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演义小说和影视剧中,侯君集都是一个谋反者。但是我们翻遍了史料,却没找到他谋反的任何真凭实据,反倒是怎么看他都像三国时期的魏延魏文长。跟魏延一样,侯君集不是死于谋反,而是死于人缘不好,破鼓众人捶,硬是把这位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给捶死了。而侯君集至死也没有承认自己有谋反之心和谋反之罪,他临行前的一番话,不但令刽子手难以举刀,而且也令唐太宗李世民痛哭失声:“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旧唐书》这段记载,并不是所唐太宗为了侯君集而从此不上凌烟阁,而是经常去观瞻侯君集的遗像——他也知道侯君集比窦娥还冤。
在《旧唐书列传十九》侯君集有传,而记载中所谓“侯君集谋反”,来自张亮的举报。那是在侯君集奉命西征灭了高昌国后,也干了一些烧杀抢掠的事情,结果被朝中大佬交章弹劾。凯旋的侯君集面对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铁窗和镣铐:“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其实灭敌国而顺手抢点东西,历朝历代君王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追究,甚至还会暗中鼓励——抢掠实际上也是削弱敌人的发展潜力减少后患。于是中书侍郎岑文本上书为侯君集鸣冤:像侯君集这样于朝廷有大功的人,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屈辱!
岑文本给唐太宗举例:西汉陈汤矫诏斩了匈奴郅支单于,“汤素贪盗,所收康居财物,事多不法”,但是汉元帝还是封他为关内侯,赏黄金百斤;晋代龙骧将军王浚平吴之后,抢光了吴国宫廷宝物,连孙皓的宫殿都一把火烧光了,可是晋武帝司马炎还是封王浚为辅国大将军襄阳侯,赐绢万匹;隋朝韩擒虎灭了南陈,不但烧杀抢掠,而且放纵士卒“暴乱叔宝宫内”,隋文帝杨坚还是授予韩擒虎“上柱国”的勋号,又赏赐了八千段绸缎。岑文本总结说:历朝历代远征的将士,在敌国境内抢点东西,是一种激励机制,不能因此定侯君集的罪!
于是唐太宗“法外开恩”释放了侯君集,但是赏赐是一点也没给。李世民落下了个宽宏大量的美名,原本对侯君集战功和可能得到的赏赐羡慕嫉妒恨的朝中大佬也出了一口恶气——看你侯君集还有啥脸在我们面前耀武扬威?但是侯君集却差点气破肚皮,于是跟刚刚受到处分的郧国公张亮发牢骚:“你想造反不?你要是造反,我跟你一起造反!”结果张亮跑去向李世民告密,被李世民几句话怼了回去:“你和侯君集都是有功之臣,侯君集跟你说要造反,这话没有第三个人听见,没法调查,还是算了吧!”怼完张亮,李世民对侯君集还是信任如故(遂寝其事,待君集如初),在绘图凌烟阁的时候,还把侯君集放在了第十七位(张亮第十六位)。
史料中“有据可查”的“侯君集罪证”,不过是侯君集跟太子李承乾走得很近,还举着自己的手对李承乾说:“我这双手,是要为你出力的!”这话其实也没啥大毛病,毕竟太子就是储君,将军之手不就是为储君拿刀的吗?侯君集的另一“罪证”,就是他曾经派一个叫楚石的手下向李承乾示警:“现在皇上宠信魏王李泰,所以你加点小心,往后皇上找见你的时候,你别轻易就去(陛下若有诏召,愿毋轻入)。”但是又被楚石向李世民揭发。
其实楚石的揭发,又是一件无法核实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有两个地方有漏洞:其一、侯君集可以随便出入太子府,为什么要派靠不住的楚石传话?其二、侯君集嘱咐李承乾的话本身就是废话——皇帝老子召见,太子咋能不去?太子见老子,还能怎么小心?想当年长孙无忌见唐太宗忘了结下腰间佩刀,还差点连累宫门侍卫掉了脑袋。
史料众口一词地说“侯君集参与了太子承乾谋反”,这就让我们看出问题来了:原来不是侯君集自己造反要当皇帝,而是站错了队,站在了失败者李承乾一方(夺嫡之争本无对错,只有成败)。但是李承乾谋反了吗?他不过就是想干掉对自己有威胁的魏王李泰而已,这种事情他老子李世民也干过,只不过不同的是秦王李世民干掉了太子李建成,而太子李承乾没干过魏王李泰而已。
“谋反”的主谋李承乾被流放,而“从犯”侯君集却被押上了刑场。在判处侯君集死刑前,李世民也曾有过犹豫,并且亲自向大臣求情:“我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这时候李世民的口气已经几近哀求了,但是大臣们必欲置侯君集于死地而后快,“群臣争进”,也就是大家都撸胳膊挽袖子口沫横飞,非要杀掉侯君集不可:“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请诛之以明大法。”这时候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一向不肯参与(后来也不肯参与)皇室纷争的大臣为什么群情激昂了: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打成一窝猪,最大的受益者是晋王李治,虽然跟李承乾李泰都是长孙皇后嫡子,但是舅舅长孙无忌最喜欢的就是老实巴交看来很好掌控的李治。
不管是李世民故作姿态还是“大臣胁迫”,侯君集被定了死罪。刑场上侯君集坚决不承认自己有谋反之心谋反之罪,他的一句问话让刽子手也无法举刀:“你看我像个谋反的人吗?我是不是冤枉的(君集岂反者乎,蹉跌至此)?”侯君集被杀,但是画像并没有被撤下,《新唐书》《旧唐书》都没有记载李世民曾对侯君集说过“为君不上凌烟阁”,而是说“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那意思很明显:我往后再见你,只能看你凌烟阁上的画像了!那么请读者诸君品评:李世民杀侯君集,真的是因为侯君集谋反吗?在侯君集被杀事件中,满朝文武大臣又起了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