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年7月27日,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三十九岁。
五代十国是个生产皇帝的流水线,随时随地变幻着大王旗,后周世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具有英明果断,远见卓识,史称“五代第一明君”。
柴荣在武功上,仅用四十二天就收复燕南之地,夺取契丹人占领的北方大部分地区。高平之战中,他成功包围北汉都城,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就像巨鹿之战对项羽一样,真正奠定了他西楚霸王的地位。
他是赵匡胤建立大宋朝三百多年国祚历程中的关键一环,甚至可以说,赵匡胤直接享受了柴荣整顿国家的红利,为大宋的统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柴荣画像
假如柴荣没有英年早逝,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朝的历史是否会改写呢?那么,我们就要考察一下柴荣的治国能力了。
第一,论治军能力,他是够狠、够霸气的军事家。
高平之战中,柴荣御驾亲征,并分三军与北汉、契丹联军对峙。可两军刚刚交锋,右翼的樊爱能、何徽就怯战溃败,右翼军瞬间大乱。看到这种情况,柴荣没有惧怕,反而亲自率领殿前司出战。
周世宗亲自出战又表现的非常神勇,士气顿时大振,就此转败为胜,周世宗也凭借此战建立绝对的权威。
经过高平之战,周世宗发现侍卫司延续五代恶习,纪律松弛、兵骄将惰、畏战怯敌,决定大力整顿禁军,淘汰老弱病残,他挑选身强力壮、作战勇敢的加入禁军,还果断诛杀了临战畏敌的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将领。
五代用兵,武将喜欢斗勇,以进为荣,以退为耻。
在有限的空间内,城廓河道之间,步兵与步兵对抗,问题似乎不大。但遇到空间开阔、复杂的地形,面对契丹的机动部队,宋军的悲剧就不是偶然现象了。
对中原军队的顽疾,柴荣将武将群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如何规范化提上了日程。他决定决定大力整顿禁军,亲自主持将领选拔工作,赵匡胤就是其中之一。
赵匡胤正是在柴荣的禁军系统中逐渐储备自己的人脉关系网,不但结识了义社十兄弟,还在中下层将领中结下了很好的人缘。可以说,大宋直接坐享了周世宗整军的果实。
相反,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整个禁军体系和军事制度没有更多的实质性进步与改进。自安史之乱以来,二百多年的纷乱局面的扭转,周世宗确实有拨乱反正的巨大历史功勋,这是不可磨灭的。
如果柴荣的寿命延长,那么他原本定下的“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图,或许就可以实现的,统一的局面或许会呈现出另外一种样子。
五代后期的历史趋势是统一,这是必然性。由谁来统一、怎样统一?这是偶然性。
每个时代都有执行和完成历史任务的代表人物,周世宗柴荣壮年而丧,赵匡胤兄弟踵继完成统一,这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这或许也再次验证了长时段理论中历史的进程与个体的无奈。
历代评价
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旧五代史》
编辑说明
文字 / 范范之辈
排版 / 乐多
封面 / 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