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带着刘姥姥逛栊翠庵,妙玉用珍贵的成窑茶杯给贾母喝茶,贾母喝了一半转给刘姥姥,导致妙玉事后将此茶杯弃置不用。贾母此举,是否是在故意恶心妙玉?
贾母一向有把东西分给别人的习惯。抄检大观园之后,她给王熙凤半碗粥,给宝黛一盘笋和一盘风腌果子狸,给贾兰一碗肉,还留探春和尤氏在此吃饭(宝琴不算,她本来就是跟着贾母吃饭的),显然具有政治含义,对无辜被抄的受害人给予安慰。而迎春、惜春二人,一来平时疏远,二来在抄查中获罪,就没有这项待遇了。
除了这政治意味,平时也不少给人送吃的。就在这次游大观园时,贾母还“拣了一个卷子,只尝了一尝,剩的半个递与丫鬟了”。
也不光贾母,剩菜分给晚辈、下人,本来就是大家规矩。接待刘姥姥后,鸳鸯就问:“今儿剩的菜不少,都那去了?”回答是:“都还没散呢,在这里等着一齐散与他们吃。”结果鸳鸯吩咐,分别给平儿、素云、袭人送了两样。
给人吃喝不奇怪,用这样珍贵的茶具给人分茶,贾母是不是故意的?况且茶具的主人,又是特别好洁的妙玉。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来到你的栊翠庵,大家都是客人,你只给贾母一个人上茶,等贾母喝完了,才给别人,是什么意思?出家人不是讲究“世法平等”吗,你给贾母和众人的茶具都不一样,是什么意思?王夫人及众姐妹也就算了,本来是晚辈,刘姥姥再穷,此刻是贾府的亲戚,你不尊敬贾家的亲戚,是什么意思?
如果说“恶心”,恐怕是妙玉恶心众人在前。但是以贾母的宽厚与睿智,未必会与她针锋相对。
本来妙玉要请贾母到禅堂里坐,但是贾母说:“我们才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拒绝入内。其实妙玉自称“闺阁”,哪里真的把佛法放在心上了?
妙玉不把佛法放在心上,贾母不可会惯着她。不是贾母尊佛信法,而是贾母不会随着妙玉的好恶,来改变自己的好恶。你不崇佛,由得你;我对佛礼貌(说不上崇信),却由得我。你不把自己当佛门弟子,当闺阁女子,由得你;我看你、待你为佛门弟子,却由得我。你不尊重刘姥姥,由得你;我尊重我的客人,却由得我。你招待客人,茶具分三六九等,由得你;我拿茶具招呼我客人,却不会按你的标准分三六九等,这是由我的。
贾母不愧是贾母啊。她宽容、厚道,却坚持自己的原则主见,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也只有贾母,才能在栊翠庵中坚持自我、保持自我,从容大度。相比之下,李纨的那句“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即使不能称为小气,也比贾母差得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