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1年,唐朝贞观十五年,著名的文成公主奉唐太宗李世民的旨意,远嫁吐蕃,开始了中原王朝和藏地的和亲之旅。
而她也将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对于文成公主的这次和亲,现在比较公认的定义是: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从宏观上,以及未来藏地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上来讲,确实是这样。
似乎,松赞干布和李世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
但实际上,文成公主跟松赞干布的婚事,却带有一丝吐蕃要挟唐朝的意味在其中,李世民也并非心甘情愿。
根据《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吐蕃篇》中的记载,松赞干布最早向唐朝提出和亲时,是被拒绝的:
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
为什么拒绝,吐蕃使者给松赞干布的回答是,有人挑拨:
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
因为吐谷浑(辖地在青海一带,跟吐蕃接壤,双方是敌对的)的挑拨,李世民才拒绝。
这也很正常,当时吐蕃跟唐朝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交流,双方之间比较陌生。
而吐谷浑却是唐朝的属国,算是自己人,李世民当然更多考虑吐谷浑的意见。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李世民根本看不起吐蕃,本就不愿意下嫁公主。
又不好直接撕破脸,毕竟,人家是带着礼物前来,毕恭毕敬的请求。
所以,借着吐谷浑人的口拒绝松赞干布。
可松赞干布年轻气盛,又是刚当上吐蕃赞普,正是需要树立威望的时候,不管李世民是怎么想,他都受不了这口气?
于是,他出兵二十万,下高原进攻吐谷浑,将其击败,把吐谷浑的家当能抢的都给抢了。
然后,也没有退兵,顺势就陈兵至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朝时属于剑南道),直接威胁唐朝,不嫁公主就开战,并做出了攻击行为:
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又谓其属曰:"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遂进攻松州,都督韩威轻骑觇贼,反为所败,边人大扰。
唐朝当然更加不会怂,李世民可是"天可汗",这种挑衅能吓住他?马上派出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四员大将,率精兵五万迎击吐蕃。
这一战的结果不用想,吐蕃再厉害,也没可能打赢正处于巅峰时期的唐军,史书的记载是:
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
打了败仗,反而把老婆娶回去了。
而李世民在吐蕃率先挑衅的情况下,也没有如对待突厥那样,一鼓作气灭掉吐蕃,却捏着鼻子承认了对方和亲的要求。
这不是"天可汗"的作风,贞观时期的唐朝,也不会害怕打仗,或许还求之不得。
且吐蕃跟唐朝经此一战,也显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关于吐谷浑的问题。
吐蕃要扩张,打不赢唐朝,只能顺着吐谷浑占据的青海方向扩张,并威胁西域。
吐谷浑是唐朝的属国,唐朝要坚决保护,西域更是重要的经济通道,更需要保护。
未来,吐蕃跟唐朝将在青海至西域之间的这一广大区域交战近两百年。
有威胁唐朝属国及重要经济通道的可能,并有实际想法的吐蕃,从战略上来讲,是应该要征讨的。
就如突厥那样,不是消灭就是割裂,让其失去用武力威胁到唐朝利益的可能。
但李世民不但认可了松赞干布的认错,忽视了他的挑衅,还给他送去了文成公主,这又是为何?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唐军当世无敌,可实在是拿吐蕃没办法。
不是因为战力,而是因为,唐军无法进攻吐蕃的腹地,他们上不了高原。
世界屋脊可不是白叫的。
吐蕃军队下高原,唐军要击败他们很轻松,可退回高原怎么办?
古人对着高原,基本上只能看着叹气。
吐蕃很封闭,但也很安全,所处的地势就是天然的防护屏障。
即使拼着以举国之力,不惜代价地打上去,占领了也没有多少好处,反而会拖垮自己。
双方要是成为死敌,吐蕃军队时不时地下高原来偷袭一下,日防夜防,又要耗掉不少资源。
如此,李世民权衡利弊,只能采取和好的政策。
不是唐军不能打,吐蕃实在是有天助。
在这种情况下许诺的和亲,李世民当然舍不得让亲生的女儿去受委屈,即使是去做王后都不行。
所以,最后是找了一个毫无名气的宗室女,封为公主,去完成安抚吐蕃的使命。
文成公主后来这么大名气的名人,史书上没有名字记载还好理解,李世民的亲姐姐,大名鼎鼎的平阳公主同样没有名字被记载下来。
但史书上,连她出自李氏皇族的哪家宗亲都没有记载,可见在远嫁吐蕃之前,她的地位实在不高。
后来因为唐朝安排的送亲使是李世民的族弟、江夏王李道宗。
所以很多人都还认为,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儿。
这个可能性根本没有,李道宗在唐朝宗室里,是以善战闻名的,唐朝开国时,立过不少战功,在军队中有一定声望。
这样的宗室,是李世民严密防备的对象,不会让李道宗跟任何一个有能力用武力威胁到唐朝的外邦有成为亲戚的机会。
李世民的姐姐妹妹们,有不少嫁给外邦人士,但那都是完全臣服于唐朝的自己人。
至于李世民亲生的21个女儿,也只跟他看重的朝廷重臣家联姻。
吐蕃的松赞干布当时还不够资格娶地位较高的宗室公主。
文成公主实实在在就是李世民不知道从哪个嘎达里找出来的普通宗室女,随便挂个公主名头,用来敷衍松赞干布的棋子。
史书不但记载了她完整的姓名李奴奴,完整的出身,邠王李守礼(武则天次子李贤的儿子)之女,唐中宗还正式将其收为养女,是正儿八经的公主。
唐中宗时期的吐蕃,地位也比唐太宗时期要重要的多。
不过,对于当时的松赞干布来说,他要的只是跟唐朝成为亲戚的名头,娶回去的女人是谁并不重要。
因此,有传言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后,生活得并不好,晚年甚至很凄惨,类似传言并非没有可能。
松赞干布不惜出兵跟唐朝干了一仗,娶回去一个公主,深层次的目的,是希望借着跟唐朝的交好,从唐朝学会更多能提升吐蕃实力的技术、知识。
根据史书记载,松赞干布成为唐朝女婿的当年,就安排吐蕃权贵中的有志青年们,来唐朝学习文化知识: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到唐高宗李治执政时期,还从唐朝捞回去不少工业、农业、制造业方面的技术:
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由此看,松赞干布的目的是达到了,吐蕃人的见识、文化、工业、农业等实力都凭借跟唐朝交流中的获得大幅增长,相应的,国力也大幅增长。
"安史之乱"后,唐朝实力锐减,蓄势待发的吐蕃兵出高原,一举夺占了青海至西域沿线的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土地。几十年后,唐朝才重新夺回来。
总结:唐朝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有一定的逼迫性质。
因为地势的优势,吐蕃有恃无恐,李世民并非心甘情愿。
只不过,他需要从唐朝的国家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和亲可以减少许多麻烦。
普通宗室出身的文成公主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
吐蕃凭借和亲得到了不少好处,唐朝换取了一定时间内西北边境的安全,整体而言,唐朝略有吃亏。
当然,以现在成为一家的性质上来说,文成公主的和亲自然是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
也只有更多的接受和学习了汉文化,吸纳了更多汉文明的古吐蕃,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大家庭中。#唐朝#