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渊的制衡之术与汉国变动,具有哪些特点?

刘渊的制衡之术与汉国变动,具有哪些特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弗兰力艺术 访问量:2791 更新时间:2023/12/27 20:38:37

刘渊通过变革汉国权力结构,顺利地进行了立储工作,并同时围绕自身与太子刘和,构建起一道权力的防火墙,使之既能成为促使汉国中央政权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的长效机制,同时又不至于威胁、反噬到皇权。

但是,匈奴汉国在中原是缺乏历史底蕴的,并不如司马家族那样,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因而可以从容篡魏。

汉国的迅猛发展,就注定其统治阶级与统治基础的构成是复杂的,因此刘渊迫于当时国内形势,又做出的两项安排,为其死后诸子争斗埋下了伏笔。

刘渊对汉国政局的布置

其一者为与立刘和为皇太子的同时立单氏为皇后,又封子刘乂为北海王。对于该事件,《通鉴》记为“汉主渊立单征女为皇后”,这与上引《刘元海载记》略有区别,主要在于单征何许人也。

永嘉元年(307)刘渊入蒲子后,“氐酋大单于征……等并相次降之”,这里《通鉴》将“氐酋大单于征”记为“氐酋单征”。

若此说为实,则从逻辑上即可解释刘渊做上述安排的原因。对此,刘渊表示“善。当为崇冈峻阜,何能为培塿乎。”

因此可以看到,从此时起,刘渊就定下了建立北方少数民族反晋统一战线的宏大战略,这也是其政权合法性重要来源。

因此,氐酋单征及其他少数民族首领来降,是刘渊战略目标初步达成的重要标志。而此时,刘渊发妻呼延氏应该已逝,故而立单征女单氏为皇后这一做法可视为刘渊笼络氐人的重要手段。

但唯一让人不解的是封刘乂为北海王,相较史载其他几子,刘和在立储前受封梁王,刘聪为楚王,刘裕为齐王,刘隆为鲁王,此四者王号皆以国名名之,而北海在西汉时仅为一郡名,东汉时才改北海国,似其位份低于其余几王,不知是因为刘乂年幼还是刘渊有意压制刘乂及其代表的氐人集团。

刘欢乐此时位居宗室第一,太宰位次列于三公之前,符合记载中刘欢乐所居第一之位次,故吴氏之说确实更为合理。

上述三者虽说法不一,但其共同点有二,一是刘渊仍延续之前的布局,将屠各刘氏宿老置于高位,使其以汉国宗室之声名、而非以旧匈奴贵族之身份来从大义名分上维护储君的法统与地位;二是将四子刘聪放在了大单于的位置上。

第一点不再赘述,而共同点之二也反映了三代史家对刘渊顾托背后所蕴藏的逻辑的相同认识。

即如前所述,刘渊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是建立北方少数民族统一战线,即需对各族的酋首进行笼络。

因此才有了与氐酋单征之女单氏的联姻,而对于承载着屠各刘氏与氐酋良好合作关系的单氏之子刘乂,刘渊也必须进行妥善的安置。因此,刘乂被任命为领司隶校尉,足见在汉政权“胡汉分治”体制下,司隶校尉负责管理汉人之事务。

然刘乂背后又有氐人集团这样的政治势力,若有不慎则有可能在刘渊百年之后威胁到储君刘和的地位,从而破坏刘渊颇费心血的另一重大目标。

因此,刘渊必须要在刘和与刘乂之间增设一股制衡的力量;同时,也是基于刘聪在汉国建国过程中的卓著功勋,刘渊最终将刘聪放在了大单于这个关键的位置上。

如此,刘聪统领六夷,刘乂领汉人之事,刘和贵为太子,从而形成了微妙的三角平衡关系。

至此,刘渊对其身后事及汉政权的承续发展所做的努力也就大体呈现如上述。粗略看来,刘渊为了实现从部落到合法政权的转型,同时使之能顺利延续的这一目标,可谓是用心良苦。

但毕竟汉国的统治阶级构成成分较复杂,且刘渊执政时间较短,必然会留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刘渊针对刘聪、刘乂、刘和这三方的安排,并非像表面上那样平衡。因此,这也注定为后来刘渊诸子的争斗埋下了伏笔。

刘聪、刘和、刘乂的势力分布

关于刘渊的顾托之计,《通鉴》在《刘元海载记》的基础上还补充了一段更为详细的记载。

《通鉴》的这一段记载,则既可视为刘渊对为维护皇权和制衡三方而做的具体安排,同时也可以以此看出三方各自的势力分布。

首先是刘聪的势力情况如下:单于左右辅,左辅刘曜系刘渊族子,屠各刘氏贵族,刘渊起事初即追随之,对刘渊的忠诚应该是毋庸置疑地。同时,由于其在汉国的各种军事行动中长期与刘聪配合,与刘聪关系匪浅。

右辅乔智明者,《晋书·乔智明传》云“鲜卑前部人也”,因此在晋代时,乔氏是与呼延氏等并列的匈奴贵姓,但《南匈奴传》中却未载乔氏,恐其为屠各而非南匈奴贵姓。

也就是说比之刘曜,乔智明在更早时期即已与刘聪共事。又,不止是刘曜、乔智明与刘聪相善,刘聪在屠各贵族中也很有声望。

刘聪曾任右部都尉,《刘聪载记》云:“五部豪右无不归之”,因此陈勇认为“他们(屠各贵族)拥戴刘聪为主,大概与刘聪任职五部的经历有关。”

因此,刘曜时的单于台制度应是因循汉国时的,那么可知刘聪当时所统领的单于台情况亦大体同上所述。但具体六夷是由哪六个部族构成,前辈学人对此持不同观点。

而于本文之要义则在于,上述之“胡”是否为匈奴屠各人,亦即刘聪是否直接掌控着汉国的核心武装力量和主要权力基础。

陈勇在《汉赵国胡与屠各异同考——兼说汉赵国的胡汉分治》一文中通过广泛考察汉魏至十六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胡”的史料,得出结论:“汉赵国的屠各与包括羯人在内的诸胡,实际上有着确定的分野。”

以此论,刘聪领单于台大单于所统领的主要是汉国内除了汉人、屠各匈奴人以外的少数民族。

然而,虽然刘聪在屠各中有广泛的政治基础,在氐、羌、鲜卑中则不尽然。从血统而言,刘聪母张夫人生平未知,但有的学人将之视为汉人,可能是由《御览》卷四百二十四《人事部》引《十六国春秋·前赵录》及《通鉴》记载的相关事迹推测的,但匈奴未必没有张姓,因此并不能确定。

若从刘聪年轻时的经历进行大致推测,则据《刘聪载记》载刘聪“弱冠游于京师,名士莫不交结,乐广、张华尤异之也。”张华死于永康元年(300),也就是说刘聪至晚生于太康元年(280)。

因此,刘聪生母张夫人既可能是汉人,也可能是匈奴左部人。但无论如何,刘聪与氐、羌、鲜卑应该是没有历史渊源,而从刘聪早年经历来看,也不会与其有什么交集。故而,刘聪及刘曜、乔智明虽领单于台,但单于台的中下级官员及六夷酋首是否能算作刘聪之势力,还很难说。

其次,关于刘和的势力或助力,从明面上看主要是刘渊为之安排的宗室与外戚。一是刘渊顾托之计中提及的屠各刘氏宿老刘欢乐、刘洋、刘延年等;二是刘渊任命的宗室禁军将领右卫将军刘安国、武卫将军刘钦、刘盛、刘璿等;三是外戚,即刘和母族呼延氏。

前述呼延氏与屠各刘氏在政治上已达成了合作,呼延氏在拥立刘渊和建立汉国的过程中作用很大,在汉国中是一股强大的势力。

如此看来,作为储君的刘和之声势是颇为壮大的。但实则亦并不尽然。例如宗室,他们的忠诚首先是对于刘渊本人而言的,刘渊利用他们在血缘上的关系和在刘氏族内的威望来保全储君的地位,因而他们对刘和的忠诚则是相对不确定的。

刘盛“肃如严君”,是个正直的人物,刘渊因为他的忠诚而任命他为禁军将领,委以重任。但当刘和欲攻杀刘聪时,他却并不服从指挥,以君臣大义劝谏刘和,足可见,这些宗室并非就能把对刘渊的忠诚完全转移到刘和身上。

加之刘聪虽为庶子,但其在屠各刘氏中颇有声望,因此当政变之时,宗室完全有可能转投刘聪或保持中立。

又,外戚方面,刘聪亦娶呼延氏女,其妻“渊后之从父妹也。”若以嫡庶、贵贱而论,刘渊岳父呼延翼一支当为呼延氏嫡脉,刘聪妻一支在呼延氏中应当地位略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呼延翼及刘渊呼延皇后已逝,其子呼延攸似不成器。

因此,此时呼延翼一支在呼延氏中地位必然大不如前。而刘聪妻族既然亦属呼延氏,那么争端一起,刘和是否真能倚重他那不成器的舅舅来号召呼延氏的势力?恐怕很难。

最后是刘渊幼子刘乂,刘乂的身份具有其特殊性。就汉政权的上层政治而言,六夷参与度并不高,从刘渊顾托之计来看,氐、羌、鲜卑各族无一人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与氐、羌部族有着深厚渊源的刘乂在三方势力中就是根基最浅的一方。

从职务而言,刘乂领司隶校尉掌汉人事,刘聪领单于台掌六夷事,但六夷中氐、羌又与刘乂关系匪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刘聪的势力大小反而取决于刘乂及其所代表的氐羌集团的态度。

综上,从势力分布中确实可以看出刘渊制衡之术的效果,即刘和占有储君之位,地位最高,又有声势壮大宗室、外戚为其臂膀;刘聪掌六夷之事,有刘曜、乔智明这样的屠各贵族辅佐;刘乂领司隶校尉,身居高位,又有中宫皇后单氏这样的母亲和匈氐混血的血统,拥有氐羌部落这样的政治、军事资源。

大体上看三方是能够保持着平衡的,但事实上三方势力犬牙交错,相互渗透。其中刘聪既在宗室、外戚中影响力不低于刘和,又掌六夷,与刘乂有合作之可能,因此反而似以刘聪势力为大。

刘渊生命最后之际所进行的制衡,实际上只制造了一种表象上的平衡,本质上却是埋下了祸端。#2022生机大会#

标签: 刘渊汉国匈奴刘和刘聪

更多文章

  • 从偏安一隅到虎踞天下,刘渊是如何占据主动最终以弱胜强?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刘渊,石勒,匈奴,刘琨,匈奴人,刘邦

    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从洛阳匆匆离去,而他这一走就如同“鱼入大海,龙出生天”。而放走他的成都王司马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匈奴人身上所覆盖的巨大能量,他满心希望刘渊可以率领五部匈奴前来助战,殊不知不久之后就是这个匈奴人将掀起一股“反晋”的浪潮,而掀起这股“反晋”浪潮的罪魁祸首就是司马颖本人,可惜这一切

  • 高质量发展·书记谈|刘渊:“三箭齐发”奋力跑出“坂田加速度”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Plus标签:坂田,刘渊,星河,深圳,龙岗区

    国际人才街区亮相第21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国最高等高双子塔全球发布、举办跨境电商产业交流会、“人才相约·探迹龙岗”2023龙岗拾壹街研习营首站坂田、开展“校企合作交流座谈会”、推出系列招聘会服务企业人才……去年,坂田街道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252亿。今年一季度,坂田围绕全区工业立区、制造业当家,

  • 太子当了7天皇帝丧命,刘渊为父的选择,可称为玄武门之变的预演

    历史解密编辑:化雪历史标签:刘渊,皇帝,刘聪,李渊,刘和,匈奴,玄武门之变

    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很有名,其结果是秦王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让出了权力。儿子们亲兄弟骨肉相残,是作为父亲的李渊绝不希望看到的,但其将皇权传于太子、军事仰仗秦王的安排,客观上促成了兄弟争位。其实,玄武门的一幕,早在事变发生的316年前,即公元310年就上演过一次,只不过

  • 刘渊建立汉国,对我们有何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吴鹏飞说娱乐标签:刘渊,匈奴,皇位,刘聪,刘曜,汉国,汉高祖刘邦

    通过对南匈奴单于位继承和汉赵政权皇位继承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君位继承问题实际上是一条暗线,并非是史籍主要记叙的内容。特别的,如果前后两任君主的传承方式是属于常规继承范畴的话,其相关记载则更显得简略,似乎并不能透过寥寥数语反映出一个政权、一个国家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变化,同时也更加无法反映出诱使这种变

  • 在反晋斗争中,刘渊即大单于位的过程及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刘渊,邓艾,王朝,南匈奴,反晋斗争

    西晋永兴元年(304),刘渊“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之号”,正式起兵,揭开了反晋斗争的序幕。在魏晋南北朝史籍中频繁出现的“屠各”既然与南匈奴有着长期杂处的历史时期。那么“刘渊是匈奴屠各种”说看来并非是空穴来风,但从血缘而言屠各和南匈奴又确有明确的分野,因此刘渊不可能既是南单于嫡裔又是屠各种,这其中还

  • 304年,刘渊立国大汉、围攻洛阳后随即身亡,刘和:杀光他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渊,刘和,匈奴,司马炎,曹操,石勒

    278年9月,万籁俱寂、渺无人烟的九曲河滨突然传来了几声哀嚎,随即歌声遍布。正在不远处宴请宾客的司马攸好奇心起,飞马驰奔前去探望。在司马攸抵达后,只见一位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有余的男子格外显眼,此人正是数年前留在洛阳的匈奴质子刘渊,也是这次仰天长啸的始作俑者。司马攸一言不发,掉转马头,匆匆赶赴皇宫

  • 五胡十六国的五大牛人,刘渊排第三,苻坚排第二,第一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刘渊,宣昭皇帝,石勒,慕容垂,匈奴,冒顿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王朝内部就爆发了八王之乱,随之而来的就是北方匈奴、鲜卑等五个少数民族乘机崛起,纷纷入主汉民族发祥之地黄河流域,建立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对古代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俗话话,乱世出英雄。匈奴、鲜卑、羯、氐、羌能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今

  • 八王之乱引刘渊祸乱,唐僖宗引李克用入中原,两者是否都是错?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刘渊,唐朝,唐僖宗,李克用,唐王朝,八王之乱,五代十国

    八王之乱引刘渊祸乱,唐僖宗引李克用入中原,两者是否都是错?引子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个大分裂阶段,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混乱大分裂的阶段,而且两大混乱都是因为引入外部力量导致的结果。当年西晋八王之乱,大家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结果引入了匈奴人刘渊,最终导致北方混

  • 山西历史名人 四十二 刘渊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刘渊,匈奴,冒顿,司马炎,晋惠帝,刘曜

    刘渊(?~310年),字元海,新兴郡(今忻州)匈奴人,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 ,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为呼延氏。刘渊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汉高祖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

  • 刘渊立储、分封与汉国权力结构的转型

    历史解密编辑:夏夜意风标签:刘渊,汉国,匈奴,曹魏,分封,司马氏

    刘渊,匈奴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刘渊作为前赵汉国的开国皇帝,在政权结构上建立的一系列立储分封等政策,对汉国及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作为第一个少数民族在华夏地区建立政权的开国皇帝,刘渊是如何转变汉国权力结构的呢?看尽帝国权力兴衰,高度汉化的匈奴贵族刘渊出生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