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皇帝,如果谥号中有“武”字,势必是在武功方面有所建树。可凡事都有例外,南齐武帝萧赜在其皇帝生涯的表现似乎和“武”这个字不太搭。
萧赜在位期间,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可以说是南朝少有的明君。即位不久后,萧赜就下诏要派遣中书舍人前往建康附近长江两岸的贫困百姓处赈恤。此后只要是鳏寡和贫穷的百姓,萧赜只要知道都会力所能及的予以帮助。即便是军中违法乱纪的囚徒,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萧赜都会酌情遣返。
此外萧赜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鼓励农桑种植,要是遇上灾年歉收,就会下诏减免租税。对于人才的培养选拔萧赜同样十分重视,下令多办学校,让有学问的人担任教书先生,用来培育人们的德行。从个人品德来说,萧赜也是个节约的人,他提倡节俭,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
那么武功方面萧赜有何表现呢?其最大的表现恐怕就是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平定唐寓之的叛乱。虽然唐寓之人数众多,但考虑到基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因此这样的战果基本上不了台面。至于和北魏之间的关系,萧赜在位期间两国基本保持和平,即便偶有战事,也属于小打小闹那种,基本没什么波澜,所以说萧赜这个武帝的谥号略有不符。
那么萧赜是不是一个仁慈的人呢?答案显然又不是。即位伊始,萧赜就开始了一波大清洗,江谧、荀伯玉、垣崇祖等人因为在萧赜做太子时不对付,先后被扣上谋反罪名杀害。从这点来说,萧赜的心胸就不是足够宽广。对于参与唐寓之之乱的民丁,萧赜也没有选择网开一面,绝大部分人要么被罚修白下城,要么被发配到淮河一带作戍卒十年。
检籍政策是萧赜政治生涯最大的工程,如果能顺利完成也确实意义非凡,于是他在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就开始实行。但萧赜似乎对实际情况分析不足,检籍政策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几乎和乌托邦没区别,因为萧氏父子本身就是通过政变的模式上台的,他们没有对整体上层建筑推倒重建,说白了就是联合其他势力推翻了刘氏罢了。但你现在开始实行检籍政策,势必会触动这些人的利益。而且刘宋末年丢失淮北之地,导致不少流民产生,对这些人萧赜似乎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用人等方面的失误,以及盲目定目标,只能让检籍政策在永明八年(公元490年)以失败结束。
对待萧氏子孙的问题上,萧道成临死前有遗言要求吸取刘宋灭亡的教训,不可自相残杀。这点上萧赜也确实没有大开杀戒,可他对自己兄弟的提防也是确实存在的。不过萧赜最让人诟病的还是在萧子响一事上,从这件事上已经显现出南齐宗室的不和,萧赜也知道,可已经无力改变一切,这恐怕是一大悲哀。
总得来说萧赜是个不错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也是南齐最好的时光,可惜在安排权力交接这块出了点问题。萧长懋的去世让萧赜在生命最后的一年不得不考虑新储君的问题,可惜这一次在接班人和辅政大臣的选择上他同时都看走了眼,最终造成自己子孙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