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炎灭吴为何准备10年?外有边患内有阻力,孙皓帮了西晋一把

司马炎灭吴为何准备10年?外有边患内有阻力,孙皓帮了西晋一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邀得一夜星河 访问量:1095 更新时间:2023/12/6 17:50:09

三国后期,曹魏在司马昭执政时期灭蜀汉,司马昭病逝后,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西晋,对于西晋来说,灭吴堪称国家第一件大事,可是在司马昭时期就定下了灭蜀汉后准备三年便伐吴的计划,而司马炎继位后,在269年就着手灭吴,可是一直到279年,也就是10年后西晋才开始大举伐吴,这是为何呢?

其实这也是时局遏制了西晋快速灭东吴的计划,在司马昭时期以及西晋时期,都在实行着安抚蜀地的策略,司马炎更是在蜀汉已经灭亡多年后,恩养刘禅诸葛亮等人的后人,为的就是稳住蜀地,避免自己投入重兵集团南下灭吴之时,蜀地再度生乱,毕竟钟会造反事件对于司马氏来说可是很在意的。

同时西晋作为疆域广阔,已经实现统一北方的国家,西晋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东吴,在司马炎称帝后,西晋的边疆问题也是不稳定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秃发树机能。

他是河西鲜卑人,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发起反抗,因为当时河西、陇西之地发生大旱,而镇守边疆的晋将胡烈,采取了高压策略,直接导致民变,秃发树机能趁机剧中反叛,这场边境的战乱持续了9年之久,一直到西晋已经发动对东吴的军事行动后,才彻底被扑灭。

而这也就导致了,在伐吴的问题上,西晋朝中大臣,大多数的观点是不支持。

《晋书.王濬传》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

《晋书.贾充传》充虑大功不捷,表陈「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并之戍,天下劳扰,年谷不登,兴军致讨,惧非其时。又臣老迈,非所。」

可以大致分为,在朝重臣大多数是不支持伐吴的,而各地前线的将领是极力鼓舞司马炎伐吴决心的,可以说双方都有各自的考量。

以王濬为例,他被司马炎任命,到蜀地去训练水师,加之他对东吴掌握的信息比较充分,知道东吴内的问题,而且就单纯的军事角度来说,西晋的确存在一举击溃东吴的机会。

但问题是,贾充等重臣考虑的是求稳,可以说在司马炎继位后,要考虑的不是快速灭吴,而是让西晋走上正轨,避免内部生乱,要知道,司马炎并不是司马昭中意的接班人,司马昭临死前是想让司马攸继位的。

所以贾充等人考虑的是,如果西晋大举伐吴是不能输的,曾经曹魏多次讨伐东吴,一代枭雄曹操也没能实现一统江东,那么晋军就有必胜的把握吗?而且西晋灭吴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王濬虽然多年来在蜀地训练水师,但是训练出来的西晋水师能否和东吴赖以立国的精锐水师相抗,谁也不知道。

那么万一西晋大举伐吴战败了怎么办?西晋主力部队遭遇重创了怎么办?蜀地会不会割据自立,边患问题会不会再起,西晋其他宗室有没有将司马炎从皇位上踢下去的想法?

这些都是贾充等人要考虑的,与其派兵征讨,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东吴自败,时间是站在西晋一方的,时间拖的越久,局势就对西晋越有利。

而且在另外一个战场上,西晋也并未战胜东吴,也就是在交州战场上。

西晋曾通过益州、南中派杨稷等领兵到交州,但是最终被吴军所击溃,“禽

杀晋所置守将,九真、日南皆还属

”,东吴重新获得了对及交州的控制权,可见东吴军并没有到被西晋轻松击败的地步。

种种原因都导致了西晋在伐吴的问题上,屡屡不能定下作战计划,司马炎倒是想快速灭吴,不仅可以实现大一统,完成这万世功业,同时也是想利用灭吴之机,巩固自己的皇位。

在这种局面下,东吴一方想要灭晋几率不大,这需要西晋自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如果西晋部犯大错,那么东吴亡国之时时间问题,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晋无法敲定大规模南下计划之情,只要东吴有一个中等水准的君主,就可以延续东吴的国祚,可是东吴的末代君主孙皓是一个残暴的败家子,帮了西晋一个大忙。

孙皓能够继位,也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

《三国志.三嗣主传》休薨,是时蜀初亡,而交阯携叛,国内震惧,贪得长君。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皓相善,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於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

孙皓前任孙休挂了的时候,恰逢蜀汉灭亡,局势动荡,因为不排除当时的魏国可能趁东吴内乱之机南下。

毕竟孙休有儿子,只是说太子孙,只是年幼,所以东吴大臣们意欲寻找一位成年的君主,此时万彧因为和孙皓私交不错,将其推荐给濮阳兴、张布,两人也同意了,因此孙皓被扶立上帝位。

《三国志.三嗣主传》元兴元年八月,以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诸增位班赏,一皆如旧。

《江表传》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於苑者皆放之。当时称为明主。

孙皓继位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笼络人心,给予朝臣待遇,同时恩服百姓,表现出一副明君的形象,这也是西晋未能大举南下的一个原因,毕竟南下伐吴也是需要看时机的。

可是很快孙皓就变样了,他的行为屡屡将东吴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又送休四子於吴小城,寻复追杀大者二人

”,他残害了孙休四个儿子中两个年长的,其中就包括原来的太子孙,这个对于东吴朝臣们还可以接受,虽说孙皓做法不地道,但是这样对东吴政权的稳定是有利的。

只是,这在孙皓的所作所为中,只能算是太温和的,因为暂时赢得一些名望后,孙皓开始潇洒起来,突然想起来现在某音上很爆红的刘皇叔,“打了一辈子上,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孙皓身上,虽说他没有刘备创业那么艰苦,但是前期的表演已经很足了,就撕碎了明君的假面具,开始纵情享乐,濮阳兴、张布一看,自己扶立的就是这么一个有亡国之象的君主,就后悔了,私下难免会有令孙皓不爽的言论,结果两人被孙皓所杀。

濮阳兴、张布被杀,对于东吴朝堂来说可谓是地震级别的事情,一个丞相,一个左将军,又是扶立孙皓的人,说杀就杀了,那么其他人会是个什么心态?

《三国志.三嗣主传》初,皓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沈醉......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后宫数千,而采择无已。又激水入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岑昬险谀贵幸,致位九列,好兴功役,众所患苦。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盖积恶已极,不复堪命故也。

同时孙皓对于朝中大臣的监视程度也是很高的,对于宫人,随意杀戮,这导致了东吴众人失去了对孙皓的忠心,东吴后期,最大的一次反叛事件就是步阐投靠西晋了,虽然最终被陆抗所平定,但是东吴人心已散。

在西晋大规模征讨东吴前,东吴经常发生部将叛逃到西晋的事情,而反观孙皓呢?除了残暴外,还有一点就是喜欢北伐,面对强势的西晋,不蓄积实力以待时变,反而主动和西晋爆发战争,这更加削弱了东吴的国力,同时也坚定了司马炎征讨东吴的意愿。

所以在王濬上书,称孙皓残暴,正是灭东吴良机的时候,司马炎不再犹豫,也不再受制于大臣们的反对,总之就是“老子铁定要打了!”

279年十一月,东晋发兵20余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可以说只要东吴水师能够抗住压力,西晋想要灭吴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毕竟没有水师支持,西晋步骑渡过长江后,后路有被随时切断的危险。

时机的战争过程中,也是王濬所率的水师一路东晋,连败吴军水师,“

濬、彬所至,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

”,这也是孙皓“用心经营”东吴的结果,少有人愿意为其卖命,而随着水师的战败,没有足够水师支撑的长江防线瞬间崩塌,其他各路晋军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在王濬所率水师抵达建康城下后,早已分崩离析的东吴自然无力抵挡,孙皓也只能出城献降了。

总的来说,司马炎在称帝后,虽有意快速灭吴,但迫于时局一直无法实施,而孙皓这位被扶立的君主,则是辜负了吴人对他给予的希望,毕竟在他继位时期,东吴已经彻底失去了和西晋一战的能力,东吴需要休养民力,以待西晋生乱,结果在西晋尚未生乱之前,东吴就被孙皓折腾的乌烟瘴气了。

要知道在司马炎死后的次年,也就是291年,动摇西晋国本的八王之乱就开始了,只要东吴能够拖住,出现一个比孙皓更有能力的君主,延缓东吴二三十年的国祚,那么虽说不一定发生八王之乱,但是只要接替司马炎的还是那个痴呆儿司马衷,那么西晋内乱是在所难免的,东吴没准就可以成为长久割据南方的政权了。

参考资料《晋书.武帝纪》《晋书.贾充传》《晋书.王濬传》《三国志.三嗣主传》

标签: 司马炎孙皓东吴蜀汉司马昭孙休

更多文章

  • 司马炎后宫有上万美女,靠拉羊车去宠幸妃嫔,他到底有多少子女?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司马炎,后宫,宠幸,司马衷,贾南风,妃嫔

    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之后,又灭掉了吴国,统一了天下,此时的司马炎志得意满,于是,便开始大肆享乐,生活奢侈腐化。司马炎的腐化生活,导致晋朝的官员也开始奢侈腐化,整个朝廷,甚至都引起了攀比斗富之风。比较著名的就是外戚王恺和石崇斗富,比谁更有钱。司马炎曾下令,公卿的女儿,到了婚嫁年龄,先供自

  • 司马炎为什么对待山涛等人采取不同的刑罚标准?-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山涛,曹魏,晋朝,司马炎,司马昭,资治通鉴,三国争霸,竹林七贤,史说三国

    公元267年,篡位后的司马炎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当时的司隶校尉李憙弹劾立进县令刘友、前任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以及已故的尚书仆射武陔侵占公田,请求司马炎处理。而当时的司马炎面对这项弹劾,只处死了刘友,而对山涛和司马睦都没有处理,所以包括司马光在内的众多史学家都在痛骂司马炎只拍苍蝇,不打老虎。为什么

  • 刘禅死后,司马炎在他墓中放了3件陪葬品,专家:刘备估计要气炸

    历史解密编辑:乡野的小宋标签:刘禅,司马炎,刘备,司马昭,魏国

    (导读部分可略过)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个朝代更迭比较普遍的一个时代。因此,在这样动荡的大环境下,战争就难以避免。有一个政权的兴起,自然就有另一个政权的颠覆。而旧政权的颠覆自然也就有了亡国君,亡国君往往就是那个荒淫无道、没有治国能力的人。而他们将国家拱手让人之后,就要背负起荒淫无道,昏聩无能的千古骂

  • 司马炎能够统一天下,这三人功劳非常大,而且他们都是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星空冬雪标签:司马炎,杜预,吴起,孙权,羊祜

    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一百三十二讲:司马炎能够统一天下,这三人功劳非常大,而且他们都是名将。公元220年,曹丕废掉了汉献帝,建立了魏国政权;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江东称帝,正式建立了吴

  • 老婆太多怎么办?司马炎:后宫超过万人,选妃侍寝方式太另类

    历史解密编辑:倾情说情感标签:司马炎,后宫,司马懿,皇帝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确,对于那些想要登上皇位的人来说,他们如果有家族的积累、有良臣的辅佐,那么在不懈的努力之下,不是没有可能成功的。可是,在成功后,如何守住这份基业,就要另当别论了。就拿晋武帝司马炎来说,他的祖父司马懿是一代枭雄,架空了曹魏政权,为司马炎成为上位者奠定了坚实基础。可惜的

  • 胡咧两晋(增一)杨珧推动司马炎分封诸王,却在八王之乱中被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司马炎,八王之乱,分封,司马衷,贾南风,司马昭

    众所周知,西晋一统三国乱世,结束了华夏大地分裂割据的局面。然而这个局面并没维持多久,在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便陷入内乱之中。最终国家也因内乱而迅速崩溃,北方胡族趁机南下入侵,华夏大地再次四分五裂。历史学者们关于西晋亡国的原因提出了很多经验总结,一般来讲都绕不过晋惠帝司马衷时期的八王之乱。从表面上看,这场

  • 司马炎明知太子愚钝,为何不将其废掉,还让他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司马炎,司马衷,贾南风,贾充,杨艳

    晋惠帝司马衷是西晋的第二位皇帝,他生性愚钝,智商有些问题,难以亲自处理国政。对于这些情况,晋武帝司马炎心知肚明,然而他却没有废掉司马衷,而是继续让他做太子,最后还把江山社稷交给了这样一个人!正是由于司马炎的这个错误决定,导致西晋王朝混乱不堪,最终走向灭亡!那么,司马炎为何没有废掉司马衷呢?一、皇后保

  • 率土之滨:战斗类内政武将推荐,司马炎有一只即可,士气必备!

    历史解密编辑:萌小凌儿标签:张辽,凌统,司马炎,司马懿,司马师,率土之滨

    率土趣事千千万,听我凌儿慢慢盘!自从内政开放以来,很多武将的内政效果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前期的灵帝+周姬增加税收换战法经验组合,也有贾诩+蔡文姬+大小乔一众资源加成武将,今天凌儿给大家介绍战斗类内政武将,绝对能让大家眼前一亮。司马家族司马懿在内政出来之前,大家能经常看到的盟频道是驻守某个高级粮草地,

  • 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如何做到雨露均沾?司马炎: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司马炎,皇帝,后宫,司马昭,晋朝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是站在权力最巅峰、最耀眼的男人。他们富拥四海,而且每一位皇帝都至少有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加上宫女的话,那么整个后宫中可能就有着几千名女子来服务皇帝一个人。那么问题来了,皇帝面对如此庞大的后宫团,是如何做到雨露均沾的呢?如果让晋武帝司马炎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他肯定只有一

  • 司马炎最应该感谢的五大名将,如果没有他们,三国不知何时才归

    历史解密编辑:小馨讲故事标签:曹魏,邓艾,钟会,姜维,杜预,司马炎,司马昭,史说三国

    司马炎最应该感谢的原先五位名将。没有他们,不知道三国何时才能归来。前5名:钟慧钟会,字世季,太傅钟尧之子。他是司马家的心腹,当年关丘健发动淮南二次叛乱时,与司马师出马,得以掌管机密。后来司马师死了,他又开始侍奉司马昭。魏帝曹植想要夺回政权,正是他为司马昭出谋划策,化解了危机。后来司马昭打算伐蜀,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