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很有名,其结果是秦王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让出了权力。儿子们亲兄弟骨肉相残,是作为父亲的李渊绝不希望看到的,但其将皇权传于太子、军事仰仗秦王的安排,客观上促成了兄弟争位。
其实,玄武门的一幕,早在事变发生的316年前,即公元310年就上演过一次,只不过汉赵的开国皇帝刘渊没亲眼目睹兄弟相杀。
一、背离了匈奴的传统
汉赵的皇帝刘渊虽然是匈奴族,但其从小接受了儒家的传统教育,已是相当程度上汉化了。建立政权后,官制很大程度采用的汉制,其思维模式已与传统的草原民族有所差异。
在刘渊攻打西晋的过程中,大将军刘景攻克黎阳、延津后,将三万男女平民淹死于黄河。刘渊闻讯很愤怒,将其降为平虏将军。
"景何面复见朕!且天道岂能容之!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细民何罪!"《资治通鉴》
可见,刘渊与以杀戮开创伟业的匈奴前辈、冒顿单于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在接班人的处理上也是如此,匈奴的传统并没有嫡子继承一说,但刘渊要考虑这个问题。刘和是呼延皇后嫡子,被立为太子,但他的能力显然不如张夫人所生的四子刘聪,楚王刘聪辅助父亲建国,征讨四方,是刘渊倚重的领兵将领。
310年7月,刘渊病重,开始安排后事:
"以欢乐为太宰,洋为太傅,延年为太保,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以其子裕为大司徒。"《晋书》
8月,刘渊去世,刘和即位。刘渊想不到的是,自己临终前召见几位重臣托付后事,几个没被顾命的近臣却在人心里由此埋下了嫉恨。
二、一刻都无法忍受的皇帝
刘渊生前最后的安排,是以皇帝刘和为中心,重臣及各皇子在四周辅助,各展所长。但是,其给予刘聪的权力和权限明显超越了君臣间应有的平衡,不仅任命其为大司马,掌管全国军权,还为他量身恢复了匈奴的大单于一职,将匈奴部族的管理交到他的手中。究其原因,可能是三种:
1、认为刘聪有能力,可以也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
2、对刘聪心有愧疚,想用更多的权力补偿他。
3、以权力平衡二人,刘和凭借至上的皇权安身,刘聪依仗强大的武力值自保。
当嫡贤不能集于一身的时候,选择继承人的皇帝难免会心有憾焉,只是前两种原因无论哪一个,都只是太过一厢情愿的想法,至于第三种,貌似的确可以使二人相安无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
刘和上台,虽为皇帝,政权只有一部分,立国之本的匈奴各部都不归自己管,军权更是无从染指。他在宝座上如坐针毡,几个心怀不满的大臣也乘机进言,亲舅呼延攸说道:
"先帝不惟轻重之计,而使三王总强兵于内,大司马握十万劲卒居于近郊,陛下今便为寄坐耳。此之祸难,未可测也,顾陛下早为之所。"《晋书》
几句话说到了刘和的心里,他立即召来顾命的领军安昌王刘盛、安邑王刘钦、马景等人,共同商量此事。
安昌王刘盛想打消皇帝手足相残的念头,他列举了几条理由:
1、先帝还未安葬,一切该以此为先。
2、齐王刘裕、鲁王刘隆、北海王刘乂、楚王刘聪,虽有兵权,但是为国掌兵,并未叛乱。
3、皇帝应以先帝统一天下的大业为念。
4、不相信骨肉至亲,还能相信谁。
5、不要听信谗言。
挑事的刘锐、呼延攸见矛头指向了自己,大怒,呼唤左右杀了刘盛。"今日之议,理无有二。"其他人见状,不敢再有他议。
三、自相残杀
意见统一后,刘和立即分派任务,刘锐、马景攻打刘聪;呼延攸、刘安国攻打刘裕;刘乘、武卫攻打刘隆;田密、刘璿去攻打刘乂。
意外发生了,田密、刘璿一路非但没和刘乂兵戎相见,反而带着刘乂闯关杀出城去,直奔刘聪的大营,刘聪紧急部署,兵营戒备森严。刘锐、马景见其有备,不敢强攻,退回城去,协助另外两路作战。鉴于田密、刘璿的教训,揣测另两路的刘安国、刘钦恐怕也不可靠,刘锐、呼延攸索性将他们杀了,并攻入刘裕、刘隆府中,一并杀死。
"聪攻西明门,克之。锐等奔入南宫,前锋随之,斩和于光极西室。锐、攸枭首通衢。"《晋书》
才搞清楚状况的刘聪开始反击。他在城外发兵攻打首都平阳的西明门,刘聪手下都是前赵军队的主力,很快,刘聪军破城而入,刘锐、呼延攸保着刘和退守皇城南宫,刘聪军尾随而至,在光极西室杀死登基7天的刘和,刘锐、呼延攸被擒后,当街处斩。
群臣推举刘聪继位,刘聪推让刘乂,因刘乂的母亲是单皇后。刘乂坚辞不受,刘聪最终答应。
结语:
皇位之争历来残酷,前赵的这次事变虽不及玄武门之变有名,但血腥程度不遑多让。在嫡长子继承制下,有个能打仗的兄弟,或许是太子的噩梦。李世民的能力大过刘聪,而同为太子,李建成的能力也远超刘和。
刘渊当初的安排,造就了兄弟相残的结果。只是他比唐高祖李渊幸运,他没有看见骨肉相残,不必像李渊那样,承受内心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