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孙思邈进宫给未出嫁的小公主治病。只见他眉头紧锁,一句“公主怀有死胎,必须尽快产出,否则凶多吉少”惹得李世民勃然大怒!
“大胆庸医,一派胡言,拖出去斩首示众”!士兵听令立刻涌入大殿!
原来小公主近日身体抱恙,呕吐腹胀,行动不便,肚子也大了一圈。太医一个个进入公主寝殿,药一副一副开,公主一碗一碗地喝,但是病情就是不见好转,这让唐太宗大为恼火。
一筹莫展之际,有大臣提议让民间神医孙思邈进宫为小公主治病。
谁知孙思邈还没有走入公主寝殿,就被太监拦住!
“公主有令,不得进入寝宫,孙先生医术高超,请在殿外为公主诊治。如果能治好公主顽疾,皇上必有重赏!”
孙思邈见状只是笑着摇摇头,随即取出红线,让宫女系在公主手腕,自己在殿外牵线为公主把脉。
孙思邈左手牵起红线,右手三指搭在红线上,立刻觉察出异样。他会心一笑,又说一次烦请把红线系在公主手腕上,太监不可置信的望了他一眼。孙思邈不怒也不气,心平气和说到:“我知道大家对于悬丝把脉有怀疑,但是公主的病情要紧,耽误了病情我们谁也担待不起,还请把桌腿上的红线在公主手腕系好。”原来,红线的另一头拴在了桌腿上,孙思邈手一搭线,便知道这是死脉,这是在测试他的医术呢!
太监赶忙进入寝殿,让宫女系好红绳,正式让孙大夫诊脉。只见孙思邈嘴唇微颤,眉头一紧,疑惑地望向太监。然后定了定神说:“我有要事要向皇上禀报,速拿纸笔”。然后在纸条上写下了“公主怀有死胎”的诊断结果。
患病的小公主才15岁,尚未出阁,深宫大院,她又贵为公主,哪个登徒子不要命了,敢对公主犯下如此不敬之事,肯定是医生自己诊不出病因,信口胡说,还胆敢玷污公主名节,皇上看了当然生气。
孙思邈冷静地回复:“皇上息怒,臣乃医者,如今公主生命危在旦夕,臣万不敢妄言。公主体内有无死胎,服用臣的这副药,片刻便知,若臣所言非实,到时候再把臣拖出去斩了也不迟!”
李世民一听有理,便让人喂公主服下药,辅以针灸,不一会,公主就闹着肚子疼要入厕,不多时,果然产下一死胎。皇上见状更加愤怒,但是看了一眼刚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公主,还是忍下所有责备。
立马令人悄悄处理了死胎,疑惑地转向孙思邈:“每天太医进进出出,为什么他们都没有看出吾儿患的是此病呢?”
孙思邈答道:“太医并非不知病因,只是为了保住官帽,不敢直言。臣不过乡野游医,无官无禄,一心治病救人,所以直言不讳。”并让皇上放心,他只是治好了一个普通病人,今日之事,他定不外传。以他的医术和智慧,李世民也笃信他不会乱说。
事后,李世民想留他在宫内做御医,以后再有什么太医不敢治或者治不好的病,也方便找到他。没想到孙思邈吓得连连摆手:“万岁您可绕过小老儿吧,我只是一介村夫,略懂医术,平时走街串巷,四处游荡,为患病之人,祛除疾病,自由惯了,怕是难以适应宫中的规矩。”
李世民无奈地摇摇头,赐了他一些金银珠宝,把他放回了家乡西安,继续为百姓治病。
又一天,孙思邈走在山中采药,只见一群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抬着一口棺材时不时滴着血,染红了土地。
孙思邈用手指沾了点血迹闻了闻,然后连忙追上去,问到:“敢问老乡,这棺材里躺着何人?”
“可怜啊,这棺中躺的是一位妇人,难产失血过多走了!”抬棺的老乡答道。
“如果你们信我,请放下棺材,她或许还有救!”孙思邈说。
“此话当真?这可不好开玩笑啊。”大家停止了哭泣,议论起来。
一群壮汉劈开棺材,将“尸体”放在地上。
只见孙思邈取出银针,熟练地在几个穴位施针。过了差不多一刻钟,产妇果然转醒,众惊得瞪大了眼睛。又过了两柱香的时间,伴随着“哇哇哇”哭声,一个男婴顺利生出来了。
妇人家是大户人家,拿出丰厚银两塞到孙思邈手中,孙思邈却推了回去。
“那恩人至少留下大名,小儿以后长大了,也好拜会恩公”妇人泣不成声说道。
“无需拜会,若有疑难杂症,去钟南山的‘无由医馆’找我便是!”
古代的医学并不发达,如果不是孙思邈进宫,最终公主暴毙,那么多太医,李世民也不能全都斩首;肯定也不会尸检查看病因,最终很可能公主不明不白死去。那些太医却保住了乌纱帽。
这位幸运的妇人,若不是遇见孙思邈,也只能一尸两命,含冤地下。
医者父母心,不论患者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在孙思邈的眼中,他们都是一视同仁的患者。利用自己所学医术,为他们祛除病痛,这是孙思邈学医的初心,也是他一直践行的行医准者。
一个医生,如果在看病时,脱离了治病救人的本心,被金钱名利左右,再高超的医术也是徒劳的。
就像最近大火的《狂飙》,安欣的心里只有警察和犯人,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是安欣的职责,就像治病救人是孙思邈的信念。因为没有杂念,所以他们令人肃然起敬!
在医患矛盾如此尖锐的现代,我们尤其敬佩“孙思邈们”!
图文素材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