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炎干了些什么事情,让东晋门阀登上了政治舞台?|文史宴

司马炎干了些什么事情,让东晋门阀登上了政治舞台?|文史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史宴 访问量:3802 更新时间:2023/12/9 6:16:59

文/晴明

东晋门阀,是一个很多人听说过但不知其详情的概念。我们打算详述门阀中最典型的琅琊王氏的家史,来呈现门阀政治的运作形式,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欢迎转载。

优势互补的王敦与王导

公元307年,西晋永嘉元年,徐州下邳。

王导、王敦等兄弟关上家门,秘密召开了一个家族会议,主题是讨论在眼下乱世中,他们琅琊王氏应该何去何从。

唐人刘禹锡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甚至被称为“华夏首望”。

这一年王导30岁,王敦40岁。对男人来说,都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候。

根据历史记载,王导是个天生的政治家,嗅觉敏锐,身段灵活。

《世说新语》曾有这样一条记载:

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说的是王导后来官拜扬州刺史时,宾客数百,济济一堂,王导都能一一接待,人人有悦色。唯有一个来自临海郡(今天浙江临海市)的任姓客人和几位西域僧人没能融入环境。

王导就走到任姓客人前,说道:“您来到我这里,那临海就没有人才了啊。”

客人大悦。

王导再走到西域僧人面前,弹着手指说:“兰阇,兰阇!”

“兰阇”(lan lan,二声),梵语中的褒赞之辞,弹手指大概也是当时对待西域僧人的礼节。

僧人大笑,四坐皆欢。

关于王导,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翻遍史籍,很少有他发怒的记载。大多时候,他都是一种笑而不语的状态。

他的族兄王敦则截然不同,经常发怒,甚至动辄杀人。《世说新语》曾记载过这样一条细节:

王敦、王导年轻时候去西晋首富石崇家里做客。石崇有个劝酒的毛病,但凡客人不喝,他就杀掉劝酒的侍女。

王导素来不擅长饮酒,但为了避免侍女被杀,每次都一饮而尽,直至酩酊大醉。但等到王敦时候,他却不喝。

石崇果然杀掉一个侍女,王敦还是不喝。石崇再杀一人,王敦仍然面不改色。如此杀掉了三个侍女。

史籍最后也没说明杀掉3个侍女后,王敦到底喝了没有。但大概率是依然没喝。所以回家之后,王导忍不住批评他说,你今天确实有些过分了。

王敦却说,他杀自家人,与我们何干。

原话是“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这至少说明两件事:

一、王敦是个残酷的人;

二、王敦是个自我意志非常强大的人。他其实会喝酒,但就是不接受别人的道德胁迫。即使对方身份、权势都比他高出许多。

无论是身段灵活的王导,还是意志强悍的王敦,都是适宜乱世生存的人。而现在,他们整个家族都正面临灭顶之灾。因为他们支持的西晋王朝因为刚刚结束的八王之乱,正走向崩溃的边缘。

王导是东晋建立的关键人物

他们正在开会时,一个意料之外的人突然出现了。

东晋人裴所写的《语林》记载道:

大将军、丞相诸人在此时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弘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

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

遽而纳之。

这里的大将军指的是王敦,丞相指的是王导。

突然出现的人叫王旷,字世弘。他可能不太为人所知,但他有个很出名的儿子——书圣王羲之。王旷也是琅琊王氏人。

上述引文翻译过来就是:

王敦、王导等兄弟在家中密谋出路。

王旷突然出现,众人怕事情泄漏,将其拒之门外。

王旷就扒在墙上,往里窥视,大喊道:“如今天下大乱,你们是不是搞什么阴谋?我这就去官府告发你们!”

他说着就装作要往外走。

王导等人害怕,让他进屋。

王导等人不知道的是,让王旷进屋这一个决定,不仅将改变来琅琊王氏的未来,还将影响整个天下的走向。

因为王旷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计划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交代一下八王之乱,以及它给西晋王朝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八王之乱与中原残破

关于八王之乱的历史记载很多,简而言之,它是中国历史上最血腥、残酷的皇族内战。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这个由司马懿奠基的帝国结束了三国乱世,是东汉末到隋初400多年乱世中,唯一的大一统政权。

但它的国运并不长久。

35年后,司马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衷,那位因为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而名留青史的弱智皇帝。

为了帮助儿子巩固政权,司马炎大量分封同姓叔伯兄弟子侄为藩王,试图以地方拱卫中央。

这很快就被证明是他的一厢情愿。新皇帝司马衷登基后,第一个来夺权的是他的妻子贾南风。这个在历史上经常被跟吕雉、武则天相提并论的女人,据说拥有令人吃惊的丑貌,炽烈的权欲。她先后杀掉了皇帝的太子、辅政大臣。

司马衷的兄弟叔伯们以此为借口,从地方起兵,攻向中央。据统计,前后至少有60个藩王参与了这场角逐。其中7个藩王曾短暂夺取最高权力,但又很快被后来者杀死,执政时间大都不超过一年。

其中长沙王司马乂被“炙而杀之”,也就是被当做烧烤活活烤死。他的惨叫声在整个敌营传开,敌军都为之垂泪。

《三国全面战争》之八王之乱

内战之惨烈,就连亲身参与其中的人都曾感叹:

载籍以来,骨肉之祸未有如今者也,臣窃悲之!

自从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皇家骨肉之间的残杀,从来没有今天这么惨烈,真让人感到悲哀啊。

直到306年,最后一个藩王司马越打败自己的兄弟、子侄,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的孙子,皇帝司马衷的族叔。在众多司马氏藩王中,他可能是在性格上最接近司马懿的人,生性狡诈,长于隐忍。他在诸王混战的末期突然崛起,打败其他的兄弟、子侄。

但他很快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被内战掏空的西晋。

在这场长达16年,动辄伤亡10万多人的混战中,中央和地方藩王都被严重削弱。地方叛乱趁势而起。如今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苏等地都烽火四起。

就连远在西南边疆的宁州,也就是今天的云南都发生了少数民族动乱。《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么一个令人唏嘘的细节:

宁州刺史李毅病笃,不能抵御叛乱,给朝廷上书说:我平叛无能,只能坐以待毙。如果朝廷的援兵不能赶来,至少派一个官员过来把我斩首。如果我已经死了,尸首还在,请求斩尸。

但朝廷忙于内战,没有回复。

但真正带来灭顶之灾的,是少数民族的迅速崛起与南侵。其中匈奴的威胁尤其严重。

这个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在西汉前期曾对中原造成巨大威胁,甚至一度将皇帝刘邦围困在今天山西大同的白登山上。经过两汉的武力攻打、和亲拉拢,匈奴逐渐衰弱。

西晋前期,匈奴残余势力至少在名义上归顺了中原王朝,他们的首领接受朝廷的官职任命,居住在今天的山西一带。

但八王之乱给了他们进入中原的机会。

内战末期,司马越的政敌,也是他的侄子成都王司马颖为了对抗司马越的鲜卑族骑兵,向匈奴求援。

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向来以骑兵见长。此时发展成熟的高桥马鞍,更让骑兵如虎添翼。

在高桥马鞍出现之前,骑兵不能很好地固定在马背之上。远程骑射时,剧烈的抖动会影响射箭的准确度;近距离厮杀时,骑兵也需要腾出一只手控制缰绳,只能用一只手拿刀劈砍。

这种情况下的骑兵面对步兵,大多只能凭借良好的机动性,攻击敌人的尾部和侧翼,而不敢进行正面冲击。

两汉时期,中原与匈奴战事频繁,马具得到大幅改进。马鞍前后被不断加高,让骑兵更稳定地坐在马背上。

双手被解放出来的骑兵,既提高了远程骑射的精确度,近距离冲击时,也能使用更长、更重的长矛等武器,对步兵展开正面冲撞,造成更大杀伤。

再司马颖战败后,原本作为协助力量的匈奴势力并没有退回山西。他们看到“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正是入侵中原的大好时机。

他们从山西、河北两个方向一路南下,逼近河南洛阳,也就是西晋首都所在地。

匈奴人杀进中原

从政治角度来看,洛阳位居天下中央,符合皇权“天子居中央,以治四方”的正统观念。自周朝以洛阳为东都起,这个地方就逐渐积累起它超越其他城市的政治影响力。

但从地理角度来说,这里并不是建都的理想场所。

它虽然北有黄河天险,南有崤山、熊耳山、嵩山等群山环绕,但封闭程度不及关中,山川河谷之间尽是出口,很容易遭到外敌入侵。

建都洛阳的东汉为了抵御黄巾之乱,曾在洛阳周边建立八个关卡。这恰恰说明洛阳地形破碎,关卡分散,难以聚集优势兵力抵御外侵。

更重要的是,帝国建都大多依托一个广阔平原,以获取充足的粮食、人力供应。

比如北京所依托的河北平原,广达15万平方公里;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面积3.9万平方公里。而洛阳所在的洛阳盆地只有1000平方公里,不到关中的十分之一。

地狭物薄,洛阳的人口、耕地就相对有限,难以获得足够的兵力、粮草供应,一旦陷入包围,难以进行持久战。

更重要的是,囿于狭窄的地理空间,洛阳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不能建立多层防线,一旦敌人突破最外层关卡,洛阳就首当其冲。

古人常说“无事则都洛师,宅中土,以号令天下;有事别居关中,阻四塞以自守”,洛阳只适合大一统的和平帝国,战乱时代,则是四战之地。

越是乱世兵争时代,地理条件对一个国家安危的影响越是关键。

匈奴看准了洛阳的这个弱点,从黄河以北的山西兵分两路发起进攻:

一路南下越过黄河,进攻洛阳的西面、北面;一路向东越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再南下扫荡洛阳东北方向。经过不到两年经营,匈奴就对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并阻断了外部势力的兵力、粮草支援。

匈奴灭西晋之战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5个少数民族的铁骑从来没有像此时一样如此深入中原,这个南侵过程,以及稍后对中原更为残酷的蹂躏,被称为“五胡乱华”。

公元306年,当司马越以惨烈的代价结束八王混战的时候,西晋王朝内有地方叛乱,外有异族入侵,风雨飘摇,千疮百孔。帝国的20个州中,至少有11个州都卷入战乱。

此时距离西晋吞灭东吴,统一全国还不到30年,汉末三国以来的乱世烽火将再度燃烧。

根据历史经验,每到乱世,总有一股势力应运而生,重整乾坤。可能是藩王、外戚、权臣、地方军阀等上层力量力挽狂澜,也可能是来自底层的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重起炉灶。

但在西晋末年,承担这个使命的是一股全新的力量——世家大族。

自东汉以来,“世家大族”这种全新的权力组织逐渐孕育成型。它以宗族为核心,家族中世代有人做官,甚至都官居三公九卿。比如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号称“四世三公”,家族的四代人中,都有人官至三公。

其他如东汉司徒王允为代表的太原王氏(大司马按:太原祁县王氏因王允、王凌两次被杀,早早没落,魏晋时比较发达的是太原晋阳王氏王昶的后裔),曹魏杨修出身的弘农杨氏,荀彧背后的颍川荀氏等等。都是名动天下的世家大族。

从汉末到魏晋,这些家族都是帝国的组织核心,上到中央的三公九卿,下到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多为大族把持。就连以用人不拘一格著称的曹操,在政治上也主要仰仗荀彧代表的颍川荀氏、崔琰代表的清河崔氏。东吴政权,更是依靠江东顾、陆、朱、张四大家族的支撑。

在东汉末到隋唐初的这400多年乱世中,传统意义上的皇帝或许仍然站在舞台中央,但真正左右天下形势的,是隐藏在背后的世家大族。

王导出身的琅琊王氏正是这样一个家族。

这个家族崛起于琅琊郡,也就是今天山东省东南部的临沂市。三国诸葛亮的家族也发源于此,史称“琅琊诸葛”,但若论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琅琊王氏还要远远超过琅琊诸葛。

家族的奠基人是王导的叔祖王祥,就是那个因为“卧冰求鲤”而被画入二十四孝图的著名孝子。

但历史上真实的王祥却并非这个模样。

欢迎参加征文大赛!奖金多多!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更多文章

  • 北方政权灭东吴究竟有多难?从曹操到司马炎,几十年才找到一条路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曹操,司马炎,魏国,曹魏,吴国,东吴

    谈起三国时期的战争,更多人关注的是魏国与蜀国之间的战争,而忽视了魏国与吴国的多场战争。这些战争基本都是由魏国发动的,但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魏国对待灭吴的困局,是怎样调整的,最终又是怎么灭吴的?一、曹操南进的失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率众南征荆州。曹操率先发动了荆襄之役。当时曹操

  • 耳根子软的人有多可恨?司马炎到死都没有想明白,天下怎么姓杨了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司马炎,贾南风,司马衷,司马氏,司马玮,皇帝,杨芷,耳根子,国防政策,军事政策,军事制度,三国

    司马氏父子在篡夺曹魏江山的过程中几乎与曹家父子篡夺大汉江山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曹家父子在乱世当中统一北方,扫荡敌情,为大汉重新续上了几十年的命,而司马氏父子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什么事都没有做,果实就到了自己的手上了,得到的过程相当容易,因此就不愿意多去珍惜。依靠着曹魏时期积攒下来的强大的军事

  • 司马炎:荒淫皇帝荒唐事——《洛阳能人谱》(五九)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司马炎,皇帝,皇位,洛阳能人谱,司马昭,曹丕

    投胎是个技术活,操作好了,你就是精美的奢侈品,如果操作不当,你就是残次的地摊货。今天说的这个奢侈品,叫司马炎,是三国归晋的那个开国皇帝。司马炎是个奇人,既然是奇人,肯定是能别人所不能。说奇,不一定是出生就有异相,电闪雷鸣,虹贯白日,也不一定是天生聪慧,奥数神童,十分钟能开一百个平方。说他奇,很简单,

  • 刘禅去世后,司马炎送了3件陪葬品,每一件都让刘备难堪

    历史解密编辑:快乐就是我呦呦标签:刘禅,司马炎,刘备,诸葛亮,司马懿

    导语:相信大家都对刘禅刘阿斗不陌生吧?他还在襁褓之中时就被赵云抱在怀中,七进七出曹军大营,连杀了曹操几十名武将名震天下。回来以后却被父亲刘备假摔,导致日后智力发育有障碍。刘备死后他接手蜀汉,在诸葛亮这么逆天的人物的辅佐下却没有大成就,甚至可以说没有丝毫作为,诸葛亮死后蜀国就灭亡了。后来贪恋洛阳的繁华

  • 我国历史上有5大千古罪人,石敬瑭还不够资格,司马炎仅列第3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石敬瑭,司马炎,唐玄宗,隋炀帝,徽宗,梁元帝,千古罪人,国防政策,军事政策,军事制度

    第五。隋炀帝。刚上任时,全国人口5000万。到了唐初普查,不到1500万而已。有6成老百姓死于隋末。尽管这事不全是他干的,但论害死人总数,杨广卓实算历代第一。大运河够伟大吗?全长3500公里,链接5大江河,不到4年就竣工了。只是流了很多血。参与该项目的隋工约500余万人。截止完工,亡者“十之四五。”

  • 为何电视剧很少拍,司马炎统一三国以后的事?专家:这是一场噩梦

    历史解密编辑:墨弦育儿标签:曹操,刘备,司马炎,司马懿,诸葛亮,八王之乱,三国演义,史说三国,中国古文献

    电视剧怎么这么少,司马炎统一三国之后发生了什么?专家:这是一场噩梦对很多人来说是最熟悉的。自古乱世英雄出,登上三国历史舞台的人物不计其数。战场上有关羽、吕布、赵云、张飞等,有诸葛亮、庞统、鲁肃等,一个挡不住的英雄。遗憾的是,这些英雄分为三个阵营。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对抗和战斗,但他们并没有决定最后的

  • 电视剧只拍三国,却不拍司马炎统一三国后的事,有何不能看的?

    历史解密编辑:小樊知识库标签:司马炎,司马懿,三国,诸葛亮,曹操,曹魏

    受到《三国志》的影响,在东汉末年,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知道乱世出英雄,在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谓是数不胜数。在战场上的猛将就有关羽、张飞、吕布和赵云等人,而治世之能臣有诸葛亮、司马懿和陈宫等等。但是让人可惜的是这三个人分成了三个阵营,并且还相互争斗了数十年,但是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决出胜负,在曹操

  • 刘裕篡位后,为何不学司马炎善待曹奂,反而对司马氏赶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刘裕,司马炎,曹奂,司马氏,魏国,三国,军事制度,军事政策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爵位。不久之后,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了皇帝的宝座,从而正式建立了西晋王朝。当然,司马炎没有亏待曹奂。魏国灭亡后,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并且,司马炎给予曹奂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

  • 刘禅过世后,司马炎赐其三件陪葬东西,每一件都是对刘家的羞辱

    历史解密编辑:静颖讲故事标签:刘禅,刘备,皇位,刘家,蜀汉,司马炎,司马昭,史说三国

    征服国家后的时间。短短两年时间,皇位就传给了一直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儿子刘禅。别看大家对他评价不高,他可是一坐皇位40年,直到蜀国从他手中彻底消失。蜀国的灭亡,当然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承受的。他只是没能在职业生涯中打出特别出色的表现,但说他一无是处也不对。三国相互制衡,这种制衡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而

  • 有关晋朝的电视剧,为什么只拍到司马炎统一三国,就不往后拍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司马炎,晋朝,司马睿,刘裕,魏国,贾南风

    有关晋朝的文艺作品,数量确实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那段历史实在是太过黑暗了。其他朝代基本上都是褒贬参半,唯有晋朝,基本上就没几段正能量的历史。三国时代后期,魏蜀吴这三个国家,三足鼎立。在这期间,魏国的老臣司马懿,通过一场高平陵政变,夺取了魏国的大权。此后,司马家花了十多年的时间,逐渐清理掉了所有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