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名流贤达,一般都有名有字,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是也。
我们读《三国演义》,里面的众多人物也都有名有字,人人的名和字都交待得清清楚楚,绝不混淆。
但到了后世,有的人要么是名显,要么是字扬,后人往往只知其名,不知其字;又或只知其字,不知其名。
举两个例子。
比如名垂千古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大家甚至搞不清“世民”和“匡胤”是名还是字,如果是名,那他们的字又是什么;如果是字,则他们的名又是什么。
当然,知与不知,也并不影响后人对他们事迹和为人的解读,影响并不大。
但是,有一个人,因为他的墓碑现世,引发了人们对他的名的关注和争议。
这个人,就是大唐开国功臣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以字行世,在《旧唐书》里,只是直书“尉迟敬德”,未提其名。
到了欧阳修编《新唐书·尉迟敬德传》,里面赫然标载:“尉迟敬德名恭,以字行”。
即尉迟敬德的字为“敬德”,名为“恭”。
那么,此后诸书,包括戏曲、演义、小说,凡提到尉迟敬德,都说其名为尉迟恭,且千年以降,毫无争议。
1971年10月22日至1972年1月18日,考古工作者对尉迟敬德墓进行发掘。
补充一下,尉迟敬德死后获赐陪葬昭陵,墓址就在现在陕西咸阳礼泉烟霞新村。
据史料记载,初建成的尉迟敬德之墓规模宏大,封土堆就高达 11 米,墓前大石碑居中,两侧石羊石马森罗,墓地种植松柏,格外肃穆庄严。
但历经千年岁月,尉迟敬德墓已多有损坏。
于是,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昭陵考古专家就对尉迟敬德墓进行发掘,挖掘出了两块珍贵的墓志铭,分别是尉迟敬德和妻子苏氏的墓志铭
令人惊奇的是,尉迟敬德的墓志上刻着“公讳融字敬德,河南洛阳人也”的字样,即尉迟敬德的名应该叫“尉迟融”!
完蛋了,完蛋了。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盖棺定论”。
不用说,刻在墓志铭上的墓主的姓名、身世和生平事迹,应该是最准确的了。
显然,尉迟敬德的名就应该叫“尉迟融”而不叫“尉迟恭”。
大家都说,肯定是欧阳修在编《新唐书·尉迟敬德传》时,把尉迟敬德的名给弄错了,也因此导致后人把尉迟敬德的名给叫错了一千年。
张沛、樊光春等专家纷纷撰文表示,应当以墓志为准,把尉迟敬德的名改过来,不叫“尉迟恭”,而叫“尉迟融”!
于是,众多媒体蜂起,诸多标题为“大唐名将,一千年来,人都叫错了他的名字”网文争相亮相。
由此,尉迟敬德之名到底是“尉迟融”还是“尉迟恭”,就颇值得研究一番了。
诚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的,《新唐书》修撰时,唐实录、国史尚存,又值“太平已久,文事正兴,人间旧时记载多出于世,故《新唐书》采取转多……皆《旧唐书》所无者”。
即《新唐书》是在甄别大量史料后,对《旧唐书》不载敬德名讳的做法作了一次补充说明,补充其名为“恭”,应该说,“尉迟敬德名恭”是有确凿依据的。
事实也是如此。
尉迟敬德死于显庆三年,而立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的《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简称《尉迟敬德碑》)上面就记载有:“尉迟敬德名恭,字敬德。”
这个《尉迟敬德碑》为许敬宗所撰写,楷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七字。
许敬宗曾和房玄龄一起修《国史》,曾应唐太宗之索,把《国史》改为《实录》,送呈唐太宗批改,因此被“封高阳县男,赐物八百段,权检校黄门侍郎”。
也就是说,许敬宗作为一个史官,给尉迟敬德写的颂德碑——《尉迟敬德碑》,肯定闪烁着实录精神。
最关键的是,《新唐书·许敬宗传》里说:“敬宗子娶尉迟敬德女孙,而女嫁钱九陇子。”
看到了吧?
许敬宗和尉迟敬德可是儿女亲家,就这一点来说,他断不会把亲家爷的名字给弄错!
另外对比一下出土的《尉迟敬德墓志铭》,该墓志铭不知为何人所撰,没有记录玄武门之变,反倒大谈一些尉迟敬德在投靠刘武周前曾参加过镇压翟松柏、刘宝强、王须拔、历山飞等起义军事迹。要知道,为隋朝镇压农民起义可不值得唐朝人歌颂,因此,人家许敬宗撰写的《尉迟敬德碑》就绝口不提这些东西;而墓志铭的撰写者大谈特谈此类事迹,一来显得书生气十足,二来缺乏政治觉悟、政治地位应该不高。
也就是说,《尉迟敬德碑》的记载其实比《尉迟敬德墓志铭》更具参考价值。
另外,苏州大学教授苏相禹先生通过研究发现,《尉迟敬德墓志铭》碑石上“公讳融字敬德,河南洛阳人也”中的“融字敬德”四个字是碑石被凿过后重刻上去的!——碑石上原本已经刻好了整篇碑文的,但出于某种原因,“融字敬德”四个字中某个字要修改,被凿掉了,由于波及到前后字,致使四字一起被凿掉,然后才重刻上去的。
这个主要被修改的字,应该就是“融”字。
那么,“融”字被修改前,应该是个“恭”字。
因此,有专家说:“尉迟融”和“尉迟恭”,都是尉迟敬德的名。其中的“尉迟恭”是曾用名,“尉迟融”是尉迟敬德晚年改用名。
话说回来,尉迟敬德到了晚年,年纪一大把了都,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改名为“尉迟融”呢?
原来,尉迟敬德晚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沉迷道教,并因信道教而改名。
尉迟敬德信道教渴求长生,而如《诗经·大雅·既醉》中的“照明有融,高朗令终”,即“融”字有长久之意,尉迟敬德因此喜而以之代替自己的名字“恭”。
那么,《尉迟敬德墓志铭》里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写上“公讳融字敬德”进行凿刻,而等凿刻“公讳恭字敬德”好后,才匆匆忙忙地进行修改呢?
曾经,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亮,因为以“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的图谶来解读自己的姓名,结果落了个被问斩的下场。尉迟敬德的家人认为,如果尉迟敬德私下改名之事被朝廷知道,很可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尉迟敬德的家人直到墓碑下葬前,才匆匆忙忙地把原先的“恭字敬德”改成了“融字敬德”,因为刻字不专业,所以刻出的字体与周围字不同。
一句话,“尉迟恭”和“尉迟融”,都是尉迟敬德的名,前者是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后者是晚年信奉道教之后的改名。
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