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为什么不吃六安茶?这就是个人口味的问题,没什么可说的。
像王熙凤分送众人的“暹罗进贡来的”茶,王熙凤、宝玉都说不好,轻易不开口批评的宝钗也说“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唯独黛玉“我吃着好”。没有别的,就是各人口味问题。
妙玉为什么知道贾母不吃六安茶?那显然是因为她俩,贾母与妙玉之间,有过交往。贾母知道妙玉习惯用六安茶待客,而且贾母曾拒绝过妙玉的六安茶。
如果说“妙玉习惯用六安茶待客”是原因,那么问题已经回答完毕。如果把这句话当成结论,我们可以再推究一下原因:贾母怎么知道“妙玉习惯用六安茶待客”这件事的?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分析妙玉是贾府世交家的落难女儿。因为两家有几十年的交情,所以贾母知道“妙玉家一向喜欢吃六安茶”。
这个结论,似是而非,初看颇有道理,细思却令人发笑。就像我刚才引用的那个例子,宝、黛、钗、凤四个人,对一种茶的评价尚且大相径庭,妙玉家族又怎么可能全家上下几代人、几十年不变、几千里路也不变,一直喜欢同一种茶?
贾母知道“妙玉习惯用六安茶待客”,只能是贾母和妙玉两个人之间的事。
这个细节透露出一个信息:看起来“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眼”的妙玉,却偏偏和贾母有着比较密切的来往。
王熙凤说贾母“往常也进园子逛去,不过到一两处坐坐就回来了”。是每次去一两处,不是每次都去同一处。从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描写可以看出,贾母是第一次到蘅芜苑,也是第一次到秋爽斋。潇湘馆不是第一次来,但是也并不经常,否则不会得出“他们姊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坐,生怕脏了屋子”的结论——“不喜欢人来坐,生怕脏了屋子”的矫情,也确实符合黛玉的为人。连湘云拥雪烤肉,她也认为“作践”了环境,要“为芦雪庵一大哭”呢。
贾母疼爱宝玉,怡红院肯定是她来得比较多的地方,但也不至于每次都来。纨、迎、惜的房间,她去得更少。其他有景无人之处,不过偶然逛逛,不可能常去。那么王熙凤所说的“往常也进园子逛去,不过到一两处坐坐就回来了”,贾母常去的,是哪里?
就是妙玉的栊翠庵了。
作为寄人篱下的孤女,妙玉没办法拒绝主人的到访。更重要的是,一个年幼的孤女,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她们之间很容易产生信任。至少妙玉可以相信,贾母不会对她有攻击性。连李纨的“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差评,宽容的贾母也不会有。
妙玉的“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眼”,一般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是由于她的出家人身份。但是联系林之孝介绍的“自小多病”“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就可以知道,妙玉出家、进京,根本是因病拖累,而不是自愿的选择。
再联系岫烟所说的“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了”,更可以知道,妙玉进京是为了避祸,躲避“权势”的迫害。
出家就是无奈,远离家乡亲人更是无奈。无奈的环境里,遇到慈祥的、老祖母一样的贾母,难怪妙玉要乐于接近进来。
而贾母呢,一向博爱、一向怜惜弱小,对这个美丽聪明的落难少女,也有着普遍的同情。
在贾母面前,妙玉找到了小儿女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