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居易和刘禹锡:只想告诉你,我一直都懂你

白居易和刘禹锡:只想告诉你,我一直都懂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 访问量:227 更新时间:2024/1/27 0:00:42

作者:珮安歌,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说起白居易在诗坛上的知己好友,我们首先会想到元稹,他们二人几十年间的互相牵挂和扶持,以及白居易对这份友情“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的深情感慨,都让人看到了朋友间相处最真挚和坚定的模样。

其实,除了元稹之外,白居易在诗坛不乏其他好友,在这些人中,刘禹锡是很特别的一个存在。

白居易和刘禹锡相识时都已不再年轻,他们从相遇第一天起就写诗互赠,表达心意,后面逐渐开始一唱一和,一人作诗,定有另一人赋诗回应,这一习惯成为他们独有的默契,二人乐此不疲,在对方唱和的诗作中看到对自己心意的理解。

白居易在晚年还对他们的唱和作品进行了整理,成为《刘白唱和集》,这其中不少诗作成为了传世经典。对于白居易来说,如果元稹是在他们彼此牵挂中同经世间风雨的共患难好友,那么刘禹锡就是在看过生命浮沉后遇到知我懂我的人生知己。

1

白居易和刘禹锡虽然同岁,又都是赫赫有名的诗词作家,但是在前半生中二人并无机遇相识,这和他们的人生发展节奏不同有关。

刘禹锡生于为官之家,虽其父只是一名小官吏,但生活安定,让刘禹锡有机会无忧生活,学习吟诗作对。

刘禹锡也不负众望,二十出头的年纪就中了进士,仕途之路最开始可以说是走得顺风顺水,后来自“八司马事件”后,他的人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低谷,不断被贬,不断被“发配”到更偏远的地区,人生早期和后来的巨大落差中,刘禹锡在起起伏伏中迎接着人生的春夏秋冬。

再看白居易,他出生不久后家乡就发生战争,紧接遇家中变故,他为躲避战乱四处漂泊,快三十岁时才考中进士,比刘禹锡晚了十年,而且白居易一开始只得个校书郎的工作。

好在,他逐渐受到喜好学的皇帝看中,授予了左拾遗,相当于现在的监察机构的官职。后来因宰相武元衡被刺后白居易上书要求严惩凶手被指控僭越,遭到贬谪,从此他的人生慢慢走入了抱负难施的碌碌无为状态。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经历高光和低潮,人生最活跃的年份中从未有过交集。然而,缘分就是不经意间到来,他们五十多岁的时候在扬州首次相遇,饮酒作对,出于欣赏刘禹锡的才华,以及对对方的经历感到不公,白居易当下就赋诗一首。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唐·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刘二十八使君就是指刘禹锡,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对刘禹锡遭遇的种种打压和挫折表达了不满,他结识了刘禹锡的才华和作风后,深感刘禹锡此等人才不该被埋没。

他们二人举杯畅饮,敲击杯盘吟诗作对,虽然刘禹锡诗作成就名扬天下,但是还是要面对他人风光升迁而自己壮志难酬的现实。白居易不忿道,虽说人经历不顺是常有之事,但是刘禹锡被贬谪二十三年,不免磨难太多,世道不公啊。

有一句话叫做,因为经历过,所以感同身受。这句话用来形容这二人的友谊再恰当不过。

白居易的仕途之路也是充满坎坷,空有一身才华和正直之心,却迟迟不受重用,中年后更是走入了无处施展能力的窘境。他懂得在一番努力和野心下,却依旧无法摆脱命运挫折,是何等无助和无奈。

因此,他看到对于有着类似人生经历的刘禹锡,不禁惺惺相惜,为其打抱不平。他能读懂刘禹锡豪放语言中的悲伤,他能看出刘禹锡饮酒作乐时眼中的黯然。

刘禹锡对于这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立即也写了一首诗作为对白居易的回应,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借此诗宽慰好友,也是安慰自己。人生本就多变数,活到世上一遭何不以豁达的心态面对风雪冰霜,笑看云卷云舒呢。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第一次见面就以互赠诗作开始,这两位才华横溢的诗坛大家,从此开始了把自己情感以及想对对方说的话,赋诗送给对方,在二人最擅长的诗句中,谈及春夏秋冬,讨论人生理想。

2

对于一名优秀的诗人来说,有时对于心痛、悲伤情绪的表达并不见得会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描写他人的愁怨引出自己的忧伤。白居易有时写给刘禹锡的诗中也会如此,有幸的是,他们二人都能读懂对方诗中的真正情感和寓意。

  •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 ——唐·白居易《春词》
  •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 ——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这两首唱和诗中,描写的主人翁都是少女,描写的思绪都是忧愁。

白居易的笔下,少女站在小楼上,倚着栏杆独自思量着心事,紧锁眉头,不知在想着什么,就这么一动不动站立着,不曾回头。

而刘禹锡诗中的女子,画好了妆走下楼,看到深深庭院同样是一脸愁绪。她也是默默站立着,数着院中的花朵,一动不动的美丽样子,让蜻蜓以为她也是朵开放的花,飞上了玉搔头。

其实,在白居易的诗中,他并未言明女子到底在愁思什么,或者说他根本不知道少女真正的心思,但是他看得出来,少女和周围的环境,都在呈现着不如意的状态。

刘禹锡在诗中倒是回应了白居易的“思量何事不回头”,他诗中的少女因受到抛弃和冷落后,精心装扮却无心上人看到,因此感觉生活孤寂凄凉。

白居易作此诗时,朝中时局一片混乱,宦官当道,多少人通过努力巴结宦官而求得高位。白居易看到国家统治阶层变为如此,深感心痛。他在自己带着如此的负面情绪中,看到少女的愁思模样后,写下此诗。他笔下的少女十分忧愁,白居易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刘禹锡在回应的诗句中,描写了一位少女虽样貌出众,精心打扮,但是依旧不受关注,他和白居易又何尝不是和这少女一般,虽有才华和报国的斗志,然而最后落得个无人问津,屡遭贬谪。

作为知己和朋友,最难的便是我不说透我的所有想法,而你已懂我的所有心思。白居易一首描写闺中愁怨的诗,刘禹锡却能看出其中好友自己的郁闷和焦虑,他的诗回答了白居易诗中的愁绪,更是在向白居易传递着安慰:哪怕这世道还会变得更加不可理喻,但依旧有我可以明白你的心情。

3

白居易和刘禹锡在年过半百时才相识,自然在这往后的唱和的诗中少不了感慨时光和岁月的作品。

对于他们二人来说,这一生都是在即将大展宏图之时生命的眷顾就不再了,晚年回想这一切,仍会有遗憾之情。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居易的身体也逐渐不如从前,晚年生活可以说并不如意,他这些负面的情绪,也写进了赠刘禹锡的诗作中。

  •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 ——唐·白居易《咏老赠梦得》

这首诗中写满悲观的情绪,白居易总的来说就像刘禹锡传递一个想法:我们都老了。看起来通过诗中的描写,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充满着无奈:患有眼疾,每日不得不早早睡觉,清晨起来看着凌乱的头发也懒得搭理。大多数时候闭门不出,不愿见镜中颓废的自己,也没有能力和心情再读一读书,唯有与刘禹锡相谈作诗还有兴趣,但是这样的日子又还能来几次呢。

对于这首满是消极情绪的诗作,刘禹锡又回赠了一首积极的作品,对好友予以鼓励,这次回赠,又诞生了一首传世经典。

  •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这首诗中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被后世奉为经典,常用来鼓励人们乐观面对岁月,随时对生活抱有热情。

刘禹锡在诗中同样描述了他年老后的现状,日渐消瘦,头发稀少,眼睛也无力支撑过多看书,身体终年不离艾灸调理。然而,诗中画风一转,这个岁数的人虽然身体和年龄不复从前,但是早已看过世事变化和命运起伏,你我充足的人生阅历让我们看事情更加睿智冷静,不该对岁月流逝产生焦虑,就如那桑榆上的晚霞,不也是照亮整个天空吗。

白居易百般消极自己不再年轻,刘禹锡安慰好友常人在这个年纪都是如此,不必过分担忧,而且现在的我们依旧可以创造属于晚年的灿烂生活,其中的乐观和豁达心情,可见一斑。面对白居易的悲观,刘禹锡的安慰和鼓励非常真诚直白,透过他的诗句,仿佛看到他在对着好友,微微一笑,坦然地说到,我们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4

这两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相识后就通过这样唱和诗的方式,互诉心肠,互相扶持,晚年时二人还成了邻居,更多了一起谈天说地,互论诗作的机会,他们这样的生活在刘禹锡去世后走到了终点,白居易心痛不已,为死去的好友写下了缅怀诗作。

  •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 窅窅穷泉埋宝玉,駸駸落景挂桑榆。
  • 夜台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 ——唐·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白居易在诗中描写了二人的友情,表达了他们都曾经经历过贫困、贬谪、不公,相似的经历和心情让他们成为挚友,志趣相投。白居易一生深感骄傲与荣幸可以与刘禹锡齐名,并结为好友,但如今好友去世,白居易感到自己仿佛失去了最懂自己的人,实在是伤心且无奈。

这是白居易赠予刘禹锡的最后一首诗了,而这首诗无法等到刘禹锡的回赠了。他们相识于中年,虽然在此之前那些改变人生命运的风雨和挫折中,他们未曾相遇,也未一同走过,但是看过潮起潮落的二人,更明白自己本心,找到了读得懂自己内心的知己,一个这般好友,抵得过百十个泛泛之交。

-作者-

珮安歌,一名热爱文字和火锅的正经少女。

标签: 刘禹锡白居易元稹诗作此诗

更多文章

  • 刘禹锡:任命运多舛,我自豪情不改!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刘禹锡,柳宗元,长安,白居易,此诗

    半卷诗书一窗月每天七点,为你读诗诗词曲赋,名著散文唐朝有位诗人,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亦是他豪情不改的一生。他爱酒,酷似李太白,酒后锦心绣口,经典倍出,更见其纯真个性和谦谦品格。他忠君爱国,辅佐君王,立志革新,尽情地发挥才干。他个性率真,是个天生的乐天派,用壮丽的诗篇和不屈的态度向世俗对抗!他就是刘

  • 瀛奎律髓108卷42寄赠类,刘禹锡羞辱晚辈,人家作宰相后嘲讽他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宰相,七律,曹参,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牛僧孺,云溪友议

    前言瀛奎律髓第42卷寄赠类中,方回收录。从中唐到晚唐、北宋到南宋,共58首七言律诗。第一首就是刘禹锡的作品,这是他酬答上司牛僧孺的七律。不了解二人瓜葛的读者,不知道其中的玄机。这并不是普通的应酬诗,假如刘禹锡应答不妥,可能要被穿小鞋了。一、刘禹锡羞辱少年牛僧孺方回收录了刘禹锡的七律《酬淮南牛相公述旧

  • 刘禹锡: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元稹,李绅,韩愈,杜甫,唐朝,诗人,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

    ①元和十年(815年)二月,长安玄都观,春意盎然,桃花灼灼。长安城里前来看花、上香的人络绎不绝。人群中一青袍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刚刚从朗州(今湖南常德)被复召的左降官刘禹锡。此刻,他被众人围个水泄不通。“来一首,来一首-----”的呐喊声音不绝于耳。刘禹锡被众人的热烈情绪所感染,提笔落墨,当即写

  • 中纪委国家监委网:刘禹锡在清远连州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清远发布标签:连州,岭南,刘禹锡,清远,清远日报

    十年楚水枫林下,而今又作岭外人二诏重领连州牧,巾山湟水又重临一出祁剧,在清远连州一乡村上演。该戏剧所演绎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时,前往瑶民居住区体察民情的场景。千年前,刘禹锡的为民情怀,至今在清远大地仍被传颂。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视频,在更高层面传播清远的文化故事。(

  • 《千家诗》62 刘禹锡《乌衣巷》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乌衣巷,刘禹锡,白居易,金陵五题,千家诗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蒙曼解读)这首《乌衣巷》其实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一首。所谓“金陵”就

  • 刘禹锡的《陋室铭》,到底出彩在哪里,为何能够惊艳后世千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刘禹锡,陋室铭,孔子,陶渊明,李白,诗歌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不足百字的短小铭文,文风骈俪,句子多采用排比、偶句的形式,一韵到底,富有诗歌的蕴藉之美。这篇如此短小的铭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有口皆碑,主要还是因为文中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只因这篇文章,不但创作技巧出色,而且还一直在强调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它可以勉励逆境中的人,坚持自

  • 刘禹锡郊外闲游,写下一首七律,动静结合,远近交替,充满了野趣

    历史解密编辑:谁吖说科普标签:七律,远近,诗人,才子,唐朝,刘禹锡,白居易

    不知不觉,就到了立夏时节,人们似乎还未尽情地欣赏春花的烂漫,也好像依然流连于春日的美好。 初夏时虽然不见桃花的妖娆,难现海棠的绚烂,可是满湖的莲叶、浓密的树荫,都让人在炎热中感到了一份清凉。转眼就将是热浪翻滚的季节,烈日下的农夫,即使晒得黝黑,仍旧辛勤地在广阔的土地里劳作;高炉旁的工人,纵然挥汗如雨

  • 得罪小人,后果有多可怕?刘禹锡羞辱晚辈,二十余年后被人羞辱

    历史解密编辑:劫后余生净标签:嵇康,淮南,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主父偃,牛僧孺

    为什么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得罪了君子,最多恨你一阵子,得罪了小人,记恨你一辈子,甚至会始终等着报复你!你说你怕不怕?你以为你与人为善就不会得罪小人吗?那可不一定!看完刘禹锡这段故事,相信会给你提一个醒。唐朝时,被贬20余年的刘禹锡,到汝州上任。北上时,途径扬州,受到了当时的扬州大都督府

  • 刘禹锡写诗答谢白居易,颈联乃是千古名句,乐观向上激励了无数人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元稹,写诗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嘴欠”诗人,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聪明又勤奋。刚开始仕途也走得比别人顺利,只花了十年,就从一名太子校书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为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刘禹锡参与了一场改革,没想他和朋友柳宗元等人最后一起被贬到岭南穷乡僻壤。十余年后,他和朋友本来已经被召回到长安了。结果,

  • 晚春楝树美诗七首,刘禹锡楝叶慰忠魂,说的是什么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初衣胜雪标签:楝花,屈原,苏轼,楝树,唐朝,诗人,刘禹锡,王安石

    晚春初夏楝花美诗七首:落尽千红楝始花,又见春光到楝花楝花开在晚春。一树细碎银紫的花开,伴随阵阵浓郁的苦香飘来,让人瞬间感受到了一种特殊晚春早夏的田园气息。楝树属于那种端庄优美的乔木,繁花覆盖在树梢,仿佛一只巨大的青紫色鸾鸟。楝树处处有之,尤其在温暖潮湿的长江中部生长繁茂。先秦时代,虽然楝树没有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