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子当了7天皇帝丧命,刘渊为父的选择,可称为玄武门之变的预演

太子当了7天皇帝丧命,刘渊为父的选择,可称为玄武门之变的预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化雪历史 访问量:2310 更新时间:2023/12/30 14:43:13

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很有名,其结果是秦王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让出了权力。儿子们亲兄弟骨肉相残,是作为父亲的李渊绝不希望看到的,但其将皇权传于太子、军事仰仗秦王的安排,客观上促成了兄弟争位。

其实,玄武门的一幕,早在事变发生的316年前,即公元310年就上演过一次,只不过汉赵的开国皇帝刘渊没亲眼目睹兄弟相杀。

一、背离了匈奴的传统

汉赵的皇帝刘渊虽然是匈奴族,但其从小接受了儒家的传统教育,已是相当程度上汉化了。建立政权后,官制很大程度采用的汉制,其思维模式已与传统的草原民族有所差异。

在刘渊攻打西晋的过程中,大将军刘景攻克黎阳、延津后,将三万男女平民淹死于黄河。刘渊闻讯很愤怒,将其降为平虏将军。

"景何面复见朕!且天道岂能容之!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细民何罪!"《资治通鉴》

可见,刘渊与以杀戮开创伟业的匈奴前辈、冒顿单于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在接班人的处理上也是如此,匈奴的传统并没有嫡子继承一说,但刘渊要考虑这个问题。刘和是呼延皇后嫡子,被立为太子,但他的能力显然不如张夫人所生的四子刘聪,楚王刘聪辅助父亲建国,征讨四方,是刘渊倚重的领兵将领。

310年7月,刘渊病重,开始安排后事:

"以欢乐为太宰,洋为太傅,延年为太保,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以其子裕为大司徒。"《晋书》

8月,刘渊去世,刘和即位。刘渊想不到的是,自己临终前召见几位重臣托付后事,几个没被顾命的近臣却在人心里由此埋下了嫉恨。

二、一刻都无法忍受的皇帝

刘渊生前最后的安排,是以皇帝刘和为中心,重臣及各皇子在四周辅助,各展所长。但是,其给予刘聪的权力和权限明显超越了君臣间应有的平衡,不仅任命其为大司马,掌管全国军权,还为他量身恢复了匈奴的大单于一职,将匈奴部族的管理交到他的手中。究其原因,可能是三种:

1、认为刘聪有能力,可以也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

2、对刘聪心有愧疚,想用更多的权力补偿他。

3、以权力平衡二人,刘和凭借至上的皇权安身,刘聪依仗强大的武力值自保。

当嫡贤不能集于一身的时候,选择继承人的皇帝难免会心有憾焉,只是前两种原因无论哪一个,都只是太过一厢情愿的想法,至于第三种,貌似的确可以使二人相安无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

刘和上台,虽为皇帝,政权只有一部分,立国之本的匈奴各部都不归自己管,军权更是无从染指。他在宝座上如坐针毡,几个心怀不满的大臣也乘机进言,亲舅呼延攸说道:

"先帝不惟轻重之计,而使三王总强兵于内,大司马握十万劲卒居于近郊,陛下今便为寄坐耳。此之祸难,未可测也,顾陛下早为之所。"《晋书》

几句话说到了刘和的心里,他立即召来顾命的领军安昌王刘盛、安邑王刘钦、马景等人,共同商量此事。

安昌王刘盛想打消皇帝手足相残的念头,他列举了几条理由:

1、先帝还未安葬,一切该以此为先。

2、齐王刘裕、鲁王刘隆、北海王刘乂、楚王刘聪,虽有兵权,但是为国掌兵,并未叛乱。

3、皇帝应以先帝统一天下的大业为念。

4、不相信骨肉至亲,还能相信谁。

5、不要听信谗言。

挑事的刘锐、呼延攸见矛头指向了自己,大怒,呼唤左右杀了刘盛。"今日之议,理无有二。"其他人见状,不敢再有他议。

三、自相残杀

意见统一后,刘和立即分派任务,刘锐、马景攻打刘聪;呼延攸、刘安国攻打刘裕;刘乘、武卫攻打刘隆;田密、刘璿去攻打刘乂。

意外发生了,田密、刘璿一路非但没和刘乂兵戎相见,反而带着刘乂闯关杀出城去,直奔刘聪的大营,刘聪紧急部署,兵营戒备森严。刘锐、马景见其有备,不敢强攻,退回城去,协助另外两路作战。鉴于田密、刘璿的教训,揣测另两路的刘安国、刘钦恐怕也不可靠,刘锐、呼延攸索性将他们杀了,并攻入刘裕、刘隆府中,一并杀死。

"聪攻西明门,克之。锐等奔入南宫,前锋随之,斩和于光极西室。锐、攸枭首通衢。"《晋书》

才搞清楚状况的刘聪开始反击。他在城外发兵攻打首都平阳的西明门,刘聪手下都是前赵军队的主力,很快,刘聪军破城而入,刘锐、呼延攸保着刘和退守皇城南宫,刘聪军尾随而至,在光极西室杀死登基7天的刘和,刘锐、呼延攸被擒后,当街处斩。

群臣推举刘聪继位,刘聪推让刘乂,因刘乂的母亲是单皇后。刘乂坚辞不受,刘聪最终答应。

结语:

皇位之争历来残酷,前赵的这次事变虽不及玄武门之变有名,但血腥程度不遑多让。在嫡长子继承制下,有个能打仗的兄弟,或许是太子的噩梦。李世民的能力大过刘聪,而同为太子,李建成的能力也远超刘和。

刘渊当初的安排,造就了兄弟相残的结果。只是他比唐高祖李渊幸运,他没有看见骨肉相残,不必像李渊那样,承受内心的折磨。

更多文章

  • 刘渊建立汉国,对我们有何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吴鹏飞说娱乐标签:刘渊,匈奴,皇位,刘聪,刘曜,汉国,汉高祖刘邦

    通过对南匈奴单于位继承和汉赵政权皇位继承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君位继承问题实际上是一条暗线,并非是史籍主要记叙的内容。特别的,如果前后两任君主的传承方式是属于常规继承范畴的话,其相关记载则更显得简略,似乎并不能透过寥寥数语反映出一个政权、一个国家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变化,同时也更加无法反映出诱使这种变

  • 在反晋斗争中,刘渊即大单于位的过程及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刘渊,邓艾,王朝,南匈奴,反晋斗争

    西晋永兴元年(304),刘渊“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之号”,正式起兵,揭开了反晋斗争的序幕。在魏晋南北朝史籍中频繁出现的“屠各”既然与南匈奴有着长期杂处的历史时期。那么“刘渊是匈奴屠各种”说看来并非是空穴来风,但从血缘而言屠各和南匈奴又确有明确的分野,因此刘渊不可能既是南单于嫡裔又是屠各种,这其中还

  • 304年,刘渊立国大汉、围攻洛阳后随即身亡,刘和:杀光他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渊,刘和,匈奴,司马炎,曹操,石勒

    278年9月,万籁俱寂、渺无人烟的九曲河滨突然传来了几声哀嚎,随即歌声遍布。正在不远处宴请宾客的司马攸好奇心起,飞马驰奔前去探望。在司马攸抵达后,只见一位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有余的男子格外显眼,此人正是数年前留在洛阳的匈奴质子刘渊,也是这次仰天长啸的始作俑者。司马攸一言不发,掉转马头,匆匆赶赴皇宫

  • 五胡十六国的五大牛人,刘渊排第三,苻坚排第二,第一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刘渊,宣昭皇帝,石勒,慕容垂,匈奴,冒顿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王朝内部就爆发了八王之乱,随之而来的就是北方匈奴、鲜卑等五个少数民族乘机崛起,纷纷入主汉民族发祥之地黄河流域,建立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对古代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俗话话,乱世出英雄。匈奴、鲜卑、羯、氐、羌能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今

  • 八王之乱引刘渊祸乱,唐僖宗引李克用入中原,两者是否都是错?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刘渊,唐朝,唐僖宗,李克用,唐王朝,八王之乱,五代十国

    八王之乱引刘渊祸乱,唐僖宗引李克用入中原,两者是否都是错?引子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个大分裂阶段,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混乱大分裂的阶段,而且两大混乱都是因为引入外部力量导致的结果。当年西晋八王之乱,大家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结果引入了匈奴人刘渊,最终导致北方混

  • 山西历史名人 四十二 刘渊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刘渊,匈奴,冒顿,司马炎,晋惠帝,刘曜

    刘渊(?~310年),字元海,新兴郡(今忻州)匈奴人,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 ,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为呼延氏。刘渊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汉高祖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

  • 刘渊立储、分封与汉国权力结构的转型

    历史解密编辑:夏夜意风标签:刘渊,汉国,匈奴,曹魏,分封,司马氏

    刘渊,匈奴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刘渊作为前赵汉国的开国皇帝,在政权结构上建立的一系列立储分封等政策,对汉国及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作为第一个少数民族在华夏地区建立政权的开国皇帝,刘渊是如何转变汉国权力结构的呢?看尽帝国权力兴衰,高度汉化的匈奴贵族刘渊出生在今

  • 华夷之辩:刘渊和刘曜的选择,开启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新路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刘渊,刘曜,石勒,匈奴,王朝

    合法性问题一直是政治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古代中国虽然没有“合法性”这个概念,但合法性一词所蕴含的政治思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古代中国的人们用“正统”来表示对合法性的维护和追求。一个王朝要想长治久安,除了以“武功”维持王朝的统治外,通过“文治”构建王朝的合法性同样很重要,陆贾对刘邦说:“居马上得之

  • 当人质熬过39年,能忍的司马懿家族,遇到了更耐寂寞的刘渊

    历史解密编辑:史二了标签:刘渊,匈奴,汉朝,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史说三国

    刘渊年轻时,作为匈奴的王子到了洛阳。当时还是魏国的天下,但司马氏专权,魏元帝曹奂不过是皇宫中的傀儡。权臣司马昭让人厚待刘渊。刘渊虽是匈奴人,但汉化程度很深,幼学诗书,尤爱史籍、兵法,他常常感慨历史人物的文、武偏科,因而,学文的同时,不忘习武,刘渊臂力惊人,箭术精妙,一些河东、太原等地的同乡名人纷纷与

  • 高澄:当众殴打辱骂皇帝,嚣张跋扈自食恶果,死在登基之前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高澄,皇帝,高欢,尔朱荣,宇文泰,娄昭君

    二分北魏、东魏掌控者、北齐奠基人高欢西晋时期,因为“八王之乱”,西晋宗室都致力于内部纷争,导致外族入侵,从而发生“五胡乱华”惨剧。从此之后,北方大地沦为胡人牧场,胡人部落,无论大小,都想要在中原大地分一杯羹,纷纷建立政权,大大小小,总计数十个国家。其中最大的政权有十六个,被合称为“十六国”,你方唱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