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熙凤一向清高自傲,为何穷小子贾芸用15两银子,就“拿下”了她

王熙凤一向清高自傲,为何穷小子贾芸用15两银子,就“拿下”了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阿乐聊文史 访问量:1010 更新时间:2024/1/22 4:19:41

在整部《红楼梦》之中,曹雪芹先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而又具体的人物,柔弱的林黛玉、玩世不恭的贾宝玉,以及温良恭让的薛宝钗

但如果要说整部小说最出彩的人物,我想一定是非王熙凤莫属,风光时整个贾府都在她的掌管之下,落魄后她却只能以破席卷身,被草草葬在了乱坟岗之中。

王熙凤巨大的人物处境落差,也正好是贾府没落的真实写照,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红楼”中这位传奇女子的故事。

红楼一梦:小人物的喜乐

王熙凤出生在当时最有权贵的王家,作为家中的长房嫡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她完全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大家族之前,相互之间的联姻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作为家族中的嫡女,王熙凤也理所当然的嫁入了贾府,好似如此才称得上门当户对。在到贾府之后,她很快便凭借着开朗的性格获得了贾母的喜爱。

由于丈夫贾琏终日公务繁忙,在贾母的授意之下整个贾府的一切事务,全都交到了王熙凤的手上。在王家的时候,王熙凤曾跟着母亲一起打理家中的事务,但当时其实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帮手的角色。

真的靠自己一个人打理诺大的家业,完全都是第一次,压力虽然是有的,但王熙凤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圆滑的处事风格,很快就将贾府打理的井井有条。

随着在家族中地位的不断攀升,王熙凤的行事风格也越来越大胆,她的眼光与眼界也变得高了起来。可是,就是这样一位风风火火的大人物,却曾经被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用了仅仅15两银子就买通了。

这其中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情呢?要弄清楚这其中的原委,就要介绍下这个不被人们重视的小人物,此人就是贾府旁支中的一位名为贾芸的公子。

在名义上贾芸虽然也算得上是贾家的一份子,但是由于他出生在旁支,而且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日子一直过得都比较艰辛。

都是贾姓子孙但却同姓不同命,相比于贾府独子贾宝玉的话,两人的生活境遇可谓是有着天差地别,如何来形容贾芸的地位呢?在红楼梦第24回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或许最能体现出来。

有一日,贾宝玉和堂兄贾琏在闲聊,这个时候突然从门口进来了一个人,他行色匆匆而又穿着朴素,看样貌应该不是贾府中人,此人在看到贾宝玉之后则直接跪下来请安,而这个人便是贾芸。

这次他来贾府是有事想要求王熙凤,碰巧路过贾宝玉门前,虽然比贾宝玉年长,但是在家族的辈分之中,贾宝玉应该算作是他的叔叔。虽然两人平日里没什么交际,但总归算起来还是一家人,彼此之间也算认识吧。

或许是这一日心情不错吧,贾宝玉在看到贾芸之后便称赞道:“你现在的长相真是越来越出挑了,眉清目秀的与我还有几分相似,要是在旁人看来,说不定就把你当作我儿子了。”

一段看似无意的调侃或者是奚落,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贾宝玉话刚出口贾芸便连忙磕头道:“从今以后,您就是我贾芸的亲爹,我就是您的亲儿子。”

贾芸的15两银子

可能贾宝玉也没有想到吧,自己的几句调侃居然真的给自己找来了个儿子,有了贾宝玉儿子的这层身份,旁支的贾芸便经常借着看望贾宝玉的名头出入贾府之中。

隔三岔五的赏赐也让他和母亲的日子稍微好过了点,但也仅仅只是好过了一点,想要真的改变凄苦的生活,还得想办法谋求一份差事才行。

说来也巧,有一次在给贾宝玉请安时,贾芸发现贾府之中在建花园,一番打听之后得知,原来是在皇宫中的贾元春得到了皇上的赏识被册封为贤德妃,并且特准今年元宵节回家省亲。

对当时的贾府而言,这件事的重要意义自然不用多说,哪怕是举全族的财力也在所不惜,回到家之后贾芸便就此事和自己的母亲商议了起来。

要是能借着这次贾府兴建土木之事在府中谋个差事,那么他们母子二人的生活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可想谋差事的人多了,自己在贾府中唯一的依靠贾宝玉又是一个没有实权的人,这该如何是好?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贾宝玉没有实权那么去找一个有实权的人不就可以了,贾府中真正掌握实权的无疑就是王熙凤了,于是贾芸便想着通过送礼的方式让王熙凤赏赐自己个差事。

当时正逢端午节,古时候端午节人们都会绣香包以辟邪,贾芸便去做香料生意的舅舅家,希望能借点香料去送礼,出乎他预料的是,自己的亲舅舅居然一口就回绝了他。

无奈之下,他只能向邻居借了15两银子,并且承诺事成之后一定双倍奉还。就这样,带着15两银子买的香料,贾芸匆匆忙忙来到了贾府之中。

他见到王熙凤之时,后者正在忙着吩咐下人们干活的事,看着贾芸来了也没有去招呼他。王熙凤是何等人也,一眼就看出来贾芸此番前来一定是有事相求。

现在自己正因为建院子的事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理会他这样的小人物,不过贾芸也并不着急,反而是非常勤快地给王熙凤端茶递水。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贾芸的这些表现很快也赢得了王熙凤的赞赏。手边的事忙完之后,王熙凤便开口问道:“贾芸,你很久没来我这里了吧,今天来是有什么事吗?”

对于这样开门见山的提问,一般人都会选择正面回答问题,但是贾芸却并没有这么做。面对着王熙凤的提问,贾芸则是回答道:“其实侄儿此番前来都是受母亲之托,在您面前我也就实话实说了。

昨晚母亲跟我说婶婶你身子单薄,每天又要忙着府里这么多的事,实在是辛苦。虽然这么难,但是婶婶却能把每件事都料理的井井有条,你这身体恐怕早就累的不像样子了。”

听到贾芸的回答,王熙凤则是高兴地笑道:“亏得还有人惦记着我的身体,府里最近这么多事,我哪里一个人忙得过来,都是大家帮我在弄。”

不得不说贾芸实在是个谈话的高手,短短一句话便让王熙凤眉开眼笑。看着王熙凤对自己的态度有所改善,贾芸便连忙将自己带来的礼品拿了出来,并说道:

“婶婶这两包香料都是我一个朋友送我的,他家中本是开香料店的,最近因为生意的原因要去外地,于是便把店里最好的两块香料给了我。

我想着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到时候府里肯定又有很多事忙的。香料这样的小事我就先替婶婶做好了,省得婶婶再去忙活了。”言语间充满了讨好之意。

其实王熙凤如何不知道,这些场面话不过都是为了在自己手中讨个活罢了,但面对着贾芸的奉承她的内心却依旧非常的受用。在收下礼品之后,王熙凤直接开口说道:

“你这次来的可是不巧,府里的活都派完了,要是真想帮婶婶的话,就等着过年的时候再来吧......”

于是乎到了过年的时候,贾芸又一次来到了王熙凤的府上,这一次他直接开口求道:“好婶婶,你就先给我派个活,什么活都行,你先看看我能做好不,要是做的好就再给我派下一个。”

这可真是口才厉害到一定境界了,明明根本就没有安排他什么事做,他倒直接在等着第二件活了。

听完贾芸的话,王熙凤则是直接笑骂道:“你倒是会拉长线,什么事都还没做呢,就想着赖上我了,明天你就去领银子吧,以后就来府中做点种花草的活吧。”

自从这件事情之后,贾芸便在贾府之中站稳了脚跟,每次有什么事情,王熙凤都会安排他去做,每次他也都能做得让王熙凤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出色的办事能力,贾芸在王熙凤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通过上面的描述不难发现,贾芸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他懂得再厉害的人也会有其的弱点,王熙凤在贾府虽然高不可攀,可她的弱点就是权力与虚荣。

贾芸在送礼的时候既给了王熙凤足够多的尊重,也因送上了珍贵的礼物,圆滑的处事能力和高超的情商让王熙凤一点点在他那里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感,以至于被“15两银子”拿下。

忠心护主的贾芸

再美好的故事也总有一个结束,《红楼梦》的故事也随着贾府的轰然倒塌而来到最后的篇章,贾芸的人生也随着贾府的被抄家而彻底的改变。

整个贾家都倒了,贾宝玉、王熙凤等人又如何能够幸免遇难呢?树倒猢狲散的道理想必是所有人都明白的。被抄家时,官员从王熙凤的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可见她平时没少索取贿赂。

王熙凤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加速贾家败落的原因之一,最后也因为贾府的败落使得自己走上了绝路,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吧!

另外,贾府被抄家贾宝玉等一众贾氏子孙全部被押入了大牢之中,养尊处优的公子哥贾宝玉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值得一提的是,贾府已经倒了,贾芸完全有理由再去谋求一个新的营生。

毕竟就算贾府真正辉煌的时候,自己也并没有享受到太多作为贾氏子孙该有的荣华富贵,但贾芸却在这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与贾家站在一起。

后来正是因为他的营救,贾宝玉、王熙凤和小红才最终脱离险境,虽然他的营救并没有改变这些人最终的命运,但那也只是因为他能力有限罢了。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程度,他做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应该也算得上是整个贾府之中最有情谊的人了吧。话说,贾芸一次在拜见王熙凤时,贾芸看到了王熙凤身边的一位侍奉丫鬟。

这个丫鬟名字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小红,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丫鬟,但是她的容貌却让贾芸怦然心动,就这样在之后的工作之中,贾芸都会刻意的寻找机会与小红偶遇。

有一次小红的手帕不小心丢在了院子里,贾芸在捡到之后,足足在院子里等了小红数个时辰,只是为了能把手帕还给她,两人渐渐陷入爱河。

贾府繁荣是贾芸不敢有僭越之举,如今形势已经大有不同了,他与小红自然能够上演了一出和宝黛之恋的爱情故事,但《红楼梦》对两人的结局如何并没有说明,或许是好的吧......

对于贾芸此人,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标签: 贾芸贾宝玉贾琏王熙凤贾府

更多文章

  • 解开贾蔷被分家的难言之隐,贾珍要避嫌的,并不是乱七八糟的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君笺雅侃红楼标签:贾珍,贾蔷,贾蓉,贾敬,曹雪芹

    贾蔷是宁国公的正派玄孙,也就是宁国公其他儿子的重孙子。因为父母双亡,从小被贾珍抚养长大视如亲生。不想宁国府奴才造谣诟谇,传出很多难听的话。贾珍为了“避嫌”就给他分了房子,搬出宁国府自立门户了。不过,这里边最值得探究的不是绯闻,而是贾蔷父母双亡,为什么由贾珍抚养?贾珍要避什么嫌疑?看看原文怎么说。(第

  • 贾蔷买一只雀儿替龄官解闷,为何反惹得龄官大怒?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贾蔷,宝玉,黛玉,戏子,贾府,龄官,蒋玉菡,中国古文献

    在中国古今的文学作品、甚至是生活中,“笼中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意象,象征着失去自由的人。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刘备就曾对关羽、张飞说过:“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言屣网之羁绊也。”龄官的贾府买来的小戏子。《红楼梦》中有另一个戏子叫琪官,大名蒋玉菡。蒋玉菡是忠顺王府的戏子

  • 贾蔷一个贵族公子,为什么能看上戏子龄官?原因在林黛玉的身上

    历史解密编辑:菜就关起来标签:林黛玉,贾蔷,贾宝玉,黛玉

    《红楼梦》里的贾蔷,是宁国府中的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跟着贾珍生活。龄官却出身不明,清朝的三代九流中,戏子属于下九流之列,与乞丐和娼妓是一个档次的。有人就问了,贾蔷一个贵族公子,为什么会喜欢一个戏子呢?有学者表示,两人能走到一起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出在林黛玉身上。首先,龄官如黛玉一样漂亮

  • 宁国府所有人都不干净吗?贾珍作践儿子贾蓉,为啥却溺爱贾蔷

    历史解密编辑:姜子说书标签:贾蓉,贾珍,贾蔷,贾敬,宁国府,秦可卿,中国古文献

    题:宁国府所有人都不干净吗?贾珍对贾蓉的态度很奇怪,他对贾蔷的态度更奇怪!文/姜子说书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

  • 龄官和贾蔷:蔷薇花下的爱情,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贾蔷,林黛玉,贾宝玉,蔷薇花,爱情

    龄官是梨香院十二个女戏子之一,是为了迎接元春回贾府省亲,特地从姑苏买回来的。而办这个差使的,便是美男子贾蔷。可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贾蔷与龄官互相看对眼了。就像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见面,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此眼里再也没有过旁人。龄官虽然只是一个小戏子,却生得十分出众,面薄腰纤,眼颦秋水,袅袅纤纤,

  • 贾珍和贾蔷交往怕人说三道四,为何与秦可卿爬灰却不怕人嚼舌头?

    历史解密编辑:爱写作的老于标签:贾珍,秦可卿,贾蔷,贾蓉,贾琏,焦大

    贾敬含着金钥匙出生后,结婚生子,成为贾家一族的族长后,享尽荣华富贵。想想好日子有可能随着年纪渐老最终逝去,人生短短一瞬太愧对人生,于是有了帝王们的想法——幻想着长生不老。这个想法一旦形成,便很快疯长成为参天大树。于是贾珍决然出家修道,把偌大的家业和尘世是的俗事一古脑交给儿子贾珍。家里没有了“掌舵人”

  • 面对贾瑞的纠缠,王熙凤为何不告诉贾琏,却叫贾蓉和贾蔷帮忙

    历史解密编辑:木槿读书标签:贾琏,王熙凤,贾蓉,贾瑞,贾蔷,贾珍

    在贾琏偷偷娶尤二姐之前,王熙凤和贾琏两个小夫妻还算恩爱。周瑞家的送宫花,听见两人在房中说笑,这是他们的日常。林如海去世,贾琏陪林黛玉回家,王熙凤心中挂记贾琏,亲自打点大毛衣服,和平儿一起检点,并再三嘱咐同行的下人昭儿“小心服侍,不要惹他生气,劝他少吃酒”。等到贾琏回家,正逢元春封妃,王熙凤对贾琏开玩

  • 遭遇贾瑞调戏,王熙凤有多种解决方法,她为何让贾蓉贾蔷出手相帮

    历史解密编辑:木槿读书标签:贾蓉,贾瑞,贾蔷,贾琏,秦钟,贾宝玉

    王熙凤,长相俊俏,性格泼辣,在红楼梦中是以女强人的形象出现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女强人,却遭受到了贾瑞言语上的调戏。要说贾瑞有点不识趣,王熙凤怎么可能把他放在眼里,书上王熙凤一看见她,身体语言就表明了对他的讨厌。王熙凤一见贾瑞,身子往后一退,那种厌恶之情已经很明显了。但是接下来却假意逢迎,惹得贾瑞越发

  • 贾珍为什么对贾蔷格外疼爱?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贾珍,贾蔷,荣国府,秦可卿,贾府

    贾蔷是宁国府的正派玄孙,原文说他父母早亡,从小跟着贾珍过活,又说他仗着有贾珍溺爱,便到处斗鸡走狗,赏花玩柳。也就是说,这贾蔷虽然没了父母,但是贾珍这个长辈对他非常疼爱,所以整个宁府的族人,没有敢来触逆于他。至于贾珍对贾蔷为什么格外疼爱,历来也有不少解读,有一种说法似乎得到了不少读者认可。贾珍这个人什

  • 贾芸和贾芹:两个边缘化子弟,教我们做人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贾芸,贾芹,罗玉凤,贾琏,银子

    在当时,在外面看起来,贾府子弟作为四大家族之首的一员,必定都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万事顺遂、百般不愁的。连“屋里使唤的姑娘们”,都被想象成“一点儿不动,喝酒下棋,弹琴画画,横竖有服侍的人呢”,至于“那些哥儿姐儿们更不用说了,要天上的月亮,也有人去拿下来给他玩”。(第八十三回)我们当然知道,根本不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