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岳飞后代岳钟琪功勋卓著,为何却险些被处死?雍正:要防患于未然“民族英雄”岳飞抗金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他更是被人们奉为“精忠报国”的典范,受到了极高的推崇,同时对于他仅仅是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便英年早逝、僵硬陨落,也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与气愤。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巧合”,岳飞的后代中有这样一位,也是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判为了“斩立决”,后被雍正改为了“斩监候”,最终在几经波折后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这个人便是岳飞的二十一世孙,清朝时期的名将——岳钟琪。至于他为何险些被处死,之后又为何被雍正放过,这一切都要从雍正朝时期著名的“曾静逆案”说起。
岳钟琪,地位仅次于年羹尧,是当之无愧的军中“二把手”。岳钟琪,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是标准的“将二代”。他的父亲岳升龙也算是康熙朝前中期的名将,参与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又跟随康熙征讨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期间均立有大功,岳升龙也就此开始担任议政大臣、四川提督等职,并且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而在父亲岳升龙的影响下,岳钟琪自幼博览群书、研习兵法,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噶尔丹的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率兵攻占了拉萨并控制了整个西藏地区。于是,康熙皇帝加封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统领西北地区的军队开始平叛。时任四川永宁协副将的岳钟琪在整个平叛的过程中,表现可以说是极为“亮眼”的。特别是他作为先锋,率兵攻下了拉萨城并平定城中的动乱,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而他也正是凭借此功勋,被康熙晋封为左都督,后又担任四川提督,得赏孔雀花翎。此时的岳钟琪已经成为了在西北军队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将领之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紧跟着在雍正元年(1723年),盘踞在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就发动了叛乱,让雍正陷入到了内忧外患的危局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紧急加封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统领西北各地的军队前去青海平叛。而岳钟琪正是年羹尧的“副手”,不仅如此,几次关键性的平叛战役也都是由岳钟琪直接指挥的,尤其是在追击罗卜藏丹津残部的时候,岳钟琪星夜兼程、全力追剿,打得叛军几乎是全军覆没,并且俘获了罗卜藏丹津的全部家人,只有罗卜藏丹津本人靠着化妆成一妇人才勉强逃脱。就这样,岳钟琪被雍正加封为“奋威将军”,同时晋封其为三等威信公,授太子太保衔,并且担任甘肃巡抚,辖管甘肃、青海两地军务政要。此时的岳钟琪在西北地区军政两界的地位都是仅次于“土皇帝”年羹尧,是当之无愧的“二把手”般的存在。
伴随着雍正三年(1726年),雍正以“九十二条大罪”赐以年羹尧自尽,岳钟琪也是“多年媳妇熬成婆”,正式接替年羹尧成担任陕甘总督,并节制西北更省军政民务,成为了整个西北地区的“一把手”。只不过,相比于年羹尧的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岳钟琪的处事明显要低调了许多,也赢得了当地官员和百姓们的极高评价。可即便是如此,岳钟琪也仍然难逃“噩运”。
“曾静逆案”,将岳钟琪推向了风口浪尖。雍正六年(1728年),来自湖南的落魄书生曾静,让他的学生张熙带着自己的书信前去面见岳钟琪,他在信中不仅大肆宣扬“反清复明”的思想,更是劝说岳钟琪要以“华夷之辩”为重,遵循其先祖岳飞的“遗愿”,起兵造反,从而恢复汉人的江山。岳钟琪对此不免大惊失色,主动将此事汇报给了雍正。而雍正经过彻查之后,也确实发现此事与岳钟琪无关,但岳钟琪的人生也就此发生了反转,“噩运”也随之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雍正十年(1732年),策妄阿拉布坦的继任者、时任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的噶尔丹策零率部偷袭了哈密,在消灭部分军队的同时,还烧毁了清军的粮草。虽然哈密的守军成功击退了噶尔丹策零的这次偷袭,但岳钟琪麾下的指挥官石云倬、曹让等人并没有率部进行有效的追击,致使噶尔丹策零的军队最终逃之夭夭。得知此消息后,雍正大怒,不仅当即下旨处死了石云倬、曹让等人,还严厉斥责岳钟琪是“攻敌不速,用人不当”,并且在雍正的暗示下,以鄂尔泰为首的朝臣们对岳钟琪展开了疯狂的弹劾。就这样,岳钟琪先是被削去了三等公爵的爵位和太子太保封衔,降为三等侯,之后雍正又下旨,将岳钟琪“交兵部拘禁候议”,就此囚禁了起来。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兵部议罪后,判处岳钟琪“斩决”,最后雍正将“斩决”改为了“斩监侯”,并处罚银七十万两。
雍正处置岳钟琪,其实也是一种必然。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哈密之败”确实只能算作是一场“小败”,就算岳钟琪麾下将领有畏敌如虎、停滞不前的罪过,那也是在提防敌人暗中设伏的前提下做出的决策,有着充分的不追击理由的。所以别说是岳钟琪,就连被雍正斩首的石云倬、曹让,都是非常冤的。可即便是如此,雍正还是极为严厉地处置了岳钟琪,而他之所以如此的“小题大做”,就是因为此时的雍正已经对岳钟琪十分的忌惮了。
一来,岳钟琪太“危险”了。这一时期,岳钟琪手中掌握着当时全国数量最为庞大,同时也是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并且岳钟琪独守边关,远离京城,属于“山高皇帝远”,这样的情况下别说是雍正,随便换作哪个皇帝都会对这样手握重兵、镇守边疆的将领有着非常重的怀疑之心的。二来,岳钟琪终究不是年羹尧。雍正相信年羹尧,除了年羹尧是雍正的“藩邸故人”以及他的“大舅哥”外,更为重要的是,年羹尧是汉军旗人,而岳钟琪只是汉人,并不在旗,在非常讲究“旗籍关系”的清朝初年,岳钟琪担任如此高的职务本就是“先天不足”,所以雍正也很自然而然的不会将他像年羹尧那样,当成是“自己人”来看待,更不会允许他长久的保持现有的权势和地位。
三来,就是“曾静逆案”,并非只是“个案”。就在“曾静逆案”发生的前一年,也就是雍正五年(1727年),四川就发生过有人当街高喊“岳钟琪率兵造反”的事情。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些“抗清人士”想要实现“反清复明”,岳钟琪就是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路径。一方面,前文中也说了,岳钟琪手中握有大军,有着绝对强大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就是岳钟琪是岳飞后人,这样的身份使得其更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真的起兵反清的话,可以迅速实现一呼百应。所以即便是岳钟琪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雍正也会本着防患于未然的态度,提前将岳钟琪拿下,从而彻底断绝了这些“抗清人士”的念想。
只不过,毕竟岳钟琪是岳飞的嫡系子孙,更何况他在无论是在康熙朝时期平定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还是在雍正朝时期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中,都是立有大功的,再加上岳钟琪常年镇守西北,有效的防御了准噶尔势力的侵扰,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安稳。于是雍正决定,放岳钟琪一马,将“斩决”,改判为“斩监候”,并且直至其去世,也没有最终将岳钟琪处死。而岳钟琪也就这样,在牢狱之中等到了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登基。
乾隆皇帝登基后,岳钟琪发挥了最后的“余热”。乾隆二年(1737年),岳钟琪被乾隆皇帝释放,并就此回到了成都家中养老。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时候,大金川地区发生叛乱,在前几次征讨无果,还损兵折将的情况下,乾隆皇帝重新启用了岳钟琪,委以其四川提督的重任,希望借助岳钟琪对于当地复杂地形与民族矛盾极为熟悉的优势,平定“大金川叛乱”。被乾隆皇帝寄予厚望的岳钟琪也没有让其失望,不仅迅速平定了“大金川叛乱”,在这之后还继续坐镇四川,为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的稳定与民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乾隆十九年(1754年),岳钟琪病逝,终年六十八岁,乾隆皇帝为其赠谥号为“襄勤”,算是给予了岳钟琪极高的人生评价。而与先祖岳飞一生致力于抗击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所不同的是,作为岳飞的后世子孙,岳钟琪的一生始终都在拱卫由同样是由女真人后裔建立的大清王朝,不知道这应该算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应该称之为是“造化弄人”呀。参考文献:《中国通史》,《清史稿》,《清实录》等历史二:古人为何把16两定为一斤?现代人没几个真正能明白有个成语叫做"半斤八两"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表示两者水平差不多,不分上下的意思,现代人可能就不太明白,为什么半斤和八两不分上下呢?八两很明显比半斤多呀,其实这是现代人的说法,在古代一斤不是十两,而是16两,所以半斤也就是八两了。
为什么古代会把16两定为一斤呢?大家都知道,称量重量一般是在交易市场,买卖东西的时候才用,中国历史行最早的著名商人就是范蠡,也就是跟西施一起泛舟西湖的那一位,他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击败夫差,后来功成身退,成为一代商圣,后人称他为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发现当时人们买卖都用眼睛直接来观察商品的多少,这样看是非常不准的,难以做到公平交易,于是范蠡用北斗七星加上南斗六星做参照物,一共有13个星星当做标记,每一颗星星表示一两,13颗星星就表示一斤。
范蠡把这种称量的方式推广开后,渐渐的出现了投机取巧的小人,他们称量货物时往往缺斤少两,这些心术不正的商人把市场扰乱了,范蠡思来想去,决定在13颗星的基础上,再加上福禄寿三星,这样就凑成了16颗星代表一斤,也就是16两了。
范蠡为了杜绝商人们缺斤少两,表说福禄寿三星预示着人的命运,如果缺了一两,人就缺了"福气";缺了二两人,就缺了"福气"和"俸禄";缺了三两,人就缺了"福气"、"俸禄"和"寿命",古代人都比较迷信,一听范蠡这样说个个都信了,因为谁也不愿缺了福禄寿,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缺斤少两了。
这就是古代人为什么把16两作为一斤的缘故,后来为了方便计算,人们有把10两作为一斤,其实无论多少两作为一斤都可以,主要是买卖交易要公平,商人做到童叟无欺就行,然而现代人做生意往往唯利是图,想必古代人反而诚信下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范蠡当年发明了称量来计算重量,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做生意可以称量商品的重量,却无法称量人心的贪婪……参考文献:《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