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南朝时期,唯有刘宋是最受后世崇敬的,不仅因为这一朝是最强大的,而且开国君主刘裕完全是凭实力上位,既不靠祖业,又不靠虚名,真真正正的白手起家,看到刘裕时期的汉人版图,光复中原似乎也是指日可待,在讨论刘裕怎么做才能完成攻破北魏、统一中国前,我们先看看当时的环境。
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西晋虽然结束了三国的乱世,但却无法持久统治中原大地,究其根源还是政权的腐败与权力争夺。司马睿在王氏一族的支持下于建康建立了延续晋朝国祚的东晋,但要知道东晋的人口和财力远不如北方地区,而且这里长期被氏族大家掌控,故而司马一族并不能做到生杀允夺、为所欲为。
在刘裕掌权之前,东晋就内乱频频,王敦、陶侃、桓玄等权臣均起兵叛乱,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反晋斗争同样让东晋小朝廷不可安宁,由此可见,东晋的统治阶层相互争权夺利,导致朝廷集权不足,诸侯割据,皇室衰微,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东晋中央朝廷能给北伐提供坚实的支持,显然有点强人所难。到底谁能北伐成功?
唯有军事强人刘裕的希望最大。即便如此,我们也需分析当时的局面,首先看看刘裕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再看看“天时”、“地利”、“人和”是否允许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
汉朝后裔,当世无双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相传为他祖上乃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第22世孙,这种出身也许有为刘裕贴金的嫌疑,但在刘裕早期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值得人称道的事迹,因为那个时候的刘裕家境贫寒,没有人会关心这个穷小子的出身,也没有人会相信他会建立一个王朝。贫寒的刘裕为了闯出一番天地,投身了当时东晋最精锐的北府军,从此开启了一代枭雄的征程。
当时的东晋内部战乱频繁,这成了武将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刘裕又天生将才,时人称其雄杰有大度,桓玄之妻刘氏更是称其“虎背熊腰”、“龙势虎志”,必不能久居人下。刘裕很快就在军中抓住了建功成名的机会。
安帝隆安三年,孙恩起兵叛乱,刘裕随刘牢之前往镇压,当时刘裕仅率十余人侦察敌情,却不想遇到了数千敌军,其部下大多战死,刘裕也陷入了被合围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刘裕非但没有战死,反而挥舞着长枪大刀,杀伤者甚众,贼军胆寒而不敢进,刘裕遂一人追着千人大杀四方,这一幕怕是只有“无双”才能形容。由此可见刘裕的勇气、武艺均是当时人所不能及,有猛将之能。
桓玄篡位后,东晋国祚暂时移入桓楚,刘裕当时备受桓玄器重,故新帝不忍加害,事实证明,桓玄柔弱,最终害了他自己。元兴三年,刘裕脱身入京口,仅率1700余人起兵,败楚军,传檄四方,克复建康,收复荆州,灭亡桓玄一族,东晋复国。能成就如此大功,可见刘裕的韬略与胆识,足可为一方霸主。之后,刘裕诛杀了刘毅等有实力的朝中势力,逐渐掌握了东晋大权,北伐遂由此开始。
刘裕北伐的壮举人尽皆知,先灭南燕,再亡后秦,淮北、山东、河南、关中,以及洛阳、长安均得以恢复,此等功绩,如前人桓温也相形见绌,当时的刘裕控制着十余万东晋精锐,麾下也是猛将如云,诸如王镇恶、沈田子、檀道济、傅弘之、朱龄石、毛修之等东晋名将均听命于刘裕,在其深入关中的时候,大后方又有刘穆之替刘裕监视朝廷,基本算是没有后顾之忧,而且北方经历了多年战乱,早已是地广人稀,后秦灭亡后,除了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以及拓跋一族的北魏,整个北方没有可以称雄的政权,如果东晋集中力量继续攻伐,战果可能会更大。
由此可知,刘裕本人是有统一天下的才能的,即便是后世的开国君主也未必比刘裕强多少。
然而刘穆之突然暴毙成了刘裕北伐的转折点,刘裕深恐朝中乱起,便匆忙返回建康控制朝廷,而他又以幼子刘义真节制关中,导致将臣不和,结果以诛杀王镇恶为导火索,整个关中远征军大乱,胡夏遂在乱中取利,攻陷长安,北伐就此失败。
假若刘裕没有返回建康,其北伐是否能成功呢?能否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呢?
“天时”不假年,刘裕寿命将尽
刘裕虽然是当时帅才,又有龙韬虎略,但人总有老的时候,攻克关中后,刘裕已经年过半百,今天的我们都知道刘裕的寿命只能到公元422年,也就是说刘裕若是不回到建康,只有不到4年时间可以北伐,这我们不禁要问,只用4年是否能灭胡夏和北魏呢?从当时国力来看,东晋一国是不能同时攻伐两国的,也就是说,刘裕若是要继续扩大战果,只能一个一个打。若是先打北魏,胡夏一定会抄了他的后路,到时便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若是先打胡夏,北魏可能攻取洛阳等地,即可能斩断刘裕与江南之间的联系。要打破这样的局面,绝非4年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刘裕需要长期经营关中一带,只有完成了这里的整合后,有了关中的粮食和人口作为后援,刘裕才能继续北伐,方案也是先西后东,即先胡夏后北魏,因为靠着关中的高山险隘才能避免被北魏截了关中,至于其斩断与江南的联系,对刘裕来说,并无大碍。
“地利”纵深长,刘裕双拳难敌四手
我们再看看刘裕吞并关中后的局面,大后方是江东、荆州、巴蜀,这三处地方相对安宁,可以倚为后援,但关东一带,平原多而雄关少,一旦北魏南下攻略洛阳,刘裕很难兼顾这里,而关中一带又不能算是太平,因为西北有数个割据政权,胡夏也有精锐的骑兵,他们威胁着刘裕在这里的统治,若是不管不顾,很难保证自己的安全,对刘裕来说,短时间内,没有来自江南或是荆州的粮食支援,又不能保证北伐战争的继续,而北魏恰恰又可以威胁刘裕的粮道,如此广阔的战线,单靠刘裕一人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而刘裕手下有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人呢?
还真有,王镇恶、檀道济、朱龄石其实都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如果刘裕没有那么多私心,其实可以完全委托王镇恶节制关中,檀道济坚守河洛,刘裕居中调度,四面出击,也许会有一定的胜算,但前提是将相一心,朝廷安定。
“人和”不稳定,刘裕恐失朝廷
都知道左右东晋政权的是江南一带的氏族大家,他们对能否收复北方并不在意,只要不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就一切“OK”,但刘裕北伐真的对他们有利吗?显然不完全是,虽然收复北方可以保证江南一带的安全,但随着北方的光复,政权势必回到长安或是洛阳,这么一来,江南的氏族大家就会逐渐失去对朝廷的控制,相比之下,这些人是宁愿北伐失败,也不愿意就此失去统治权的,故而他们一部分人一定会掣肘刘裕的北伐。而另一部分人,在刘穆之死后便开始活动起来,他们同样向往权力,很可能趁刘裕不在的时候夺取政权,这将直接让北伐军成为弃子,刘裕恐怕会自身难保,所以东晋朝廷的不稳固是掣肘刘裕北伐的最大障碍。
刘穆之死后,刘裕如果不回到建康是很难保证国内不出问题的,如果这个时候刘裕再委托一心腹接替刘穆之,也许北伐还有继续的可能,可刘裕有这么合适的人选吗?没有,这就是刘裕不得不回去的原因。
由此可知,刘裕的寿命不会允许他下完这么一大盘棋,没有时间就不可能整合已收复的关中,若是关中不能为刘裕提供兵源和粮食,那继续北伐势必会陷入东西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到时候,江南的粮道再被北魏截断,刘裕一成孤军便动弹不得,这个时候,江南氏族大家再出个什么能人,来个政变夺权,刘裕就会被东晋朝廷抛弃,别说称帝建国,连收复中原都是个未知之数。
故而,笔者以为,刘裕无论怎么做也不可能达成统一中国的伟业,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没个10年,很难实现,可如果刘裕不回到建康篡权称帝,那东晋还会循环权臣相斗的老把戏,届时统一更是无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