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陈继儒在《安得长者言》中直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很多人都觉得我国古代的女性是不用学习任何东西的,片面的把‘才’指代了智慧,甚至有偏激者认为这个‘无才’指的是愚蠢,女子只有愚蠢的才配有德行,不只是男性觉得如此,就连绝大多数女性也觉得‘无才’便是愚蠢的意思。
实际上这两种解释都太过于片面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然而近现代很多西方传来的文献中,因为没有我国古代这种一个字有多重含义,甚至搭配上不同的字又有了不同意思的习惯,现代人在理解古文时总喜欢以一种片面的、偏激的、字对字的去解析,实际上这个‘才’最原本的意思只是不喜欢女性太过于灵巧,以至于加重家庭矛盾。实际上哪怕是最偏激的《新妇谱补》也只是觉得女子不应该识字而已:“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实际上无论是对女性相对开放的唐宋时期还是对女子迫害相对严重的明清时期,达官显贵们也从来没有说完全不让女性识字、看书、认礼的道理,唐朝在武则天时期扎堆出现的女中豪杰是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不提,如宋朝名相向敏忠的曾孙女钦圣皇后,宋仁宗的慈圣光献皇后曹氏,明宣宗朱瞻基的孝恭章皇后孙氏,清太宗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哪个不是文学博才之人?就比如光绪帝的温靖皇贵妃,也就是俗称的瑾妃就是一个通文史,会水墨的女人,以我们如今的评定标准来看,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有才的女人,早在进宫前瑾妃就在北京城中被称为书法一绝,在进宫后也没有遗弃自己的这项本领,她与光绪相扶相持,甚至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斗的最凶恶的那段时间,瑾妃不惜身家性命也力挺光绪帝。
与他类似的还有小姐妹珍妃,不得不说虽然光绪是一个傀儡皇帝,但光绪帝的两个皇贵妃都敢于为了光绪挑战慈禧,也算是光绪帝悲惨人生中的一大幸事,然而好景不长,1894年,因为甲午战争的战和问题,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再一次爆发,慈禧因为戊戌变法一时拿光绪没办法,因此迁怒于在戊戌变法中帮助了光绪很多的珍妃。而瑾妃也因为多次帮助珍妃而以忤逆太后的名头受株连强行打入冷宫,在冷宫的期间,瑾妃闲来无事,便经常写一些诗词,作一些水墨画,虽然因为光绪帝的宠爱,珍妃和瑾妃并没有因为被打入冷宫而受到迫害,但是冷宫中的生活终究是单调的,哪怕光绪帝有心救援,一时半会也只能为珍妃和瑾妃提供安全保障。
因此瑾妃在冷宫的期间,除了作画和写诗以外,最长干的就是用楷书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冬天瑾妃复位皇贵妃时,瑾妃已经在冷宫里写了近千幅楷书,只见她的字迹工整的和印刷体一样,下笔重而饱满,提笔轻,却富有神韵,字体在具备个人气质和特色的同时,还不丢楷书的那种器态。如此看来,作为一位如此富有才学的,通古今,懂书法的女子,怎么也不可能通过后宫选妃的重重考核才对,这些都足以证明‘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女子不能读书、不能识字、不能有才学没有半点关系,更何况按照我国古代选妃的标准,最后一关便是需要在皇后面前展示才艺,书画、辞赋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1938年11月初,崇陵妃园寝发生一起盗墓案,河北易县有一个叫做关友仁的汉子听闻光绪帝后妃珍妃的墓穴里有很多宝贝,因此聚集了八个人前去盗墓,据他们后来交代的犯案过程编撰的《夜盗珍妃墓》记载:棺椁里的珍妃尸体尚未腐烂成一堆枯骨,只见她头戴朝冠,身穿朝服,手里拿着玉石,腰间挂着锦囊,身边放着如意。脸上的皮肉尚存,五官依稀可辨。但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珍妃之死是因为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逃跑没有带上珍妃,为了防止受辱,珍妃跳井自尽,等慈禧等人返回北京时,珍妃已经在水里泡了一年半载,等到珍妃之弟志锜来打捞姐姐时,珍妃已经因为泡水肿胀到比井口还要大了,志锜花了好长时间才把珍妃打捞上来,那时已经是惨不忍睹,志锜含泪把姐姐的尸骨扳直才得以下葬。
那么关友仁盗取的就极有可能不是珍妃墓,而是瑾妃墓,并且关友仁在墓穴里发现了大量楷书文物,最初还以为是哪个大家的笔迹,后来经过鉴定,发现这一批文物都是瑾妃在冷宫时心血来潮写下的笔迹,字迹之妙,就连鉴定的书法大师都自愧不如,觉得远胜如今很多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