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嵬驿隐藏的秘密,兵变的首要目标不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

马嵬驿隐藏的秘密,兵变的首要目标不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多角镜头 访问量:4191 更新时间:2024/1/17 1:32:09

天宝十五年六月,随着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自知长安难守,于是带着一帮家眷,由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护送,趁着夜色,悄悄逃离京城。

第二天,一行人来到马嵬坡。经过一天一夜行军的士兵们,个个饥肠辘辘。由于沿途官员,及随行负责后勤保障的官员,不断有人开小差逃跑,连随行的皇子皇孙们,都饿得眼睛发花,何况士兵们。

饥饿,疲惫,郁闷,生气,进而一股怨气,在士兵中散开:是谁造成我们今天这个状况?是谁把国家败坏得支离破碎?杨国忠,都是杨国忠这个奸贼!杀了他,为国除害!!

马嵬驿兵变

士兵的怒火越积越浓,一触即发!

该着杨国忠死期到了,他走出驿站大门,被一群吐蕃使臣拉住了。这些使臣向他诉苦,给点吃的吧,饿得不行了!杨国忠一瞪眼,有吃的我还用饿肚子。就在这时,被机警的士兵们看见了,有人高喊一声:杨国忠勾结胡人造反啦!

这一声喊,马嵬驿兵变爆发了!结果杨国忠和他的儿子,以及御史大夫魏方进等人,被乱刀砍死,杨国忠还被割下头颅,悬门示众。

唐玄宗听到这个消息,表现得很冷静。大概从他离开的长安那一刻,他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走到驿站门前,和气地安慰了士兵们,事情已经过去了,都散了吧。可惜这次他的金口玉言,被马嵬坡的风刮走了,没一个人听他的。

杨国忠

陈玄礼告诉唐玄宗一个无法接受的条件:士兵们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拄着拐杖,呆立庭院中良久,风,卷起他如雪的银丝,在他脸上乱拂一气。

身边的人哀求他:我们都知道贵妃无罪,可眼下是众怒难犯,稍不留神就是一场大难,安危就是片刻的事,请陛下速速决断。

史书没有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的场景,也没人知道唐玄宗的内心世界。不一会儿,绝世美女变成了一具没有声息的尸体。

马嵬驿兵变结束了!

草草安葬了杨贵妃,一行人准备动身西行,唐玄宗发现,太子李亨不见了。原来李亨被当地老百姓拦住了,一千多人横在太子马前,不让他走,请他留下来组织抗击安禄山。

士兵哗变

李亨不从,李辅国和广平王李俶对李亨说:民意不可违,您和皇帝都去了四川,只怕叛乱难以平定了!李亨无奈之下,只好答应留下,并让李辅国代表他,跟唐玄宗辞行。

唐玄宗听后,长叹一声:“天意如此!”他从禁军中抽调出两千人,交于太子,并对他们说:“太子仁孝可以奉宗庙,你们好好辅佐他吧。”父子俩马嵬驿分道扬镳。

众人离去,马嵬驿除了多出一座新坟,还留下了一个疑问:一场死了两位宰相和一位贵妃的兵变,何以来得匆匆,去得忙忙?真的就是士兵哗变引起吗?

士兵们行军中遇上饥饿,是太平常不过的事了,即便有怨气,恐怕不止于闹到哗变的程度吧?即使感哗变,也不敢跟皇帝闹吧?要知道,这支队伍不是收编的绿林,而是大唐最精锐的飞龙军,还有个威名赫赫的陈玄礼镇着。

李亨

没错,正是陈玄礼,才有能力左右飞龙军,包括这次兵变,他才是幕后主谋之一。当然,还包括李辅国、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炎,以及兵变的核心人物,太子李亨。

李亨为什么要发动兵变?为了除掉杨国忠!为什么要除掉杨国忠?这就要从李亨悲催的太子生涯说起。

李亨在皇兄李瑛被废后,替补登场上位,做了整整十八年的太子。不过这十八年来,李亨生不如死,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勾结,对他实施轮番排挤打压,一心想搞掉他。为了自身安危,李亨两次被逼休妻,眼睁睁看着妻族,被李杨二人搞得家破人亡,也不敢插手。

李亨被百般“蹂躏”,唐玄宗却始终冷眼旁观,从不对儿子施以援手。李亨也从不敢向父亲求援,他很清楚,李杨二人的嚣张,背后其实就是父亲的纵容和默许。唐玄宗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不希望太子的势力太大,通过李杨的手打击太子。李亨对此很无奈,很寒心,也很愤怒。

马嵬驿兵变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一度心灰意冷,他曾对杨国忠说,想禅位给太子。杨国忠听罢大惊失色,悄悄找到杨贵妃说:太子早就对咱们家恨之入骨,他登基之日,就是咱们家灭门之际,你无论如何,得劝皇帝打消禅位的念头!

于是,杨贵妃“衔土请命”。嘴里衔土,以求死的姿态,逼皇帝改变主意。禅位这事,就这样中止了。

李亨很清楚,只要杨国忠在,他就永远不会有好日子,随着父皇的年老昏聩,说不定哪一天,他接到的不是登基诏书,而是废位诏书,甚至赐死......

所以,李亨针对杨国忠的反击计划,也一直在悄悄进行。直到唐玄宗,把朝廷“搬到”马嵬驿,李亨觉得时机到了。

这次出行,随行的警卫人员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陈玄礼的两千禁军,还有一部分是李亨的儿子,广宁王李俶和建宁王李炎的亲兵卫队一千人。李亨至少可以控制三分之一的军队,只要说服陈玄礼,便可大功告成。

马嵬驿兵变

这个重任落在了李辅国身上,李辅国不负众望,说服了陈玄礼,于是马嵬驿士兵哗变事件爆发。

唐玄宗是否看穿兵变的实质?当然不能逃过他的眼睛。所以,兵变一发生,唐玄宗一点都不慌张,他深知,所要面对的对象,绝不是门外乱糟糟的士兵,而是与他同处一室的这几位。

唐玄宗说:贵妃身处内宫,安知杨国忠之乱?这话实际上不是无目的地自言自语,而是说给李亨他们听的:杀杨国忠,我认了,求你们放过贵妃可不可以?

唐玄宗独立风中的凄苦,没能打动儿子,怪只能怪自己,平时对他狠了点。唐玄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妃命丧黄泉。

不过,这事还没算完,唐玄宗那句“天意如此”,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他想说什么呢?他想说的是:天注定我斗不过你了,你想怎样就怎样吧,我认了!

太子父子三人

这话是说给李亨听的,意思是说: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就是这件事的主谋,诛杨国忠不是首要目的,而是为了跟我夺位!

难道马嵬驿还有更深的阴谋?从事件发展的细节探究,恐怕不是唐玄宗多疑。这场兵变,指向的目标其实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一行刚到马嵬驿时,有个叫郭从谨的老人,对唐玄宗说了这么一番话:安禄山包藏祸心已久,那么多人提醒过您,您却杀了他们,结果才闹到今天这个局面。历代帝王寻求忠良,以正视听,就是这个道理。过去有宋璟犯言直谏,现在你身边都是阿谀奉承之辈,宫门外的事情,您一概不知。安禄山要造反的事,老百姓都早就知道了,想向您尽忠,被隔在宫门外做不到。如果不是安禄山的造反,把你逼到这儿来,我哪有机会跟您诉说这些?

唐玄宗惭愧地说:我错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马嵬驿

郭从谨是何方神圣不清楚,但他绝不是一位普通老百姓。看看他说话的内容,逻辑清晰,事实清楚,措辞严厉。一个普通老百姓,怎么会对朝中大事了解得这么清楚?一个白丁,又怎么敢对皇帝如此出言不逊?唐玄宗再虎落平阳,也不至于有哪个老百姓敢这么指责他!

显然,郭从谨就是太子安排,用来试探唐玄宗还剩下多少虎威的诱饵。事实证明,唐玄宗在连续打击下,身处荒郊野外,加之内心的煎熬,虎威已经散尽了。面对郭从谨的责问,他表现出来的惭愧,让李亨觉得,可以开始下一步行动了。

下一步行动原计划是这样的:士兵哗变,先斩杀杨国忠等,接着士兵们把郭从谨的话做一次升级,“国家到今天这个地步,都是皇帝你的错,请禅位太子!”最后,情绪失控的士兵,强行给李亨披黄袍,你如果不接受,我们反正也活不成了,结果你知道的!于是,唐玄宗李亨父子,只好“被迫”接受事实。

陈玄礼

不过,这步计划需要陈玄礼的支持,陈玄礼坚定地摇摇头:诛杨国忠,我支持,危害皇上,休想!

无奈之下,只好推出改良版的方案,只诛杀杨国忠,不逼唐玄宗逊位。这就是,李亨登基后,陈玄礼一直没得到重用的原因。只是,陈玄礼当时并不知道,太子党们在改良版后面,又添加了点佐料:群众阻拦李亨入川。

李亨很清楚,马嵬驿兵变,瞒不过父亲的眼睛。事情做了,却因为陈玄礼的不配合,做得不彻底,这就是一个大隐患。谁敢保证,李亨入川后,唐玄宗不会干出废太子的事?所以,父子俩分道扬镳不可避免。

唐玄宗对这一切洞若观火,他知道儿子已经铁了心跟他翻脸了,虽然躲过了马嵬驿的危机,但下一步,李亨一定是谋求放单飞,并“另立政府”。

马嵬驿

唐玄宗有没有能力阻止呢?利用陈玄礼的忠诚,马嵬驿尚有机会,离开马嵬驿就难了。但,他还有心气跟儿子恶斗吗?没了,他早已经是失去虎威的病虎了。况且,父子俩在这种情况下恶斗,安禄山不得笑抽了?恢复大唐,恐怕连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唐玄宗不敢赌!

所以,他长长叹了口气,说:“天意如此!”

果然,到达灵武的李亨,迫不及待地宣布登基,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消息送到四川,唐玄宗很高兴,说了句太子即位“顺天应人”,并让人给李亨送去了印玺和诏书,给他补办了登基必要的合法手续。

如果不是早就想到,并且做通了自己的思想工作,唐玄宗哪能一见到自己“被太上皇”的消息,就表现得很高兴呢?

李亨私自宣布登基,显然是不合法的,但他的登基,确实对凝聚国民精神,打击叛军的意义重大。所以,历史对李亨的这个行为,也表现得相当的宽容。

更多文章

  • 杨国忠: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不仅祸害了大唐,也累及杨贵妃殒命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杨国忠,杨玉环,安禄山,唐玄宗,李林甫,杨贵妃,南唐,唐朝

    杨国忠:宠盛危宗社,累及美人殇在人们的印象中,对安史之乱的爆发有着这样的认知,即唐玄宗贪图享受,宠爱杨贵妃,将军国大政全数交给国舅杨国忠处理。而杨国忠专权误国,放任安禄山做大,于是“渔阳鼙鼓动地来”,马嵬坡上,不仅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一条白绫,香消玉殒,大唐从此一蹶不振。这是小说戏剧的说法,却也是沿

  • 杨国忠有多奢靡?吃饭用肉台盘,取暖有肉屏风,堪称第一奸相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杨国忠,安禄山,李林甫,宰相,唐玄宗,杨玉环

    众所周知,在唐朝的唐玄宗后期,宫廷后妃中有位十分显赫的人物,她就是著名的杨贵妃。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凭借着她的裙带关系得以进入宫廷,逐步取得了总领朝政的大权,并形成了权势显赫的杨氏外戚集团,掌控了国家诸多大事的决策权。如果说白居易《长恨歌》中那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杨贵妃最为人们熟知的

  • 杨国忠有多奢靡?吃饭用肉台盘,取暖有肉屏风,难怪会被骂奸相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杨国忠,宰相,唐玄宗,杨玉环,李林甫

    唐朝被称为封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其文化包容,是世界上一等一的强国。并且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兴起,国家的文化实力也发展迅速,诞生了诸如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然而在唐朝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宰相,他腰缠万贯权势滔天。终日里过着无比奢靡的生活,甚至吃饭肉台盘,取暖的时候用肉屏风,此人便是第一奸相杨国忠。

  • 马嵬坡兵变有多惨烈,马屁宰相杨国忠被砍成肉酱,胖美人香消玉殒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杨国忠,唐玄宗,宰相,杨玉环,高力士,隋炀帝

    随着潼关的陷落,长安已经无险可守,叛军可能随时抵达城下。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放了一个烟幕弹,表面上说是御驾亲征,又是交代后事,又是选兵点将,搞得煞有其事,实际上,趁着凌晨夜色的掩护,李隆基已经溜之大吉,一路向西逃去。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这种情况适合普通人,也适合皇帝。别看李隆基平日里

  • 杨国忠离家1年,回家发现妻子怀有身孕,妻子4字:“感孕而生”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杨国忠,唐玄宗,杨玉环,安禄山,宰相,安史之乱

    中国24个朝代,如果要穿越到古代,很多人都会选择唐朝,因为这个朝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政治清明,国力强盛,长安城还是世界中心,如果能穿越到这个朝代都不想回来了。唐朝尽管发达,但只持续了289年,在所有朝代中不算太长寿,导致唐朝早衰的幕后推手有很多人,奸相杨国忠就是其中一个。杨国忠是个没有文化的人,却因

  • 杨国忠:依靠妹妹上位的宰相,亲手造就了自己的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杨国忠,安禄山,李林甫,宰相,哥舒翰,唐玄宗

    封侯列土是中国古代文人武将的最高追求,也是帝王对于自己臣子功勋的表彰。但在唐朝杨贵妃的家族,依靠着杨贵妃使得““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全家人都跟着平步青云,而其中作为杨玉环族兄的杨国忠更是一度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者。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靠着妹妹上位的唐朝宰相。早年经历杨国忠

  • 杨国忠出差一年,妻子在“梦”中怀孕,他不怒反喜:把孩子生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体元的文史沙龙标签:杨国忠,刘表,汉献帝,杨玉环,孙权,怀孕

    说《智囊》,谈《智囊》,用《智囊》。今天陶陶为大家讲解《智囊》的故事。杨国忠,是唐代著名奸相,被普遍认为是酿成安史之乱祸首。从家世来说,杨国忠出身不可谓不高贵。他出身于前隋皇族——弘农杨氏,而他的舅舅正是武则天著名的男宠——张易之。杨国忠年轻时放荡无行,嗜酒好赌,因此受到亲族的鄙视。而杨国忠的浪荡生

  • 混混出身的大唐朝宰相杨国忠靠什么发迹的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杨国忠,李林甫,宰相,杨妃,御史中丞,玄宗

    历史行进至玄宗朝廷的中后期,几乎成了小人当道、忠臣沮折的乱政时代。谗佞奸臣们相互倾轧,肆意揽权,挥霍著大唐盛世的最后一点福祉。自李林甫为相“养成天下之乱”,后来居上的杨国忠更把盛唐推向一蹶不振的地步。玄宗初即位时,宰相姚崇提出“十事要说”,阐明君主的治国理念。其中为政“先仁恕”,外戚“不任台省”,皇

  • 李白吹梦到长安:使力士脱靴,让杨国忠出丑,预言杨贵妃是祸水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唐朝,杨国忠,杨玉环,唐玄宗,高力士,杨贵妃,李白吹梦到

    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是独自闯荡,想凭本事自荐求仕,结果四处碰壁,生活困顿,实在混不下去了,才无奈离开;第二次入长安,是受唐玄宗诏令,被封为“待诏翰林”,境遇与第一次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连他自己也不禁感慨:“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然而因不甘当“文学弄臣”,不愿低眉事权贵,第二次入长安不过两

  • 聊聊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的发迹史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杨玉环,杨国忠,李林甫,唐玄宗,宰相

    作者:陈二虎一、奇货可居说起唐玄宗时期的杨国忠,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奸臣之一,专权误国,引起安史之乱。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随唐玄宗、杨贵妃西逃入蜀,中途在马嵬驿被愤怒的随驾士卒乱刀砍死。那么,杨国忠是如何发迹的呢?杨国忠原名杨钊,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同宗兄长,这杨国忠的母亲是当年武则天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