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古装影视剧时,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反清复明。
公元1644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后,清兵对关内人口占大多数的汉人采取了高压的政策。汉人为了恢复自己的国家,进行了长期且艰苦卓绝的对抗清政府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反清复明”就是这些民间行动的代表组织。
众所周知,这些组织的领袖,多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武学名师,著名的洪拳创始人洪熙官就趁着三藩之乱在广州城内广纳能人志士,建立地下武装组织。
说起洪熙官,他的名号就像佛山黄飞鸿、太极张三丰、咏春叶问一样,大家耳熟能详。这些人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充满传奇色彩,当然,他们创立的武学精神,更是博大精深。
但你知道吗,洪熙官这样一位武学的集大成者,最后却死于一个妙龄女孩之手,实在让人唏嘘不已。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朝末年,宦官当道,超纲腐败,民不聊生,有明一朝几百年基业到了清初,已经千疮百孔,名存实亡。洪熙官作为反清复明的践行者,走上这条路也是形势所逼。
崇祯十五年(1642年)3月,明朝将领洪承畴不敌清军被俘,总兵曹变蛟等将领被杀。随着塔山、杏山相继落入清军之手,至此,明军的锦宁防线已不复存在。
一开始,洪承畴宁可绝食也不愿投降。五月,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仍立而不跪。皇太极嘘寒问暖,并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五月初五日,洪承畴心理防线被打破,他和祖大寿等人正式向皇太极俯首称臣。
洪承畴手下有一位性情刚直之人,他就是明末知名拳师蔡九仪。他并没有随洪承畴投降,而是毅然决然去了嵩山少林寺。蔡九仪的目的很明显,他想通过学习少林功夫,匡扶大明王朝。
蔡九仪这一去就是整整8年,八年后,他回到广东老家,一边开办武馆广收习武爱好者,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发展“反清复明”的新势力。
随着蔡九仪的武馆名声越来越大,前来习武者越来越多。后来,一个少年慕名而来,经亲戚引荐,拜蔡九仪为师学习少林功夫,他就是后来洪拳的创立者,名满武林的宗师级人物洪熙官。
洪熙官原名洪禧,是蔡九仪的得意弟子。由于洪熙官悟性很好,很得师傅蔡九仪赏识,两人还经常切磋武艺,研习拳法。在这里,洪熙官成长得很快,武艺也大有长进。
与此同时,蔡九仪也经常向洪熙官灌输“反清复明”的思想,在蔡九仪看来,清人入关等于是异族入侵,必须要将他们撵出中原,光复大明。在师傅的谆谆教导下,洪熙官也以反清复明为己任。
之后,蔡九仪更是把洪熙官送到少林,进一步学习深造。洪熙官也是天生的武学奇才,不负众望的他在少林寺将所学功夫融会贯通,没过多久就将接触到的武功心法烂熟于心,乃至炉火纯青。
只可惜,借助少林寺发展的反清复明势力还是被清廷觉察到了。公元1672年(康熙十一年),朝廷得到密报,派出重兵围剿少林寺。
好容易渐渐壮大起来的抗清势力遭受重创,一股腥风血雨在江湖上频频掀起。
洪熙官不可避免也置身 漩涡 之中,由于武艺高强,他只身带领一些僧众逃出清军围剿,往广东老家方向躲避锋芒。但清军宁可枉杀一千,也不愿放走一个。
无奈之下,洪熙官只能躲进深山古刹,一边躲避官兵追杀一边继续修炼武功。虽然没有卷入烟尘,不过洪熙官始终没有忘记师傅的教诲,他一直在苦等机会。
三藩之乱爆发后,洪熙官敏锐地感觉到时机已经成熟,他想趁着清廷内忧外患之际招兵买马,发展新的力量。只可惜,洪熙官的这个计划没有从长远打算,由于操之过急,导致招收的人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也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目标。当洪熙官的阵营再次遭到清军扑杀时,他只能选择逃亡。
一次次的逃亡让洪熙官心力交瘁,深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反清复明”的信念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发生了一丝丝动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清军的统治下,百姓的生活逐渐趋于稳定,饱受战乱离苦的老百姓太渴望安定了。
清军统治似乎已经变成了不可逆转了历史发展走向,洪熙官有很多次在问自己,到底还要不要再坚持下去,倘若再一次让百姓深陷水火,这样的反清复明不是倒行逆施,又是什么,它的意义何在?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洪熙官终于决定放弃反清复明的想法。这种放弃与其说是识时务,倒不如说是随了百姓的愿。
洪熙官从此与世无争,隐姓埋名,过着云游四方和潜心研究武学的生活。正因此,江湖少了一个一意“匡扶大明”的社会革命家,却多了一个醉心悟道的功夫大师。
由于热爱,所以追求。通过多年的精进研究,洪熙官终于将各路武学招式融会贯通,并加进自己的理解,形成独特的拳法招式,这便是闻名后世的洪拳。
为了后继有人并将所学洪拳发扬光大,洪熙官决定重新出山开办武馆,他决心将自己毕生所学传于后人。
关于洪熙官的死众说纷纭,但坊间却有一种传言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习武之人大都心怀江湖,心系黎民,尤其喜欢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不过,正因为这样的处事风格,也招来很多仇家的暗算。在众多仇家中,有个女子深知洪熙官不好对付,为了替父报仇,她数十年苦练一手凤眼拳。
这种拳法的特点是可以让食指的第二段关节当作致命武器,在拳法进攻时,指关节作为凤眼状,近距离击中对方的各种穴位,可以说招招致命,杀人于无形。
习武之人都知道,拳怕少壮,洪熙官虽然一身功夫,但此时的他已经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无论是招式的灵活程度还是体力,都不足以和年轻人相抗衡。最终,洪熙官死于这个女孩之手。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有传言说这个少女采取的是偷袭手段,说洪熙官早已识破对方的暗算计谋,他或许能凭借自己精湛的武艺击败女刺客,不过洪熙官没有闪躲。
为了不让上一代的恩怨一直延续,所以洪熙官选择了被杀而不还手,以此了结这段江湖宿怨。
虽然这个传说难辨真假,但让人唏嘘的是,即使是一代武学宗师,哪怕晚年致力于武学传承,也难逃江湖恩怨仇杀的结局。
一代宗师死于非命,不过万幸的是,他的洪拳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不断将这门武学发扬光大。而且在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很多洪拳爱好者纷纷加入到抗击西方列强的战斗中去, 如著名的“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就有很多洪拳门徒参与其中。 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对武术的热忱和挚爱,让人钦佩不已。
洪熙官若泉下有知,也能含笑瞑目了。
(图片皆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