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最惨明君唐宪宗:被妃子伙同太监害死,27年后,他儿子才为他报仇

最惨明君唐宪宗:被妃子伙同太监害死,27年后,他儿子才为他报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棠棣说史 访问量:1890 更新时间:2024/1/30 17:14:39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从大明宫中和殿传出消息:宪宗皇帝驾崩,享年43岁。

宪宗英年早逝,其死因涉及立后立储及宫廷内部的斗争等许多方面。宪宗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1、立后之争

还在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李淳16岁之前,李淳便已与宫女纪氏有了第一个儿子李宁。贞元九年十二月,祖父德宗为爱孙——当时为广陵王的李淳纳已故驸马都尉郭暧之女为妃子。

郭暧是唐中叶名将、号称尚父的邠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之妻又是代宗皇帝之女升平公主。因此李淳所纳郭氏,出身高贵显赫,绝非等同于一般的宫妃。

贞元十年(794年),李淳又与另一宫嫔有了次子李恽。贞元十一年(795年),18岁的广陵王李淳才与郭妃有了第三子李宥(后改名李恒)。此后,宪宗又与宫中嫔女生有十七子,不过,这些宫女的姓氏封号已无从考证。

宪宗即位后的元和元年(806年)八月,长子李宁被封为邓王、次子李恽被封为澧王、三子李宥被封为遂王。其余十七子也先后封王。

在封诸子为王的同时,郭氏被册封为贵妃。郭氏之所以被封,当然是由于其祖父郭子仪为唐朝立有“大功”的原因,正是因此,顺宗在位时,对这个儿媳妇也是“深宠异之”。此外,郭氏之母、代宗之女升平公主此时仍然在世,估计也发挥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按常理来说,郭氏出身显贵,又被封为贵妃,其所生遂王李宥按年序来讲虽居第三,却与长子邓王李宁仅相差两岁,与二子澧王李恽年龄也相差无几。

从立嫡不立庶的原则来看,两岁之差自不应在考虑范围之内。

李宥应立为太子,其母郭妃理所当然应立为皇后,然而事情却不这样简单。

据史书记载,终元和之世,郭妃始终没有当上皇后。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宪宗与郭妃存在感情上的隔阂。

早年代宗所娶韩国夫人之女崔氏,即依仗母亲及姨母杨贵妃之势骄横妒悍,使代宗产生了极大反感。宪宗所娶郭妃,虽未见史书明确载有此种情况,但从郭妃后来的种种迹象来看,她与宪宗在感情上的隔阂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所谓“后庭多私爱”的问题。

据史书记载,“宪宗懿安皇后郭氏…元和元年(806年)进封贵妃,群臣三请立为后,帝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所嬖艳,恐后得尊位,钳制不得肆,故章报闻罢。穆宗嗣立,上尊号皇太后”。显然,宪宗没有立郭妃为皇后,是由于宪宗后庭多私爱,担心一旦立郭妃为皇后,其门族华盛,会干预宪宗嬖幸后宫。

从宪宗与后宫嫔妃生有二十余子、十八女,子女之多仅次于太宗、玄宗的情况来看,宪宗希望在占有更多嬖艳上具有较大自由,的确是他不立皇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政治上的原因。

在唐代,皇后的地位是颇为特殊的。如果所立皇后拥有较强的政治欲望,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容易干预朝政甚至垂帘听政。高宗朝的武后、中宗朝的韦后、肃宗朝的张后,都是皇后干政的先例。如果论家世地位,宪宗的郭妃远在武后、张后之上,即使出身关中著名士族韦氏的韦后,也难以企及。正是由于郭妃家世过于显赫,宪宗才决心不立郭妃为后,以免在权力上(不仅是占有嬖艳的权力)受到制约。

其实,郭妃的祖父由于功高位显,在肃、代之际时便备受猜忌。由于母亲受到遏制不能正位中宫,其子自然随之失宠。

元和四年(809年),宪宗决定立纪美人所生长子李宁为皇太子。

2、第一次储位之争

元和四年三月,宪宗已即位四年之久。在究竟立纪美人所生长子李宁还是立郭贵妃所生嫡子遂王李宥为储贰的问题上,宪宗考虑再三,迟迟不决。

从宪宗的本心来讲,是准备立长子李宁,因为李宁之母纪美人没有家世背景,立李宁可以无将来的母后干政之虞。但是立李宁,必然会受到郭贵妃等人的反对,特别是那个郭贵妃之母、代宗之女升平公主,年事已高,真要闹起事来,宪宗也是不好说什么的。

此时,宰相李绛上书建议早立太子,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应立邓王还是遂王。

长子李宁仅比郭妃之子李恒年长两岁,而且也不存在为皇室立有大功勋的问题,因此年仅17岁的李宁似乎难以窥觎太子之位。次子澧王李恽,其母为无名的宫嫔,其本人又处于次子地位,也没有窥觎太子之位的可能。真正有实力窥觎太子之位的只能是遂王李恒。

当然,此时李恒年仅十五六岁,真正窥觎太子之位的当然是他的母亲郭贵妃。

郭贵妃是宪宗后宫中唯一封妃者,出身显赫,又有母亲升平公主作后台。如果其子遂王李恒能立为储贰,那么自己就必将会立为皇后。李恒虽年纪略小于长子李宁,但属于嫡出,立为太子,名正言顺。

正是因此,宪宗即位四年在立储问题上的犹疑态度,才使郭贵妃等人着急起来,他们很可能已在暗中活动,敦促宪宗及早立遂王李恒为太子,这就是李绛所言的“窥觎之端”问题。

李绛的进言,虽未讲立何人为太子,从其批评“窥觎之端”的态度来看,他应当是支持长子邓王李宁为太子的。宪宗既得到李绛等大臣的支持,于是决定立邓王李宁为太子。制书修成以后,宪宗又提前“示绛等”,随后才予以颁布。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宪宗命令吏部具体筹办太子的册立仪式。可是天公不作美,春夏之季,阴雨一直不断,册封仪式一直没有办法举行,于是改为孟秋。然而入秋以后,仍然是阴雨连绵,天无晴日。一直到了冬十月,太子李宁的册封仪式才正式举行。

册封仪式因阴雨一再推迟,好像已预示了李宁的难以长久,元和六年十二月,年仅19岁的皇太子李宁因病去世。

太子的去世,使宪宗受到一次严重打击,为此,13天未能上朝。

宪宗敕令国子监裴茞摄领太常博士,进入西内宫中具体主持太子的葬礼。裴茞深通古今礼仪,为慰藉宪宗的悲痛之情,裴茞自行创造并亲自主持了以往国典中所没有的十分隆重的太子葬礼,宪宗十分满意。谥李宁为“惠昭太子”。

1991年12月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管会发现并发掘了位于今西安霸桥区与临潼交界处的惠昭太子墓,墓虽经以往盗掘,考古工作者仍发现了用汉白玉制成的元和四年册邓王宁为皇太子的册文。从该墓的规模来看,宪宗对惠昭太子的葬仪规格是比较高的。

3、第二次储位之争

长子李宁的去世,使立太子之事又一次提上了议事日程。是立次子澧王李恽、还是立三子遂王李恒,成为当时各种矛盾斗争的焦点。

据史书反映,当时支持拥立宪宗次子澧王的政治力量主要是宦官吐突承璀。

“承璀独排群议,属澧王,欲以威权自树,赖宪宗明断不惑。”

从这段史料来看,宪宗是不支持立澧王的。

但是,从《旧唐书·崔群传》的记载来看,元和六年(811年)“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

宪宗最初是准备立第二子澧王李恽为太子的。宪宗与吐突承璀的倾向是一致的。但是,宪宗的设想受到了崔群的坚决反对。崔群认为,遂王居嫡,应立位东宫。

最初宪宗令崔群为澧王作让表,崔群说:大凡说来,自己应当为太子,才有陈让的礼仪:自己不应为太子,“何来陈让之表?”拒绝为澧王作让表。

崔群的意见是有代表性的,最后宪宗在这个问题上妥协,同意立遂王为太子,后来遂王即位成为穆宗。

惠昭太子李宁死于元和六年十二月,而遂王一直到元和七年(812年)七月十九日方被立为皇太子,其间储位虚悬的时间长达七个月之久,可见当时围绕储位的斗争是异常激烈的。

支持澧王为太子的吐突承璀,作为宦官的首领,元和中期以来,一直是朝官李绛、白居易、崔群等人反对的对象。所谓吐突承璀“独排群议”,排的是崔群、李绛等人的意见,崔群、李绛都是支持遂王为太子的。虽然元和六年吐突承璀为淮南监军,他的意见仍可以通过与其关系密切的李吉甫转达给宪宗。

不过,也正由于吐突承璀此时不在京师,因此他的意见终于被李绛等人所否定,遂王终于被立为太子。

遂王被立为太子,宪宗却一直没有册立其母亲郭贵妃。

元和八年(813年),不少大臣再三请求宪宗册封郭贵妃为皇后,都被宪宗以子午时忌为由拒绝。其实如果说元和八年有岁时之忌,那么元和八年(813年)以后的七年中都有岁时之忌吗?显然岁时不利是宪宗不欲立郭贵妃为皇后的借口。从这一点来看,宪宗虽立遂王为太子,在内心深处,实际仍存动摇。

元和八年以后,吐突承璀从淮南重新返回中央,支持遂王的李绛则被宪宗罢相。元和十年(815年)一月,李绛出任华州潼关防御镇军等使,此后又丁母忧,在中央的时间不多。元和十四年(819年),支持遂王为太子的崔群也被排挤出朝廷。因此吐突承璀及其同党皇甫镈等人的掌权,已有可能动摇遂王的皇太子地位。

而遂王及郭贵妃显然也已感到了形势的不妙,崔群被排挤出中央,给他们敲响了警钟。为了保住太子之位及随之而来的权势富贵,他们终于以发动宫廷政变的方法来孤注一掷。

4、宪宗暴崩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一日,宪宗由于服食丹药而病倒,停止了正常的元会。义成军节度使刘悟入朝,宪宗勉强在麟德殿召见。刘悟在解决淄青方镇活捉李师道的事件中,立有特殊功勋,所以宪宗才支撑病体接见。宪宗自服药以来,身体虚弱,多次停止上朝,因此京师传言四起,人心不稳。

刘悟见到宪宗,并传出宪宗的讲话,京师人心才稍稍安定。但是时过不久,正月二十七日,宫中却传出宪宗皇帝驾崩的消息。

关于宪宗之死,史书的记载略有不同。

《旧唐书·宪帝本纪》记载为:

“(宪宗)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杀逆,史氏讳而不书。”《新唐书·宪宗本纪》记载为:“宦官陈弘志等反。庚子,皇帝崩,年四十三。”

《旧唐书·王守澄传》记载:

“时帝疾大渐,内官陈弘志等杀逆。宪宗英武、威德在人,内官秘之,不敢除讨,但云药发暴崩。”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

“上服金丹,多燥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侍陈弘志杀逆。”

从上述记载来看,宪宗之死,饵食丹药并不是主要原因,宦官陈弘志的弑逆直接造成了宪宗的死亡。当然,参加杀害宪宗的并不只是陈弘志一人。

据《新唐书·王守澄传》记载:

“是夜,守澄与内常侍陈弘志杀帝于中和殿,缘所饵,以暴崩告天下,乃与梁守谦、韦元素等定册立穆宗,俄知枢密事。”

《资治通鉴》也记载:

“中尉梁守谦与诸宦官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王守澄等共立太子。”

可见,除陈弘志外,王守澄、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梁守谦都与宪宗之死有关。

自宪宗即位以来,重用吐突承璀等一批新起宦官,而对贞元以来老一代宦官则有所压制。

随着吐突承璀在元和后期的再次炙手可热,宦官中的有些人也因利益分配的不均,对吐突承璀产生不满,使宦官集团形成了以吐突承璀为首和以梁守谦、王守澄为首的两个不同集团。

吐突承璀与皇甫镈等新进官僚都企图废掉现任太子李恒,立澧王李恽为太子。而梁守谦、王守澄等宦官则与崔群等朝官联合,设法巩固原为遂王、现为皇太子的李恒的地位。这一派虽然不像吐突承璀一派那样得势,但由于有郭贵妃及现为皇太子李恒的支持,也有相当实力。

5、谁杀了宪宗?

元和六年(811年),宪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顺从了崔群等人的意见,立了遂王李恒,但一直不立郭贵妃为皇后,这反映了宪宗内心仍存在矛盾。也许正是看到这一点,当元和十四年(819年)支持皇太子的崔群等人被贬出朝廷、宪宗本人因服丹药日渐虚弱之际,吐突承璀又公开提出重立太子的问题。

对此,《资治通鉴》有明确的记载:

“初,左军中尉吐突承璀谋立澧王恽为太子,上不许。及上寝疾,承璀谋尚未息。太子闻而忧之。”

吐突承璀敢于公开提出太子的废立问题,是不是得到宪宗的支持或默许?不得而知,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对于吐突承璀的图谋,太子自然十分担心,他曾秘密派人问计于母舅、时为司农卿的郭钊,郭钊回答说:“殿下但尽孝谨以俟之勿恤其他。”

郭钊属于太子及郭贵妃之党。他让太子尽孝道而耐心等待。等待什么呢?也许是要让太子李恒耐心等待宪宗晏驾那天,自然继承皇位,但宪宗年方43岁,除非特殊的情况,一时半会儿是轮不到太子即位的。

再一种可能,就是让太子耐心等待宫廷政变。如果是这样,司农卿郭钊肯定也是政变的策划者、参与者。

不管怎样,不久以后,宫廷政变果然发生了。在宪宗被害、穆宗即位的同时,吐突承璀及其所要拥立的澧王被一并杀死。

太子李恒在宫中的敌对势力被彻底扫除。

对于宪宗死亡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明确指出:

宪宗之崩,见杀已明,细观终始,陈弘志不过是“推刃之贼”。宪宗不立郭贵妃为后,“已而与吐突承璀谋废穆宗,立澧王恽,事虽未行,而郭妃母子亦岌岌矣”。

因此,郭妃母子勾结宦官杀害宪宗,“宪宗之贼非郭氏、穆宗而谁哉!”

当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宪宗之死,是穆宗、郭贵妃与宫中梁守谦、王守澄等宦官共同策划的结果。

总之,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的宪宗之死,实际是由穆宗、郭贵妃等做后台、由宫中宦官直接出手而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

所有参与册立穆宗的官员如韦元素、杨承和、梁守谦、王守澄、马进潭、刘承偕等人,都属于此次政变的阴谋集团成员。

政变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吐突承璀等人废掉现太子李恒、立澧王李恽为皇位继承人。

政变以后,太子李恒于同年闰正月初三即位为穆宗,赐参与政变的左右神策军士每人五十缗钱,六军、威远人均三十缗。左右金吾人各十五缗。对于亲手杀死宪宗的凶手陈弘志,穆宗任其为淮南节度使监军。

元和六年(811年)时,吐突承璀曾出任淮南节度使监军,这是一个公认的有权有利的肥缺。

为了掩人耳目,穆宗即位以后,立即下令杖杀方士柳泌、僧人大通,其余方士都流放至岭南。使世人更加相信宪宗是服用了这些方士的丹药而丧生的。

长期以来,由于宪宗的反对,郭贵妃的皇后梦一直难以实现。

现在,夫君宪宗的尸骨未寒,闰正月十二日,郭贵妃被册封为皇太后。

然而,穆宗没有想到,多年以后,竟有人追究元和末年杀害宪宗之事,为宪宗复仇。

6、给宪宗复仇

元和十五年(820年)五月十八日,号称一代中兴之主的唐宪宗被安葬于同州奉先县(今陕西蒲城)西北二十余里的金炽山上,号景陵。

穆宗为宪宗上谥号为圣神章武孝皇帝,庙号宪宗。唐代皇帝陵大多依山为墓,金炽山虽不像太宗昭陵九峻山那样巍峨高大,却也不乏雄迈之气。

宪宗被穆宗、郭贵妃勾结宦官杀害,15年以后,有人开始追究“元和逆贼”,为宪宗复仇。

作为宪宗的第三子,穆宗自政变以后,在皇帝位四年,于长庆四年(824年)因饵食金石之药毒发而死。

其长子李湛即位为敬宗,在位三年,于宝历三年(827年)被宦官杀死。

穆宗的第二子李昂即位为文宗。

文宗的即位,虽然曾得到宦官王守澄的帮助,但文宗“疾元和逆罪久不讨”,“患中人权柄太盛,自元和、宝历比致宫禁之祸”。准备依靠丞相宋申锡寻机会除掉王守澄等,但未能成功。

大和九年(836年),文宗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追讨元和末年杀逆宪宗之罪。九月,文宗派齐抱真持御杖将杀害宪宗的直接凶手时任襄州监军的陈弘志杖死。十月九日,文宗所派中使李好古奉命鸩死王守澄。撤王守澄之弟王守涓徐州监军一职,不久亦死。

流放杨承和于驩州(今越南荣市),流放韦元素于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随后,文宗派人将杨承和赐死,将韦元素于武昌(今湖北武昌)杀死。至此,当年参与谋杀宪宗的部分重要凶手都被文宗追究处死。

文宗死后,穆宗第五子李炎即位为武宗。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年)六月,宪宗被害时,武宗才五六岁,对元和末政变之事毫不知晓。

大中元年(847年),宪宗第十三子李忱即位为宣宗。

宣宗系由后宫郑氏所生,而郑氏早年曾为郭太后的侍儿,史载两人“有宿怨”。郑氏生下宣宗后,地位方有改变。宣宗生于元和五年(810年),宪宗被害时,宣宗十余岁,对政变之事已有记忆。

郭太后此时已七八十岁,为五朝母后,由于当年谋划杀害夫君宪宗,此时又值宪宗之子执政,郭太后心怀惭惧。

当年政变帮凶的先后被诛,更使她坐卧不安。因此,她企图以自杀来嫁罪于宣宗,使宣宗承受不孝之名。这使宣宗更加愤怒。所谓“其夕,后暴崩,上志也”,反映了郭太后之死,必是宣宗所下旨令。

郭太后死后,太常官王皞上疏请以郭太后合葬景陵,配享宪宗庙,宣宗不悦,令宰相白敏中斥责之,王皞争辩说,“后乃宪宗东宫元妃,事顺宗为妇,历五朝母天下,不容有异议”。

宣宗闻之大怒,将王皞贬为润州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令。由此可见宣宗对郭太后的仇恨。

郭太后之死,标志着当年谋划、参与杀害宪宗的凶手被文宗、宣宗彻底扫除干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更多文章

  • 晚唐中后期的诸多皇帝中,为何解决藩镇问题最彻底的是唐宪宗

    历史解密编辑:小浑娱乐标签:唐宪宗,宰相,唐德宗,裴度,唐玄宗

    唐宪宗(公元805年到820年在位)是中晚唐时期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和朝臣的共同努力下,困扰唐朝中央政府的“恶性肿瘤”藩镇割据问题得到了最彻底的解决,全国又在形式上归于统一,唐朝又出现中兴的曙光。那么,在中晚唐的诸多帝王中,唐宪宗为何成为解决藩镇问题最彻底的皇帝呢?第一,唐宪宗本人就是一位志在中

  • 809年,唐宪宗在贵妃寝宫里看上了一宫女,抱着说:你能生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依伊书院标签:李忱,宦官,唐朝,唐宪宗,唐宣宗,唐武宗,郭贵妃,唐穆宗

    一番亲昵之后,郑氏果真怀上了龙种,顺利生下一男婴,取名李怡。(后改名李忱)只可惜李忱从小说话就比别人晚,还口吃。有一次,唐宪宗经过花园,与李忱玩耍的皇兄们个个争先恐后地讨好父亲,唯有他嘴笨不说话,傻站着,双手还不停地搓来搓去。唐宪宗见此,皱紧眉头嫌弃道:“这副模样怎么可能是天子呢?”因此李怡自小就不

  • 唐宪宗与元和中兴——追求和平繁荣的统治者

    历史解密编辑:鑫鑫在上和标签:中兴,李纯,治国,唐朝,唐宪宗,统治者

    唐宪宗李纯自即位以来,深知国家已经陷入了动荡和灾难之中,便着手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元和中兴时期,唐宪宗继续发扬治国的精神,大力推行改革,致力于推进国家的繁荣发展和民生改善。唐宪宗上位时,国家内部矛盾突出,经济困难又面临外部威胁,这使得他不得不采取稳固政权、调整

  • 从四个方面展开,漫谈唐宪宗的治国之策

    历史解密编辑:云中闲子标签:皇帝,宦官,唐朝,唐宪宗,治国之策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中期的一位杰出皇帝,其治理政策让人称赞。在数十年的统治中,他积极开展重大改革和政策,以巩固唐朝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文将着重介绍唐宪宗的治国之策,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四个方面。一、政治1.选拔人才唐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不拘一格,以道德品质和能力为标

  • “战时经济学家”唐宪宗:爷爷留下的烂摊子,两场仗打出元和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唐宪宗,宦官,唐德宗,宰相,德宗

    在古代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唐代是最为开放繁荣的国家。在唐高祖到唐玄宗统治期间内,几乎每个在位者都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从贞观之治到政启开元再到开元盛世,唐朝几位皇帝在短短的百年内建立了中国古代最文明开化,最开放包容的繁荣朝代。但是,在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体制腐朽与政治黑暗并存,对外十分开放包容的大唐

  • 唐宪宗的功过是非

    历史解密编辑:烽火长河标签:唐宪宗,宦官,唐德宗,节度使,宰相,唐王朝

    唐宪宗名李纯,为唐顺宗的长子。在六七岁时有一则故事:祖父唐德宗因他聪慧,很是宠爱,有次将他抱坐在膝上,逗着玩地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坐我怀中?”回答出乎唐德宗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我是第三天子。”唐德宗心里很高兴,对李纯刮目相看。李纯当上皇帝后,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他严厉地制裁了“二王八司

  • 唐宪宗最尴尬的一仗:派出二十万大军,却打不过一个藩镇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唐宪宗,节度使,宦官,王承宗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中期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不过,唐宪宗的中兴之路并不顺利,甚至一度颜面尽失。为了重振唐朝朝廷的权威,唐宪宗派出二十万大军去征讨一个藩镇,战争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可是却未见成效。那么,唐宪宗这场最丢脸的败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剑拔弩张806年,刚刚即位不久的

  • 唐宪宗平定淮西后,为何不趁势将“河朔三镇”连根拔起?

    历史解密编辑:鹏哥爆笑视频标签:唐宪宗,唐王朝,平定,藩镇,河朔,淮西,河朔三镇,唐朝

    在中晚唐历史中,唐宪宗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主。这是因为,自“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割据的局面第一次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并且唐王朝也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也一度呈现出了中兴的局面。以至于,历代史学家对唐宪宗也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其中尤以《新唐书》对唐宪宗的描述最为深刻,《新唐书》中记载唐宪宗“刚明果断”、

  • 唐宪宗李纯死的刚刚好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纯,唐朝,唐宪宗,节度使,唐德宗

    属于李纯的公元815年有这么个故事:为了盖一栋大楼,小德努力盖了一半,塌了……于是他吸取教训,重头开始,好好打地基,直到死。小宪在小德的基础上继续盖,前几层盖得很顺利,到后面为了进度,匆匆赶工,留下隐患,可惜他还是在完工前死了。小穆继承了这栋大楼,开始最后的收尾工作。结果隐患爆发,大楼塌了…这个故事

  • 在依山为陵的大唐,为何唐敬宗李湛庄陵平地起冢且规模很小?

    历史解密编辑:背阴里的李子标签:李湛,庄陵,皇帝,大唐,南唐,唐朝,唐敬宗,唐穆宗

    在陕西省三原县陵前镇柴窑村东约200米,有一座唐朝帝陵,封土规模略小,也是唐朝第二座封土为陵的帝陵,甚至封土规模小于盛唐时期的陪葬墓。这就是大唐王朝第十一位主人唐敬宗李湛的庄陵。庄陵底边长约五十多米,高目测有十多米,陵园周长不足500米。周围种植着风景树,如紫叶李等,很是静谧。神道位于陵前的果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