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陕西省铜川市药王山喜迎中医药盛会。隆重举办了中国孙思邈中医药国际论坛,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倾力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当天下午召开2023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及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推介会。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峰讲述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把握中医药振兴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陕西中医药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优势,加强中医药产业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陕西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参加会议人员有:国医大师杨震,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凯,铜川市长郝光耀,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振霖,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许建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唐志书。以及福建省、甘肃省、黑龙江省、广西自治区中医药管理部门相关负责同志,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名医故里联盟地市政府领导同志,省内10个设区市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分管领导及卫生健康、科技、农业、林业、工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省内中医药医疗机构、相关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代表,省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和媒体代表。
中共铜川市委副书记、市长郝光耀致辞,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凯致辞,唐志书院长作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主题报告。
郝光耀说道,铜川是一座文化之城、生态之城、转型之城、康养之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和产业扩容提质带来了新的机遇。陕西素有“秦地无闲草”之美誉,铜川作为药王故里,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一圣四杰”传承千秋,红色照金血脉赓续,“文旅融合”前景广阔,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城市,也是西北地区中医药和健康产业发展的一块宝地,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秦地无闲草,药王山上尽是宝。陕西丰富而优质的中医药资源,为实现陕西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务必要整合利用好这些资源优势,实现中医药产业特色化、规模化、融合化发展。
陕西中医药底蕴深厚,孕育了岐伯、孙思邈等大医先贤,《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医学巨著对后世影响巨大,铸就的中华文化新辉煌、浸润着悠悠药草香。陕西也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拥有宝贵的优良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和基因资源库,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地区和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好,前景广阔。
一是地理条件有利。陕西境内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已经形成了传统中药材适种区,并打造了一批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同时,陕西是古丝绸之路起点,是“一带一路”的核心枢纽,交通发达,物流成本相对较低,在中药产业商贸流通、信息传递、营商环境保障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二是文化影响久远。陕西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名医云集,医典荟萃,秦药道地,造就了秦医缓和、孙思邈等名垂青史的大医先贤,创立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医学巨著,留下了药王山、黄帝陵、神农祠等宝贵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据《陕西通志》等记载,秦党、秦归、杜仲、麝香等药材为历代皇室的“贡品”。
三是药材资源丰富。陕西全省有中药资源种类4176种,其中药用植物3815种,动物药319种,矿物药42种。延胡索、猪苓、丹参、杜仲、柴胡、麝香等在全国中药材产量上居国内前列,天麻、绞股蓝、黄精等7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天麻、杜仲、黄芪、山茱萸、华细辛、太白贝母等18个品种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还有遴选确定的45个优势中药材、中成药“秦药”品种。
四是发展基础良好。全省注册运营的中药材种养殖企业、合作社近2000家、种植面积约500万亩,种植养殖产业产值200亿多元。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和中成药制造企业近200家,拥有中药生产批准文号3000多个,中药工业产业年产值约433亿元,年产值过亿的中成药大品种80余个,构建了陕南-关中-渭北-陕北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群和西安-咸阳-杨凌中药材加工、中药制造产业园区。
会议旨在认真切实把握中医药振兴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陕西中医药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优势,加强中医药产业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陕西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介会期间,北京同仁堂,步长制药等一批知名中医药制药企业,积极参与。来自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和杨凌示范区等11个地市的中医药产业分管领导现场倾情推介,其中将有8个地市代表先后与省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代表进行现场签约。(卓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