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二年索尔图被囚于宗人府,因断水断粮饿死在宗人府中,康熙得知索额图的死讯后勃然大怒:“好你个索尔图,这是用绝食来向朕抗议吗?”康熙立刻下旨抄了索额图的家,处死了索额图的儿子,一代权臣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呢?
扶摇直上
康熙皇帝即位时尚且年幼,以鳌拜为首的权臣把持了朝政,架空了康熙。
康熙八年,担任一等侍卫的索额图与康熙帝密谋逮捕了鳌拜,除了逮捕鳌拜,索额图还将鳌拜的一众党羽扫清,为康熙掌权铺路,立下大功的索额图就此平步青云,在之后的日子里慢慢成为了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
索额图执掌大权后与沙俄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保障了边境安全。除了外交贡献,索额图在平定噶尔丹叛乱时还有指挥战事、歼灭噶尔丹的战功,充分体现了索额图不仅能够把握机会,本身也有极强的能力。
索额图得势后愈发骄纵,利用自己的权势索额图为自己及自己的党羽谋划了大量利益,索额图的亲信也因索额图的权势鸡犬升天,索额图的弟弟依仗哥哥的权势吃空饷,康熙得知后只是把这事交给索额图自己处理。
索额图见弟弟事发也不恼怒,只是轻描淡写地罚了一年俸禄。索额图自己利用权势获得了海量的财富,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康熙也只是对索额图稍加惩治作为警告。
康熙掌握权力后认为朝堂虽然已经得到整治,自己大权在握,朝堂外却还有权势滔天的藩王,因此有了削藩的念头。索额图能拥有如此庞大的权势并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的才华,在他背后还有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因此索额图站在了康熙的对立面。
康熙斥责索额图后也看到了索额图背后的势力,不愿索额图一家独大,于是扶持了明珠。两位大臣在朝上斗得不可开交,背后各自形成了党派,这样的局面自然是康熙喜闻乐见的,但对于索额图而言做事处处掣肘,不能再像以往一样一手遮天,这却是难以接受的。
为了夺回权力,索额图开始了他的投资,索额图的发迹靠的是辅佐康熙帮助康熙掌权,但现在康熙牢牢把持着朝政,索额图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于是他把目光放到了皇太子身上。
太子之争
康熙十四年胤礽被册封为皇太子,他的外祖父索额图受封一等公,而且是世袭的。索额图对外孙越看越顺眼,觉得这个堂外孙正是最佳的投资对象,由此成了最坚定的太子党。在胤礽成长期间,康熙对胤礽万分宠爱,胤礽得天花时康熙也一直陪伴在床,直至太子痊愈。
索额图认为太子即位几乎可以看作是板上钉钉的事,于是并没有刻意打压其他党派的大臣,扩大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在此时的太子党看来,眼下局势大好,只需要等待太子成长康熙退位,自己的权势自然就能再上一层,可谁也没想到这一等却等了几十年。
康熙在位的时间实在太长了,这也让皇太子胤礽愈发焦急,行事也愈发骄纵,颇有提前享受皇帝待遇的嫌疑。
父亲八岁登基,执掌朝政,而自己已是成家立业的年纪,却依然看不见坐上皇位的机会,皇太子胤礽变得越发恣意妄为,甚至做出了截留贡品等举动,给对手留下了把柄。除了太子着急,太子党的官员们也十分急切,行事愈发猖獗,朝堂上的党派之争愈演愈烈。
在康熙看来,皇太子胤礽从小便是最得宠的那一个,给他安排的老师也是自己的老师,接受同样教导的太子之所以变得如此恣意妄为一定与索额图这些大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笔账自然记到了索额图头上。
康熙非常清楚皇太子胤礽的想法,当了数十年太子想要即位是人之常情,有想法是正常的,但有了行动性质就不同了,太子胤礽开始结党营私与大臣的往来愈发密切,这些举动让康熙看到了太子对皇位的渴求,甚至有了谋反的趋势。
索额图等人早已是资深的太子党,想要转投其他皇子显然是不现实的,时间拖得越长,太子胤礽的地位就愈发不稳固,对于索额图等大臣而言就愈发危险。
此时的索额图早已没了再进一步的心思,更多的是想要退出这潭浑水,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康熙四十年索额图以自己年老体衰为由请求告老,就此退出了朝廷。
被囚赐死
索额图虽然离开了朝廷,可康熙却不愿意放过他。太子想要谋反,最大的倚靠便是索额图,太子登基后最大的受益人也是索额图,康熙对儿子虽然不舍得下狠手,但对索额图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因“意图谋反”被关进了宗人府。
抓捕索额图没能让康熙解气,想到自己培养多年,最为宠爱的儿子如今公然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康熙心里的怒火就愈发旺盛,康熙下旨不许任何人探望索额图,这也包括了给索额图送水送饭的人,由此断绝了索额图的粮食和供水,索额图就这样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中。
索额图死后康熙仍不解气,康熙以索额图不满判罚“自绝”于宗人府,蔑视朝廷的大不敬之罪为由,不仅下旨抄了索额图的家,还处死了索额图所有儿子,对索额图生前的所有贡献给予了否定,康熙直言:“索额图是本朝第一的罪人!”
索额图一死,太子党便树倒猢狲散,康熙不仅对这些太子党赶尽杀绝,还将于索额图同族的官员都进行了清算,将他们革职降职。
索额图死后皇太子胤礽没了依靠,行事愈发荒唐,自己下场结党营私的皇太子很快就被对手抓住了把柄,没过多久就被康熙罢黜了。
小结:
索额图之死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参与了皇权更替的斗争,索额图从朝中重臣变成“清朝第一罪人”的过程更是体现出了朝廷政权交替的波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