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传召79岁的愉妃侍寝,端着绿头牌的太监一下傻了,心里嘀咕,这愉妃的牌子撤了好几十年了呀,皇上见他呆呆出神,猛地一拍桌子道:“还不去?”吓得他屁滚尿流地去传召。
太监走后,乾隆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幅画像,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除夕之夜乾隆坚持要传召的愉妃,究竟是何许人?又为何对着一张画像叹气呢?
愉妃出身科尔沁草原,父亲只是个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中级干部。乾隆还是皇子时,她参选秀女,被选进了王府。
在后宫想要过得好,要么靠显赫家族的助力,要么靠美貌。而愉妃都没有,虽进了王府,却只是最低等的侍妾格格。
1735年乾隆登基后,王府里同期的小姐妹,身份都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人生巅峰。
富察皇后不用多说了,其他姐妹有的封贵妃,有的封妃,最不济也是个嫔位,而愉妃却只是个海贵人。
后宫佳丽三千,许多人终其一生,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
原以为海贵人也要这样,碌碌无为地过一生了,没想到1741年,乾隆不知道怎么滴,忽然想起了她这号人物,翻了她的绿头牌。
也许是他对从王府就跟着自己的人,还有一分情份在;也许就是想换下口味。
不管什么原因,这次宠幸,竟然改变了海贵人的人生轨迹:她怀孕了,并且顺利生下了乾隆的皇五子永琪。
三天后,永琪在"洗三礼"时“响盆”,乾隆因此龙颜大悦,晋封海贵人为愉嫔,并且还同意让她自己抚养儿子。
按照清朝后宫的惯例,为了遏制外戚的发展,皇子不能跟着生母,满月后是要送给其他嫔妃抚养的。
而永琪之所以能留在生母身边,说明愉嫔的娘家势力弱小,不足以引起乾隆的重视。
永琪字筠亭,号藤琴居士,他的一生可以说非常励志,但是结局却是比较可怜的。
受娘家弱势的影响,永琪出生后,乾隆再也没有关注过他。不过,这并不影响永琪的成长。
清朝对皇子的教育很严格,无论嫡子还是庶子,6岁都要开始接受教育。
皇子每天天蒙蒙亮,就要去打卡上课,直到下午5点才能放学,中午也不给回家,学习时间长达12个小时。
一年到头只有除夕、中秋、皇帝万寿,还有自己生日才可以放假,周末是没有的,可见学习强度之高。
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下,永琪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永琪从小就显示出他的语言天赋,精通满、蒙、汉等多族语言。
而且他是各科均衡发展的学霸,从后世流传的《凝瑞堂诗抄》、《纯王行书中堂》等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文学和书画造诣都很高深。
他的理科成绩也同样亮眼,深谙天文、历法、算数等,所作《八线法》手卷里,用“甲乙丙丁”代替几何学中的ABCD,其计算精度在当时是罕见的。
他还擅长摔跤、骑射,一次射箭比赛中,还赢了一直以射箭为傲的乾隆。乾隆一高兴,爱屋及乌,就把愉嫔晋封为了愉妃。愉妃母凭子贵,乐得合不拢嘴。
据《清史稿》记载:“永琪少习骑射,娴国语,上钟爱之。”从此,永琪走入了乾隆的视野。
乾隆开始有意培养永琪,一些慰问、祭祀、接待等露脸活动,常常由儿子代劳。
后来,富察皇后的儿子永琏和永琮相继去世,而继后的儿子永璂,由于继后被废,也断送了储君之路。此时,优秀的永琪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乾隆的立储考察范围。
但是永琪的娘家太弱,作为储君背景太单薄了,容易被欺负。于是乾隆将鄂尔泰的孙女,指婚给了永琪为嫡福晋 ,鄂尔泰可是朝廷重臣,可见乾隆对永琪的扶持煞费苦心。
接着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得乾隆下定了决心要立永琪。
1763年端午节,圆明园忽然失火,乾隆身陷火海,永琪第一时间,奋不顾身地冲入火场把乾隆救出。
永琪的勇敢和孝顺,令乾隆很满意,很快就封他为和硕荣亲王。
这是永琪离太子位最近的时候,只可惜命运无常。
1766年,永琪忽患附骨疮(急、慢性化脓性骨骼炎),因误诊,才25岁就去世了。
乾隆悲伤不已,而愉妃更是痛不欲生,永琪是她唯一的心头肉和依靠,如今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
乾隆对愉妃本没什么感情,自永琪走后,再没见过愉妃。愉妃在怀念儿子的孤独中,慢慢地老去。
在她79岁这年除夕夜,忽然接到乾隆传召,异常惊讶。她踏进寝殿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乾隆手里的画像,原来是他们的儿子永琪。
时隔25年,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拥而泣,互诉对永琪的思念,往事仿佛还在昨天。
没几月,愉妃安详地去世了,也许是心中已无遗憾。乾隆以贵妃的规格厚葬了她。
如果没有永琪,平凡的愉妃,也会和大多数后宫女子一样,悲苦一生,最后可能连名字都没留下。
永琪的到来,带给了她短暂的尊荣,也给了她为人母的喜悦。正是这一点喜悦,支撑着她熬过了漫长的岁月。
而出身低微的永琪,通过个人打拼低开高走,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小透明,一路逆袭差点成为了太子。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也精彩灿烂,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一手烂牌也可以打成王炸。
当然,前提是得有个健康的身体,毕竟身体才是一切的基础。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