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乾隆,在登基为帝之前,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平定三藩,爸爸雍正皇帝勤勉理政,这就让乾隆的治国之路变得顺畅了不少,且他也算是没有辜负祖先,将清朝的国力一度发展至鼎盛时期。
当然,皇帝治理国家离不开自身的战略与政策,也离不开不顾生死守护万里河山的前线将士。
乾隆手下就有两位十分器重的武将,曾在多次战役中充当先锋,拿下战功,可是在讨要赏赐时却一个要了官,一个要了女人。
而这两位武将最后的结局也走向了两极。
乾隆的两名武将
清朝乾隆看好的武将之一名叫海兰察。
海兰察的家境不是那么好,没有贵族支撑,想要改写自己普通老百姓的命运,只有进宫为皇帝效命。
一身武艺的海兰察选择的报效朝廷的道路,就是当一名武将,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其实也算每一位正当少年时的热血好男儿所向往的。
彼时海兰察很快就迎来这么一个大好机会。
在征讨准噶尔部时,海兰察冲在最前面,他不仅身手好武艺高,还能在战场上沉着冷静分析敌军优劣,最后给出可行性的战略。
因此初出茅庐就多次立功的海兰察很快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升为一等侍卫。
而乾隆的另一名武将叫做乌尔登。
乌尔登的家世比海兰察好,贵族世家不愁吃不愁穿,就愁一个一举成名的机会。但在外立功虽好,可哪比得上在皇帝跟前鞍前马后,所以乌尔登进了宫里当值。
只是最后“成功引起乾隆注意”的乌尔登还是被送到了军营。
当然这也是乾隆的有意提拔,边疆多纷争,敌国势力虎视眈眈,反叛组织蠢蠢欲动,清朝的稳定需要大好男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金川之战
海兰察和乌尔登这两位有实力有功名的武将,在金川战役中终于碰上了面。
不过前期海兰察,由于身体原因没能来到前线,由乌尔登和温福两人对抗叛军。
后来温福被杀死后,海兰察立马赶来了前线参与战斗。
海兰察和乌尔登两个联手组成王炸组合,一个善于杀敌,一个善于谋略,打了个完美的配合,很快便结束了这场困扰清王朝五年的金川战役。
论功行赏
将士输了,罚,将士赢了,赏。
赏罚分明才能更好地激发战士们的斗志,所以乾隆一直等着海兰察和乌尔登讨要赏赐,因为乾隆认为,这样可以知道两位最倚重的武将态度如何。
据悉,当时乾隆叫两人尽管开口,要求一律满足。
乌尔登率先拍马屁说自己不要什么赏赐,只想能够统领更多的士兵,为乾隆分担战局压力,为大清王朝镇守四方百姓。
乾隆暂时按下不表,又询问海兰察想要什么赏赐。
海兰察却只道自己一名武将,没什么大志向,爱的无非是粗俗的金银,貌美的女子。
闻言乾隆大喜,当即赏赐了海兰察数倍的金银美女,而对于乌尔登的赏赐,就显得较为随便了。
这次的论功行赏算是个暗中的较量,明眼人海兰察知进退,正在想方设法地跳出局外,而局中人乌尔登却明晃晃将野心暴露。
因为乾隆听出了乌尔登的言外之意,乌尔登表面是为乾隆效力,实则是想要更多的兵权,也是因为这次赏赐,海兰察和乌尔登注定会收获不一样的结局。
海兰察和乌尔登的结局
等清朝边疆再起硝烟,海兰察和乌尔登又一次联手御敌,只不过这次的“常胜”组合不灵了。
因为战略上的判断失误,加之天气和粮草等客观因素,海兰察和乌尔登败了。
据悉,乾隆对这次战役的失败问责时,给海兰察和乌尔登的惩罚截然相反。
海兰察遭到了乾隆的贬官处理,乌尔登则是直接被问斩,没有一点翻身的余地。
而在之后平定叛乱时,乾隆又重新重用海兰察,海兰察也不负所托,屡立战功,再次步步高升,成为乾隆最倚重的大臣。
所以,乾隆将乌尔登斩杀,真的只是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吗?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点乾隆不可能不知道,将士行军打仗需要足够的信心才能鼓舞士兵,但也得做好一步踏错万劫不复的准备,这是一名将领应该有的心理素质。
要说乌尔登真正的死因,其实还是祸从口出。
要知道伴君如伴虎,乾隆培养势力是为自己所用不假,但是身为皇帝也绝不能容忍自己的臣子对兵权虎视眈眈。
更何况乌尔登本来已经出身贵族,拥有更多的兵力完全就是在为清朝的稳定埋下隐患。
自古皇帝最怕的就是功高盖主,权力倾斜,乌尔登最终也为了自己的口无遮拦、愚蠢无知买了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