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一):接替祖逖成为北伐主力的军阀家族,「谯国桓氏」如何崛起?

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一):接替祖逖成为北伐主力的军阀家族,「谯国桓氏」如何崛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说书人柳白 访问量:3325 更新时间:2024/1/25 9:48:58

秦汉时期,在刘邦的家乡附近,有个名叫「谯」的小县城。由于东汉末年,这里出了一个曹操,小县城就风光起来了,一度,成为了郡治。。

那时候还不会画什么乡镇区界,画分一下田界就是有的。所以你说一个郡面积有多大?一个州面积有多大?没人知道,全是鬼扯。大家只知道一个行政区有多少人,收多少税而已。

对中原地区来说,这样发展已经很久了,从史料中看不出端倪,但对江东而言,孙权的开发非常早期,相对也就呈现出这样的形貌来。待到司马炎篡魏,就决定把谯郡,改成了谯国。因为尊重曹操?这是零分答案。因为这里很繁荣,所以封给自己的亲族?对一半。

司马家的亲王,主要的功能是地区军团长。这是他们历经曹魏时期各种内乱,得出来的复古式改良做法。谯封为国,一来是此地有资源,二来就是此地应预防式镇压。关于谯国的演变,大概讲一下就好,重要的仍是后面的「桓氏」。

在祖逖故事中登场的桓宣,就是谯国桓氏出身。为什么要看桓氏?因为东晋有北伐三大将:祖逖、桓温、刘裕。这个中国史上第二的半壁江山王朝,东晋,某方面来说只要看这3个大将的一生,就可以串完了。刘裕篡掉了东晋,建立了第一个南宋(笑)。

祖逖既死,当说桓温。不过桓温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虽然祖逖是东晋北伐第一人,但他那没背景没资源的地狱开局,实在不会有第二个人愿意投入下去,所以才要说「桓氏」。

来自北方的家族,在江东的窜起。一开始的主角,名叫桓彝,注意了,英雄设定来了。桓彝从小死了老爸,家里又贫穷,但他仍是处之泰然,性格开朗,很快就闯出名号,再加上他有「人伦识鉴」的替身能力,当时人称为可比三国许子将。

有没有不太自然?这边我没有查得很细,但大概知道,西晋的举科取士里面,有「家贫」这个项目。无限上纲孝廉就会产出,很简单,也再次显示出这个王朝的病态。同辈的年轻名士,也都很欣赏他,比方庾亮啦、伯仁(编按:「伯仁」是东晋重臣周顗的字号)啦。

后来成为东晋外戚,平定王敦有功的庾亮,跟桓彝交情很好。至于很敬重桓彝的伯仁,就是王导不杀伯仁,伯仁因他而死……一春秋下去,你就可以猜到,桓彝后来在东晋的王氏之乱中,肯定是站在朝廷这边的。没错,接下来《晋书》快转,桓彝加入了司马睿旗下,名显朝廷。

又春秋。桓彝的官职为:丞相中兵属,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基本上是小到被鬼抓走都不会有人发现的职务,但是他名显朝廷。而随着王敦的坐大,我们桓彝官小志气大,辞职不干,周游江东去了。期间不忘好友庾亮的嘱托,桓彝继续发挥他的替身能力,为好友物色官员。

终于,庾亮跟王敦的对决展开,桓彝也被找回南京,担任皇帝身边的散骑常侍。从这些角度来看,桓彝简直就是东晋政争的要角,可事实上是无足轻重的一个人。甚至到接下来的苏峻之乱也是,桓彝讲了一堆漂亮话,担任不重要的官员,像这种明明是配角,却被写得像主角一样的呈现方式,往后只怕会越来越常见。

桓彝还是单人独传呢。最终,桓彝以县男爵、宣城内史的身分,在叛乱中壮烈牺牲了,据说大家当时都叫他桓侯呢。补充说明一下宣城,就是孙权当年差点被山贼干掉的地方,也是孙十万传奇第一败。

宣城在东汉末年是丹阳的郡治,属于江东地区中部第一大郡,后来孙权一度把丹阳画成建业直属。就是洛阳属河南,河南设尹不立郡。东晋此时,丹阳依然是尹,宣城虽不复郡治,但其经济军事地位,你又移不走,所以就设了内史。内史就是西汉左冯翊,右扶风的意思,京师辅佐。实际比太守略高,比尹跟刺史略低,在《桓温传》中,也称为桓彝为宣城太守。

桓侯战死时,桓温只有15岁,从此立定了为父报仇的志愿。桓彝虽然不是一个顶尖的人物,但作为东晋许子将,他的人脉都是顶尖的。桓温的名,是刘琨手下重要谋士,温峤所赐。当初刘琨是派温峤南下送表,表示北方晋军支持司马睿。后来就被王导留下,负责辅佐司马睿的太子,也就是东晋的第二个皇帝:晋明帝。庾亮则是晋明帝的大舅子。

桓温日渐成长后,也跟庾亮的弟弟交情极好,他另一个好朋友,则是谢安的大舅子。随着王敦的败亡,东晋政府完美的为我们演绎了什么叫做「共犯结构」。东汉的大家族大势力,通常处在互相制衡,互相监督的局面上,东晋就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那明明人脉是桓彝构筑起来的,为什么桓温好棒棒,爸爸桓彝有点两光呢?就运气不好。庾亮这一派,其实你就看得出来,主要兴起于晋明帝,而他们也在第三任晋成帝时代才神功大成。在明帝时代,庾亮只是外戚,是皇后的哥哥,这种一定要到皇帝死掉,皇后变太后才是无敌星星。

桓彝因为本身的历练不是很足,所以本来要去宣城洗个经历。以西汉惯例而言,内史洗过,官可至副丞相,谁知道东晋的内乱没在消停的。那我们也顺便补充一下:桓彝战死的苏峻之乱,只是那场叛乱的半名,全名是「苏峻、祖约」之乱。也就是祖逖的弟弟,接收了祖逖的军力跟地盘之后,决定来教训庾亮派系。

细节暂时省略,总之后来庾亮派系掌握了地方军力,反过来挟持中央,而王导也挂啦,大庾亮时代才真正展开。这一路下来,又过了十几年。15岁的桓温,如今将要30,并且承继了庾亮派的北伐意志。不过,桓温的焦点,却先是放在了「入蜀」。

孙权试过两种江东北伐路线,失败。祖逖又试了一种,还是失败……东晋当然不会检讨自己,只会检讨兖州难撼动。可是还有一种,由天才军师周瑜所提出,却因为英年早逝与刘备的背盟,招致失败的路线,先下蜀地。

西晋已经证实了,荆州跟巴蜀的同时掌控,对于进攻江东非常有利。那么,是不是同时握有荆州与巴蜀,也能够成为北伐的契机呢?公元346年,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领护南蛮校尉桓温出动了。

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

附上一小段原文,看得出精华吗?精华就是「朝廷不同意,桓温照样打」。

前面说了,庾亮派系掌握了地方军力,反过来挟持中央。而这边更显示出,东晋政府对于桓温这类军阀,是完全没有皮条的。所以我要再次强调:东晋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绝对算不上是一个王朝。比曹魏更加不如,近似于汉愍帝时代的东汉。我故意写汉愍帝的,如果不知道汉愍帝是谁,又要如何定义东汉的灭亡?

这种中央政府摆在那里,却没人理会的时期,国家还能算是一个国家?王朝还能算是一个王朝?为什么人们更乐意以「春秋战国」来取代对东周的描述?以三国来概括东汉灵帝之后到西晋统一天下?却要坚持东晋与北方的不可描述?

就先放一边吧。回说桓温旅行团长驱直入,整个长江三峡丝毫没有防备,一直去到永安,顺便观光了一下诸葛亮的「武侯八阵图」遗址。

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

大家都看不懂,只有桓温吹了两句,然后就直取成都,怎么这么简单?《桓温传》说得很简单,我们也不要太复杂化。一开始巴蜀李氏建国号「成」,后来发生了重大的内乱,得胜的那一方改国号「汉」,并向晋朝请降,结果又乱,分裂成两派。

说穿了,桓温大大是来援助「平乱」,顺手把两派李氏一锅端,跟曹操下荆州有87%像。而我们回头一看也会发现,蜀汉请降的对象,可能就是桓温,东晋朝廷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不论如何,轻轻巧巧拿下蜀地,已经足够让桓温身价暴涨。这是司马昭等级的功绩,是大可据地为王的实力。

就此,为桓温北伐揭开了序幕,因为很重要,所以要伐三次。以军立权,永远是成王败寇的两面刃,同时也是乱世奸雄曹操教给大家最重要的一课。

更多文章

  • 祖逖:东晋早期北伐第一人,没钱没军全靠自己造,硬是打出一片天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悟道标签:祖逖,司马睿,石勒,石虎,刘琨,王敦

    西晋的灭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第一,如第一个中原封建王朝亡于异族之手;晋怀帝成为第一个被异族政权俘虏的中国皇帝;中原地区第一次陷入多个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不过像这样的第一次,对于汉人来说都是耻辱。西晋皇族在混乱中逃到南方,仓促中建立了东晋王朝,然而不论是皇帝还是世家大族,他们都无时无刻不想念北方的故

  • 魏晋风云之闻鸡起舞(下):没有正义,没有道统,没有终点的「祖逖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说书人柳白标签:石勒,豫州,太守,刘备,王敦,魏晋,司马睿,祖逖北伐,史说三国

    两晋之际,当代偶像祖逖又要来了。作为一个明星级人物,只有一个成语「闻鸡起舞」是不够的。虽然我们上次已经看过,「闻鸡起舞」基本上就是一个不知所云,今天的「中流击楫」,同样是不能让你望文生义的。它的本意就只是「渡河到一半的时候(中流),打船桨(击楫)。」真正的重点,其实是祖逖同时所发下的豪语:「诸将吏敢

  • 魏晋风云之闻鸡起舞(上):声名中等、官位一般、功绩没有的祖逖,为何各方极力争取?

    历史解密编辑:说书人柳白标签:祖逖,刘琨,刘备,石勒,曹操,晋王,魏晋,司马炎,鸡起舞,史说三国

    两晋之交,汉人英雄,只怕没有比立意北伐的祖逖更正面的人物了。我不确定「北伐」这个字眼,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有什么样的价值跟意义。失败者越厉害,成功者越不凡。祖逖的登场,或许又告诉我们一个新的小秘密。关于东汉末年,江东猛虎孙坚的四大将:程普、韩当、黄盖、祖茂。黄盖是荆州人,程普、韩当则是北方幽州人。祖茂的

  • 峭岭百合--羊献容和她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安静的翻阅标签:赵王,惠帝,羊献容,司马衷,贾南风,司马炎,司马伦,峭岭百合,五胡十六国

    这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女子,也是一位中国史上屡经废立的皇后。后世对她的评价明显负面:唐代房玄龄说她:羊氏内有特宠,外参朝政,献容幸乱,居辱疑荣。说她作为西晋汉家女儿,被前赵皇帝刘曜喜爱,受且享之,居而安之……,但话说回来,人心都向往美好,作为一名女子,先是嫁了傻子司马衷,虽说贵为皇后,却不免有红颜薄命之

  • 羊献容:一女嫁两朝,接连封后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匈奴,刘渊,皇位,刘曜,羊献容,司马衷,贾南风,八王之乱,五胡十六国

    作者:不贰过晋朝时期,把持朝政的不是君王,而是扶持晋国建立的门阀世家。门阀世家们,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听话的君主,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将司马衷推上了皇位。而司马衷此人被门阀世家喜欢,是因为司马衷是一个痴呆傻子,不能干预朝政任何事。此时司马衷的第一任皇后贾南风准备掌握大权,导致八王之乱,最终司马衷被封为太上

  • 羊献容:天生丽质却嫁给“无能”皇帝,5次被选为皇后,却4次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皇帝,皇后,张方,惠帝,羊献容,晋怀帝,司马衷,平民百姓,五胡十六国

    311年,刘曜率匈奴攻陷洛阳,直奔宫中,金银珠宝视而不见,反而指着晋怀帝火急火燎地问:羊皇后呢?羊皇后在哪?羊皇后名羊献容,乃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二任皇后。司马衷生来愚钝。有次,淮南大旱,颗粒无收,饿死许多百姓。大臣向他禀报,他却傻乎乎地说:“没有米吃,可以吃肉啊!”这么一个傻皇帝怎么能执掌江山?司马家

  • 史上奇女子羊献容,一生曾六次被立为皇后,嫁过两朝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皇后,史上,羊献容,司马衷,贾南风,武则天,两朝皇帝,中原王朝,五胡十六国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人被压迫而地位低下。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束缚,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附于男人而生存,所以男人们的命运有时就是她们的命运。即使贵如皇室,也免不了一生随波逐流的命运,更有甚者,比平民女子还要悲惨。而这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红颜香消玉殒,能被载入史册的又有几人。除了站在权力巅峰上

  • 羊献容:半生坎坷,历经五废六立,命运开始反转

    历史解密编辑:玄虎历史阁标签:匈奴,赵王,刘曜,羊献容,司马衷,晋惠帝,贾南风,五胡十六国

    公元311年,匈奴大军攻入后晋洛阳。大将刘曜进入宫中,发现一位风姿卓绝的女子镇定自若。刘曜心中一动,对皇帝刘聪道:“战功我不要了,就要她…”此位女子就是羊献容,尚书右仆射羊玄之之女,晋朝皇后,历经半生坎坷的她,已经认命,波澜不惊。但令她万万想不到的是,她的命运从此刻开始反转。十一年前,孙秀献计,赵王

  • 羊献容:历史上的最惨皇后,命运曲折,先后被废多次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羊献容,皇后,司马衷,贾南风,司马炎

    作为封建社会女子能够达到最高的地位应该就是皇后了。皇后作为一国之母应该受尽所有人的敬重,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言人。但是前提条件是她的夫君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并且她有一个强大的家族支撑。众所周知皇帝在古代是一个高危职业,据统计中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0岁。但是作为皇后同样也是高危职业,因为

  • 二朝皇后羊献容与刘曜的幸福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刘曜,刘渊,匈奴,皇后,刘聪,二朝,羊献容,五胡十六国

    早在东汉年间,匈奴被打败之后拥附汉朝,于河套地区定居,曹操将其分为五个部分,完全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到西晋时期已经没有了自己独立的力量。匈奴五部名义上的大都督刘渊(因为和亲的原因,匈奴王室是汉室的外甥,得到了刘姓)年轻的时候一直在洛阳当人质,并且在成都王司马颖的手下做事情。自从八王之乱的时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