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0大经典咏物诗排行榜,贺知章《咏柳》排在第二位,哪首诗超过它排在榜首?

10大经典咏物诗排行榜,贺知章《咏柳》排在第二位,哪首诗超过它排在榜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兰兰说事 访问量:3878 更新时间:2024/2/5 0:59:12

诗人多喜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自古至今咏物诗汗牛充栋,佳作数不胜数。

所有“物”中,诗人最爱吟诵的恐怕就是“梅”了,例如王安石这首《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形象、生动、耽美,除了梅以外,竹、菊、马、荷、牡丹、蝉、风、松等也深受诗人们的偏爱,咏诵之诗篇层出不穷。

咏物诗如此之多,要从中选出最优秀的10首实在太难,此榜属一家之言,难免会有遗珠,欢迎朋友们进行补充。

那入选此次10大咏物诗排行榜的到底都有哪些优秀诗篇?请拭目以待,即将揭晓谜底。

第10名唐朝骆宾王《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是骆宾王七岁时做得一首咏鹅诗,这首诗能够入选是因为它太出名了,这首诗长期入选小学课本,是很多小朋友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此诗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第9名唐朝李贺《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这是唐朝诗人李贺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在所有咏马诗中,此首堪称佼佼者。

这首诗前两句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表达出盼望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咏叹之意深远。

此诗托物言志,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才能、远大抱负及不遇伯乐的感叹与愤慨。

第8名清朝袁枚《苔》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作为不起眼的植物,专门咏苔的诗确实比较少见。此诗歌颂了苔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但有自己的生命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奋发向上的勇气。

这首诗借“苔”言志,富有哲理。诗人告诉我们,不管身份如何低微,都不要妄自菲薄,都要尽力展现出自己的风采,这样才不枉人间走一遭。

第7名唐朝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对牡丹可能略存贬低之意,“草木本无心,庸人自扰之”,作为所谓的“花之富贵者”,牡丹带给人美感,自古至今深受众人的喜爱,咏诵牡丹的诗篇也不少,最有名的无疑就是刘禹锡的这一首。

刘禹锡此诗通过对比和拟人等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蕴含了诗人心中“人格高大”之理想。

第6名宋朝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咏梅、咏雪诗之多自不必言,此诗也是名篇之一,但此诗特别之处在于并非一味的夸赞梅花,而是通过“雪”与“梅”辩证的对比,深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思想,借物言理,可谓言之确凿,令人信服,属于一首精彩的哲理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流传千古,经常被后人拿来论证“各有短长”之道理。

第5名唐朝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现象,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残酷剥削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状物言事合情合理,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第4名唐朝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托物言志,借松写人,耐人寻味,脍炙人口,精彩异常。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和李白“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通过此诗自明心志,表达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之愤懑及不满之情。

第3名清朝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竹石》是一首同名题画诗。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赞美竹石的坚韧和顽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语言质朴,描绘生动,寓意深刻,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一首好诗。

第2名唐朝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比喻恰当,生动形象,诗意满满,读来令人回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诗人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成“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立意新奇而饱含韵味。

第1名明朝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描绘形象生动,给人感觉石灰确实就是这样子的!作者托物言志,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咏石灰借物喻人,托物寄怀,凸显了诗人“清白高洁”之人格。此诗排在第一在于它的思想性。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极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迪和激励。透过此诗,我们仿佛看到站在我们面前的高大、雄伟、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形象!

可以看出,咏物诗大部分都是托物言志,表面上咏的是物,实际上是通过“咏物”来自明心志或说明一个道理。托物言志、言之有物,使得心志和情理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更能打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和长久的印象。

朋友们,除了以上诗篇,还有哪些经典的咏物诗?欢迎分享。

标签: 贺知章咏柳刘禹锡咏物诗此诗

更多文章

  • 如果咏柳诗有段位的话,那么贺知章的这一首,一定是王者

    历史解密编辑:小话诗词标签:诗人,唐朝,贺知章,李商隐,宋之问,咏物诗,咏柳诗,千古名句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百花园中,各种题材的诗歌百花争艳,竞相绽放,咏物诗就是其中一种。咏物诗自成一派,并以其摇曳生姿、馥郁芬芳的形色味吸引着世人的足迹和目光。咏物诗,看似是写物,实际上往往寄托诗人的情怀与思想。也可以说是诗人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通过寄寓在所咏之物中的主观认识来体现人文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七首代表作,一花引来万花开

    历史解密编辑:中华诗文学习标签:诗人,咏柳,唐诗,晓发,唐代,唐朝,贺知章,艺术家,回乡偶书,千古名句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贺知章作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作对唐诗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

  • 贺知章最土豪的一首诗,读来有一种莫名的“暴富感”!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诗人,李白,杜甫,贺知章,一首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又带火了一位唐代诗人——贺知章,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一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再次勾起了我们背诗的回忆。不过,电视剧中的何监看起来有些暮气沉沉,性格也似乎颇瞻前顾后,与历史上真实的贺知

  • 贺知章唯一书法真迹,落笔如神,李白为之折服,被日本皇室珍藏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李白,杜甫,书法,张旭,草书,诗人,唐朝,贺知章,王羲之,千古名句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两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描述的就是大诗人贺知章酒后的场景。我们都听过“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名句,但对贺知章可能并没有很多的了解,也不甚清楚他那精彩辉煌的一生。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显庆四年(659年)生于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幼时便以诗书闻名,武则天证圣

  • 书法被诗名所掩的贺知章,微醺时所作《孝经》,用笔放逸章法井然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贺知章,孝经,草书,张旭,李白,书法

    导语:作为诗人的贺知章,家喻户晓,然其书法亦独具特色。长期以来,其书名被诗名所掩,鲜有人知他与怀素、张旭并称“唐草三杰”,他们是盛中唐时期最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杰出的书家。对于贺知章,人们对他的认识应该首先是著名诗人,他的《咏柳》、《回乡偶书》通俗浅显,意境清新,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唐诗名篇

  • 李白写诗缅怀贺知章,把酒临风,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动人心弦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李白,杜甫,故宅,诗人,唐朝,贺知章,唐玄宗,千古名句

    前言:“山月不知人世变,夜来江上与谁期。”,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国子博士雍陶出任简州刺史,途经成都,至浣花溪畔缅怀杜甫。彼时,距杜甫离世已经过去了84年,草堂虽破犹在,山月不懂人世兴衰,仍然依时而至,只是,再也寻不见昔日那个与它相会的草堂主人。物依旧,人非昨,冷月清辉,空堂寂寥,雍陶与杜甫素

  • 唐诗三百首第37首:《咏柳》贺知章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咏柳,唐诗,贺知章

  • 贺知章 | 春风镜湖波,狂客也消磨

    历史解密编辑:每天读文史标签:李白,李贺,唐朝,诗人,贺知章,张九龄,唐玄宗,千古名句

    字数:3062,聆听阅读时间:约13分钟-有音频,更精彩-(点击音频,即可收听)主播小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翻开儿时课本,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首咏物诗,构思精巧,朗朗上口。常人看柳树,是先注意到柳丝婀娜的形象美感,故而诗文中也常用“拂柳”形容貌美女子,这首诗

  • 杜家叔侄同为宰相为何却相互不容?李世民的连珠炮打出杜淹的原形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李世民,杜淹,李建成,杜如晦,王世充,房玄龄

    杜淹即将被押上法场时,杜如晦心潮难平。杜淹是杜如晦的亲叔叔,也是他的仇人。少年时期的杜如晦兄弟,与杜淹关系不睦,具体什么原因史书没交代。按理来说,就算叔侄关系再怎么不好,总得有个限度,可谁也没料到杜淹居然对侄子们下了死手。武德元年,时任隋朝御史中丞的杜淹被王世充虏获,一同被虏获的还有他的两个侄子,即

  • 刘洎之死的谜团:褚遂良陷害?李世民的阴谋?还是历史被篡改?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刘洎,褚遂良,李世民,李治,武则天

    刘洎之死的疑云,笼罩在贞观末年的大唐天空,一千多年来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刘洎是自魏征之后,又一位敢言直谏的大臣,此人性格刚烈,身负侠气,言行疏阔,不拘小节,所以他的谏言火药味一点不比魏征弱。李世民对刘洎也非常赏识,一路将他提拔为宰相。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征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