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历史爱好者把西晋的灭亡归咎于司马衷继承了司马炎的皇位,而这个智商不高的皇帝又无法控制皇权,最终导致十六年"八王之乱"的混战。他们认为如果继承王位的是齐王司马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西晋也会成为长治久安的王朝。这只是历史爱好者们的假设,结局未必就能如人所愿。但是司马攸之死的确是西晋最大的损失,他的死因也成为历代历史学者争论的焦点。从史料上来看,司马攸是死于司马炎的猜忌和逼迫,但仔细分析这些史料却发现背后并不简单,其中藏着各种阴谋和争权夺利。
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由于司马师无子,所以司马昭将其过继给了司马师。在立晋王世子的时候,司马昭在司马炎和司马攸之间犹豫不决,最后还是选定了司马炎作为继承人。由于司马炎性格刚愎多疑,司马昭担心自己去世后,两人之间会重复曹丕与曹植的故事,所以临死前多次叮嘱司马炎照顾好弟弟。他俩的母亲王元姬在临死前也是千叮咛万嘱咐,希望他们兄弟二人和睦相处。因此在司马炎称帝的初期,司马攸在朝中权力很大,封齐王,都督中外诸军事,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从史料来看,司马昭这两个儿子都非常了不起,在治国方面才能卓越。司马炎即位后很快篡夺曹魏,然后建立西晋,吞并东吴,完成了一统三国的大业。司马攸在辅佐西晋朝政期间也是兢兢业业,让西晋的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走出了乱世的阴霾,是"太康之治"的主导官员之一。而他最让人称道的是作风温和,性情敦厚过人,擅长于政治,受到百官和百姓的爱戴,在朝野的声望极高。可以说司马炎执政前期的社会繁荣离不开司马攸,而后期的官场弊病和腐败堕落也与司马攸之死密切相关。
但是在司马炎执政的中后期,兄弟两人在政治上的矛盾逐渐显现。比如司马炎强力推动的郡国分封制度,司马攸就是强力反对者,而且他三次上书反对。虽然司马攸是这项制度中权势最大的王爷,在封地面积,可供养军队,授权官员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自主权,但他仍旧反对这样制度。为此他拒绝接纳皇室的供养,只靠封地的收益来养活自己。所以在司马攸的干涉下,郡国分封制并没有完全实行,各郡国的国王也没有后来那样的自主权。实际上这些郡国国王都不能离开洛阳,只能委托子嗣管理郡国,而郡国的军队和官员仍旧控制在朝廷手中。
除此之外,在对待异族、门阀等方面司马攸与司马炎的观点也不同,两人发生过多次争论。实际上司马攸是典型的民本主义者,走的是儒家路线,更接近于诸葛亮的治国方略。他更重视民生和百姓,把农业生产、抑制土地兼并,促进人口增长作为重要的政治指标,所以在他辅政期间西晋上下都崇尚节俭,反对奢靡腐败,于是才有了"太康之治"的社会繁荣。但这种做法却与门阀集团的利益相冲突,也与司马家其他王爷的利益不同,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而他的这种做法也为后来的结局埋下隐患,成为致死他的原因之一。
站在王爷和私人的角度,司马炎的政治理念不但对司马攸无害,而且会让他成为朝廷之外最大的势力。如果司马攸只是为了自己,那他显然不用反对这种做法,反而应该和其他司马家王爷一样积极推动,因为他将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可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司马炎的这些做法显然给西晋制度带来了巨大缺陷,也为后来亡国埋下祸根,司马攸作为宰执官员必然持有反对意见的。这种意见虽然与国有利,但是却动了门阀贵族和司马诸王的奶酪,必然被他们记恨。由于司马攸超然地位,他们不敢公开叫板,只能在背后搞小动作。
从历史材料来看,司马炎对司马攸态度的转折点有两个。一个是咸宁二年立杨芷为皇后,一个是太康元年东吴灭亡。在咸宁二年,原来的皇后杨艳去世,司马炎立她的堂妹杨芷为皇后,然后以弘农杨氏杨骏为首的门阀集团逐渐掌握朝政大权。他们除了积极推动门阀制度外,还促使了司马炎大规模封王,让使得朝政从节俭走向了奢靡的方向。虽然司马攸是其中的反对者,但并不能阻挡这些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瓜分国家大权。而司马炎急于灭吴大业,也放任了这些门阀世家和司马诸王的勾结,这便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太康元年灭吴之后,司马炎完成了一统三国的大业,可谓是得意志满。于是他在政事方面再度放手,更大大规模的册封宗室里面的司马诸王,于是郡国制度得到完全实行。从史料来看这就是周朝分封制的翻版,司马炎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而司马攸作为这些制度的反对者,虽然在朝中仍旧掌权,但是权力也逐渐被削弱。他被拿掉了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权,改任镇军大将军,加任侍中,代理太子太傅。后来他又被改任司空,仍旧兼侍中和太子太傅。实际上司马攸在朝中权力被步步削弱,无法阻挡门阀和司马诸王乱国的趋势。
虽然史书上说司马攸是因为司马炎的猜忌而逼迫致死,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司马炎对司马攸肯定是猜忌的,这个事情他的父母司马昭和王元姬都有所预测,也是符合司马炎性格的。从司马懿那个地方论起,司马攸比司马炎更有资格继承王位。司马攸虽然是司马昭的次子,但却是司马师的嗣子。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又在曹魏建立晋国的主要人物,所以他的嗣子更有资格继承晋王之位。当初司马昭就是起了私心,才把位置交给司马炎。而这也让司马门下的官员、将领和门阀世家之间产生不少争论和冲突。
由于司马攸辅政的政绩卓著,所以他在朝中声望很高,受到百姓的拥戴。司马炎对此也非常的猜忌,其原因并不在于自己的皇位,而是因为他的儿子司马衷的问题。司马衷智商不高,能力上欠缺,无法承担皇帝的职责。司马炎担心自己去世后,司马攸会利用司马师嗣子的身份和在朝中的声望与司马衷争权。虽说司马攸并没有露出这样的迹象,但司马炎不得不防。因此司马炎利用政治和军事改革的机会,一步步的削弱司马攸在朝中的权力。而司马攸的反对也被认为是揽权的行为,双方出现了明显的冲突。
如果只是这些问题,司马攸还不至于被逼迫而死。最为重要的是门阀和司马诸王在后面推波助澜,才成为导致司马攸死亡的重要原因。在门阀制度和分封制上,司马攸与门阀、诸王结怨,因此这些人绝不会让司马攸有掌权的机会。他们提出将司马攸外放到封地,远离朝廷中枢。这表面上是顺着司马炎猜忌司马攸的思路,实际是致司马攸于死地。因为司马衷的问题,以杨氏和贾氏为首的门阀便结党揽权。他们的目的是等司马炎去世后,控制这个能力低下的皇帝,独揽朝中大权。但他们又怕司马炎将司马攸作为辅政大臣,所以必须抢占先机。
因为只有司马攸离开洛阳,门阀家族才能一步步的侵吞国家大权,最终把司马衷搞成傀儡皇帝。事实证明,后来杨芷的父亲杨骏独揽朝政,朝廷上下的关键职位被杨氏所占据,就是最后的结果。所以在逼迫司马攸的过程中,很多门阀家族进入了幕后黑手的行列,除了杨氏和贾氏外,还有他们的盟友如荀勖、沈紞、等重要官员。于是朝中为了司马攸是否返回封国的问题引发政治斗争,大量支持司马攸的官员被贬斥,朝廷大权逐渐落入各大门阀家族的手中。当司马攸被逼迫致死后,朝廷中出现了大权旁落的现象,司马炎自己也掉入坑中。
可以说司马攸之死是门阀家族联合对西晋朝廷的夺权行为,而司马炎却被眼前的权势所迷惑,猜忌自己的弟弟,使得朝政被门阀家族所左右。当司马攸死后,朝中大权旁落,在司马炎病重和去世后便逐渐控制了朝政,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此后不论是杨氏与贾氏争权,还是司马诸王混战,都是因为朝廷大权失控造成的。而这个结果都是因为司马炎猜忌司马攸,反而给门阀家族和司马诸王带来了机会。如果司马攸活着,门阀家族和司马诸王无法挑起混战,即便司马衷不能当皇帝,那西晋仍旧是司马家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