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刘裕平灭南燕,真的是慕容燕国无法逆转的结局吗?

东晋刘裕平灭南燕,真的是慕容燕国无法逆转的结局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威言晓史 访问量:3545 更新时间:2024/1/16 23:11:44

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汉人南迁长江以图存,胡人入据黄河求立国,淝水之战后,本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庞然大物前秦,轰然坍塌,曾被符坚留存的五胡贵胄相继复国,这些后起政权中,以慕容垂的后燕,以及姚苌建立的后秦最为强大,然而两位雄主逝世后,两国也逐渐衰落,其中后燕范阳王慕容德于广固自立为帝,建国南燕,此处为春秋齐国旧地,素有王霸之资。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占有齐鲁之地的南燕竟然只传了两代便灭亡了,而消灭它的正是被胡人赶到南方的东晋政权,最可笑的是,东晋伐燕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南燕缺乏宫廷乐师而南下抢夺汉人,以如此原因亡国也着实可笑。

可是,今天的我们不禁想问,南燕真的注定要被东晋消灭吗?东晋的胜利真的是无法逆转的吗?

一、两国实力的对比

  • 东晋

东晋,国号为晋,是当时唯一的汉人王朝,也是中华正宗的延续,为原琅琊王司马睿所建。东晋的建立并非皇帝雄才伟略,而是强大的南方氏族鼎力支持的结果。在三国时期,江南地区便是东吴的地盘,而东吴也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其境内的豪强氏族早已树大根深,西晋并未撼动其根基,以致于五胡乱华时,东晋豪强能够自保江南。

人口殷实,钱粮充沛

东晋领土堪称南北朝最大,在立国之初,东晋仅占有原扬州、荆州、交州之地,但在桓温坐镇荆州的时候,东晋仅以一万精锐便灭掉了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至此益州之地也归于东晋。这个时候的东晋势力雄厚,益州、荆州、扬州都是产粮大州,而且不是有山川据守,就是可以依托江河自保,再加上有北方流民南迁,东晋在人口、钱粮两方面都好过当时的北方胡国。

如果按三国末期的人口估算,这一时期的东晋如同三国时蜀国和吴国的合体,人口应该在330万-400万之间。按照男女自然生育下的比例为1:1,东晋的男性人口可能有200万之多,这些人除去年龄老迈和幼小的人口,青壮年应该40万左右,再排除氏族大家和不用服兵役的地主,以及他们的佃农,东晋的动员能力应该能达到20万。

北府雄兵,战力鼎盛

东晋继承了吴国的水军优势,依托长江天堑,加上吴人善水,东晋的楼船应该是北方胡人所没有的,他们的水军应该是华夏最强大的力量,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北方胡人是不太可能轻易渡过长江的,因为胡人善于骑马射箭,却不善于水战,这与当年曹操的情况何其相似。

比起东吴,东晋的陆军力量可谓云泥之别。三国时期的吴国皇帝孙权,曾率10万大军北伐,结果刚到合肥就战败而归,从此被人戏称为“孙十万”,由此可见,东吴的陆军力量非常薄弱。

然而东晋却不是这样,在淝水之战前,前秦一统北方大地,给了东晋政府很大的压力,朝廷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以阻秦军南下。谢安遂举荐其侄谢玄,朝廷便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遂从北方逃至广陵、京口的流民中招募勇士,组建了一支精锐的步兵军团,后谢玄改镇京口,因京口又名北府,故其军得名北府军。

北府军是一支典型的步兵军团,他们既有全身重甲的重步兵,又有粗布衣衫的轻步兵,由于这些人大都来自北方,他们的善战程度远远超过了东晋原有的军队。

北府兵的战力之强,在淝水之战中就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后又大举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其悍将刘牢之甚至一度兵临邺城。这支军队逐渐成为南朝可以依托的主要军事力量。

  • 南燕

南燕,国号燕,原为后燕的组成部分,在北魏兴起后,后燕第二代皇帝慕容宝因不能抵御鲜卑北魏的攻击,被迫逃离了国都中山,由于皇帝失踪,坐镇邺城的范阳王慕容德遂结党自立,迁徙2万户人口于滑台,自称燕王,夺取了青州大片土地,后于广固建国。

鱼米之乡,钱粮不愁

南燕政权雄踞青州,为鱼米之乡,土地肥沃,地方圆二千里,十五郡、八十二县,人口约三十三万户,四面险要,背靠大海。

在春秋时期,青州是成就霸业的地方,而在当时,南燕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依托海洋,可以大力发展渔业和盐业,使其国库充盈,加上齐鲁大地多平原而少山岭,南燕拥有大量可开垦的田地,只要休养生息,大力屯田,必定能提供了足够的粮食,此为既不缺钱又不愁粮的好地方。

重骑闻名,无惧血战

南燕基本上继承了战国齐国的疆域,按照当时的人口推算,南燕人口大约在150万人以上,如同威言晓史对东晋的动员能力估算,南燕的男性人口应该在75万左右,青壮年在20万左右,可动员兵力在10万以上,而且这一数字还没有加上慕容氏的胡人,所以实际兵力可能达到15万左右。

南燕由鲜卑人统治,汉人只是被统治者,在军事力量上,鲜卑贵族以骑兵闻名天下,慕容垂就是典型的骑兵统帅,慕容德建立的南燕同样以骑兵作为主要战斗力量,根据当时的记载,南燕国有骑兵53000骑, 战车17000乘,这完全是东晋不可比拟的骑兵力量。

南燕的骑兵以重甲骑兵闻名,他们是一种人马俱甲的重骑,战斗时拥有很强大的冲锋能力,一般的步兵防线是挡不住这样的骑兵冲锋,因为在平原地区交战时,这种重装骑兵基本如坦克一样无坚不摧,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沉重,机动性远远不如轻骑兵灵善变。

至于步兵,鲜卑贵族并不完全信任治下的汉族,所以南燕并没有大力发展汉人军队,往往在战争时,南燕只是临时征召汉人步兵参战,兵器及装备都很简陋,不过南燕依然对外宣称其有步兵37万人,但根据威言晓史的推算,这个数字明显夸大了,实际步兵应该在7-8万人左右。

二、战略部署上的高低

  • 天时的选择

公元409年2月,南燕皇帝慕容超因宫廷乐队“太乐诸伎”被送往后秦,燕国又选拔不出合适的新人,竟然想到去东晋抢掠漂亮的人口,结果大掠宿豫、济南,使得东晋大军阀刘裕得到了北伐南燕的借口。

当年4月,刘裕即率3-5万北府军北上伐燕。

4月正是春季,此季节雨水充沛,河流水位较高,非常适合楼船航行。刘裕所部沿着江淮运河进入泗水,由泗水一路北上航行到徐州旧都下邳后,全军再由水军变陆军,弃楼船、舟车,行军至琅邪,战争遂正式开始。这一路上晋军轻松、省力又愉快。

当年6月,刘裕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便深入了齐鲁大地中心,而这一季节正是北方小麦丰收的时候,本来南燕大臣建议慕容超提前抢收粮食,坚壁清野以消耗东晋军队,可他却因为担心引起民变而不敢这么做,刘裕几乎不用等待南方运来的粮食,就可以维持军队的日常补给、用度,南燕实在是以战养战的绝佳战场。

而且这一时节,天气逐渐转热,以重骑兵为主的南燕必定不耐酷暑,因为他们必须在战争时穿上厚重的铠甲,密不透风又温度极高,而以轻步兵为主的东晋却未必这样难受,两军尚未交战,就出现了力量的交换。

行军、补给皆有利于东晋,这就是刘裕所选择的天时。

  • 地利的抉择

进入南燕国后,刘裕沿着沂水继续北上,不同于此前的北伐,刘裕充分吸取了桓温北伐的教训,进入敌国后,刘裕沿途修建了大量的营垒,用于保障后勤补给路线的畅通,同时分别据守要害,以为三军退路。

南燕国都广固远在大岘山以北,刘裕的北伐军要抵达广固,就必须选择穿过大岘山,或者绕过大岘山。对于一般的军事家来说,大岘山的地势非常险要,此处崇山峻岭极易设伏,只要能派兵守住险隘,刘裕的军队很难穿过这里。

当时的南燕大臣公孙五楼就提出守住大岘山,然后派2000轻骑绕到刘裕背后,截断其粮道,一旦战争旷日持久,东晋必定军心动摇,届时可获得大胜。

这一策略可谓有先例可循,早到桓温北伐时,胡人就通过截断粮道迫使晋军退兵,纵然士兵英勇无比也抵不住饿肚子的时候。

然而,南燕皇帝慕容超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晋军在北上的时候,沿途修建了很多营垒,防守严密,绝不会让燕国的轻骑兵轻易截断粮道,而且南燕以重骑兵为主,他们擅长的是在平原地区的野战,而不是山地的阵地战,如果集结重兵防守大岘山,南燕的骑兵优势就难以发挥。

故而,慕容超的策略恰恰是放弃大岘山,将南燕的精锐骑兵统统集结到大岘山以北,广固城以南的平原地区,这样一来,南燕就有了在平原歼灭刘裕步兵的机会。

至于刘裕,他所选择的路线恰恰是穿越大岘山,因为晋国脱离了舰船的运输后,步兵只能自己拖运粮草和装备,如果不穿过大岘山,就必须从大岘山的两侧绕过去,这种路线非常耗费时间和体力,而且一旦冬季来临,东晋的军队就会失去对南燕骑兵的优势,到时缺乏冬装的晋军很难保证不产生非战斗减员。

当刘裕穿越大岘山而没有发现南燕守军时,他几乎高兴地以手指天,喜形于色。

放弃险隘,这就是慕容超选择的地利。

  • 人和的背弃

南燕国力相对于当时的东晋、北魏、后秦来说,属于实力最小的一国,慕容超因此向后秦姚兴称臣,后秦占有关中之地,以长安为都,算是比较强大。

对于东晋来说,后秦是紧邻自己的敌国,时常威胁荆州一带,如果这个时候南燕请来了后秦的兵马,不用多说,后方空虚的东晋肯定会栽一个大跟头,这算是慕容超提前就准备好的人和。

事实上,慕容超还真就派人去求后秦援军了,而后秦皇帝姚兴也不愿意看到南燕被灭,于是发兵1万驰援南燕,并对东晋谎称有10万大军。

可刘裕如同赌徒,他不但不因为后秦来援而退兵,反而辱骂后秦使者,要姚兴洗好脖子等待他踏平关中(后来还真实现了),既不退兵,又不接受南燕的求和。

结果,本要发兵来援的后秦,却因为与赫连夏国的战事不利,而紧急召回了这1万精锐,慕容超唯一可以依靠的外援就这么断了。

不仅如此,由于南燕地处青州,当地多是汉人,他们对鲜卑人的统治早就心生不满,见刘裕率领的王师来到后,这些汉人能送钱就送钱,能参军的就参军,非但不帮助慕容超抵御东晋,还给对方送去了大量的钱粮和士兵,致使刘裕的实力一再增长。

由此可见,慕容超外援断绝,内民不附,此时的他已经丢失了全部人和,不亡国简直说不过去。

三、实际决战的较量

慕容超先派段晖、贺赖卢率5万步骑进踞临朐,刘裕越过大岘山后,慕容超大惊,又亲率4万人马汇合段晖、贺赖卢的军队,并派公孙五楼领骑兵至巨蔑水,与东晋抢夺水源,哪知被孟龙符统帅的晋军杀得大败而归,东晋成功夺取了水源。

这以后,慕容超只能指望在平原地区的决战时能扳回一局。事实上,平原地区决战是非常有利于南燕的,他们的骑兵有很强的杀伤力,而且数量是晋军所不能比拟的。当时,慕容超出动了1万精锐重装骑兵,直接进攻刘裕的军营,为了抵挡南燕骑兵,刘裕只能用4000战车守住自己的两翼,但即便如此,南燕骑兵还是占有极大优势,东晋士兵死伤惨重,而南燕却始终保持着攻势。

可以预见,如果一直维持这样的局面,刘裕兵败是早晚的事情。

然而优秀的将领必定会随机应变,刘裕判断精锐尽出的南燕一定后方空虚,故而急忙挑选了5000精兵,让他们绕过燕军,直接攻取了燕国后方的临朐城,随后晋军便在城楼上插上了自己的旗帜,并摇旗呐喊,擂鼓震天。

慕容超的燕军一看临朐失守,以为是东晋从海路来了援军,顿时军心大乱,而皇帝慕容超本人竟然害怕到直接逃回了广固,至此,本已胜券在握的南燕军崩溃,刘裕顺势掩杀,大败燕军,随后包围广固城。

次年2月,晋军打造冲车、飞楼等各种攻城器具,对广固发起总攻,南燕尚书悦寿开城投降,慕容超被刘裕擒获,后送至建康斩首,南燕灭亡。

综上,威言晓史以为,南燕的整体国力其实不如东晋,但在军队的战斗力上,东晋并不比南燕有优势,而且南燕据有天堑大岘山,之所以最终胜利的是东晋,完全是因为南燕错误的战略部署,如果慕容超能够听取公孙五楼的意见,扼守住大岘山,并不断派兵袭扰东晋粮道,再配合坚壁清野的策略,不出半年,刘裕必定不战而退,只可惜慕容超的倒行逆施,早已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他的败亡已然注定了。

更多文章

  • 奇葩皇帝萧衍:在位48年40年不碰女子,活了86岁,结果却成笑柄

    历史解密编辑:蒙面小鸟哥标签:萧衍,皇帝,侯景,史书,梁武帝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皇帝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满足了男人所有的幻想,醉卧美人膝,醒着掌管天下。不过,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享受到这样的享受。许多皇帝过着悲惨的生活,有的甚至过着禁欲的生活。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位传奇皇帝,他当了48年君主,却40年没有碰过女人,堪称英明君主的典范。但更可悲的

  • 南北朝简史-梁武帝萧衍的协调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梁武帝,萧衍,沈约,萧道成,尚书

    梁武帝萧衍,是南齐的皇室。其父萧顺之在萧道成代宋的过程中,曾立下汗马功劳。在南齐明帝大杀宗室的过程中,顺之的一家没有被杀。萧衍是萧顺之的第三子。史称他“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南史o梁本纪》)。他与萧子良结交,是“八友”之中的佼佼者,在仕人中颇有影响。东昏侯统治时,“内难九兴,外寇三作”(

  • 北魏爆发“六镇起义”和内乱时,南朝的萧衍为什么不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萧衍,北魏,南梁,内乱,宗室,六镇起义,梁武帝,南北朝,军事政策,国防政策,军事制度

    正光五年(524年),南北朝的北魏爆发有名的“六镇起义”。北魏此后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混乱和内战之中,直到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有意思的是,在北魏陷入内乱期间,南朝正在南梁开国皇帝萧衍统治下的稳定期,那么北魏大规模内乱的时候,萧衍为什么不北伐呢?如果将两晋南北朝比喻为漫漫长夜,那么“六镇起义”到东西魏

  • 南梁武帝萧衍北伐之战:天胡开局,但南朝又一次败给了自己的主帅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梁武帝,萧衍,北魏,梁军,梁朝

    在天监四年年初,虽然北魏的南伐还在进行,但梁武帝萧衍已经开始筹划北伐。早在天监二年二月,他将湘州刺史杨公则调回中央,命其率领禁卫军先行驻扎在洛口,为大军大举北伐做准备。杨公则接到命令时,已身染疾病,他对亲戚们说∶"过去,廉颇和马援都因年老而被朝廷弃之不用,他们尚且自请领兵出征。如今,朝廷不认为我已经

  • 唐玄宗李隆基和梁武帝萧衍相似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唐玄宗,梁武帝,萧衍

    历史上皇帝很多,其中有两个皇帝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一个是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一个是唐朝唐玄宗李隆基。那么他们两个的人生都有哪些相似之处?1,两人都是通过政变上台萧衍本是前朝齐国的雍州刺史,在任上已经是齐国的末期,昏君当政。他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图谋一番大业。500年,萧衍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

  • 梁武帝萧衍:被称为“菩萨皇帝”,几十年不近女色,活到了86岁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梁武帝,萧衍,皇帝,侯景

    纵观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哪个帝王不是三宫六院,女眷无数古人的寿命不长,为了繁衍,为了稳固皇权,皇帝除了处理朝政这件正事,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为皇家开枝散叶,延续皇室血脉到了年纪不娶妻不生子,作为一个帝王来说,可是大不孝的行为;对某个后宫嫔妃专宠,也是不应当的。然而却有这么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帝王,偏偏不近

  • 萧衍对文化的重视使南梁充满文化氛围,但晚年昏聩导致国破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萧衍,侯景,北魏,萧绎,皇帝,南梁,萧宝卷,陈霸先

    中兴二年(502年),南朝齐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和帝萧宝融将齐朝的统治权转交给他的同族梁王萧衍,萧衍正式在建康称帝,将国号定为大梁。萧衍是在齐东昏侯萧宝卷当政时由荆州起兵反抗萧宝卷的统治的,经过两年的战争,萧衍的军队攻入建康,杀掉萧宝卷,改立萧宝融为帝。当然,立萧宝融只是萧衍在代齐称帝前的一个必要的缓冲

  • 萧衍:狂热痴迷佛事的皇帝,文治武功一流,最后却被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萧衍,皇帝,侯景,梁武帝,北魏,萧宝卷,尔朱荣

    萧衍:无情台城柳,烟笼十里堤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开国之君,又为亡国之君的,这萧衍肯定是独一份了,而且,他不仅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也是仅次于乾隆的寿命最长的皇帝,所以,无论是在南北朝,即使放在中国整个封建历史长河中,萧衍也是很有影响的帝王。他身上还有一个很显著的标签,那便是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信奉佛

  • 郢城之战:萧衍起兵后的关键一战,成功扭转了联军的不利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萧衍,萧宝卷,建康,联军,郢城

    公元501年四月,萧衍率军从汉水出击,命令王茂、萧颖达等军朝郢城压来,薛元嗣等人固守不战,众将请求强攻郢城,但萧衍没有同意。对于荆州雍州联军而言,此时的形势并不乐观,这是因为∶一是前线联军顿兵于郢城之下,迟迟没有进展,这一状况让联军将士们土气低落,不少人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二是朝廷方面的军队开始朝郢城

  • 吟友唱和 ‖ 和南北朝萧衍《夏歌》

    历史解密编辑:轸星文社标签:萧衍,夏歌,梁武帝,次韵

    ▲刊头题字:刘绮国夏至已至。经轸星文社顾问、主编李公才先生提议,特邀请大家和一首南北朝萧衍的《夏歌》。夏歌萧衍(南北朝)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这首诗很有特色:仄韵,入词韵,不拘粘、对、替,同位同字(两句),锻炼的是构思而不是律句。主题:夏。欢迎大家踊跃唱和。我读和尚皇帝萧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