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仰慕汉唐盛世的后人,对后梁太祖朱温的感觉是非常复杂的。他是深受唐朝皇帝和朝廷信任的宣武军节度使,最终却成为了灭亡唐朝的侩子手,这让有着盛唐情怀的我们感到愤恨。然而作为像曹操那样的奸雄,朱温在崛起过程中展现出的高明的政治智慧,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有资格成为争霸天下的群雄之一。而这种政治智慧在藩镇混战唐末是非常少见的,也体现出了他放眼天下的野心。本章节我们就来解析下朱温是如何使用这种政治智慧,在藩镇混战中崛起于中原,成为唐朝的掘墓人的。
唐朝的藩镇混战在黄巢起义的末期就已经开始了,在黄巢兵败于山东后便迅速的在全国范围内爆发。这种爆发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宦官集团朝中的朝廷与藩镇的利益之争,另一种是各方藩镇互相攻伐,抢地盘,掠夺资源。实际上黄巢起义被平定后,几乎整个唐朝的权贵们都陷入了这个漩涡之中。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宦官田令孜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池之利,将朝廷和五个节度使都卷入其中。这场战争在关中爆发,不但逼得唐僖宗再次逃亡成都,而且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与朝廷大打出手,形成了不可弥补的仇恨。
除了田令孜和王重荣这种震动国家的大战,在各地的中小藩镇们也因为私人利益大打出手,掠夺土地和资源。可是朱温在这种情况下却并没有参与其中,反而在政治上积蓄自己的力量。一方面他支持田令孜代表的朝廷军队与王重荣争斗,甚至挑拨李克用和朝廷的关系,但只在背后支持而不派兵参战。另一方面利用中原混战的机会拉拢各方战败的节度使,支援对自己有利的战场,消灭了中原最大的军阀秦宗权,彻底掌控了中原的地盘。于是在这一波混战后,朱温完成了"得天下者,先得中原"的布置,成为天下有数的强藩之一。
在黄巢起义中,朱温作为第一个背叛黄巢的将领,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被唐僖宗封为宣武军节度使、汴州刺史,并赐名为"全忠"。有了这样的名分,朱温在黄巢起义的后期跟随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作战,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也招降了大批背叛黄巢的降将。这些降将中包括后来的后梁名将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等人,使得朱温势力膨胀,成为最强的降将节度使之一。尽管如此,朱温在中原的势力仍旧不是最强,别说河东军李克用,河中军王重荣,就连河阳节度使诸葛爽都比朱温强不少。
而此时中原最大的军阀势力则是占据蔡州的奉国军防御使秦宗权,朱温的崛起正是从秦宗权身上打开缺口的。秦宗权本来是许州牙将,是典型的在黄巢起义过程中崛起的藩镇。当时黄巢起义造成天下大乱,各方节度使在战争中丢失了自己的地盘。许州大将周岌趁乱驱逐了忠武军节度使薛能,自领了忠武军的地盘。而秦宗权也趁着这个机会攻占了蔡州,自领为蔡州刺史。由于黄巢攻占长安称帝,宰相郑畋等发檄文招各方藩镇勤王,于是忠武军监军杨复光便说服秦宗权联合征讨黄巢,并上奏朝廷封秦宗权为奉国军防御使。
可是在进军长安过程中,秦宗权利用乱局消极作战,积极争抢藩镇地盘,势力不断扩大。再加上黄巢称帝对全国的农民武装和土匪武装起到了鼓舞作用,各方势力争相反唐,使得中原大乱。为了应付乱局,唐朝廷不得不封秦宗权为光州刺史,授予其自主作战的权力。秦宗权利用这个权力大势劫掠周边州郡,扩充军队和地盘。黄巢败退出关中,秦宗权攻黄巢失败,投降黄巢,被任命为蔡州节度使。黄巢在陈州被李克用击败后退往山东,秦宗权则趁机占据了起义军退出后留下的空白区域,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军阀。
黄巢在山东兵败身死的消息传来,秦宗权仿佛受到了鼓舞,居然选择了称帝,继承黄巢成为新的"大齐"皇帝。这野心在当时各大藩镇中也算独一份,就连后来篡唐的朱温,当时估计也只想着先把节度使干好。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所以这种战略常常成为争霸天下者的首选。汴州是中原的中心,洛阳是唐朝的东都,于是占据这两个地方的朱温和诸葛爽便成为秦宗权首先要攻打的对手。秦宗权知道自己虽然势力很大,却还不足以一挑二的解决掉中原的对手,于是先选择攻打势力较小的藩镇积蓄力量,然后再步步为营夺取中原。
秦宗权是中原最为残暴的藩镇,他的残暴体现在毫无人性,在自己的地盘上搞"三光政策"。他的军队所过之处,无不焚杀掳掠,百姓或被杀绝,或逃散殆尽,是当时百姓最为仇恨的军阀集团。他甚至把战死的士兵和百姓的尸体用盐腌制后作为军粮,比黄巢的军队还毫无人性。不仅如此,周边的藩镇也深受其害,光州刺史王旭被秦宗权勒索,天平军节度使朱瑄的地盘遭到秦宗权军队的劫掠。而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去世后,部下为了争权发生内乱,秦宗权也趁机出兵攻占大量州郡。于是秦宗权拥有了二十余州的地盘,雄霸整个中原。
朱温将秦宗权作为自己崛起于中原的第一个对手,他在秦宗权横扫中原时并没有选择主动出击,而是选择了猥琐发育。当时秦宗权之害中原震惊,所造成的影响"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可朱温不为所动,而是等待这出战的最好机会。
因为当时唐朝混乱,朝廷军队被河东军和河中军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管不了中原的事情。而中原各藩镇深受秦宗权之害却无力抵抗,需要有人站出来解决中原乱战的问题。而秦宗权又以黄巢的继承人自居,自立为皇帝,算是起义军残部的身份。这给朱温攻打秦宗权带来了最好的理由和政治制高点。
只要朱温抓住机会起兵攻打秦宗权,就能成为中原藩镇中的领袖。比如天平军节度使朱瑄便深受其害,派人向朱温求援。于是朱温与秦宗权发生战争,天平军和宣武军联合在合乡大败秦宗权。而朱温也借这个机会与朱瑄交好,并于朱瑄兄弟俩结拜为义兄弟,壮大自己的势力。后来秦宗权出兵攻打陈州,陈州刺史赵犨向朱温求援,朱温出兵救援,事成之后两人又结为姻亲之好。朱温便是通过类似的手段,一边支援各藩镇对秦宗权的战争,一边结好关系壮大自己。而在这过程中朱温还得到朝廷嘉奖,先后被封为沛郡王和吴兴郡王,收获颇丰。
等到秦宗权意识到要全力攻打朱温才能控制整个局势时,朱温的势力已经不在他之下了。当时秦宗权集中兵力攻打朱温的驻地汴州,而朱温则联合天平军、泰宁军、义成军共四个藩镇的兵力围剿,于汴州城北郊大破秦宗权,杀敌两万余人。而秦宗权则损失惨重,只能狼狈的逃回蔡州。朱温又集合兵力围攻蔡州,与蔡州城下再次大破秦宗权军。最后秦宗权军队崩溃,要么弃城逃跑,要么开城投降,横扫中原的秦宗权由此走上了末路。最后困守蔡州的秦宗权被部下打断双腿后献给朱温,朱温将其献给唐昭宗,秦宗权被唐朝斩首示众。
剿灭割据蔡州的秦宗权后,朱温正式在中原崛起,成为中原各藩镇的领袖。而这场战争也受到了唐朝廷的表彰,唐昭宗下令加封朱温为为检校太尉、兼任中书令,又进封为东平王。自此朱温受到唐朝廷的重视,资源和权利的大量倾斜,成为能够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对峙的强藩。
而同时李克用则陷入了田令孜和王重荣的混战中,虽然取得胜利,其实得不偿失。他不但得罪了唐朝朝廷,还得罪了关中和陇西的各大藩镇,就连幽州和山东的藩镇都猜忌他,成了众矢之的。此消彼长之下这两人的势力差距迅速拉近,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