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十二钗,不是由个人的出色程度或者出身高低作为评判标准的。虽然警幻仙姑说是“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但是以巧姐之幼,哪里能看出她是否“紧要”?
显然,十二钗的评判标准,是以与贾府的关系深浅来选择的。四位孙小姐,两个孙媳妇,一个重孙小姐,一个重孙媳妇,三位表小姐,都是贾府的血缘或者婚姻亲属。
宝琴的确很吸引眼球。但是她已经与梅翰林的儿子订有婚约,将来肯定是要嫁到梅家去的。也就是说,她只是暂时借住在贾家,与贾家的前途命运,并不会有太深的关系。所以,她不会位列“十二钗”。
另外,“十二钗”是在“薄命司”中。而从八十回中来看,完全没有宝琴将来悲剧命运的暗示。她不会出现在“薄命司”中。
那么,妙玉呢?她与贾府也没血缘或者婚姻关系。但是,她像黛玉一样,“无依无靠投奔来的”。她的父母已逝,师父也圆寂了,除了贾府,她已经再没有可去之所。所以,不管她是否愿意,不管贾府是否愿意,她都已经成为贾府的一部分,再不可分割了。
我们读《红楼梦》,总有个印象,觉得妙玉郁郁寡欢,除了对宝玉的小情愫,谁也懒得搭理。其实不然。凤姐曾告诉刘姥姥,贾母“往常也进园子逛去,不过到一二处坐坐就回来了”。但是从贾母到每一处的反映来看,都比较生疏:如果常去潇湘馆,怎么会恰好当着客人发现窗纱旧了?如果常去秋爽斋,怎么会感慨梧桐“也好了,只是细些”?如果常去蘅芜苑,她怎么会初次发瑞宝钗没有玩器?甚至在秋爽斋听到音乐,她都以为是“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倒近。”
带着刘姥姥逛园子,贾母没去怡红院,无法判断她对怡红院是否熟悉。按她对宝玉的宠爱,常来怡红院倒也说得下去。但这不过一处。那么凤姐说的“一二处”是指哪里?连潇湘馆都不常去,会去惜春、迎春的住处吗?
妙玉一向贾母奉茶,贾母就强调不吃六安茶,显然是知道妙玉常吃六安茶。别往什么“亲王之女”“世交故旧”上联想,就算贾母和妙玉的父母长辈相熟,怎么可以判断人家的女儿就一定跟父母保持同样的口味呢?贾府之中,凤姐送一次茶,宝钗宝玉和黛玉的评价就大不相同。怎么相隔多年、相距千里,贾母就认定人家的孩子还保持从前父母对茶的品种的喜好?
贾母对栊翠庵的评价“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也不是初见惊艳,而更像熟知内情者对旁人的介绍。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与贾母相熟的,不是妙玉家族长辈,而是妙玉本人。也就是说,贾母进园子“不过到一二处坐坐就回来了”的“一二处”,很可能包括了妙玉的栊翠庵。
在八十回中,妙玉出场并不多,但是已经渐渐走上舞台。宝玉之外,她与宝钗、黛玉、湘云都有了交集。在八十回以后,她还会有越来越重要的戏份,与贾府的命运紧紧纠葛在一起。
甚至,妙玉不仅是贾府败落的见证人,也是“子孙流散”的参与者。这才是她入选“十二钗”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