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在刘邦的家乡附近,有个名叫「谯」的小县城。由于东汉末年,这里出了一个曹操,小县城就风光起来了,一度,成为了郡治。。
那时候还不会画什么乡镇区界,画分一下田界就是有的。所以你说一个郡面积有多大?一个州面积有多大?没人知道,全是鬼扯。大家只知道一个行政区有多少人,收多少税而已。
对中原地区来说,这样发展已经很久了,从史料中看不出端倪,但对江东而言,孙权的开发非常早期,相对也就呈现出这样的形貌来。待到司马炎篡魏,就决定把谯郡,改成了谯国。因为尊重曹操?这是零分答案。因为这里很繁荣,所以封给自己的亲族?对一半。
司马家的亲王,主要的功能是地区军团长。这是他们历经曹魏时期各种内乱,得出来的复古式改良做法。谯封为国,一来是此地有资源,二来就是此地应预防式镇压。关于谯国的演变,大概讲一下就好,重要的仍是后面的「桓氏」。
在祖逖故事中登场的桓宣,就是谯国桓氏出身。为什么要看桓氏?因为东晋有北伐三大将:祖逖、桓温、刘裕。这个中国史上第二的半壁江山王朝,东晋,某方面来说只要看这3个大将的一生,就可以串完了。刘裕篡掉了东晋,建立了第一个南宋(笑)。
祖逖既死,当说桓温。不过桓温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虽然祖逖是东晋北伐第一人,但他那没背景没资源的地狱开局,实在不会有第二个人愿意投入下去,所以才要说「桓氏」。
来自北方的家族,在江东的窜起。一开始的主角,名叫桓彝,注意了,英雄设定来了。桓彝从小死了老爸,家里又贫穷,但他仍是处之泰然,性格开朗,很快就闯出名号,再加上他有「人伦识鉴」的替身能力,当时人称为可比三国许子将。
有没有不太自然?这边我没有查得很细,但大概知道,西晋的举科取士里面,有「家贫」这个项目。无限上纲孝廉就会产出,很简单,也再次显示出这个王朝的病态。同辈的年轻名士,也都很欣赏他,比方庾亮啦、伯仁(编按:「伯仁」是东晋重臣周顗的字号)啦。
后来成为东晋外戚,平定王敦有功的庾亮,跟桓彝交情很好。至于很敬重桓彝的伯仁,就是王导不杀伯仁,伯仁因他而死……一春秋下去,你就可以猜到,桓彝后来在东晋的王氏之乱中,肯定是站在朝廷这边的。没错,接下来《晋书》快转,桓彝加入了司马睿旗下,名显朝廷。
又春秋。桓彝的官职为:丞相中兵属,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基本上是小到被鬼抓走都不会有人发现的职务,但是他名显朝廷。而随着王敦的坐大,我们桓彝官小志气大,辞职不干,周游江东去了。期间不忘好友庾亮的嘱托,桓彝继续发挥他的替身能力,为好友物色官员。
终于,庾亮跟王敦的对决展开,桓彝也被找回南京,担任皇帝身边的散骑常侍。从这些角度来看,桓彝简直就是东晋政争的要角,可事实上是无足轻重的一个人。甚至到接下来的苏峻之乱也是,桓彝讲了一堆漂亮话,担任不重要的官员,像这种明明是配角,却被写得像主角一样的呈现方式,往后只怕会越来越常见。
桓彝还是单人独传呢。最终,桓彝以县男爵、宣城内史的身分,在叛乱中壮烈牺牲了,据说大家当时都叫他桓侯呢。补充说明一下宣城,就是孙权当年差点被山贼干掉的地方,也是孙十万传奇第一败。
宣城在东汉末年是丹阳的郡治,属于江东地区中部第一大郡,后来孙权一度把丹阳画成建业直属。就是洛阳属河南,河南设尹不立郡。东晋此时,丹阳依然是尹,宣城虽不复郡治,但其经济军事地位,你又移不走,所以就设了内史。内史就是西汉左冯翊,右扶风的意思,京师辅佐。实际比太守略高,比尹跟刺史略低,在《桓温传》中,也称为桓彝为宣城太守。
桓侯战死时,桓温只有15岁,从此立定了为父报仇的志愿。桓彝虽然不是一个顶尖的人物,但作为东晋许子将,他的人脉都是顶尖的。桓温的名,是刘琨手下重要谋士,温峤所赐。当初刘琨是派温峤南下送表,表示北方晋军支持司马睿。后来就被王导留下,负责辅佐司马睿的太子,也就是东晋的第二个皇帝:晋明帝。庾亮则是晋明帝的大舅子。
桓温日渐成长后,也跟庾亮的弟弟交情极好,他另一个好朋友,则是谢安的大舅子。随着王敦的败亡,东晋政府完美的为我们演绎了什么叫做「共犯结构」。东汉的大家族大势力,通常处在互相制衡,互相监督的局面上,东晋就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那明明人脉是桓彝构筑起来的,为什么桓温好棒棒,爸爸桓彝有点两光呢?就运气不好。庾亮这一派,其实你就看得出来,主要兴起于晋明帝,而他们也在第三任晋成帝时代才神功大成。在明帝时代,庾亮只是外戚,是皇后的哥哥,这种一定要到皇帝死掉,皇后变太后才是无敌星星。
桓彝因为本身的历练不是很足,所以本来要去宣城洗个经历。以西汉惯例而言,内史洗过,官可至副丞相,谁知道东晋的内乱没在消停的。那我们也顺便补充一下:桓彝战死的苏峻之乱,只是那场叛乱的半名,全名是「苏峻、祖约」之乱。也就是祖逖的弟弟,接收了祖逖的军力跟地盘之后,决定来教训庾亮派系。
细节暂时省略,总之后来庾亮派系掌握了地方军力,反过来挟持中央,而王导也挂啦,大庾亮时代才真正展开。这一路下来,又过了十几年。15岁的桓温,如今将要30,并且承继了庾亮派的北伐意志。不过,桓温的焦点,却先是放在了「入蜀」。
孙权试过两种江东北伐路线,失败。祖逖又试了一种,还是失败……东晋当然不会检讨自己,只会检讨兖州难撼动。可是还有一种,由天才军师周瑜所提出,却因为英年早逝与刘备的背盟,招致失败的路线,先下蜀地。
西晋已经证实了,荆州跟巴蜀的同时掌控,对于进攻江东非常有利。那么,是不是同时握有荆州与巴蜀,也能够成为北伐的契机呢?公元346年,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领护南蛮校尉桓温出动了。
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
附上一小段原文,看得出精华吗?精华就是「朝廷不同意,桓温照样打」。
前面说了,庾亮派系掌握了地方军力,反过来挟持中央。而这边更显示出,东晋政府对于桓温这类军阀,是完全没有皮条的。所以我要再次强调:东晋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绝对算不上是一个王朝。比曹魏更加不如,近似于汉愍帝时代的东汉。我故意写汉愍帝的,如果不知道汉愍帝是谁,又要如何定义东汉的灭亡?
这种中央政府摆在那里,却没人理会的时期,国家还能算是一个国家?王朝还能算是一个王朝?为什么人们更乐意以「春秋战国」来取代对东周的描述?以三国来概括东汉灵帝之后到西晋统一天下?却要坚持东晋与北方的不可描述?
就先放一边吧。回说桓温旅行团长驱直入,整个长江三峡丝毫没有防备,一直去到永安,顺便观光了一下诸葛亮的「武侯八阵图」遗址。
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
大家都看不懂,只有桓温吹了两句,然后就直取成都,怎么这么简单?《桓温传》说得很简单,我们也不要太复杂化。一开始巴蜀李氏建国号「成」,后来发生了重大的内乱,得胜的那一方改国号「汉」,并向晋朝请降,结果又乱,分裂成两派。
说穿了,桓温大大是来援助「平乱」,顺手把两派李氏一锅端,跟曹操下荆州有87%像。而我们回头一看也会发现,蜀汉请降的对象,可能就是桓温,东晋朝廷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不论如何,轻轻巧巧拿下蜀地,已经足够让桓温身价暴涨。这是司马昭等级的功绩,是大可据地为王的实力。
就此,为桓温北伐揭开了序幕,因为很重要,所以要伐三次。以军立权,永远是成王败寇的两面刃,同时也是乱世奸雄曹操教给大家最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