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古往今来,一代代的君王身侧总有几个有名的大臣辅佐。提到康熙,自然也少不了身为皇后叔父的索额图。索额图辅佐康熙多年,最后却被康熙软禁饿死,儿子也被除掉,他究竟做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索额图初登历史舞台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很早就暴病身亡了,年仅八岁的康熙早早的就继承了皇位。年少轻狂,把几辈人辛苦打下的天下交到一个毛头小子手里自然不是很放心,于是,在顺治即将驾鹤西去的时候,安排了四位大臣,来辅佐当时的小皇帝康熙。其中一位就是索额图的父亲索尼。
在父亲索尼退休后,儿子索额图就子承父业,开始辅佐康熙。要说索额图初次在康熙面前崭露头角是什么时候,那就要问问思维大臣之一的鳌拜了。当时康熙刚刚即位,由于年纪实在是太小了,所以各方势力就蠢蠢欲动,这其中就包括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鳌拜。鳌拜作为顺治皇帝的重臣,辅佐顺治皇帝多年。可是辅佐顺治皇帝也就算了,这顺治皇帝死了还要去辅佐他年仅八岁的儿子当皇帝,鳌拜心里总有些不甘,于是乎就勾结自己在朝中多年培养的势力,想要掌控朝中大权。
鳌拜对皇权的挑衅,康熙自然是不能坐视不管,就想着正好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杀鸡儆猴,在天下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严。这时候索额图就登场了,他为康熙智擒鳌拜,提了不少有用的建议,让康熙十分满意。再加上索额图是孝诚仁皇后的叔父,亲上加亲,于是开始重用索额图。索额图本来以为辅佐康熙抓获鳌拜立下功劳,还有着皇亲贵族的亲戚身份,索额图的好日子终于来了,没成想这样的好日子随着孝诚仁皇后的突然离世而慢慢走向尽头。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皇子被立为太子,那就是未来的一国之主,当皇帝是早晚的事,所以难免有人为了前途考虑,就从一代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开始就百般讨好。
孝诚仁皇后一去世,索额图和康熙就没有了直接的亲缘关系,但是索额图却始终是太子的叔姥爷,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太子的党羽。慢慢的,索额图和康熙就没有了当年智擒鳌拜的默契。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在平定三藩时,索额图极力反对康熙想要先发制人,平定三藩的建议。他认为,边境并没有对朝中产生什么影响和威胁,贸然攻打,一定会引起周边少数民族的不满,进而联合起来攻打朝廷。但康熙认为,少数民族自始至终都是对朝廷的一大威胁,早处理晚处理都要处理,于是坚持己见,出兵平定三藩。
最终成功平定三藩,可见康熙的决策是正确的,作为朝廷重臣却与皇帝意见相左,这一举动让康熙十分不满,就从这时候开始,康熙就发现如今的索额图和自己早已不是一条心了。索额图人生的悲惨结局虽然,康熙对索额图之间越走越远,对索额图也没有了以往的重视。但是毕竟索额图的父亲从顺治皇帝开始就辅佐大清,一直到索额图,已经在朝中积攒了不少人脉,更何况索额图还是当时大清的舅姥爷,就算是看在太子的面子上,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也一定会对索额图百般讨好,就这样依附索额图的人越来越多。表面上,大家讨好的是索额图,明眼人都看的出,大家讨好的是他背后的太子。
人性往往经不起名利的考验,随着太子的党羽不断增加,太子在朝中的地位也愈加膨胀,所以一心认为自己以后必定继承父位的太子就开始飘了,终日目中无人、不学无术。这让康熙十分生气,自然就把罪过怪罪到太子的叔姥爷索额图身上,认为索额图每天跟在太子身边,没起到一个好的教导作用,反而只知道拉拢关系,巴不得自己早点死,太子好继位。于是,就多次在言语和行动上打压太子和索额图,但是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眼看着索额图和太子的这一方在朝中的权是越来越大,康熙就看索额图越来越不顺眼,就开始产生了除掉索额图的想法。
康熙深知索额图在朝中的地位,所以想要除之而后快,就要直击根本。后来,康熙一怒之下废掉了太子,幽禁索额图,命令下人不给索额图饭吃。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就这样很快索额图就饿死了。在古代,无论是妃嫔还是大臣,你的命并不属于你自己,而属于皇帝,所以除非是病死、老死或者皇帝赐死,否则你没有死的权利,擅自自杀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是诛杀九族的大罪。
在活活饿死索额图之后,康熙依旧不解气,就给饿死的索额图又加了个绝食抗命的罪名,诛杀了索额图所有的儿子。后来的事,我们就都知道了,康熙让后来的雍正继承了自己的皇位,一直作为索额图的死对头的明珠,开始受到重用,并且寿终正寝,结局比索额图好的不是一点半点。康熙在索额图死后还评价他为“大清第一罪人”,全盘否定了索额图曾经的功绩和存在的意义。身为皇亲贵胄的索额图,最后的下场竟是如此悲惨,不免让人心生胆寒。可是,就算没有教导好太子这个导火索,光凭索额图在朝中几乎快要一手遮天的权势,康熙也会杀掉他的,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结语从索额图的悲惨结局,我们可以知道,做人还是应该低调一点,太锋芒毕露到头来反而一败涂地,最终不仅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还白白搭上了自己的一辈子,与其昙花一现一般匆匆而逝,不如过脚踏实地、踏踏实实的一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