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第十三回开篇,曹雪芹就放了一个大招:秦可卿骤然去世,离世当晚,给王熙凤夜间托梦,劝诫阿凤提前给贾家留条后路,将来大难来临之际,贾家人还能有个退居之所。
这个情节在《红楼梦》里具有相当沉重的分量,也是导致原本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被修改成“秦可卿病逝”的直接原因。
靖藏本有批语曾有解释: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故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由于秦可卿夜间托梦,所言皆是金玉良言,对贾家未来极为重要,批书人由此认为可卿有功,便劝说曹雪芹删去了原本的“遗簪”、“更衣”情节,也隐去了秦可卿在天香楼上吊自缢的描写,这些消失的情节在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得到了一定的还原。
但从现实主义角度考量,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这个情节本身并不严谨,为何这么说?我们且来看看秦可卿叮嘱王熙凤的具体内容: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第十三回
问题就在秦可卿的这些建议上。
诚然,可卿的建议立足全知视角,对贾家未来可能出现的败落,以及后续如何处理,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这些建议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托梦的人选上——秦可卿为什么一定要托梦给王熙凤?
原著中的解释很随意,夸赞王熙凤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及她,所以只能秦可卿只能托付给她,告诉别人未必中用。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秦可卿提出的两个建议,分别是在祖茔附近购置房舍地亩,以及设置家塾,此两项均是大动作,王熙凤有这样的权力吗?
《红楼梦》主要描写女性,故而读者看到的掌权人往往是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这些女人,可事实上真正的荣国府是男人操纵的,比如修建大观园,掌勺的是贾政、贾赦、贾珍、贾琏这些人,王熙凤这样的女眷,是掺和不进权力核心的。
退一万步说,即便王熙凤手里有些权力,可她上面还有王夫人、贾母压着,在祖茔附近购买田产,设置家塾,还要拉动整个家族的人定下则例,按房掌管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费用,王熙凤有这样的能量吗?
历来发现这处大疏漏的论者,不止笔者一人。
吴世昌在其作《红楼梦探源》中曾提出,秦可卿托梦的情节,原本应该是元春托梦给贾政或王夫人,这样才符合书中线索。
宋淇在《论大观园》中也提出相似的看法,并进一步推论:从元春移到可卿身上,无非让秦可卿立功,对贾家也算有了贡献。否则秦可卿实在没有资格跻身正十二钗之列。
从情节角度来看,元妃给贾政、王夫人托梦,更加符合现实,毕竟荣府一直是二房掌权,贾政、王夫人是最具有改天换地能力的人选,也只有政治敏感性最强的贾元春,才能提出如此切中要害的建议。
如果《红楼梦》最早的版本是元妃托梦,那么她的去世时间一定早于现今版本,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曾提出一个猜测,借由赵姨娘的一段骂语,猜测暗喻了元妃之死:
第六十回赵姨娘向贾环说:“趁着这回子撞尸的撞尸去了,挺床的便挺床,吵一出子。”“撞尸”是死了亲人近于疯狂的举动,形容贾母王夫人等追悼老太妃,绝对用不上,只能是说元妃丧事中,死者的父母、祖母。“挺床”乍看似乎是指凤姐卧病,咒她死,但是凤姐一同送灵去了,第五十五回的病显已痊愈,“挺床”只能是指元妃。——《红楼梦魇》
“撞尸”这个词语的使用,的确是一个切入点。亲人去世,亲属痛哭哀嚎,几欲撞尸,这种情况确实不符合贾母、王夫人对宫中老太妃的哀悼举止。
至于“挺床”二字的解释,我个人以为还有待商榷,因为撞尸、挺床用在一个人身上,实在有些莫名,尤其是赵姨娘的声口,似乎指的是两个人,不像是一个人。
但不管怎么说,“撞尸”暗指元妃,是极有可能的。可能在《红楼梦》最初的草稿中,元妃早死,临去世前给贾政、王夫人托梦,叮嘱后续事宜,后来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将元妃的文字尽数删去,托梦一节也移植到秦可卿身上。
这个结论也符合贾元春的年龄之谜,在庚辰本中,元春仅比贾宝玉大一岁,到了程乙本,元春骤然比宝玉大了十几岁,其目的是为了贴合程高本中元妃43岁因痰疾去世的文字。
另有一些版本,为了避免这处争论,直接修改成了:王夫人生下元春后,后来又生了一位公子贾宝玉。用这个“后来”,将时间模糊化,让读者不知道元妃到底多少岁年龄。
综上,《红楼梦》的删改,造成很多细节上的疏漏,对于这些疏漏,我们需要用严谨、认真、稳重的态度来一一解剖,切勿盲目迷信索隐、映射之说,方是读懂红楼的第一步。
本文乃“红楼不红”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八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