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禹锡:是诗人也是政治家,率真的本性让他饱受贬谪,一生不得志

刘禹锡:是诗人也是政治家,率真的本性让他饱受贬谪,一生不得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2353 更新时间:2024/4/11 20:00:59

刘禹锡:引杯添酒饮,把箸击盘歌

在我能背诵的唐诗中,刘禹锡所占比例不少,开初读来是敬重满满,随着后来多读了些书,感觉就有些异样了起来,这是因为虽然他是一位文学史上的人物,但细究起来,他应该归于政治史上,写诗作文只是其副业而已。

从他的诗文来看,他又实在应该属于文学史人物,他在唐代文坛上虽不属于大佬级人物,但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他的诗,被很多人喜欢,传颂甚广;而他在政治上实在乏善可陈,我们几不知道他有何作为,但在他的诗文中,却读出了他实在不象一位政治家,太率性太真挚,以这样的个性是不可能在官场上混出个名堂来的。

大凡有点才气的文人总有一个毛病,总觉得自己的盖世之才应该售予识家,应该居庙堂之上治理国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才是正道;然而如果一旦达不到此目的,便是怨气满满,什么怀才不遇,什么未遇明主,“一身襟抱未曾开”一堆的词便袭将了上来。

比如李白,高才吧,唐玄宗是识人的,如果真让他去管一地方,他那大才肯定不管一毛钱用的,文学是文学,政治是政治,完全地两码事嘛,后来的李白不就去投靠永王李璘并劝其称帝,结果被弄去夜郎看月亮去了,政治敏感度一塌糊涂,如此的才能怎么能管理地方,更不要说治理国家了。

刘禹锡应该也是这样一个人物,他那《游玄都观》及《再游玄都观》,表现的都是他的任性,完全是一副“打不死的小强”作派,与一个政治家的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智慧,差距实在是太远了。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进士出身,初为淮南节度使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刘升迁为监察御史,后又在多地任刺史,因参与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司马,卒年70,追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自称是“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说他系出中山,乃中山靖王一脉,这个就无考了,应该同那三国时的刘备一样,想那中山靖王刘胜有百多个子女,玄德兄都卖草鞋去了,谁知道这刘禹锡出自哪派哪支,是吧。

这刘禹锡定是聪明异常,他21岁便考中进士,这可比现在高考中的清华北大要金贵得多,一科只取十几名,所谓“五十少进士”,肯定至少要比现在的省级高考状元要强不少。

这榜进士中有他后来的一生知己,那便是大名鼎鼎的柳宗元,二人的关系甚是亲密,这样的情感在二人的生命旅程中一直相伴始终。

同年中榜是有感情的,在刘禹锡任监察御史时年方30岁,可谓前途无量,此时不但柳宗元在御史台上班,同时还有另一位大佬韩愈,这三人过从甚密,诗酒唱和,好不开心。

而后来,刘禹锡同柳宗元一起参与了王叔文发起的永贞革新,至于这革新的内容和历史评价在此就不讨论了,反正这场改革如闹剧一般,百余天就很快地草草收场,王叔文被害,而刘禹锡同柳宗元等八人,同时被贬为司马,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说起司马这个官职,它在各个朝代司职不同,秦汉时那可是列三公之位的高官,但在唐代是属于闲官,没有任何职权,如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相当于顾问,也叫“养老官”。

在永贞改革中,刘禹锡因为年青,火力最猛,得罪之人也多,所以尽管八人都被贬为司马,但在地点上还是显出朝廷中有人对他恶意的陷害,他被贬的地点一改再改,最后是贬去了朗州。

朗州是何处?现在叫常德,属湖南湘西,直到建国之初这里还是属于未开化之地,土匪横行,迷信色彩深厚,那让人惊悚的“赶尸”就都在这儿,那里现在叫旅游胜地,原来是穷山恶水,如全国知名的张家界风景区,可以说,那个地方在唐朝就真是个蛮荒之地。

从最高权力中心的集团成员一下被贬到如此之地,这瞬间的天壤之别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柳宗元遭到贬谪后,迅疾转身为一个苦愁之人,成了一个“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后来更是将愁苦进行到底,不到50岁便逝世了。

反观刘禹锡呢?他面对挫折毫不在意,“司空见惯寻常事”,挫折本来就是人生的财富之一,他于朗州的大地上,在飒飒秋风中放声高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悲秋,秋日中的吟咏总夹裹着萧瑟的秋风,此时刚三十多岁的刘禹锡方踏上朗州的土地,他并没有被贬谪击倒,从此消沉颓丧,自怨自艾,反而依旧是豪情万丈,借着一只孤傲的白鹤排空凌云,将自己的诗意载上了云霄。

诗中的一个“排”字很有动感,隐喻着阻力和高处不胜寒的意境,作者是以鹤自比,带着骜的气质凌空而去,这其中有着哲理的意蕴,他带给读者的不仅是秋天的生机,还表达了作者心中自有春天,秋风秋雨奈我何的深意。

朗州一贬就是十年,在这十年中,一心想报效国家,一展其才的刘禹锡壮志难酬,但是,正是在这一段时光中,他写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作,特别是写出了史上少有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

十年的,刘禹锡终于回到了京都,等待上面重新分配工作,按说经过十年时间的打磨,他应该接受一些教训,磨去棱角,稍稍圆滑些才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但现实中的他完全没有变,虽然他已从青年艰难跋涉着步入了中年,而那身上的傲气一如昨天。

刘禹锡好道,在京城了这一时间中,他经常去道家名观游览,在此,他作了《游玄都观》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作名为游观盛景,实际是用“桃千树”影射权倾京师的新贵,你们这些人的日子和轻薄易谢的桃花一样,是不会长久的,其中也表达了另一层意思,你们玩的这些,都是老哥我玩剩下的!

这种语义双关、讽刺朝政又充满对新贵的鄙视之情的诗作,当权者当然也能品味出来,所以宰相武元衡等人看到这首诗很不高兴,就把刘禹锡贬至播州,后来又徙到夔州做刺史。

夔州,即令重庆奉节,古属巴东郡,唐时的生活水平也许同那湘西差不多,时至隆冬,刘禹锡溯江而上,山寒水瘦。穿三峡而过,仿佛置身天外,历经艰辛方到达夔州。

在这边远之地,刘禹锡作为一地方要员,在处理公务之余,亦著述颇丰,并且还向当地民歌学习,创作了组诗《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此诗明白如话,无须解释,其“晴和情”谐声的双关语,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历来为后世追捧;他这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

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他在夔州呆了三年多的时间即被调任和州刺史,即今安徽马鞍山和县,两年后奉调回京,从初次被贬到这时,他被放遂的时间整整过了23年。

人生有几个23年,然而此时的刘禹锡依旧是豪情不改,秉性不变,他在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饮宴中,白居易在微醉中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八使君》,对刘禹锡长期遭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而刘禹锡当即回赠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于是,我们有了传诵千古的名句。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的颈联是非常著名的诗句,同陆游的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广为流传,几乎是人人都会吟诵,这反映的也是哲理,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这也是刘禹锡昂扬意志的一曲高歌。

这就是刘禹锡,虽在凄凉地中蹉跎了23年,但初衷不改,仍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的高尚人格,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再次游览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这首诗的正名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但一般都将其看作是续篇,故名;前面有个长长的序,写出了此诗写作的背景,在序文中他不但说了事由,还对这玄都观的现状进行了描述。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上次游此观时,刘禹锡步入中年,而今23年过去了,当年的青葱少年郎如今已是白发老者;时年他已是56岁了,政治沧桑,人事更替,皇帝都换了四任,当时的权贵们老的老,死的死,有的则垮了台,再游玄都观,想起前次被贬经历,不屈的火焰又被点燃,老顽童心性再一次大爆发,乐而题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玄都观是京都长安的重要宗教场所,该观从以道聚众,堕落到种花引人,之后又千株桃树荡然无复一树,昔日的桃林全部种植为油菜花了,种桃道士不知何方归隐,百亩道观半是苔藓,唯兔葵燕麦摇曳于春风中,一派衰败的景象。

当年桃花不再,游客稀稀,物是人非,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抚旧观今,新旧更迭乃必然,所谓“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前度刘郎又重来”,这怎么看都有点象“我胡汉三又回来啦” 的意味,这是一种不服,是一种“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宣言,也就是向所有迫害他的人宣战,我就是个“打不死的小强”。

这自是一种豪情,在讽刺朝政又充满着对新贵的鄙视,当权者当然也能品味出来,后世对刘禹锡的赞美都是出自于他的不屈的气节,那种不与当局者同流合污的清高,所以,当时白居易就赞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给他冠以“诗豪”的称誉,从此,这诗豪刘禹锡同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及诗鬼李贺等一起,载入中国文学史的史册中。

但是,豪是豪了,爽是爽了,刘禹锡也就止步于闲官的行列中了,这也可以理解,如他这般地率性,是不可能在波云诡谲的政坛上混的,万丈豪情可以赢得一片地掌声,然而,对于一名政治家来说,可以说是硬伤。

都说政治很丑陋,对此我不便说得太深,要知道,当年刘禹锡的老大王叔文,可是将他看作有宰相之才的政治人物,既然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那么进退有度就是必须的,这不是赞美世故圆滑,而应该说叫智慧,那被后人赞美的张之洞不就是这样吗?做的是“巧宦”,握有大权力才能干大事,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他这首《再游玄都观》一出,那些手握大权之人当然不能等闲视之,刘禹锡随即又陷入了被排挤的困境,再次被外放,后来又被派到东都洛阳任闲官,直至病逝也未能回到首都长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陋室铭》几乎每个人都烂熟于心,它明白晓畅,朗朗上口,文中的骄傲语气和刘禹锡的豪气心性非常吻合;作此文时,他已年过50岁,贬至和州当通判,他的顶头上司却很是不喜欢他,每每给他为难,一个住所三次更换,越换越小,完全置朝廷规定所不顾。

第一次将他安排在郊区,他吟唱道“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第二次将他弄去了僻远的城北,他又高声歌道“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第三次又将他换为一间茅草屋,于是,一篇《陋室铭》一挥而就。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以此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诗文,尤其是他的诗作,一字一句,都是国风之致。

刘禹锡的晚年一直以诗酒琴书自乐,在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都不便的情况下,依然高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个坚强骄傲的老顽童,在一生屡遭磨难之后,依然乐观豁达,活出了豪气的最高境界。

临终前,他写下了《子刘子自传》,表现他始终如一的倔强正直,这种精神老而弥坚,老而弥笃;在文中,他公开为王叔文申冤辩屈,同时也肯定了当年自己参加革新并没错,长期遭贬完全是受到不公平的处置。这种敢于肯定自己一生是光明磊落的勇气,实在是无人能及!

刘禹锡实在是个乐观达人,也是一个不遮不掩的平常人,自然也喜好声色,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司空见惯”便是出自他的典故。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晚年的刘禹锡被外放苏州当刺史时,在那个早年写有“锄禾日当午”,后来穷奢极欲的司空李绅家中喝酒时,看见一位舞姬很是美貌,便想着如何能揽入怀中,又不好意思直接向李绅索要,所以,便写下了这首诗。

意思很明白,你老李七老八十了,家中有这般美艳的女子看得都没感觉了,这不是暴殄天物吗?而我却为这美女是肝肠寸断啊;李绅倒也很是醒事,当即将这舞女送给了刘禹锡,成就了好事。

刘禹锡的个人品德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性格中的倔犟和躁进,是不太适合在官场上混的,可以说他是一个悲情英雄,但个人不幸诗家幸,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位不畏权贵、表里如一的标杆。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刘禹锡只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有文艺才华,至于治国这些政治上的才能有多大就天知道了;大概是同学者李敖先生社会形象有几分神似,至少我觉得他率性的性格,即使从政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的。

可喜的是,他的心态好得出奇,一副除了生死无大事的感觉,面对任何挫折都一笑作春风;所以,尽管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贬谪中度过,饱受磨难却笑看风云,他活出了人生大格局,也正是这样的心态,让他得以高寿谢世。

越写越多,赶紧打住收尾,最后录一首刘禹锡最著名的怀古名作结尾,这首诗被后世的文学评论家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更多文章

  • 唐诗中与众不同的一首秋天的诗,别人悲秋,刘禹锡真诚赞美秋天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悲秋,秋词,诗歌,杜甫,李白,秋天,唐诗,唐朝,刘禹锡,柳宗元,艺术家,千古名句

    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句话,叫春女思秋士悲。说的是中国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固有的现象,就是当万紫千红的春天到来之时,是女孩子们害相思病的时候,而到了秋天,男人们特别是文人们,感到莫名的悲伤。这种悲秋的情绪,之所以说是莫名其妙,是因为也许我们无法说出悲伤的理由,也许也从来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悲伤的事情,但就是有一

  • 《刘禹锡》(三十二韵)

    历史解密编辑:北平永胜标签: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刺史,韦应物

    出品/北平永胜无极登科鸿博鸣,乐天唱和识君亨。永贞夭折多司马,宣政驱除入火坑。不悦旧题因落魄,尤堪新乱毁平生。观棋百局前锋手,造化千秋堂鼓争。象马奔驰开战阵,炮车破穴扫顽兵。胡尘掠地阴山渡,汉将攻艰社稷荣。热论鸿儒忧患事,布衣冷看犬相烹。晴空何惧阴云布,秋日常来硕果盈。万木春丝缠老树,千帆踏影赋新声

  •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批判(刘禹锡心理不健康?)

    历史解密编辑:张佳的网易号龙虫并雕标签:刘禹锡,刘士林,床前明月光,乌衣巷,诗歌,心理学

    刘士林说自己30以后才知道中国文学基本上都是一种政治寓言,不知他自己能不能坚持自己这种说法,还是只是这里这样说,换个地方就换个说法。一首脍炙人口的《乌衣巷》,他就偏偏能看出来有所谓道德心理学问题,能看出来有“小人之心”,有“魑魅道德心理学本性”。把《乌衣巷》看成是什么负载他所属阶层秘密使命的政治文本

  • 刘禹锡最励志的两首诗,一千年来振奋无数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刘禹锡,白居易,励志,杜甫,诗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自古“诗言志”,此志本指思想抱负,后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故而悲欢离合、相思恋情、壮志抱负尽可在诗歌中呈现。其中,最让人为之振奋的便是励志诗!励志诗不仅仅是诗人之自励,也是对读者、对后人的激励。很多励志名句流传千古,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而振奋拼搏。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 刘禹锡,一首诗彰显诗豪本色:莫愁天下无知己,星光不负赶路人

    历史解密编辑:平淡的妇女之友标签: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白居易,裴度,韩愈

    一切,都要从公元805年说起。那一年的正月,长安城里下了一场很大的雪。空气中,还残留着元宵节烟花的余味,一场血雨腥风却即将袭来。农历正月二十三,唐德宗李适驾崩,太子李诵继位,会宁殿内白绫萧森,太极宫外刀光剑影。此时,百里之遥的渭南县主簿刘禹锡正在酣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惊醒。一封密信交到了他的手

  • 唐代刘禹锡这首《石头城》,创作风格并非独辟蹊径,是不得已为之

    历史解密编辑:此生读写伴标签:刘禹锡,石头城,六朝,白居易,秦淮河

    文\常清君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常清君导读:在中华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中,其中一大题材是有关怀古咏史的,即追忆念怀往昔岁月、描写叙述古迹史事等的古诗词曲。常清君在此陆续与大家共同赏

  • 唐宪宗任用贤才,开创元和中兴,为何将柳宗元、刘禹锡贬谪?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唐宪宗,柳宗元,刘禹锡,王叔文,唐顺宗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中期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启用了许多贤才,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然而,柳宗元、刘禹锡却在唐宪宗时期遭到长期的贬谪。刘禹锡在诗中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那么,向来爱惜人才的唐宪宗,为何对柳宗元、刘禹锡这两位才子如此厌恶呢?一、青年才俊柳宗元虽然生于长安,但

  • 白居易和刘禹锡:只想告诉你,我一直都懂你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刘禹锡,白居易,元稹,诗作,此诗

    作者:珮安歌,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说起白居易在诗坛上的知己好友,我们首先会想到元稹,他们二人几十年间的互相牵挂和扶持,以及白居易对这份友情“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的深情感慨,都让人看到了朋友间相处最真挚和坚定的模样。其实,除了元稹之外,白居易在诗坛不乏其他好友,在这些人中,刘

  • 刘禹锡:任命运多舛,我自豪情不改!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刘禹锡,柳宗元,长安,白居易,此诗

    半卷诗书一窗月每天七点,为你读诗诗词曲赋,名著散文唐朝有位诗人,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亦是他豪情不改的一生。他爱酒,酷似李太白,酒后锦心绣口,经典倍出,更见其纯真个性和谦谦品格。他忠君爱国,辅佐君王,立志革新,尽情地发挥才干。他个性率真,是个天生的乐天派,用壮丽的诗篇和不屈的态度向世俗对抗!他就是刘

  • 瀛奎律髓108卷42寄赠类,刘禹锡羞辱晚辈,人家作宰相后嘲讽他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宰相,七律,曹参,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牛僧孺,云溪友议

    前言瀛奎律髓第42卷寄赠类中,方回收录。从中唐到晚唐、北宋到南宋,共58首七言律诗。第一首就是刘禹锡的作品,这是他酬答上司牛僧孺的七律。不了解二人瓜葛的读者,不知道其中的玄机。这并不是普通的应酬诗,假如刘禹锡应答不妥,可能要被穿小鞋了。一、刘禹锡羞辱少年牛僧孺方回收录了刘禹锡的七律《酬淮南牛相公述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