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败局已定,元愉心灰意冷,也没兴趣进军洛阳了,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带着皇后李氏和四个儿子等十几人悄悄出城跑路。
城外的暗哨立即发出信号,平叛军紧追不舍,将元愉一行人全部擒获,一场如同闹剧一般的叛乱就这样分分钟被粉碎。元愉落网的捷报连夜送入京师,宣武帝松了一口气,下令将元愉等人押送京师问罪。
元愉一干人等被押上囚车从冀州出发前往京师,每天晚上住宿驿站时元愉都会拉着李氏的手,眼中柔情默默,似乎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对不起,我只能给你短短几天的皇后梦,我想给你最美好的东西,最终却害了你。
大军离开冀州经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朝歌(今河南淇县),向西行至野王(今河南沁阳),这里离京师洛阳已经很近了,黄河就在南边滚滚东去,河对岸就是北魏京师洛阳了。
走到这里,囚车里的元愉脸上终于出现了情绪波动。不久前他离开洛阳时还是尊贵的京兆王,天子御弟,如今再回到这里却已是笼中鸟、阶下囚。
自己这副模样如何去见皇兄和满朝文武?
元愉越想越羞愧,便对身边的人说:我这样子回去,就算皇兄念及手足之情不忍杀我,我又有何面目去见我的皇兄啊。
说罢泪流满面,“绝气而死”,跟元详同样的结局,年仅21岁,英年早逝,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有一个疑问,元愉被俘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自杀,而是坐上囚车前往洛阳,这说明他并没有求死的决心,一路上和李氏谈笑自若,能吃能喝,没准还给皇兄宣武帝捎了些冀州的土特产回去。
他怎么会在快到洛阳时突然选择自杀了呢?
史官也注意到这个反常之处,在史书中加了一笔,留下了一个伏笔:
“或云高肇令人杀之。”
这是什么意思呢?
翻译过来就是听说是高肇派人暗杀元愉杀人灭口,这个“或云”用得妙不可言。
我也是听说,你们爱信不信。
为什么要火急火燎把元愉灭口在洛阳城外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元愉对高肇恨之入骨,私下搜集了不少他的黑材料,如果元愉回到洛阳,宣武帝肯定会召见他谈话,到那时元愉只要拿出那些黑材料,并把叛乱的原因归咎到高肇欺人太甚,他元愉为保命不得不武装反抗。
宣武帝会不会拿高肇问罪?这是个问题。
怎么让元愉不乱咬?高肇思来想去,突然一拍脑壳:有了,死人才不会乱咬。
于是,元愉含恨死在了与洛阳一河之隔的野王,宣武帝也再见不到这位让他伤心烧脑的三弟。
元愉死后被人用小棺收殓草草安葬,他的几个儿子跟随大军回到洛阳,都得到了赦免。
宣武帝死后,皇后胡氏升级为太后临朝听政,突然想起这位冤死的小叔子,动了恻隐之心,下诏恢复元愉四子的族籍,并追封元愉为临洮王。命他的儿子元宝月袭封临洮王,以王礼改葬元愉,并为他服丧三年。
至于元愉念念不忘的李氏,也没有逃过一劫,在生下元愉的遗腹女元明月后也被处死。所幸元愉的四子一女都保住了性命,宣武帝赦免了他们。
这五个孩子都是李氏所生,元愉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儿女们后来都活跃在北魏末年的政治舞台上,甚至还诞生了一位皇帝,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元愉长子元宝月袭封临洮王,次子元宝晖也当过临洮王,他的儿子元钊后来被胡太后立为幼主。尔朱荣打进洛阳后,元钊和胡太后一起被尔朱荣扔进黄河淹死了。
三子元宝炬,北魏末年活跃在政坛,封南阳王。北魏分裂后元宝炬追随出帝(孝武帝)元修逃往长安。后来军阀宇文泰杀掉元修,拥立元宝炬为皇帝,建立了西魏政权,他就是西魏文帝。
西魏有三位皇帝,都是元愉的子孙。
四子元宝掌,此人很低调,并没有多少事迹可考。
元愉的遗腹女元明月后来也逃往长安,被出帝(孝武帝)元修封为平原公主。元修是元愉五弟广平王元怀的三子,算起来俩人还是堂兄妹关系,可就是这种关系都无法阻止俩人勾搭在一起,干柴烈火,做出种种辣眼睛之事。
丑闻外传,朝野哗然,权相宇文泰很生气,唆使元氏诸王冲进皇宫,当场击杀元明月。元修大惊失色,脑子受到刺激,从此再也不理朝政,破罐破摔更加放浪形骸,甚至对宇文泰多次放出狠话挑衅。
宇文泰也懒得跟他废话,几个月后便派人毒死元修,将听话的元宝炬推上皇位,成为西魏第一位皇帝,至于元修便成为北魏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后面我们会讲到。
元愉死后,一场腥风血雨在洛阳城的茫茫夜色中悄无声息刮了起来,风起金镛,大乱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