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1807——1859年),籍贯湖北汉阳。字昆城。清道光年间中进士 。历任陕西兴安(今安康)知府、山西雁平道台、广东布政使等职。
道光三十年(1850年),拜上帝教信徒凌十八从广西桂平返乡, 旋即在广东罗定罗境圩发动起义,扯旗反清。凌十八率众游走于罗定、信宜等地,屡次挫败清军围剿。
咸丰二年(1852年), 时任广东巡抚的叶名琛派兵进剿凌十八部,大败义军,捕杀首领凌十八,积功被晋升为两广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天地会武装暴动此起彼伏,扰动甚巨。陈开、李文茂率天地会武装围攻省城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困在城中,弹尽粮绝,一日数惊。英国驻香港总督包令和海军提督赐德龄紧急驰援,将武器和粮食经水路源源不断运入广州城中,守军这才击退天地会军,破解了广州之围。
事后,叶名琛率军在广州附近搜杀天地会党众,手法残酷,据说共有十余万人被屠杀。1855年升任协办大学士。1856年,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叶名琛不主张与英法作战,力主讲和,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的消极策略,被人讽喻为“六不总督” 。
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之时,叶名琛战前既不作积极准备,作战时又不肯顽强抵抗,加上广州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贪生畏死, 开城迎敌,以致广州城被英军攻占。1858年1月,不愿出逃的叶名琛被英军生擒于总督衙门内。
当年2月,叶名琛被英人用舰船押往印度加尔各答。期间,他曾被置于囚笼内供人观赏,以示羞辱。之后,从国内携带来的食物即将吃尽 ,叶名琛拒食“外国之粟”,自诩“海上苏武” 以示忠贞 ,不久绝食客死于印度加尔各答。
作为朝廷能干的大员将,叶名琛知人善任、勤勉政事;作为镇压叛乱的刽子手,手段霹雳的叶名琛确实是令人憎恨的, 后世对他更多是斥责,也留下了骂名, 但他亦有许多无奈。作为客死他乡有气节和操守的“臣虏” ,叶名琛又是值得敬佩和尊敬的。首先,叶名琛的民族气节值得钦佩。《清史稿》记载 :
“名琛既被虏,英人挟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镇海楼上。犹时作书画,自署曰‘海上苏武’,赋诗见志,日诵吕祖经不辍。”
叶名琛在吃完从家中携带的食物之后,于1859年不食异乡粟米绝食而亡,饿死于印度加尔各答,气节堪比不食周粟的殷商遗民伯夷、叔齐。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