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过了西陵之战,东吴的陆抗最终战胜了羊祜统帅的西晋大军,平叛了步阐的叛乱。
而西陵之战后,陆抗和羊祜作为双方一线的将领,竟然在前线频繁的交往和平相处。所以后世有些人就谈到陆抗这个时候是不是就有投敌的打算或者养寇自重的嫌疑呢?
该如何看待羊祜和陆抗在晋吴对抗中他们的这段关系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关于陆抗和羊祜为什么在东吴和西晋对抗的前线能保持和平相处甚至很好的信任,在历史上的争论其实很多,很多人对此也都是有疑惑的。东吴和西晋当时已经是同水火,为什么羊祜和陆抗要在前线营造一个和平的氛围呢?而为什么司马炎和孙皓能容忍羊祜和陆抗在前线勾勾搭搭而不怀疑他们之间有一些交易呢?
如果要想读懂这段历史,还是要梳理一下这段历史中的人物背景和关系。在一文中,我们讲过羊祜的背景。很多人认为羊祜出身一般,其实是大错特错,如果要想读懂。要知道羊祜的家族是泰山羊氏,当权者无不要拉拢羊氏家族,羊祜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一方太守,也就是省部级高官,母亲是蔡邕的女儿,也就是蔡文姬是他姨妈。而羊祜的姐姐嫁给了司马师,而他娶的是夏侯霸的女儿,可见当时曹氏一族和司马家族都在拉拢羊氏一族。而后来羊祜站到了司马炎身后,并且得到了司马炎的充分信任。所以及时西陵之战羊祜失败了,但司马炎仍然将前线的军队交给羊祜指挥,并且对其没有任何怀疑。
而羊祜本人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军事家,但是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很清楚西晋和东吴的对抗,天平最终还是向西晋倾斜的,因为西晋不管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人口角度,都会对东吴产生碾压。而西陵之战的失败,让羊祜清醒的认识到虽然东吴的实力已经衰落了,但是有陆抗这样的人在,那么西晋和东吴如果发生战争,西晋最终可能会胜利,但是也会非常惨烈。但是时间实际上是在西晋这边,所以羊祜才要用收买人心的方式拉拢东吴的将领和百姓,争取让更多的人从心底里开始倾向于和西晋和平统一,这才是羊祜本人的目的。
所以羊祜才会在前线约束将领,对于东吴百姓搞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运动,实际上都是收买人心的行为,因为时间在西晋这边,西晋并不着急。其实就跟我们现在对台湾的统一策略一样,从经济角度和军事角度,时间都在我们这边,我们对台湾迟早会形成碾压的势态。而建国初期,我们为了解放台湾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所以我们复盘来看,在我们实力还没有达到碾压的时候,武力统一就不可能作为首选,除非有特殊的情景逼的我们不得不统。
正是因为我们占据战略主动,所以我们这些年来一方面发展自己,为解放台湾做准备,一方面也不放弃和平的努力,用各种手段争取台湾的各派势力向我们靠拢,起码对我们不产生排斥。因为统一容易,但统一之后的管理很难,如果不能获得人心,那么即使统一,也会付出非常高的代价。
所以这其实也是羊祜所想,也是他为什么要笼络陆抗等将领,并给东吴老百姓实惠的原因。
而也是因为羊祜和司马炎之间的充分的信任关系,所以他们才在战略方向上达成了共识,才有了司马炎不会怀疑羊祜这样做另有目的。
而反过来看东吴呢?其实这个时候东吴的情况就比较尴尬了,从大势来看,西晋只能越来越强,东吴只会越来越弱,这是不可能改变的趋势。而羊祜实行的这种糖衣炮弹策略,对东吴的攻击力其实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看这个时候东吴尽管实力跟西晋比差很多,孙皓也要不断的发动边境的军事行动,其实目的就是要破坏羊祜的这种糖衣炮弹的举动,要让东吴的官兵和百姓始终有危机感。
而反过来看陆抗呢?其实跟羊祜相反,陆抗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但不是优秀的政治家,他基于自身的角度出发,所想所做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死前,不让西晋入侵东吴半步。所以他为什么要跟羊祜搞好关系建立信任,就是希望东吴和西晋之间能维系这种局面到永远,而这样对于自己而言就是履责了,但他不会站在东吴整体大的政治环境中去考虑这个问题。从后世历史来看,陆抗的想法其实有点太天真,因为当时西晋要对东吴发动统一之战的迹象已经很明确了,比如王濬在上游建大船就是如此。那么在军事的威压和政治的拉拢双管齐下下,东吴势必会产生严重的分裂,最终实际上还是会削弱抵抗派的力量,而东吴的百姓也会失去抵抗的意志和决心。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东吴向西晋的彻底投降。
所以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幻想着别人可以施舍和平,从而放弃了抵抗的意志和信心,跟放下武器任人宰割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为什么说八年抗战,我们的敌后游击的功劳不亚于正面战场,原因就在于如果敌人侵占的领土百姓都为了要和平而向日本俯首称臣,那么中国早就亡了。正是因为敌后的抵抗,让日本人侵占越多的地方,越要留下军力防止敌后游击,从而兵力越分散,那么侵略中国打到后面就是强弩之末,所以为什么教员能提出《论持久战》的战略观点,就是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并有效的发动了敌后的抵抗运动,并有效的发动了群众去反殖民统治,这才让中国的抗战坚持到了最后,这就是一个战略家的角度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