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死前单独召见此人,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皇太极出局?
根据历史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一直都是充满血腥和杀戮的。每当一个王朝的皇位出现空缺时,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暗流涌动。例如宋太祖赵匡胤死因扑朔迷离,而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声称兄长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他。这确实很难令人信服,因为赵匡胤死于壮年,且自己的几个儿子也都成年,根本没有理由传位给他的弟弟。况且赵光义继位之后,为何急于将太祖的儿子斩草除根呢?
今天作者就来说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留下的继位谜团。大家都知道,努尔哈赤曾经立过长子褚英为继承人,但是后来又将褚英废掉处死。长子褚英死后,次子代善辅政多年,居功至伟,努尔哈赤曾经一度想立他为继承人。后来努尔哈赤又宠爱第八子皇太极,创立八旗后又将其中的两旗分给皇太极统率。而代善和其他贝勒只分到一旗,如此可见努尔哈赤是准备传位皇太极的。如果我们有兴趣回眸那些有作为的清朝皇帝,或许会略感失望地发现,皇太极也只是个过渡人物。他承上启下,好像也没做出什么制度性的贡献。在大清帝王的图谱里,这个人极易被忽略过去。事实果真如此吗?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子嗣中,皇太极是如何浮出水面的。一切还得从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日说起,这一天,努尔哈赤在隆恩门鸡堡一间密室里死去。努尔哈赤死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人,他的妻子阿巴亥。这个叫阿巴亥的三十七岁美妇人陪努尔哈赤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点时光。没有人知道努尔哈赤为什么会单独召阿巴亥晋见。他是要交代什么吗?对于这个曾经有过绯闻的大福晋,努尔哈赤将会对她说些什么?历史的真相总是扑朔迷离,事实是努尔哈赤张她交代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阿巴亥获得了一个机会——在努尔哈赤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和他同处一室的机会。由此,阿巴亥也就获得了信息的独家发布权和处理权。
而对皇太极和其他贝勒来说,他们是处在信息不对等的位置上的。果然,在走出密室后,阿巴亥除了宣告努尔哈赤不幸归天外,还宣布了一条据称是他的遗嘱——由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这样的一条“遗嘱”确立了清朝今后的格局是“多尔衮+代善”模式的,其他人出局。阿巴亥为努尔哈赤孕育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其中尤以多尔衮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应该说阿巴亥借努尔哈赤之嘴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让自己年仅十五岁的儿子多尔衮上位。二是以辅政为名,将大贝勒代善拉进来结成利益联盟,或者说战略联盟,以共同应对皇太极可能的挑战。坦率地说,这样的“上位+借位”组合不可谓不老辣。
那么皇太极此时该如何应招呢?在历史的现场,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这个男人在犹豫不决。因为他不能确定,这样的组合是否出于父亲努尔哈赤本意。而努尔哈赤临终前独召阿巴亥一人晋见。是否真的只为交代这样一个隐秘的遗嘱?世事不问过程问结果,不问真假问成败。对呆立在历史现场的皇太极来说,他此时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找到破解之道,以破除阿巴亥加在他身上的魔咒。好在有一个因素对皇太极来说相当有利,那就是大贝勒代善也犹疑不决。代善虽然被阿巴亥委以重任,却也害怕被其利用。阿巴亥这个谜一样的女人,曾经试图接近他,并且她的接近是有目的的。这一点代善心知肚明,所以这一回他非常小心谨慎。
在阿巴亥向他伸出橄榄枝后,他并没有马上伸手去接。因为他要着眼长远,虽然现在的阿巴亥对代善充满善意和协作精神,但是若干年后呢?比如,十年之后,阿巴亥的儿子多尔衮二十五岁,人生灿烂绽放,充满机锋。他的机锋毫无疑问将橫扫一切。而代善作为一个老辅政,辈分高,威望大,注定会是多尔衮机锋横扫除的首要目标。有一点也很可怕,那就是代善有没有未来,多尔衮有没有未来,阿巴亥有没有未来。因为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劲敌——皇太极。虽然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所掌握的力量已经超过四大贝勒中的任何一个。
虽然代善手上也握有一旗,又贵为大贝勒,但他还是不能确认由此组成的黄金组合,是否可以顺利地将手握两旗的皇太极拿下。所以代善便有些害怕了,他处在悬空状态,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夹在皇太极和阿巴亥之间,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抉择。皇太极当然明白代善的考量,便瞅准时机出手,他的出手毫无疑问是稳、准、狠的。皇太极利用了努尔哈赤传说中的一个生前交代,在他死后,大福晋阿巴亥必须殉葬。皇太极声称阿巴亥伪造努尔哈赤遗嘱,实属大逆不道,用心险恶。一时间,在努尔哈赤遗体的旁边,对于真相的探究变得异常惨烈起来。
做为大贝勒的代善一直默不作声,尽管阿巴亥将宝押在他身上,希望他能够站出来力挽狂澜。但最关键的时刻,代善吐出了一句话——阿巴亥必须殉葬。在这一刻,皇太极终于险胜,靠着对人性幽明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成功达到了让阿巴亥停止呼吸的目的。这实在是皇太极权谋实践的一个重大收获,而阿巴亥则无奈地换上礼服,戴上珠宝饰物,开始走向一个意义模糊的历史时刻。阿巴亥就这样死了,死于殉葬,她的死其实是一种宣告:努尔哈赤时代黯淡结束,皇太极时代闪亮登场。强人皇太极以他强悍甚至疯狂的行事作风,宣布了其处世哲学:顺我者昌,逆我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