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京中大族,平日里最好音律舞乐;他本人也没有什么劣迹,那日跟着你,估计也没什么恶意。”
《梦华录》里,顾千帆曾在宋引章面前如此评价沈如琢,话里话外,都算是对沈如琢的正面评价,听着让人放心。
而另一边,当池衙内与花魁张好好看见沈如琢带着宋引章乘船游湖,第一反应却是“像沈如琢这样的多情种子,引章这样的小娘子可对付不了”,将来恐怕会有“生不如死的时候”。
而剧情似乎也渐渐证明,呼风唤雨的皇城司顾大人,看男人的眼光还真不如长期混迹市井的这一对普通饮食男女。
顾千帆为什么就看不透沈如琢的真面目?
其实,类似的“看走眼”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罕见。
01 所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也很不相同
用自己熟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与评价标准,去判断另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的是非好坏,即使满眼都是花团锦簇、风光大好,实则往往都不是关键信息。
就像顾千帆,年纪轻轻,事业小成,模样俊俏,算得上优秀人物;但他的优秀,限定在事业,限定在隐忍,限定在武功,却并不包含男女之情。
“你成亲了吗?”“没有。”
“有相好的小娘子吗?”“没有。”
这么一个感情经历几乎空白的事业型男人,当他想要判断另一个男人算不算“良人”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也从家世、背景、仕途等方面入手;
他却尚不懂得,一个男人算不算良人,往往并不取决于他的出身与前途,而是取决于他的“良心”。
也许在顾千帆的评价体系与爱情标准里,良心是标配;但在其他人,却未必。
这一点,花魁张好好与小混混池衙内看得更明白,也正是因为他们久居市井,阅人无数,见惯了衣冠楚楚的斯文败类,也早已看透了扭曲多变的世态人心。
02 人际关系不同,触碰到的人性深浅也往往不同
《红楼梦》里也有一个故事。
论相貌,连宝玉、贾琏这样的男人都要由衷称赞他“标致”;
论行事作风,“素性豪侠,不拘细节”,从舞刀弄棒,到丝竹弦管,从登台串戏,到见义勇为,样样都有他。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风流俊俏、豪爽不羁的风格,才引得宝玉等一众王孙子弟都喜欢与他交往,宝玉更是对他青眼有加,视为挚友。
然而,就是这个在男人角度、朋友角度看起来堪称上品的人物,在男女情感方面却另有一套极其双标的拧巴逻辑。
所以,当美丽泼辣的尤三姐提出想要嫁给柳湘莲的时候,身为姐夫的贾琏先是下意识地称赞了一句“眼力不错”,随后却又及时补充了对柳湘莲的两个重要评价——“冷面冷心,无情无义”。
这八个字,刚通人事的贾宝玉感受不到,也尚不能理解其中隐含的危机;
倒是结婚多年、情感经验丰富的贾琏看得更明白;“冷面冷心,无情无义”的评价,更贴近柳湘莲其人的内心,也无意间揭示了影响男女感情的一大现实因素。
一个人,对待朋友再“热”,也抵消不了其对待男女感情的“冷”。
最终,尤三姐果然被柳湘莲的冷面冷心所伤,羞愤自尽。
不难想象宝玉闻听变故时的惊讶。
毕竟,索回聘礼时,那样决绝无情的柳湘莲,一定是贾宝玉从未想象过的柳湘莲。
03 搞不清问题的本质,就很难拥有正确的思路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判断是非、评论优劣其实也差不多。要分析哪一方面的事,就要用哪一方面的思路,站在相应的角度去看问题。
《知否》原著里有个故事。
明兰出嫁时,嫡母王大娘子给了她一个陪嫁丫鬟彩环。彩环一心想要近水楼台先得月、给侯爷顾廷烨做小。
为此,彩环多次在顾廷烨面前浓妆艳抹、搔首弄姿,意图得到顾廷烨的垂青。
而明兰见了,不仅不慌,反而笃定彩环不会成功。
因为明兰深知,顾廷烨从小就不缺各种莺莺燕燕,早就不是轻易就能被美色与矫情迷惑的人了;越存心算计攀附,越容易被他厌弃。
结果也果然如明兰所料。彩环落得个被赶出侯府的结局。
彩环失败,因为她只停留在自己的臆想之中,幻想着凭借美貌就能飞上枝头变凤凰;却根本不曾站在顾廷烨的角度,想想他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到底有怎样的情感需求。
“有美貌就万事大吉”,是彩环单方面的白日梦;
“我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明兰处变不惊的基石。
04 结语
从顾千帆看不透沈如琢,到贾宝玉不明白柳湘莲,都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这世间的人,某一面的好,不代表另一面也很好;某一面不够好,也并不代表其他方面都不好。
关键是,先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他的哪一面。
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不熟悉的方面,更不要轻易做评判;
与其轻率地加上滤镜看人,不如走出去,找领域相关的人多打听。
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去做,类似的,特定的问题也要从特定的角度去分析。
“一俊遮百丑”,确实是要不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