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后周北汉高平之战:周世宗柴荣的绝地反击,赵匡胤平步青云的开始

后周北汉高平之战:周世宗柴荣的绝地反击,赵匡胤平步青云的开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话春秋 访问量:2954 更新时间:2023/12/19 20:51:26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这一年正月,周世宗柴荣正式登基,而还没等他把皇位暖热,就有人上门“找麻烦”。

找麻烦的人,是北汉的开国皇帝刘崇。

刘崇与柴荣的养父郭威有宿怨,但奈何技不如人,始终打不过人家,而如今好不容易熬死了郭威,刘崇就意识到机会来了。

趁着自己还能动弹,赶紧找后周复仇。

而为了此战能取得成功,刘崇也是做了充分准备,除了自行集结的三万大军之外,又花高价钱,从他的契丹叔叔(北汉与当时的辽国为侄叔关系)那里,借来了万余契丹骑兵,加上辽国政事令杨兖所率的五六万部族兵,合计兵力约有十万人上下。

一切准备就绪后,刘崇亲率大军,于当年二月,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出发,经团柏(今祁县东南)南下,最终驻兵于梁侯驿(今沁县西北)。

驻兵梁侯驿后,北周这边也有了动作。

当时的北周,朝堂上关于如何应对此战意见不一,是战是和尚未达成一致,而就在争论之际,前方就传来了北周战败的消息。

当时,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探知北汉军抵达梁侯驿,便派军北上,同时命部将穆令均率两千骑兵出战。

但结果,穆令均被迎战的北汉先锋官张元徽狠狠的戏耍了一番。

史料记载,穆令均出战后,张元徽先是假装不敌,之后诈败而走,不知是计的穆令均率兵追赶,最终被引至山沟之内。

结果,穆令均战死,其麾下两千北周骑兵全军覆没。

北周穆令均全军覆没

眼看穆令均兵败,昭义节度使李筠马上率军返回潞州,一边向朝廷上报战败消息,一边固守待援。

这么一来,北汉取得了首战胜利,这就让刘崇极为高兴,而北周这边,本身对此战就意见不一,这下,更有不少人对柴荣提出,应暂避锋芒为好。

与此同时,北汉的刘崇趁着首战胜利,又来了个兵行险招。

按照常规思路,李筠坚守潞州城等待援军的想法并没有错,他的计划是自己只要保住潞州,然后朝廷援军到来后,那么就可以里应外合,在潞州城下歼灭北汉大军。

并且,这个思路在三十几年前就有人试验成功过。

当初,也就是朱温建立后梁不久,与李克用展开激烈争斗,双方曾在潞州城下激战良久,之后正是李克用之子李嗣源率援军发起突袭,配合着潞州城内的友军,彻底将数万后梁军击败。

所以,李筠也是准备经典再现。

但问题是,他想重现经典不假,人家刘崇却不按套路出牌,他并没有在潞州城多做停留,而是带领大军,绕过潞州迅速南下。

而刘崇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北汉国力弱小,此次出征,几乎是以倾国之力,所以,若是一州一城的和后周打下去,那没等战争胜利,自己就被拖垮了。

因此,此战的核心就是要快,要迅速取得最大战果。

第二,当年的后唐灭后梁之战,后唐庄宗李存勖便是定下了奇袭汴州的计划,亲率主力绕过后梁重兵镇守之处,仅用了七日,便从山东郓州,抵达汴州开封,致使后梁措手不及,最终被灭国。

而李存勖的这一招“黑虎掏心”的战术,也被后世诸多将领采用过,别的不说,明成祖朱棣当年奇袭南京,便是采取的这个思路。

所以,刘崇也是想效仿李存勖,给后周来一个“黑虎掏心”。

总之,按照当时的局势,明显有利于北汉的刘崇,况且后周朝堂上依旧还未达成意见统一,所以此时的他,已经在设想将来怎么分配战果了。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刘崇的整体思路确实没问题,但他却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柴荣。

面对首战失利,以及朝堂上的分歧,柴荣最开始也是头大如斗。

虽说他是皇帝,但首先初登大宝,并没有太大的威慑力,同时,五代时期的政权,皇帝如走马观花一般,要想底下人服气,基本一点就得有军功。

但可惜,柴荣并没有。

这也就是为何当时后周朝堂上意见达不成一致的原因所在,毕竟柴荣不是郭威,下面的大臣不服他也是正常的。

所以思想向后,柴荣认为,若是自己想坐稳皇位,那么此战必须胜利,并且还得是自己亲征的情况下胜利。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如果柴荣派一个大将去前线主持这场战争,不管胜利与否,对柴荣本身都没啥好处。

如果大将战败了,那不用说,北汉军打到家门口,而柴荣就成了亡国之君。

但如果大将胜利了,功劳是大将的,名声也是大将的,做为柴荣来说,更坐实了自己是个无能的二代身份。

更要命的还不止这些,别忘了当年郭威的皇位是怎么来了,万一这个上前线击败北汉军的大将,再来一次“黄袍加身”,那柴荣就只能呵呵了。

所以,柴荣必须,也只能御驾亲征,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但当柴荣把御驾亲征的意思告诉朝臣之后,当即就遭到了严重反对,其中,还有人当面对柴荣说起了风凉话。

谁这么大胆敢对皇帝说风凉话呢?不是别人,正是有着五代第一“老油条”之称的大臣冯道

冯道这个人,其职场经历颇为丰富,史料记载,他曾先后效力于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共十位君主,由于他曾历经四朝十代君王,所以后世均称其为“十朝元老”。

那么,冯道是如何说风凉话的呢?

当时,周世宗柴荣提出要御驾亲征,同时提出,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能定天下,就是靠着身体力行,所以自己也要效仿唐太宗。

而冯道就说,陛下,您觉得自己能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吗?

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冯道

估计当时,柴荣恨不得砍了冯道,怎么能如此让他下不来台(毕竟柴荣还不至于自大到与李世民相提并论),但当着大臣的面又不好发作,所以柴荣只能转移话题。

因此,柴荣就说,他亲自带队出征的话,那么打败刘崇,就好比是拿着大山压鸡蛋一样简单容易。

当然,柴荣这么说也有“自我吹嘘”的成分,但也是被冯道给挤兑的,总不能自己不行吧。

但冯道接下来说的一句话,差点没让柴荣气的吐出血来。

“未审陛下能为山否?”---冯道

这意思就是,陛下你觉得自己,能成为那座压倒北汉大军的大山吗?而这话里话外,分明就是瞧不起柴荣。

而冯道这种态度,在当时的朝堂上不止一个,在加上前线首战失利,所以这就是为何会说在当时柴荣头大如斗的原因。

当然,最终柴荣还是御驾亲征了,但是他此次出征,既有无奈,同时也是被逼上了梁山,他要通过此战,向臣子和天下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二代”。

柴荣亲征

不过,柴荣也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在御驾亲征之前,他还是做了不少准备工作的。

首先就是稳定国内环境,确保大后方不出问题。

比如大赦天下,史料记载,当时柴荣的大赦范围极广,基本上是将除犯有谋逆大罪之外的犯人全部放回家。

另外,针对那些被贬的官员,也重新进行考评,合适的话再次录用。

除了大赦之外,对于现任官员,柴荣也做到了雨露均沾,比如在任官员考评后晋升,同时对表现好的人,父母妻子一块加恩。

总之就是,柴荣通过全方位的普降甘霖,来消除国内不稳定的因素,以便自己出征后国内环境稳定有序。

还有,就是对禁军的改制。

郭威临死之前,曾对禁军进行过一定改制,在原有禁军的基础上,又成立殿前司,直接效忠于皇帝,确保皇帝手里有属于自己的死忠力量。

而柴荣便是把殿前司的指挥官进行换血,比如任命自己的姐夫张永德任殿前都指挥使,又提拔原开封府马直军使的赵匡胤为亲兵副将。

也就是说,柴荣通过禁军军官的任命,确保了自己手里有完全死忠的嫡系部队。

一切准备就绪后,那剩下就是怎么打了,当时柴荣的计划是,让自己的老丈人,也就是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镇宁节度使郭崇二人率一支兵力,出磁州(今河北磁县)西进,堵住北汉军的退路。

另一方面,则是命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保义节度使韩通率部自晋州(今山西临汾)往东北方向,目标是北汉军的侧翼。

而柴荣自己,则率领主力,由开封经怀州(今沁阳)北上,正面迎击北汉军。

说白了,柴荣的整体计划就是,以三方合围之势,将北汉军围在潞州城下,到时候三方合力,加上驻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配合,彻底歼灭北汉军。

还有,为了扩充实力,柴荣在当时还诏令全国,以重金招募民间骁勇者从战,总之就是,这次以柴荣也是卯上了。

公元954年三月十一,柴荣率大军出发,而此时的北汉刘崇,也开始了绕过潞州,加速南下的进程。

听到这个消息后,柴荣迅速做出判断,命令大军加速前进。

可能是因为急行军走的太快,在大军抵达怀州时,控鹤军指挥使赵晁便撺掇柴荣的近侍郑好谦,通过他向柴荣提意见,说敌军势头正盛,不应该走的这么快,要暂避锋芒才对。

帝欲兼行速进,控鹤都指挥使真定赵晁私谓通事舍人郑好谦曰:“贼势方盛,宜持重以挫之。”---《资治通鉴》

而柴荣一听,当即火冒三丈,追问出是赵晁撺掇的之后,随即当众责打二人一番后,又把这他俩打包关进了监狱里。

为何柴荣仅仅因为一句话就狠狠的处罚了这二人呢?

第一是因为他的性格和脾气,柴荣这个人,是那种一旦目标确定,那就必须全力以赴玩命达成的主儿,并且对部下的要求极其严格。

所以,正当他下令急速行军之际,有人提出要慢慢走,这明显就是找不自在。

而第二,也是与当时的局势有关,换句话说,柴荣不得不加速行军,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为什么呢?当时柴荣大军是从河南沁阳北上,而要想抵达潞州,那就只能走走“太行胫”。

所谓太行胫,是古时连接河南与山西的一条要道,其起于河南沁阳,止于山西泽州(即晋城),是著名的“兵要首地”。

更重要的是,这条太行胫,位于崇山峻岭之间,道路颇为蜿蜒盘旋,其中有大约20公里的一段,不仅落差极大,同时弯弯曲曲如羊肠,故而也有“羊肠坡”之称。

这样的道路,时至今日走着都十分费劲,在当时更是如此,况且柴荣还带着大军。

太行胫示意图

而同样的,北汉刘崇如果南下,也得走这条路,但他从潞州赶到太行胫之间的道路,几乎是一马平川。

因此,如果被刘崇提前赶到太行胫,然后把住险要关隘后,在崇山峻岭中爬山的柴荣就惨了。

所以,这就是为何柴荣在得知刘崇已经开始南下后,要大军急速前进的原因,他可不想被困死在这太行胫内。

说白了,他就是要和刘崇抢时间。

幸运的是,柴荣先行一步,出了太行胫,并且在出太行胫抵达泽州东北时,还遭遇了北汉军的先锋部队,双方简单交手后,北汉先锋军后撤,而柴荣为了与北汉军主力决战,继续命令大军快速前进。

终于,在泽州高平县南的巴公原,两支大军相遇,一场决定北汉与后周命运的大战,即将上演。

按照惯例,开打之前,先介绍一下两军的列阵情况。

北汉刘崇这边,大军是以“品字”形列阵,其中,中军为刘崇,麾下北汉军以及部分契丹部族军,约为六万人。

在刘崇西边,是辽国的外援,由杨兖统帅,,而在刘崇东边,则是北汉先锋张元徽(就是前文提到斩杀后周大将那个)。

整体来说,北汉的列阵布置,还算是中规中矩,比较稳妥。

而柴荣这边,采取的是“丁”字形,左边对应杨兖的没后周马步军都虞侯李重进和滑州节度使白重赞,对应北汉东路军的,则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以及步军指挥使何徽。

至于中军,则是郑州防御使史彦超,而柴荣则居后军,由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护卫。

总体来看,后周虽说列阵列的不错,但奈何兵力不如北汉,所以最开始,刘崇丝毫不把后周军放在眼里。

并且,他当时极为后悔,后悔啥呢?后悔花高价请了契丹人当外援,看对面后周这架势,简直是不堪一击嘛,早知道如此,当初何必花这个钱呢?

所以,刘崇当场就对手下人说,哥几个今天加把劲,一鼓作气把后周打败了,也让契丹人瞧瞧咱们的厉害。

而刘崇身边的大将深以为然,当场齐夸领导说的没毛病。

北汉后周列阵示意图

就在刘崇准备下令开战之际,契丹的杨兖策马向前,对刘崇劝诫说,对面看起来军容颇整,不可大意啊。

而他的这句话,让刘崇十分不爽,为何呢?在刘崇看来,杨兖此时说这样的话,分明就是想突出其作用,好坐地起价而已。

所以,刘崇当场怼了回去,一捋胡子就直截了当称,你(指杨兖)啥也别说,站边上看着我怎么打吧。

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资治通鉴》

得,刘崇这一句话,算是把友军给彻底得罪了,杨兖也十分生气,当时就气呼呼的退到一边。

之后,刘崇为了证明自己不需要契丹人,当场就下令,让东军的张元徽率一千精锐骑兵,迅速出战,攻打对面的后周的樊爱能部。

刘崇本以为,这只是开胃小菜,先试探试探后周再说,但是,让他意想不到的局面发生了。

当张元徽带着北汉骑兵,就要冲到樊爱能跟前时,只见樊爱能当即策马往左撤去,而看到领导都撤了,他手下的兵顿时大乱,纷纷四散而逃。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由于樊爱能带的是骑兵居多,因此,骑兵一溃散,连累后面的步兵,也就是同为后周东路军的何徽部也是乱做了一团。

到了最后,这些步兵老爷们,一看势头不对,当场就把武器给扔到了地上,跪在地上大呼“刘崇万岁”。

由此,后周东路军全军崩盘。

还没开打,这就崩盘了?答案是真的如此,而造成这种一触即溃的原因,则和当时的时代有很大关系。

我们都知道,五代时期是一个混乱的时期,打仗就跟吃饭喝水一样时常发生,而仗打的多了,军队里自然就诞生出一种人,叫做“老兵油子”。

对于这种老兵油子来说,当兵就是为了能挣点钱,顺便能抢东西,所以,他们上战场,第一要务就是保命,至于什么忠君爱国,完全是扯淡。

所以,当看到领导都带头跑了,小兵干脆直接投降也就不奇怪了。

而最可恨的,还不是这些老兵油子,而是带头跑的樊爱能,他不仅跑了,还拉上了何徽,同时一边跑,一边散布谣言,称后周大军已经兵败如山倒,忽悠更多的人跟着他们一起跑。

期间,柴荣还曾派使者追他们回来,提出只要回来,暂时既往不咎,但这俩人不仅不听,还杀了柴荣派来的使者,继续一路往南逃窜。

到了这种程度,稍有不慎,后周必然是大溃而败,此时的柴荣,心里既愤怒又不甘,难道,自己第一次试图为自己立威的御驾亲征,就这么一败涂地了吗?

电光火石之间,柴荣心中的不甘逐渐占据上风,他把所有的愤怒化为勇气,带着自己的一帮亲兵纵马向前,冒着被敌军射中的危险,要亲自督战。

而就在这个时候,柴荣身边的宿卫将(即亲兵)赵匡胤站了出来,高声对同为亲兵的同僚疾呼,陛下危在旦夕,作为部属,以身报国的时候到了!

太祖皇帝(赵匡胤)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资治通鉴》

一声疾呼,登时令后周军士为之一振,接下来,一场柴荣主导的绝地反击战由此上演,而属于赵匡胤的高光时刻也随之到来。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更多文章

  • 传奇皇帝周世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周世宗,皇帝,后周世宗,郭威,宋太祖,五代十国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随着朱温接受唐哀宗禅位建立后梁开始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立国建立宋朝为止,古老的中华大地又一次陷入了兵连祸结、狼烟四起的乱世,华夏文明也开始了53年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混乱而在这短短的50余年中,先后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王朝

  • 周世宗柴荣的能力如何?对于赵匡胤而言,他就是提供肩膀的巨人

    历史解密编辑:正史漫谈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宋太祖,李世民,冯道

    柴荣、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都不错,但他们是两种类型的帝王:前者极具英雄气概,雄姿英发、挥斥方遒;后者是个典型政客,老谋深算、思维缜密。而且,赵匡胤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踩着柴荣这位巨人的肩膀。所以很多人喜欢柴荣,也就不难理解。柴荣向来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纵观其短暂一生,确实有一番“马上打天下、马

  • 揭露历史的隐秘:周世宗柴荣的能力和赵匡胤相比,哪一个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柴荣,赵匡胤,国防政策,军事政策,军事制度

    揭露历史的隐秘:周世宗柴荣的能力和赵匡胤相比,哪一个更强?周世宗柴荣好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都极其不错,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独特特点:前者算得上是时代里数一数二的大英雄,是一个动辄就可以搅乱整个时代的一代雄主。而后者则更像一只老狐狸,老谋深算、谨慎小心。而且最为主要的是: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建立宋朝,很

  • 为啥周世宗被称为五代十国第一明君?看他“禁佛”的手段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外史传标签:明君,五代十国,后周世宗

    在中国古代史中,一共发生了四起毁灭佛法的事件,人们将其称之为“三武一宗之厄”,而其中最为文明理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灭佛事件,就是由被称为“五代十国第一明君”的后周世宗柴荣所制定并推行的。时代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时传入中国起,在国家政策上一直享受着特别的优待,最特别的就是免去了僧人的劳役赋税,

  • 白雪阳春传雅曲之花蕊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天堂标签:花蕊夫人,花蕊,牡丹园

    我赏花蕊牡丹园爱尝薯药月一盘惟叹国亡无男子雅女情笃祭张仙

  •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真的是花蕊夫人所写吗?

    历史解密编辑:客馆历史官方标签:花蕊夫人,孟昶,皇帝,宋太祖,君王,宋朝,花蕊夫人(后蜀),小说家,五代十国,艺术家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首如今儿童耳熟能详的《述国亡诗》,据传为后蜀皇帝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所作,意在表达自己对于后蜀军队面对北宋大将王全斌时不战而降的不耻与愤恨,更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恨。虽然此诗长久以来被认为是花蕊夫人所作,但从古至今,关于这首诗的作者究

  • 有这样一群女子,名字都叫花蕊夫人,美艳绝伦,却都惨死男人手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花蕊夫人,孟昶,宋太祖,王建,宋太宗

    在中国历史上最强大辉煌的汉帝国和唐帝国之间,有近八十年的岁月里,整个中国都处于大分裂大动荡时期。男人们群雄逐鹿,一个一个黄袍加身,登上金銮,又一个一个被更强大的男人取而代之。这是男人们的狩猎场,谁夺得了至高无上的霸主之位,谁就能去占有天底下最美艳的女人。这是个烽烟烈烈的时代,在残酷背景的映衬下,有这

  • 花蕊夫人这首诗骂人不带个脏字,短短的四句,把天下男儿骂了一遍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花蕊夫人,宋太祖,孟昶,深宫,蜀国

    那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花蕊夫人,后蜀国孟昶的妃子,她就是一位很独特的女性,她年轻漂亮,不仅能歌善舞,同时还能够写诗作赋,很得孟昶的宠爱,后来由于后蜀国被北宋灭亡之后,他被宋太祖赵匡胤俘虏后,她写下了一首亡国诗,那便是他最著名的《述国亡诗》。在这首诗中,她通篇都是在骂人,但是却通篇没有一个脏字,还把天下男

  • 她惹得两位皇帝互相残杀,其样貌倾国倾城,她就是著名的花蕊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小美美魅标签:皇帝,花蕊夫人,宋太祖,宋太宗,皇位,后宫

    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深不可测的,相信喜欢看历史文章的朋友们也在慢慢地了解这些古代的文化。我们也知道在古代的时候都是有皇帝的皇帝后宫的三千佳丽的,所以在后宫有才的女子不在少数,流传至今的才女却不是很多,但就是有这么一位才女,竟惹得为了她两个皇帝,互相残杀,由此可见这个女子的魅力有多大。这个女子就是著名

  • 后蜀后宫的那些八卦:花蕊夫人和她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听说跟你说谈标签:孟昶,贵妃,花神,八卦,宋太祖,宋太宗,花蕊夫人,后蜀后宫

    徐氏,名不详,后蜀亡国君主孟昶的贵妃,深受皇帝孟昶的宠幸,先封她为贵妃,并称之为花蕊夫人,意思是比花还美丽。苏轼专门称赞过她的美:“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使她的美扑朔迷离;亡国、美人,这双重的身份,让她整整横跨两朝三、四位帝王,,其有关她的传说也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八卦一:后蜀国主孟昶成了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