个王朝在南京创下最鼎盛的佛教辉煌,主要是因为作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君主梁武帝萧衍,四次出家为僧,是历史上最信佛的皇帝。
而鸡鸣寺,则是这四百八十寺之首,被称为南朝第一寺。
鸡鸣寺在整条樱花大道的中段位置,其实从道路的起点,就能够隐约看到鸡鸣寺的绰约身影。
这座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到现在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南京最古老的皇家寺庙之一。
鸡鸣寺沿袭着传统寺庙的建筑风格,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因为地势高,从外面抬头看去很是壮观。
在历史之初,鸡鸣寺虽然很有名,但其实规模并没有这么大,也不叫鸡鸣寺。
直至曾出家当过和尚的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下令批了一千多亩地去重建寺院,并且亲自御题了”鸡鸣寺“三字。收到命令的官员像是个疯狂的开发商,不断地扩建,最后在寺院里建了30多座佛教建筑。
只可惜后来在清朝咸丰年间,再次毁于战火。
直到1983年才又根据明清时期的规模,对鸡鸣寺进行了重建。
至于朱元璋之前,鸡鸣寺叫作什么?
有过很多名字,比如净居寺、圆寂寺、法宝寺...
其中鸡鸣寺的前身,流传下来最广泛和最被认可的有两个名字。
一个是栖玄寺说,现在鸡鸣寺所在的山,以前叫做鸡笼山,早在孙吴时期,鸡笼山上就建有一座寺庙,叫做栖玄寺。
根据史料记载,栖玄寺北通玄武湖,南邻鸡笼山。按照这个地理位置,三国孙吴时期的栖玄寺应该就是鸡鸣寺的前身。
不过这个说法目前仍存在争议。
如果栖玄寺确实是鸡鸣寺的前身,那么,鸡鸣寺的历史就可向前延伸300年。
另一个是同泰寺说。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下令在鸡笼山脚处建造同泰寺,因为痴迷佛学,他把寺庙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山下一直延申到鸡笼山上。
这座同泰寺也就是梁武帝萧衍先后四次舍身皈依的地方,同泰寺对梁武帝的吸引,远远大过他的皇宫。
梁朝之前的僧人是能够喝酒吃肉的,至于后来突然全改吃素,和同泰寺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
同泰寺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的一个改革里程碑,梁武帝就是在这座寺院里,颁布了《断酒肉文》,从此所有信佛之人,才开始戒酒肉,吃素食。
因为梁武帝与同泰寺的渊源,让后世的鸡鸣寺更加增添了历史的厚重。
当然,不管其前身是同泰寺还是栖玄寺,或是其它的寺庙遗迹,鸡笼山麓的鸡鸣寺都是一座古老的寺院。
鸡鸣寺作为南朝第一寺,除了有其他寺院难以媲比的历史光环,里面有一座药师佛塔,也是极有特色的。
药师佛是佛教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主要职责是帮助祈求的人消灾延寿,是帮人完成心愿的。
他与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并称“药师圣三尊”。
以前每座寺院都有一座佛塔,地位比大雄宝殿还要高,里面供奉的佛祖各有不同。
而鸡鸣寺里建造的便是供奉药师佛的佛塔,这座佛塔是鸡鸣寺历史上的第五座佛塔,和前四座一样。
药师佛塔在历史更迭下,也饱受战火和损毁,一直建了毁,毁了建,直到1990年,才彻底重建完成。
药师佛塔总高度44.8米,八面七级,斗拱重檐,内梯外廊,塔顶矗立着重5吨、高11米的青铜塔刹。在夕阳的照耀下,佛光溢射四方。
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拍摄时,因为当时杭州雷峰塔还没重建好,剧组挑来挑去,最后来到鸡鸣寺用药师佛塔来拍摄雷峰塔的剧情。
去鸡鸣寺求姻缘时,不妨去这座神圣的佛塔,许许其他愿望。
04、解放门承载着一座古老的建筑史诗
樱花大道走到尽头,便是玄武湖的一处入口解放门,踏过这扇门,便正式进入玄武湖景区。
解放门身上承载的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修建的明城墙,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古老、最大的古代建筑。
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王朝都城城墙。
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城垣。
其实,以前从樱花大道通往玄武湖是没有城门的,走的人多了,政府为了方便交通,便在1954年将其打通,新开了这扇解放门。
很多段明城墙都会衍生出一个名称,而解放门往西延伸出的一段明城墙,叫做台城。
这是因为,当初建造之时,朱元璋是想将这段城墙与西面的石头城相接,后来城墙没建好,遭到废弃,但台城这个名字却在后世中流传了下来。
台城,曾是无数文人骚客游玩抒发感情之处,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韦庄那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了。
后面,我们会详细讲到他和台城烟柳的故事。
05、南京引以为傲的玄武湖,绘卷着历史千年风殇
玄武湖的名声,放在整个江苏的地图板块中,也是极其响亮的。
南京是江苏的省会,玄武湖则是南京的一颗明珠。
玄武湖最开始的名字普通且随意,因为在紫金山的背阴面,就叫做后湖;又因为六朝时期在都城的北面,又叫做北湖。
之所以更名为玄武湖,是因为玄武在神话故事中代表的方位是北方,也被称为北方之神,因而就用玄武湖替代掉了北湖。
南京的玄武区,也因为玄武湖的存在而命名。
玄武湖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
和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共同位列为江南的三大名湖。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如此赞叹:"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
但这座坐拥无限风光的古皇家湖泊,在很长的历史年代并不是游玩观赏的,它的美被忽视很久,甚至遭受过一次无情的破坏和摧毁。
六朝时期,玄武湖的面积要远远比现在大得多,直接与长江相通,湖中可以成为水军的训练场所。
玄武湖变小的原因,一是和地理变动有关,二是和大政治家王安石有关。
北宋时期,民众过的苦,朝廷军事、财政各方面陷入泥潭,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朝代,王安石站了出来,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变法。
一场轰动全国的大变革开始了,王安石急需一些整改的典型,方便继续开展工作,而玄武湖就成了其中之一的切口。
熙宁七年,王安石向宋神宗奏请,将玄武湖“泄水改田”。这场改革抽走了南京的精神气,玄武湖成了一片又一片的稻田,不仅严重影响了南京城内的排水,玄武湖也从此消失了近300年。
这一造田,不但没有给百姓带来益处,反而带来了天灾人祸。
直到元朝时,先后进行了两次疏通,才将玄武湖重新挖了回来,但规模已远远抵不上王安石废湖前的那份壮阔。
面对玄武湖地位的沧桑巨变,无数文人大发感慨。
尽管如此,重建后的玄武湖,依旧被南京人民视为“金陵明珠”,带着复杂的感情爱了千百年。
06、菱洲的来历和风采
在《史记》中记载着三座神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
这是历史和神话中至美的人间仙境,历代的不少君王都曾派人寻找过,但都找不到。
找不到就自己建。
汉武帝就曾经在太液池中建了三神山。
南朝时,宋文帝痴迷于山水,也想依葫芦画瓢,在玄武湖建造三神山。
于是刘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对玄武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但此时国家已经走到了衰弱期,以及之前建造华林苑耗费了太多国力。
实在建不起了,为了弥补遗憾,宋文帝就将挖出来的湖泥堆积在一起,塑成了五座露出水面的小岛。
分别为梁、环、樱、菱、翠,五个小岛。
后面民国时期经过一番打造,还将玄武湖改名成了“五洲公园”。
宋文帝按照大小将其中的三座洲,分别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合称“三神山”,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梁洲、环洲和樱洲的前身。
从解放门往北沿路而行,路过两座小桥,就是菱州了。
菱州的名字,不止是历史的赋予,还很接地气,因为过去这座小岛盛产菱角。
洲上有动物园,园内伺养着大熊猫、长颈鹿等珍稀动物数十种,洲上的飞禽世界堪称“中华鸟类第一园。”
菱州不大,但却紧挨着紫金山,天气好的时候,能够观赏到千变万化的紫金云霞,所以也有“菱州山岚”的美称。
中心位置有一个“二龙戏珠”的人为景致,壮观美丽,很适合拍照打卡。
07、樱洲和环洲的镶嵌,形成玄武湖中最大的洲景
玄武湖里的几座洲是相连共通的,沿着主路继续向西走,不远就到了菱桥,过了这座桥就是环洲和樱洲了。
环洲的特点,和它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环形的条状,就像一条玉带缠绕樱洲。
这两个洲镶嵌在一起,形成玄武湖中最大的洲景。
踏进樱洲,映入眼帘的便是硕大的月季园,里面种了9000株品种各异的月季花,簇拥成圆形围绕着一棵200多年的银杏树。
等到四月份,月季花开放的时候,进入其中,如同踏进一个月季花的王朝,令人流连忘返。
月季园的入园处,还有一座友好之塔,这个钟塔是1985年11月由日本爱知县与江苏省结为友好省县的见证,双方共同修建的。
以前是很多人的打卡点,因为这座塔的建造风格和科技性,都远远逾越那个时代的常态。
采用的是当时很罕见的太阳能板支持运转,整点时还会自动播放歌曲。
如今三十几年过去了,月季花依旧开得盛大艳丽,但这座钟塔已经不再跳动,陷入了死寂。
08、藏传活佛的喇嘛庙,因一段特别的姻缘,让其重焕光辉
喇嘛庙在环洲的末端,从月季园往北走,再往西走踏过月影桥,随后穿过樱花长廊和白桥就是喇嘛庙了。
这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喇嘛庙,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正式开始全面抗日战争,玄武湖的喇嘛庙就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建成的。
但喇嘛庙不是为了战争祈福而生,而是为了纪念一位藏传活佛诺那而建。
诺那的一生都致力于传教,他的出现让藏传佛教在南京生根发芽,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敬仰。
他在世时,收过很多俗家弟子,其中有很多大人物,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四杰之一的柏文蔚就是他的弟子。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诺那圆寂,柏文蔚为自己的师傅建造了这座喇嘛庙。
诺那的生平事迹和贡献放在各大佛教宗派都是罕见的,所以他受到的敬仰和尊重也极具分量。
时任国民政府的司法院长居正,专门为诺那撰写了碑铭,以此来纪念他。
甚至在诺那火化后,弟子护送他的舍利准备前往庐山安葬,朱德听到后,立刻赠予了路费和马匹,并派兵一路护送。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还专程去了诺那埋葬的塔前参观。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座喇嘛庙其实更多是对诺那个人所建造的一个纪念馆。
喇嘛庙旁边的白色宝塔就是诺那塔,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建塔的意义是一样的,所承载的寓意也是一样的。
都有扫塔、绕塔的佛教习俗,围着佛塔顺时针绕圈是表达一种虔诚,同时也能收获功德。
玄武湖的喇嘛庙最开始样貌,并没有这么完善,甚至有些破败,后来进行了重建,才焕发了光彩。
而有趣的是,喇嘛庙能够得以重建,却是一段姻缘促成的。
1993年,举行了汪辜会谈,达成了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得到进一步缓解和交流。
就在这一年,一位南京姑娘和一位台湾青年恋爱成婚,在纪念诺那的喇嘛庙拍下合影留念,后来带到台湾被佛教师傅无意看到,其中有两位住持恰巧是诺那的弟子。
两位住持见师傅的喇嘛庙如此简陋,于是启程来到南京和当地政府协商后,出钱对喇嘛庙和诺那塔进行了修复。
会发现,玄武湖的喇嘛庙很特殊,里面没有喇嘛,也没有和尚,只有一位看管的老人家。
据说,这位老人家就是那位南京姑娘的父亲,他数年如一日地在这里坚守做义工,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吧。
09、三块天然奇石,大书法家米芾痴迷跪拜
瞻仰完喇嘛庙的传奇故事,往西走不远就是莲花广场,广场很大,最多可以容纳3000多人,湖中立着一座巨大的莲花仙子雕塑,以及四个憨态可掬的莲花童子。
显得尤为壮观。
顺着莲花广场再往西,走到尽头,就是米芾拜石的地方。
米芾是宋朝的大书法家,他七岁便开始学习书法,十岁就能够写碑文,临摹苏轼的字帖,行书写的行云流水,创立了“米点山水”,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朝四大家”。
可以称得上宋朝最牛的书法家。
米芾的一生,除了书法闻名于世外,就是他对石头的痴迷,几乎达到了极致。
他在做官的时候,听说安徽的灵璧县盛产奇石,专门请命去涟水县做官,后来玩石头玩到连衙门的公务都不处理,搞得政绩很差,受到很多人的批评。
历史上把石头当朋友的,除了白居易,就是米芾。
有一次,有人在城外的河边发现了一块奇丑的怪石,米芾立刻跑过去,见到后大为惊奇,立刻对着石头跪拜,对着石头说:“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甚至有次米芾意外得到一块天然砚石,直接抱着这块石头连续睡了三天。
对米芾来说,石头就是他的命,甚至高过他对书法的热爱。
玄武湖的三块天然奇石,也因为米芾的一跪一拜成了标志性的典故景点,我虽理解不了米芾对石头的执念,但看到玄武湖的这三块石头,所呈现出的奇异之相,确实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
米芾拜石的地方,是环洲的角落,却是整个玄武湖的中心。
10、长城抗战纪念碑旧址,诉说着一支抗日部队的悲情事迹
梁洲和环洲也是通过一座桥来连接,这座桥叫做芳桥,桥的两旁种满了樱花,在玄武湖的映衬下,相比鸡鸣寺的樱花大道,突显出别样的景色。
进入梁洲,往西走不远,有一个玄武广场,广场右边不远处草坪上,有一个不起眼的纪念碑,这里就是长城抗战纪念碑旧址。
纪念碑上的文字,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动乱,和一支抗日部队的悲情故事。
1933年,占领东北的日军,开始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地带,中国军队开展了著名的长城抗战。
玄武湖的这座纪念碑,记录的就是其中一支抗战部队的故事——陆军第十七军。
长城要塞古北口是当时最激烈,中日两军投入兵力最大的战场,整个战役持续了整整75天,中国军队伤亡1.6万人,日军伤亡7000人以上。
这场战役关乎着国家的命运,时任国民革命军十七军的军长徐庭瑶,主动请命,带着部队前去古北口抗战。
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
之后,徐庭瑶亲自撰写了纪念古北口抗战将士的悼文,并在玄武湖的梁洲立下了这座长城抗战纪念碑。
后来日军占领南京后,南京市民用木板偷偷遮盖住纪念碑,直到抗战胜利都没有被发现,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但在后来的历史变动中,还是被炸毁了,后面才又重新复原出这处遗址,将第十七军将士们的“灵魂”,刻在玄武湖,以示永远。
11、湖神庙与黄册库遗址,夹杂着朱元璋和一个老人的传说
玄武广场的左边,便是湖神庙遗址,庙里没有湖神,而是为了纪念一位毛姓老人建的神祠。
湖神庙里虽然藏着传说的底色,与朱元璋、曾国藩都有些许渊源,但放在历史中,更多地是一个“衍生品”。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立刻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全方面的大改革,推行“黄册制度”。
黄册是户籍和赋役合二为一的册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户口本和纳税记录。
黄册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文件,为了保管好黄册,朱元璋选来选去,决定在玄武湖中的小岛上建造黄册库。
里面收录着全国各地送来的户籍和赋役名单,是一个庞大的档案库。
湖神庙的旁边就是明后湖黄册库遗址,所以在明朝时期,玄武湖一直是重兵把守的皇家禁地。
那么湖神庙和黄册库有什么关系呢?
朱元璋建造黄册库和盖房拆迁一个道理,第一步,必须先赶走居住在玄武湖小岛上的老百姓。
老百姓自然不愿意,于是有位毛姓老人被推为代表,跑到皇宫里找朱元璋说理去了。
毛老人对朱元璋说:“玄武湖里老鼠太多,皇上在这里建黄册库,不怕黄册被老鼠咬坏吗?”
一位老百姓冒犯的谏言,当然改变不了朱元璋的想法,但为了安抚周围的百姓,朱元璋便想了个法子,把这位毛老人封为黄册库总监,让他来看管黄册库,理由也很有趣,因为毛和猫读起来是同音。
在黄册库遗址外面的墙上,还有一幅壁画,就叫做“黄册库里的猫”,说明当时黄册库里确实有很多老鼠,但有没有黄册被咬坏就不知道了。
毛老人是去解决问题的,当然不会接受这个任命,但冒犯的后果,就是他被锁进了一个地窖中。
等到黄册库建好后,毛老人已经被活活饿死。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知道后,生了恻隐之心,便建了这座湖神庙用来祭祀毛姓老人。
后来湖神庙在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之中。
两江总督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望着满目疮痍的南京城,开始大力进行修复,其中湖神庙就在修复的名单之中。
湖神庙重建好的同一年,曾国藩病逝,还曾被短暂供奉在湖神庙之中。
每一次历史古迹的重建,要么会奢侈地扩大,要么会省事地缩减,湖神庙属于后者,我这么说的依据,是因为湖神庙前有一口古井,叫做铜钩井。
原本是在庙内,如今已在庙外。
12、一位爱打猎的君王,成就了领略北湖风光的闻鸡亭
湖神庙和黄册库遗址的不远处,便是相隔700多年南朝的一处古迹踪影,闻鸡亭。
顺着路往西走,走到尽头,往左走,梅花隧道的尽头,有一座重檐四边,工整方正的凉亭,就是闻鸡亭。
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南朝时,齐武帝萧赜喜欢打猎,而且经常是半夜出去打猎,一直打到天亮才会回宫。
有一次他跑到玄武湖去打猎,走到这里,天刚刚破晓,传来了鸡鸣声,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闻鸡亭。
闻鸡亭在整个梁洲的最北端,站在上面,便能望尽玄武湖的北湖区域,感受湖面吹来的春风。
13、两度变化的览胜楼与一位王朝太子的陨落
与闻鸡亭遥相对望的是览胜楼,顺着路一直往前走,就能够看到,不过现在览胜楼正在修缮中,无法领略它的内部的风采。
览胜楼的功能和作用,经过历史的演变,是分化成两个方面的。
这座楼是南北朝时建的,最早是为了满足军事目的,当时玄武湖里面设立了很多水军,览胜楼就是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为观看水军训练而建。
直到南唐后,被用来观赏湖山景色;清朝时,新军统制徐绍桢又进行了重建,经常邀约文人雅客跑到览胜楼里做客。
无法领略览胜楼上的风景,但可以感受一位王朝太子的陨落。
览胜楼门口有一个雕像,这就是南北朝最完美的太子萧统像。
他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也是历史上最可惜的一位皇太子。
他主编的《昭明文选》收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七百多首诗文,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总集。
那句遍布在各大教课书上的名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刻且久远,历史上被称为昭明太子。
作为皇太子,萧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放眼整个历史,都很难找到与他比肩的皇家子弟。
萧统的前半生是幸运的,在他还不满周岁的时候,父亲萧衍就夺得了帝位,即位当年就被立为皇太子。
所有人都觉得,凭借他的聪慧和文学造诣,未来会成为一位无比优秀的君主。
但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太子,还是因为一件事跟父亲产生了隔阂。
萧统的母亲去世时,有个道士告诉他墓地风水不好,在墓地旁埋一些腊鹅能够化解,萧统没有多想,就照做了。
结果后来被人告密,梁武帝萧衍知道后勃然大怒,在臣子劝解下,虽然没有惩罚萧统,但父子二人也从此产生了芥蒂。
这件事,也成了萧统的一块心病,几年后,萧统便在一次乘船时,意外落水大腿受重伤,后来病情恶化,不到一个月,就郁郁而终。
萧统当了三十年的太子,最终没能坐上皇位,那部《昭明文选》成为他留给世人的绝唱。
于命运而言,他是不幸的。
但于影响力而言,他又是幸运的。
14、东晋大文学家郭璞衣冠冢,中国风水学的鼻祖
游完梁洲,再回到芳桥,路过米芾拜石处,一路向南就能够看到大名鼎鼎的郭璞仙墩。
郭璞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这地方就是他的衣冠冢。
他的死是悲惨且可惜的。当时东晋动乱,大将军王敦想要谋反,就找到郭璞问能不能成功,耿直的郭璞回答说成不了。
王敦恼羞成怒,直接将他杀害,埋葬时只给他埋了个小土墩,后来明朝的嘉靖皇帝知道他的事迹后,钦佩他一身正气,就为他建了一座圣谕亭。
现在圣谕亭,已经成为玄武湖一道靓丽的景点,上面种着几棵大树,挂满了红色的许愿条,两边台阶的绳索上,也挂满了爱情锁。
这里之所以会发展成玄武湖的许愿圣地,和郭璞的另一层身份有关,也是为什么王敦谋反要来问郭璞的原因。
因为郭璞爱好钻研风水,他所写的《葬经》是风水文化之宗,要了解中国风水文化,不得不从《葬经》开始着手。
郭璞可以说是中国风水学鼻祖。
王敦杀害郭璞后,正式谋反两个月不到就惨遭战败,愤惋而死,全都被郭璞说中,只可惜这位鲁莽的将军却并不相信。
如今,在郭璞的衣冠冢处,为他建了一座纪念馆,里面充满了他对文学、风水的思考,很多大人物都来拜访参观过。
这说明,郭璞虽然死的冤屈,但他身上的那份“人文哲学”,依旧流芳百世。
15、玄武门,清朝在明朝城墙上开的一个门
离开郭璞仙墩,一直走到尽头,就到了明城墙,这里是玄武湖西部的一个出入口——玄武门。
驻足明城墙外,厚重雄伟的门楼以及城门名,都不禁让人想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不过那是发生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城。
要论说起,南京这座玄武门的历史人物勾连,倒是和南唐后主李煜有些渊源。
这个皇帝在历史上出名的软弱,他不爱王位和权力,只喜欢作诗写文。
王朝覆灭后,李煜成了俘虏,一开始被宋朝囚禁在玄武湖的樱洲之上——这里是李煜经常游玩的地方,上面长满了虞美人——后来,他那句抒发亡国情感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传世佳句,就是用的“虞美人”词牌。
明城墙的玄武门,也是后开通的,但和解放门不同,这扇门的开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1908年,清朝光绪年间,筹办了一场南洋劝业会,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世界博览会,为了增添旅游景点,方便游览玄武湖,便凿开了这扇城门。
当时的负责人是清朝总督张人骏,开通后,便用他故乡河北丰润命名为了“丰润门”。
丰润门的开辟,是玄武湖的一大转折点,标志着玄武湖正式成为近代历史意义上的公园。
后来国民政府时期,决定一扫清朝文化遗风,将丰润门改为玄武门,并请来蔡元培写了这三个字。
这便是玄武门的由来。
16、台城烟柳,裹挟着一代大诗人的感伤
从玄武门是可以出去的,外面便是直通城市的公路和玄武门地铁站,但如果走到这你觉得还有些意犹未尽,还有游玩的气力。
那么你可以沿着城墙,沿湖往东南继续前行,看完最后几个景点,从进来的解放门原路返回,完成一次圆满之旅。
最后一站是台城烟柳,但在它前面你能尽情享受樱花带给你的二次簇拥,走到不远处便能看到一个楼牌,上面写着“玄圃”。
还记得上面写到的那位昭明太子萧统吗?
在南朝梁时期,玄圃就是他的私人乐园,他经常邀集各大文学史家来这里游玩,他最著名的《昭明文选》也是在此处编写完成的。
从玄圃开始往后,便是一条长长地挨着明城墙,依着玄武湖的环湖樱花大道,这里的樱花非常多,绽放之美,完全不逊色鸡鸣寺的樱花大道。
感受完樱花的热烈后,会遇到第二个楼牌,同样写着玄圃,里面有一小片休息区。这里便是历代文人最爱的台城烟柳了。
座椅旁边立着一古人石像,他就是唐朝大诗人韦庄。
1000多年前,深知大唐中兴无望的他,就站在玄武湖的岸边,望着一排随风飘荡的杨柳,以凭吊六朝往事的名义,借古书今,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绝不会想到,他抒发情感之际,也无形被历史融入玄武湖的风景之中,化作了人们探寻的秘境。
离开台城烟柳,再往前便回到了我们今天游览玄武湖的起点解放门,从这里出去,便可原路返回。
边游边学,读史看天下,千万粉丝的旅游宝典,只做有深度的美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