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海鲤鱼”李昪为何能羽化成龙?

“东海鲤鱼”李昪为何能羽化成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 访问量:2181 更新时间:2024/1/16 14:00:20

作者:许云辉

公元937年,南吴权臣徐知诰受封齐王,“建齐国,置宗庙社稷,以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反客为主凌驾于朝廷之上。南吴末代皇帝杨溥被迫主动禅位,徐知诰假惺惺做足全套戏后,欣欣然受禅称帝,改国号为大齐。

在徐氏诸子强烈要求下,徐知诰认祖归宗“复姓李氏,改名曰昪(biàn)”,并攀龙附凤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孙,勇气十足“改国号曰唐”,史称南唐。

徐知诰这条“东海鲤鱼”,为何能羽化成龙?

(一)徐氏养子

李昪出身微贱,因生于彭城,故“小字彭奴”。其父是个不着调的家伙,天天跟着和尚满世界云游,最终丢弃妻儿玩了个人间蒸发。彭奴当时年仅六岁,遂母亲“流寓濠、泗间。”不久,“母刘氏卒”,彭奴被寄托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开元寺做了最小的扫地僧。

南吴太祖杨行密攻取濠州,意外发现“状貌非常”的彭奴,遂将其收为养子。杨行密的几个儿子醋意大发,“不齿为兄弟。”杨行密只得请心腹徐温代为领养,彭奴“遂冒姓徐氏,名知诰。”

徐知诰“天资颖悟,奉温尽子道。”年幼举目无亲,随时寄人篱下的经历,使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生活,也使徐温对他格外宠爱。每当徐温生病,徐知诰总是“与其妇晨夜侍旁不去。”徐温深受感动,“益以亲子待之,令主家务。”徐知诰举重若轻,将徐温的家业治理得井井有条,显示出卓越的治理才能。杨行密对徐温点赞:“知诰隽杰,诸将子皆不及也!”

(二)把持朝政

在徐温这颗参天大树荫蔽下,徐知诰以军功起家,升任升州刺史。当时,南吴刚刚平定江淮地区,地方官多由武夫担任。这帮武夫只懂得挖地三尺搜刮百姓以供养军队,唯独徐知诰“为人温厚有谋”。他“独好学,接待儒者,能自励为勤俭,以宽仁为政”,将升州治理得“府库充实,城壁修整”,显示出卓越的治理才华,受到百姓交口称誉。

徐温升任两浙都招讨使,将其第三子徐知训留京师广陵(今江苏扬州)辅理朝政,自己出镇润州(今江苏镇江),并任命徐知诰为润州团练使。徐知诰的心腹宋齐丘探知徐知训“专制扬州,骄淫失众”,秘密劝谏徐知诰马上去润州:“‘三郎(徐知训)骄纵,败在朝夕。’润州距广陵仅一水之隔,此乃上天赐予您的良机!”徐知诰欣然从命,赴润州上任。

徐知训素来对徐知诰这个捡来的义弟横竖看不顺眼。徐知诰对义父孝顺恭谨,徐温曾多次把几个亲生子骂为白眼狼,使得徐氏兄弟个个对义弟心怀不满,“而知训尤甚。”一次,徐知训设下鸿门宴,“伏剑士欲害之。”徐知诰在内线暗示下,才仓皇逃离虎口。

徐知诰从润州到朝廷觐见期间,徐知训在再次设宴“又欲害之。”徐知诰识破阴谋逃离宴席后,徐知训图穷匕首见,把宝剑授予心腹,“使追杀之。”心腹正巧是徐知诰的内线,半路返回,谎称徐知诰已经追赶不上,徐知诰才再次虎口脱险。

徐知训辅政期间,经常“凌弱杨氏(南吴国君)而骄侮诸将”,最终被名将朱瑾诛杀。徐知诰收到心腹急报,“即日以州兵入广陵定乱”,抢在徐温抵达广陵之前,一手控制南吴朝政。

徐知诰执政后,采纳宋齐丘等谋士建议,“勤俭宽简”,为政与徐知训处处相反。他施行宽缓刑法、推广恩信的举措以收揽民心,建造延宾亭以接待四方之士,任用所有流落南吴的外地人士。他时常暗中派人到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设法周济无力承担婚丧费用的贫民。他在盛夏赤日炎炎下乘车视察工作,从不“张盖、操扇。”随从请求给车加盖遮阴,徐知诰坚决不许:“百姓与军民们都暴露在炎炎烈日下,我凭什么搞特殊?”这一系列举措赢得军民好感。尽管徐温坐镇金陵遥秉大政,但徐知诰明显已经成为江南百姓心中的大救星。

(三)步步为营

徐知诰的声望日益增高,难免引起徐温的猜疑。徐温采纳亲信徐玠建议,派次子徐知询至广陵,取代徐知诰辅助朝政。徐知诰心知肚明,以退为进上表请求“出镇江西。”徐温病逝后,徐知询继任金陵节度使,“数与知诰争权。”徐知诰派人将他引诱至京城,“悉夺其兵。”徐玠反戈一击,为徐知诰出谋划策,“诬知询以罪。”二人里应外合,将徐知询降为有名无实的右统军,将其彻底排挤出权力中心。

南吴王杨溥称帝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徐知诰模仿义父,留儿子在京城辅政,自己“出镇金陵”遥控指挥,次年,受封东海郡王。

徐知诰年富力强时成为朝廷重臣,因担心外表年轻难以震慑同僚,于是通过服药把满头青丝吃得“一夕成霜。”此时,徐知诰距帝位仅一步之遥。他照镜凝视满头白发,感慨万千对心腹暗示:“功业已久,而吾老矣!奈何?”狼子野心暴露无遗。

徐知诰耳边回响着江南童谣:“东海鲤鱼飞上天。”他浮想联翩:“鲤”即“李”,“东海”,即东海郡王。童谣分明是暗示“李氏起自徐氏而为君也。”因此,他一门心思琢磨如何完成禅代。

一天夜班,和尚突然敲响大钟,“满城皆惊。”徐知诰大怒,天明后令人抓来和尚,“将斩之。”和尚不慌不忙辩白:“夜来偶得月诗:徐徐东海出,渐渐入天衢。此夕一轮满,清光何处无。”徐知诰听出和尚是在变相吹捧自己将成功禅代南吴,“私喜而释之。”

(四)禅代称帝

徐知诰受封齐王并建齐国后,禅代之势一目了然。在得知“闽、越诸国皆遣使劝进”后,徐知诰认为“人望已归”,指使心腹劝谏南吴末代皇帝杨溥主动禅位。他“即皇帝位”,先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继而“追尊(义父)徐温为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西都、广陵为东都,“大赦境内,百官进位。”

李昪“性节俭”,经常脚穿普通高头草鞋,使用铁制器皿。称帝后,他以金陵怡所为行宫,只在宫殿屋脊正脊两端添加装饰性构件鸱尾,宫门也仅“设阑槛而已,终不改作。”溽热时节,他仅在寝殿挂上青葛帷,“左右宫婢裁(才)数人,服饰朴陋。”他为避免阿谀之风,下令“放诸州所献珍禽奇兽于钟山。”

他采取轻徭薄赋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奖励“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者”,对垦田达到八十亩的百姓,“赐钱二万,皆五年勿收租税。”同时,“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他积极妥善安置流落到江淮的中原难民,按照人口供给口粮,“愿耕植者授之土田”,免除三年租役。他曾多次“诏罢营造力役,毋妨农时。”

李昪大力提倡崇文重教,“建学馆于白鹿洞,置田供给诸生,以李善道为洞主,掌其教,号曰‘庐山国学’。”他“建书楼于别墅,延四方之士。”江州陈氏是个庞大宗族,“宗族七百口,每食设广席,长幼以次坐而共食。”如此知礼的行为,感动得陈氏家族的百余条犬都通人性,“一犬不至,诸犬为之不食。”李昪“诏旌表门闾”,表彰“五代同居者江州陈氏以下七家”,且宣布免除徭役。

李昪“生长兵间,知民厌乱。”他时常感慨:“百姓都是人生父母养的,国君怎能为了争夺土地发动战争,使他们血流草野之间?”因此,群臣进言劝谏他“宜出兵恢拓旧土。”李昪叹息:“战争伤害百姓,请诸君别再多言。如果他国百姓安宁,我国百姓自然也安宁!”他坚决拒绝后汉“来约伐楚,中分其地”以及大臣们攻打“吴越、闽、楚三国”的战争建议,坚持“志在守吴旧地而已,无复经营之略”的和平发展方针,虽被大臣讥讽为“田舍翁安能成大事!”但是“吴人亦赖以休息。”

世仇吴越国遭受水灾,百姓流离失所,逃往南唐。李昪派人专门负责前往边境赈济安抚灾民;其后,吴越宫廷突遭火灾,“焚其宫室、府库,甲兵皆尽”,群臣建议趁机痛打落水狗。李昪坚决不答应,特意遣使携带厚礼前去慰问;他珍惜将士生命,规定为国而死者,即便是普通士卒,也“皆给禄三年。”因此,李昪“在位七年,兵不妄动,东与吴越连和......通好不绝,境内赖以休息。”

李昪“天资明察,不受欺妄。”他规定明确外戚不许辅政,宦官不得参政。有个管粮食的官员为晋升,年终献上余粮万石。不料李昪直接指斥他:“粮食多少,出纳应该有数。您如果不是克扣军民粮食,岂能省下这么多粮食!”

有个宦官被李昪遣往庐山祭祀,回朝后装模作样汇报:“臣从奉诏之日起至今,天天吃素,心诚无比!”李昪嗤之以鼻:“您曾在某处吃鲜鱼宴,又于某日买肉胡吃海塞,还好意思说吃素?”宦官哑口无言,“惭服。”

李昪称帝后,“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焉。”晚年,他痴迷道术,因误食丹药中毒。临终前,他嘱咐太子李璟:“德昌宫储戎器金帛七百余万,汝守成业,宜善交邻国,以保社稷。”同时语重心长告诫儿子:“切忌不可重蹈隋炀帝覆辙,‘恃食阻兵,自取亡覆。苟能守吾言,汝为孝子,百姓谓汝为贤君矣!’”

943年3月,李昪因背部肿瘤恶化,“殂于升元殿,年五十六,谥曰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

李昪白手起家,“托名徐氏,遂霸江南。”虽说得位不正,但他在帝位上“息兵以养民,得贤以辟土”,也算得是个明君。李昪能够禅代成功建南唐,完全因为他深得人心。因此,李昪这条东海鲤鱼羽化成龙的原因,就在于百姓和民心如同东海之水,助他直上青云。可见,一个人如果有理想抱负且深得人心,必定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近百万字。

标签: 李昪成龙徐氏宦官徐知徐温

更多文章

  • 南唐先主李昪代吴称帝的咏月诗:徐徐东海出,渐渐入天衢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咏月,吴国,丞相,东海,徐氏,徐知诰

    徐徐东海出,渐渐入天衢。此夕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这是南唐时一个无名僧人的咏月诗。徐徐东海出,渐渐入天衢 一轮明月缓缓地从东海升起,慢慢升到空中。明月照耀,人间到处都是清光。 这首咏月诗的意境很美。 虽然看不出它写的是中秋之月,但是很多人相信那一轮挥洒清光的满月是中秋之月。 但是这首诗的意味,远不

  • 南唐开国之君李昪,一个白手起家的帝王,一个被忽视了千年的人杰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李昪,李煜,后唐,李渊,徐温,皇帝

    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了一个中原王朝,起名唐朝,其中的“唐”字,来源于祖上的唐国公一职。唐朝历经二十一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在李唐结束之后,历史上还曾出现过两个唐朝,分别是后唐和南唐,因为今天篇幅有限,咱们先单说南唐,南唐最出名皇帝是文采出众的李煜,咱们今天也不说他,今天要说的是南唐的缔造者,李

  • 李昪称帝后给弟弟敬酒,希望弟弟长命千岁,弟弟一句话化险为夷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李昪,节度使,丞相,徐温,杨行密,杨渥

    怡怡兄弟情,亹亹仆驭力。岂为诧游观,肝肠孝思激。——葛绍体古往今来,在中国几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诞生过无数的帝王,他们其中大多出身正统,甚至在历史上享有盛誉,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刘彻等等。殊不知,所谓皇帝的名正言顺,又是他们的先辈用多少的血腥杀戮所换来的所谓正统。图1图片而正统,不仅包括你的出身

  • 狈论南唐(二九)南吴权臣徐温之子无能,李昪建立南唐是天上掉饼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徐温,李昪,皇帝,李唐,南唐,南吴,杨吴,唐朝,节度使,杨行密

    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尽管他一直把自己包装成李唐皇室的后裔,但却无法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他的人生开始时很悲剧,但过程中却充满了幸运,就连建立南唐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我们要承认李昪做出的努力,但却无法否认他白捡了天上掉下的大馅饼的事实。如果不是南吴权臣徐温的几

  • 五代人物志:淮南三杰之三 李昪(2)

    历史解密编辑:倚剑御宸标签:李昪,后唐,节度使,石敬瑭,高祖,杨坚

    登位李昪军政大权已在握,政治地位稳固,在那种“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的时代,他再不以做“曹操”为满足,而要做“杨坚”。“昪照鉴见白须,顾其吏周宗叹曰:‘功业已就,而吾老矣,奈何?’宗知其意,驰诣广陵见宋齐丘,谋禅代。齐丘以为未可,请斩宗以谢吴人;昪黜宗为池州刺史。”周宗和宋齐丘都是李昪的心腹,

  • 南唐与唐朝有什么关系?南唐烈祖李昪真的是李唐宗室后裔吗?

    历史解密编辑:他和她的事标签:李唐,李恪,唐朝,后裔,唐宪宗,李世民

    南吴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篡夺南吴政权,定国号为“大齐”。两年后,大齐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为李唐宗室之后,改国号为“唐”,并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立庙,为了与唐朝加以区分,史称“南唐”。那么,南唐与唐朝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其实,从政权交替而言,南唐和唐朝根本没

  • 究竟是一代贤君,还是奸诈蛇蝎:毁誉参半的南唐开国皇帝李昪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李昪,皇帝,李煜,宋太宗,徐氏,丞相

    南唐亡国之君,一代“词宗”李煜的一首《虞美人》,既给世人留下一篇传诵千古的诗词佳作,更让后人从字里行间,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亡国之君,面对山河残破变色的无奈与辛酸。李煜和小周后剧照较之山河破碎,可能更令李煜“是可忍孰不可忍”,生不如死的是,自己一生挚爱的倾国倾城,曾尊贵无比、母仪天下的小周后,却被荒淫无

  • 李昪请弟弟吃饭,端起毒酒说:祝弟弟活千岁,弟弟一句话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李昪,摄政王,宰相,徐知询,徐温,毒酒

    自唐朝覆灭后,中原开启了分裂时代,形成了五代十国。其中十国之中最强盛的齐国君主李昪,将建康和广陵作为都城,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有次李昪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宴请了他的弟弟徐知询,宴会期间李昪端举着酒樽,向徐知询劝酒,并说道:“希望弟弟能够活一千岁。”徐知询感到惶恐,为何李昪会突然说这样的一句话,他

  • 李昪称帝后拿毒酒敬弟弟:希望你能长命千岁,弟弟一句话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昪,唐高祖,徐温,杨行密,杨渥

    自古以来关于兄弟之间为争夺权力斗争的故事数不胜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在玄武门之变后逼自己的父亲唐高祖让位,又除掉皇太子李建成,成功登上唐王的位置,掌控朝政大权。但世人仍会感叹兄弟反目,最著名的便是曹植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无论是什么朝代,皇家都会树立起自己的权威,称自己为正统,然而纵观历史

  •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从一个穷苦小和尚,一步步成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夏夜意风标签:李昪,节度使,宋太祖,唐宪宗,唐昭宗,丞相

    公元888年,唐僖宗光启四年,农历12月2日,江苏徐州的一个小老百姓李荣,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李昪(音同变),小名叫彭奴,李荣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常常跟寺庙里的和尚一起做功课,一起参加佛教活动,当时人称“李道者”。当时正是唐朝末年,各地节度使割据地方,相互之间为了利益,打来打去,在一次徐州的战争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